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10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10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10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 1一、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__,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__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

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

”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能够掌握生字词:园子、游戏、宽、草地、树木、绿色、桃子、香甜、好奇。

3.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 能力目标:4.能够学会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5.能够根据图片和课文描述想象出具体的场景并进行表达。

6.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游戏及其场景。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7.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8.培养学生对游戏的热爱,并教育他们在游戏中注重团结和友爱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一》的教学录音和图片。

2.学生课堂练习册。

3.教学笔记和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图片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园地的景色以及里面可以进行的游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学习《语文园地一》1.听录音,跟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2.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描述课文中的场景及感受。

3. 听音练习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进行简单的课文赏析。

5. 反思与讨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梳理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属于自己的“语文园地”场景图。

2.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游戏场景的短文,发挥想象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了《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掌握了生字词,并通过朗读和赏析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1.听录音,跟读课文,每天朗读3遍。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3.写一篇五十字左右的作文,描述一次有趣的游戏场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语文领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抓住自然景观或旅游景点的奇特之处,按一定顺序介绍、描写,写清楚其奇特之处的形成。

3、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5、通过读对联,辨析“好”字的读法,懂得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通过读回文句体会汉语的奇妙。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研究本组课文自然景观的表达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当中去。

写清楚自己要描写的自然景观或旅游景点的奇特之处的形成。

教学难点:表达时要抓住自然景观的特点。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本组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幅瑰丽壮美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峭壁深渊、怪石XXX虽然神奇,但是风雨雷电、花鸟虫鱼这些平常的事物也有它们令人称奇的地方。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2、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是哪一处自然景观。

二、小组交流,练描述。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窥察到的自然景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提出弥补意见。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始观察的?(2)这处自然景观为什么值得你介绍给大家?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学生小组内练描述,教师巡查指导。

三、全班交流,补充修订。

1、各小组选拔刚才组内交流时描述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了美吗?从哪里感受到的?在前面表达的同学要接受台下同学的提问,随时补充表达的不足。

2、综合各小组的意见,选举人人以为介绍的自然景观最美的同学担任“最佳发言人”,选举出弥补最多的同学担任“最佳听众”,选举出一个人人都以为最美的地方为“最佳景点”,有时间的时分,人人集体去观赏一下。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观潮》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短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和兴趣。

2. 教学过程
1.课文朗读: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逐段让学生跟读。

2.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物行
为的影响。

3.课文理解:指导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句子,解释生词。

4.课文操练:让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沟通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海边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反馈
通过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写下课文
阅读心得,进行课后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课外相关资料,了解海潮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观潮》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字和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观潮》第2课时教案内容,祝教学顺利!。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篇1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同学“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同学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依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沛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同学,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同学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我班同学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溢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1等我也长了胡子教学目标:1.学习10个一类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儿童的心愿得不到大人理解时的遗憾和无奈。

教学重点: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加强文本对话。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说出自身的心愿。

教学关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法、教师指导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看懂图意。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认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和会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男孩图片,让同学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男孩长胡子的图片,让同学说一说与上幅图有什么不同。

3.男小朋友什么时候会长胡子?(长大后)4.你长大后想做些什么?5.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想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趣的小诗歌——《等我也长了胡子》。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同学自由读、指读,要将课文读准确。

3.学习生字:(1)学生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蜘:zhi 虫8 蜘蛛:节肢动物,肛门尖端的突起能分泌黏液,黏液在空气中凝成细丝,用来结网捕食昆虫。

生活在屋檐和草木间。

蛛:zhū虫6 蜘蛛、蛛网、蛛丝马迹蚂:mă虫3 蚂蚁:昆虫,雌蚁和雄蚁有翅膀,工蚁和兵蚁没有。

在地下筑巢,成群穴居。

蚂蟥、蚂蚁啃骨头、蚂蚁搬泰山蚁:yĭ虫3 蚁后、蚂蚁蝌:kē虫9 蝌蚪:蛙或蟾蜍等两栖动物的幼体,黑色,椭圆形,像小鱼。

蚪:dǒu 虫4 蝌蚪屁:pi 尸4 臀部屁股、屁滚尿流(形容非常惊恐或狼狈的样子)、屁话股:gǔ月4 大腿股票、股东、股份、一股泉水、一股香味、一股敌军搬:bān 扌10 迁移搬家、搬迁、搬动、搬运、搬弄是非、搬起石头砸自身的脚骗:piàn 马9 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欺骗。

侯马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观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教学

侯马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观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教学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八、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倦鸟
斜阳
头白的芦苇
花牛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罗、眠、霸、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一:( )二:( )三:( )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六、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搜集徐志摩相关的诗歌并朗读。
2。仿照《花牛歌》的句式,尝试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花牛歌
坐 压扁了剪秋罗
花牛 在草地里 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 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推敲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妙。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妙。

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屡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1、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

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适宜?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亮堂,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

〔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似看到了什么画面?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卢沟桥的狮子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

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

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

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

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二、观察第一幅图画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 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后明确:(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5、认识歇后语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

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四、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一)出示自学提示: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有的:蹲坐长吼有的:低头听有的:偎依熟睡有的:藏游戏有的:按淘气(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

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习: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三、学习第三大段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

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附板书:2 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

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1936年逝世。

他是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

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

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

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

(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绍()馆()段()厉()弛()招()管()断()历()驰()(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

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

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

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

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

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

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

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

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

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书塾”是什么意思?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

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

(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

(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2)学生自学讨论。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

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

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事事”“毫不松懈”。

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

”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

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