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语言特征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介绍。
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文章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和特点、成因和影响因素、与标准英语的对比分析以及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
然而,在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也面临着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意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对“中国英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英语使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导。
“中国英语”是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其特点包括:(1)语音和语法方面:中国英语的发音和语法受到汉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和语法特点。
例如,中国英语中存在大量的音译词和语法错误,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造成的。
(2)词汇方面:中国英语的大量词汇来自汉语,这些词汇通常被音译成英语。
由于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英语中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语篇结构方面:中国英语的语篇结构常常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即从外围问题入手,逐渐引向核心问题。
这与西方英语国家的语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英语的成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价值观,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
例如,中国人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因而在交流中会使用一些委婉语和敬语。
(2)社会环境: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地位也对其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被纳入英语中,如“大妈”(dama)、“土豪”(tuhao)等。
中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上出现了许多困扰。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现时期英语课必备的一个层面。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语言英语教学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西方人类学家Douglas Brown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从这个定义反映出文化包括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
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Ward H.Goodenough)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所以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一)价值观差异体现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以儒家思想道德观的“仁、义、礼、智、信”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中国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利与弊

中国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利与弊在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表达法:1.Open the door see mountain.(开门见山)2.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Give you a littl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
)经过调查研究,这种所谓“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orChinese English)的产生决不是一时的失误,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一、中国式英语的概念及其成因中国式英语最初指的是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是19 世纪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做生意时所使用的一种贸易语言。
当时,因为国人对于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所包含的英语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翻译方式,具有很大局限性。
李文中1993 年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指出:“所谓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看,中国式英语是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或过渡语[2]。
它是二语习得者按自己发展的规则创造出来的含有母语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是属于掌握目的语之前的过渡性阶段———这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中介语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所产生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引起的,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结构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那么第一语言对二语学习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3]。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在语言形式与结构、使用者思维特征、负载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和典型。
中介语是某一个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个语言体系会不断地向目的语靠近,因此具有个体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英语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浅析

英语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浅析作者简要分析了英语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论述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正语法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做到二者合理、有效、平衡发展。
标签:英语语法教学;国际背景;国内背景2004年初,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依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理论,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加强听说训练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语法知识正是语言知识的基础。
目前,“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为寻求“省时高效”的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界人士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和研究。
而笔者认为,在中国的外语环境下,“费时低效”的语法教学是导致“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分析、研究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构建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尤显必要。
一、语法教学的国际背景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已有二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外语教学法如雨后春笋,交替涌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有数十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有人提出:外语教学法经历了零代到第一代、又到第二代、再到第三代的三次变革。
零代为翻译法,第一代为直接法,第二代为听说/结构法,第三代为功能/交际法。
可以说这三次变革无一不与语法有关。
1.被称作零代的翻译法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其中当数语法翻译法影响最大,至今余威尚存。
顾名思义,语法+翻译是该法的最大特点,可见语法之于零代教学法中的地位。
2.有科學教学法之美誉的直接法,是在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批判中产生的,教学主要围绕会话进行,“整句吞,整句吐”。
直接法形成初期,曾试图模仿幼儿学母语直接学会目的语,而让语法靠边站,而后来还是采用了‘用归纳法教语法’的主张。
浅谈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 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doc

浅谈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汉语借词中国英语中国文化汉化思维发展趋势摘要: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借词。
随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可能会发展成为中国英语词汇部分。
中国英语是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来交流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英语变体,它受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响。
中国英语在诸多层面有着自身特点,本文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总结,从中国英语的存在依据、概念界定、语言特征和发展前景四个角度作了分析。
英语中大量涌现汉语借词的现象始于一百多年前。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对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不断扩大与深入,英语中更是大量借用反映中国文化各方面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词。
如Tai Chi(太极拳)、Kung—fu(拳术,武术,功夫)、silk(丝)、mahiong(麻将)、Yangkof秧歌)、Shi Ching(诗经)、Taoism(道教)、fengshui(风水)、Confucius(孔子)、Mencius(孟子)、Maoism(毛泽东思想)、papetiger(纸老虎)等等。
显而易见,这些词一般都表示中国的特有事物或汉语里的特别说法。
另外,新闻媒介也在深深地影响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国在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及其他的诸如《北京周报》、《中国建设》、《时代周刊》和一些英文电视节目,特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以及互联网等,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汉语借词的输入。
每年《中国日报》所发布的“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大部分是以意译的形式而出现的。
比如“菜篮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 project)”、“乡镇企业(township enterprises)”等。
可以预见,在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一部分词汇将成为永久的英语词汇,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会发展成为中国英语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英语的特征

2 受汉语思维影响 • Let' s go and eat our meals.
