《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2. 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1. 理解《我爱这土地》的歌词意义;2. 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对土地的热爱。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较为抽象的词汇和句子;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一份《我爱这土地》的歌词;2. 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并请学生仔细听。
2. 提问:你们对这首歌有什么感受?你们喜欢这首歌吗?3. 学生回答问题,并尽量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Step 2: 学习歌曲的歌词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我爱这土地》的歌词,并要求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一起阅读。
2. 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并请学生一起朗读和理解歌词。
Step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达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你们是否有类似的体验?你们对这土地有什么感情?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准备发言,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补充。
3. 学生依次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4: 写作练习1. 教师要求学生以《我爱这土地》为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2. 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写作,并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
Step 5: 课堂展示和总结1.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将其配合音乐或背景图片进行展示。
2.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还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此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学生也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0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了解作者与作品相关文学知识。
4.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抒发情感的方式。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战斗。
有这样一位诗人,在八十多年,拿起他的笔,写下一首首歌颂战斗歌颂祖国的赞歌。
他就是诗人艾青。
二、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嘶.哑(sī) 汹涌..(xiōnɡ yǒnɡ)黎.明(lí) 腐.烂(fǔ)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声音沙哑。
(嘶哑)(2)(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汹涌)(3)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黎明)(4)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腐烂)3.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4年5月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4.背景链接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作于1938年11月。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对自己国家和土地的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请学生集体朗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并请学生谈论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土地和国家?请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
3.分享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将他们的思考结果分享给全班,并请其他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补充和讨论。
4.观看影片:播放一段关于本国风景和文化的短片,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短片中所展示的内容。
5.思考写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对本土文化和国家的爱的短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愿景。
6.交流分享:请学生将自己的短文和同桌分享,并邀请一些学生上台读出自己的作品,鼓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7.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与自己国家和土地相关的照
片、书籍或其他文物,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8.总结讨论: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通过这堂课,你们对自己国家和土地的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们觉得如何表达对国家和土地的爱?
9.课堂延伸:鼓励学生组织一次班级爱国主题的展览或演出,展示他们对国家和土地的理解和热爱。
评估:
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质量、个人短文的表达和拓展活动的实施情况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课堂目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主题: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发展爱国主义情操。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我爱这土地的内涵。
2. 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热爱祖国。
步骤二:展示与引导(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读出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2. 教师讲解诗歌中词语的意义,辅助学生理解。
3. 与学生一起解读诗歌中的经典词句,例如“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等。
步骤三:学习与实践(2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歌曲,进行文艺创作或改编。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3.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步骤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教师让学生总结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优秀作品。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自行查找相关的爱国诗歌或歌曲,进行创作或改编,并在下节课分享。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的历史文化景点或进行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五、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和展示,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下节课中可以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爱国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信息。
4. 讨论指南和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入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让学生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分析课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5. 讨论与反思: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土地、对国家的感情。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土地或国家的感情,可以是赞美、感激或承诺。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诗人或作家分享他们对土地或国家的看法和创作。
2. 组织一次参观活动,如访问历史遗址或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并对土地产生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导入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
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5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呢?——泥土。
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以示对祖国的纪念。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一位老华侨不无感慨的说:“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
”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
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发出了痛苦的呻吟。
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四:朗读课文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这首诗里。
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1、听朗读录音2、朗读指导——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来读?(深沉、悲愤、悲怆)——语速呢?快一些好还是慢一些好?(尽量放慢语速,舒缓一些)——同时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那些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注意抑扬顿挫。
3、教师领读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学生自由诵读,5、甲乙个别读。
(配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6、(全班齐读)(配乐)五:诗歌赏析1、题目是“我爱这土地”,那么作者在诗中借助什么表达的土地的“爱”?——借助“鸟儿歌唱”2、诗人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比作翱翔天空的雄鹰或是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呢?鸟具有怎样的特点?——倦鸟归巢、鸟向往自由、鸟力量弱小(1)诗人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弱小的鸟,它没有多大的力量,但它具备歌唱的天赋,所以它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了它挚爱的土地。
(2)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起反抗,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使读者不由联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这只鸟歌唱了些什么呢?——土地、河流和风、黎明原来作者通过鸟儿对土地、河流和风、黎明的歌唱表达“爱”,这种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做意象。
4、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这土地仅仅指我们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吗?河流和风仅仅指自然事物吗?请结合这些词语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和时代背景,体会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土地祖国意象河流和风→象征民族反抗黎明美好未来5、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6、体会第二节。
六:拓展延伸:这首诗创作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月,当时的中华大地血迹斑斑,伤痕累累。
那么,现如今,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试一试,相信你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结: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的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要学习诗人艾青那炽烈的爱国情感。
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
最后,结合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诵一遍这首诗,同学们可以试着背诵。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诗人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
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一试,相信你会写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