• Today is Sunday.
• Some person told me.
4.语篇层面
• 英语 直线型 开门见山 把最重要的信息放 在语篇的开头
• 汉语 曲线型 信息越重要就越靠后
• “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研究是中国英语 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 • 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实际上做不到---离 开汉语干扰就无所谓中国英语 • 过分自谦 —— You are very good at English —— Oh, No, you over praise me.
中国英语语音还有如英美发音混杂及源于词典的保守型发音等
特点.
2.词汇层面及其表现特征
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的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上。
据 Cannon ( 198 8) 统计, 进入英语标准词典和其他 工具书的 汉语借词( Chinese borrowing) 至少已达 979 个。Cannon 的统计数字大约截止于 70 年代中 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入英语的中国英语词汇在 数量上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 张震久和袁宪军主编的 《汉 英中 国 专 有名 称 和 术语 简 明 词典》 (1994)
• 截止到2006 年底, 可以检索到的发表在各种学术 刊物上的针对中国英语问题的科研文献共计337 篇, 发表过研究结论的研究人员超过300人,其中 111 篇的研究结果、学术观点被其他科研文献参 考引用累计937 次; 涉及到此项研究的硕士论文 81 篇, 博士论文2篇; 有关的科研、教改立项8 个, 其中省级立项3 个, 市级立项1 个,校级立项 4 个; 国内的264 家各种学术刊物上都刊载过相 关的研究文献(见图1,图2) 。
英汉语言对比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 汉 语 言 对 比对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的 启 示
朱育华
(福建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部,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本文讨论 了英汉对比语言学的概论及意义; 通过 英语和汉语在句型、 词汇及文化差异等三方面的对比, 揭示了 英汉对比语言学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英汉对比语言学 大学英语教 学 启示
一、 英汉对 比语言学的概论及意义
疑问句:超市每天早上七点开门吗? Do the supermarkets open at 7 am? 祈使句:请把窗户关上。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感叹句:这朵花多漂亮啊 !
Wha t a beau tiful f owe r it is ! l
实意义 。
要的对比, 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英汉句型结构的异同 句子是语法结构层次中最高一级的语法结构单位 ,是人 们进行交际、 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英语和汉语都有以下
四种类型 :
陈 述句:超市早上七点开门。 (肯定句 )
The supermarkets open at 7 am. 酒吧每天早上七点不开门。(否定句) The bars don ' t open at 7 am.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比 较语言学的一个
分支。 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比 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 方法之一。 对比语言学是把两种或更多的语言进行比较, 旨在
描述语言之间的近似与差异。 英汉对 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 而“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一、本文概述《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使用特点,包括语言风格、互动方式、教学技巧等方面。
通过对话语特征的细致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运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学生语言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文章将结合实例,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解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以期为提高英语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还将探讨英语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课堂话语,创建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概述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维持课堂秩序等多重功能。
它是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风格的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教育功能,其使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通常包括讲解、提问、引导、评价等几个方面。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晰、准确地传达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同时还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如举例、对比、归纳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话语的引导和调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认可,教师需要运用积极、恰当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还体现在其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上。
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该符合英语语法和语用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榜样。
生动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互动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回应和参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英语句式层面的特征 英、汉句子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 语重意合(parataxis)。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 手段来连接句子成分。而“意合”,主要是靠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来连接。因此,英语句子结构紧凑严谨,而汉语结构简洁明快。汉 语句式结构的这种特点在中国英语句式中反映颇多, 形成了不 少独具特色的短句式,如 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 safety first, prevention first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life is above everything,and service is first and foremost (生命至上,服务第 一)等。这些句式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但均属于规范英语,能被 英语国家人士所接受。中国英语句式另外一个显著特点还体现 在一些受汉语思维影响的一些英语句式中。如以下句子就带有 明显的汉语思维特 点 :Yesterday I went shopping. Crying over spilt milk is no use. Some person told me this thing. The best time for doing it comes now. (四)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特征 笔者曾对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英语论文进行过调查研 究,发现中国学者语篇的思维模式是问题解决型,而最缺乏的语 篇模式是一般特殊型。谢之君〔9〕也指出“: 中国学生这种隐伏型 思维模式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由来已久。人们认为这种 方式含蓄委婉,使人容易接受。”腾春红〔10〕通过对美国堪萨斯大学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借助母语来进行写作,无论学 生的外文水平如何,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杨玉晨和闻兆荣〔11〕对东
该句子深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是典型的中国英语,但完全可 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当学英语的中国人的英文水平提高以后,汉语干扰问题会 有所改观,但不可能彻底消除。即便是英文大家,只要他的母语 是汉语,且受过汉文化熏陶、用汉语思维,他所使用的英文就难 免要受到汉语的影响。谢之君〔9〕曾对杨宪益夫妇和 D.Hawkes, John Minford 的两种《红楼梦》译本作了比较后发现“: 杨译不 少地方带有中国英语的特点,如句式较短,关系词少等。”作者同 时指出“: 当然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 杨先生汉文化知识渊 博,英文功底深厚,译文不少妙笔,更忠实地反映了原文。这同时 说明中国英语运用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是有独特作用 的。”既然无法摆脱汉文化与汉语思维的影响,既然中国英语是 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规范的英语变体,那么,只要我们对中国英 语这一语言变体理论与语言特征谙熟于心,就可以指导我们的 英语教学。因此,对于属于中国英语的语言现象要鼓励学生大 胆使用,而对于属于中式英语的不规范的使用英语的情况要加 以指导纠正。
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二年级学生的英语习作进行了调查分析,得 出的结论是中国学生在写英语文章时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 格。因此,关于中国英语在语篇层面的表现特征,笔者认为应从 语言、思维、认知、社会与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二、中国英语语言特征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国内的许多(包括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摆脱 汉语思维的影响,改用英语来思维。这种要求连教师自己都做不 到。这是因为我们是用汉语来思维的,我们深受中国社会文化与 中式思维的影响,所使用的英语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式及语 篇等各个语言层面均受汉语思维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这正 是中国英语的表现所在。离开汉语干扰就无所谓中国英语。如:
一、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
社会语言学者对双语管理 (bilingual’s language management) 的深入研究后表明,拥有两种语言的人其强语(dominant language)对弱语(weaker language)往往有很多干扰,这种干扰 并无表达母语(强语“) 特有事物”的限制。由此可知,中国英语中 的汉语干扰成分几乎可以表现在对一切事物内容的语言表达 上。正如 Kachru〔1〕所说“: 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 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都会 经受一个再生过程, 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 部分是文化上的再 生。”这种再生过程就意味着英语的本土化或区域化。索绪尔 (Saussure)〔2〕也指出“: 一个民族或民族集团的‘精神’会不断地把 语言引到某些确定的道路上来。”这种“精神”是指思维及文化方
关键词:中国英语;语言特征;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8-0052-03
“英语族”这一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当今英语的变化。英国英 语和美国英语不再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标准英语,而只是在不 同的地域所使用的两种语言变体。作为一种世界级语言,英语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除了英国英语和美国 英语两种语言变体外,还有其他英语,如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 英语、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香港英语、 巴基斯坦英语及中国英语等。中国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且在语 言习得关键期后再学习英语的人们在其特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下 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Chinglish)截然 不同。中式英语指的是中国人错误地使用的不符合英语基本规 范要求的一种畸形英语现象。而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是一种规范的英语变体,由于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思维方式 及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带有中国特点,在语音、词汇、句法及 语篇层面均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
面的特征“; 确定的道路”是指母语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的固定模 式。中国人无论在说英语或写英语时,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母语的干 扰,原有的汉语思维模式与中国社会文化均会被带到英语中去。从 纯语言学角度讲,这种干扰会表现在语音、词汇、句式以及语篇等 各个层面。
(一)中国英语语音层面的特征 语音层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两个方 面。在音段音位层面的特征表现多数属于中式英语的范畴。而作 为一种规范的英语变体的中国英语在语音层面上的特征主要体 现在超音段音位上。语音超音段音位特征指的是出现在切分成 分层面上的音系特征。主要的超切分特征包括重音、音调、语调、 音渡(juncture)、弱化、同化、连读等。国外一些著名学者曾对超音 段音位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英国学者罗伦·托德(LoretoTodd)和美国学者汉·考克(IanHan- cock)〔3〕在其合著的《国际英 语语言词典》(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1991) 中曾指出,中 国英语的发音变化主要是母语方言的影响和不同国籍的教师的 影响所造成的,并举出非 r 化、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元音结构等 七种语音变化。Lether〔4〕也曾指出:只有间谍的发音需要能以假 乱真,只有第二语言教师的发音需要和本族人接近,而大多数中 学生和其他成年人只需要“让人不费劲能听懂即可”。Medgye〔5〕 声称:第二语言学习者无论如何努力,一般是永远无法习得和本 族人一样的语言能力的。因此,以汉语为母语且在语言习得关键 期后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在说英语时总是无法抹去“中国味”,让 人一听就感觉到是中国人在讲英语。 (二)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的特征 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所表现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进入
作者简介:延 宏(1972-),男,陕西绥德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外语部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科技英语研究;尹丕安 (1969-),男,山东昌邑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外语部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国英语语言特征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53
英语的汉语借词上。据 GarlandCan- non〔 6 〕的统计,进入英语的 汉语借词有近 1200 个。朱少华〔 7 〕曾对英语中含有音译成分 的汉语借词进行了分类:(1) 源自古汉语语音的词, 如 Silk, China,Cathay;(2) 源自汉语粤方言语 音 的 词 , 如 Sycee,Typhoon;(3)源自汉语闽方言语音的词 ,如 tea,pekoe,cumshaw; (4)源自汉语官话语音的词,如 yamen,kaoliang,pongee;(5)源 自汉语普通话语音的词,如 jiaozi,pu- tonghua 等。语言既可以 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也可以充当人们思维的工具。这样,作 为社会文化现象的语言总是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其中, 词汇 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英语词汇在不断地发展, 尤其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英语 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近二三十年来, 中国正值改 革开放时期,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广度与深度达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程 度 。 在 这 期 间 ,有 许 多 中 国 英 语 词 汇 进 入 英 语,张震久和袁希军〔 8 〕主编的《汉英中国专有名称和术语简 明 词 典》就 收 有 三 万 条 词 目 。 汉 语 借 词 主 要 通 过 音 译 和 译 借 手段进入英语,其主要特点是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是作 为一种全新的意义进入英语的,具有淘汰率低、表意准确的特 点。例如对于汉语的“太极拳”,曾被音译为“Shadowboxing”,字 面义为“影子拳”,这与中国的“太极拳”完全是两回事。于是 音 译 的“ taichi”便 应 运 而 生 。 关 于 此 类 中 国 英 语 的 词 汇 有 许 多 , 如 风 水(fengshui)、饺 子(jiaozi)、包 子(baozi)、叩 头(kowtow)、功夫(kungfu)、炒面(chowmein)、中山装(sunyat- senjacke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