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合集下载

浅谈用教材和教教材

浅谈用教材和教教材

浅谈用教材和教教材XX年4月,我镇开展了第二届改达人堂展现活动,对部份堂展现,在利用教材方面处置得不专门好,或教材的把握和运用得不专门好。

作为教师,咱们要正确处置“用教材”和“教教材”,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层面上,要用教材教生活中的知识,而不是教教材中的知识。

一、什么是教材?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本、讲义等。

教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指堂上和堂外教师和学生利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

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或校本教材。

在网络上利用的学习材料也称为是教学材料。

凡有利于学习者增加知识或进展技术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科书是一个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科书还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和配套读物、音像带等等。

二、什么缘故不能教教材?教材只是小孩过河的桥梁。

咱们要求小孩过河抵达到彼岸,是要利用桥梁,通过河流,抵达彼岸,而不是教小孩只上桥梁,不往前行。

比如教学一篇文,要解决识字、解词、造句、朗诵等大体功,最终要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外的会阅读、会明白得。

这就像过桥一样,要明白桥长和桥高,怎么走才躲开危险,如何才能平安、快速和高效地抵达彼岸。

这确实是咱们教师在运用教材中要解决小孩的大体技术。

2教材只是小孩学习的载体。

也确实是说教材是小孩学习的一个载体,通过那个载体,让小孩学习到一种本领。

比如数学学习,数学教材中的一个例题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学会那个范例,要迁移到小孩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此,教材确实是一种载体,通过那个载体,学会一种本领。

3教材只是小孩学习的窗口。

要通过那个窗口,让小孩看到窗口之外的世界,窗口之外的世界比教材中的还要出色。

比如一篇阅读文,这只是这一类型的一篇文,而如此的类型的文在生活中很多,乃至更好、更成心义,咱们要通过学习这篇文,把握必然的写作技术,去阅读、欣赏、乃至写作出更多、更好的。

4教材只是小孩学习的工具。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其中之一是教材。

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
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很多教师却过于依赖教材,而不了解如何将其正确地应
用到教学中。

因此,我们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角色。


师应该在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如果教师仅仅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将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
识。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
改进。

教材上的内容是标准化的,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却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应该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被教材所限制。

教材不应该成为教
学中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教师应该
发挥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
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被教材所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更
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思考

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思考

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思考洪泽县黄集九年制学校周雪飞最近笔者一直在琢磨着“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意思和区别。

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什么是“教教材”,也许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什么又是“用教材教”,也许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

从理想状态来说,“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有区别的。

“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的“规定动作”就算完事,因此是比较狭隘的教学方法。

而用教材“教”,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解释教材,还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往往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教育效应是不同的。

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的“书本教学”,后者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是育人。

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材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

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感悟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感悟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感悟作者:罗汝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4期2009年9月,参加中央行政学院网上非学历校长培训班课程学习,听专家对“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因势利导的启发引领,从初始像听绕口令一样很感新颖,新奇,继而感悟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涯与“教材”的纠葛,快十年了,还是想就课程改革过程中“用教材教”这一理念,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感悟。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1.内容不同:“教教材”,即教教材上的东西给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即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用教材教”,即用教材上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将教材作为主要内容,充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虽只多了一字,但其内涵却有天壤之别。

2.主体不同:“教教材”的主体是教材。

语文教学中,教材使用问题比任何学科都敏感、复杂,这是语文学科特性决定的。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如何使用教材,运用选本,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一直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探讨的重点。

“用教材教”的主体是学生,教材是工具。

对于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精辟地体现了叶老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观,“无非”二字既肯定了教材的范例、示例的引领功能,又告诫我们不能唯教材论,轻慢教材与膜拜教材往往会走向极端。

3.对教师的要求不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都要求教师要把握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 “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更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不要信奉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解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解

教材是指教学和学习中所使用的指导性文本,可以包括教科书、辅导教材、参考书、课件、网上资源等。

教材通常是针对特定学科、特定学习层次、特定教学目标和特定教学环境等而编写的。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具有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作用。

用教材教是指通过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包括讲课、课堂练习、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

教学者需要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等融入到教材内,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精华和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解可以看作是教学中两个重要环节的不同侧重点。

教教材主要强调的是对教材的评析、解读、补充、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的内涵、学科特点、知识结构等,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而用教材教则更侧重于将教材内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全面获取和理解相关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走人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即是“教教科书”到“用教材书教”的转变。

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

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标语)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呢?总的来说,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教教科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用教科书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方法的启迪。

如有教师在教《五彩池》一文时,大致程序如下: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例如,在处理第一部分的方法是:一读,整体感知,理解意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同桌交流,边读边记,准备复述;二想,画出重点的词语,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三议,交流探讨,相互解疑答难;四读,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并进行复述。

对第二部分的处理,如果是选择前者的老师,可能会重复第一部分的方面。

而选择后者的老师则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第一部分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二、三、四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又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2)“教教科书”,指的是只要将课文教完就算完成任务;“用教科书教”,强调的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只是选文本身,而是包括通过对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其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然后再向生活实践拓展(包括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用教材教。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不能走向极端。

我们认为,不能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截然对立起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本身就意味着得用教材,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只不过是不能过分依赖教材。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有的还要求学生去背教材、抄教材,把教材看成是教学中唯一可靠的教学资源。

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和有害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但是我们强调不能教材至上,不能唯教材,不能把教材教死,并不意味着就不教教材、不用教材了,课堂中把教材就抛在一边了。

而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教教材?教教材的什么内容?通过教材让学生学到什么?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究竟起的是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几乎完全抛弃了教教材,错误地理解了用教材教。

他们在上课时不重视教材,有的甚至完全离开了教材,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自觉来进行课堂教学。

这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这是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的,没有基本的教学内容,脱离明确的教学目标,完不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最终也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看,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专家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认真编写出来的,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个人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教材,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

浅议用教材教和教教材

浅议用教材教和教教材

浅议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我经常在教育刊物上看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育新理念,到底这两者有何区别,具体如何操作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一、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

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

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做“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后者则把教材看做“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最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要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我认为,“用教材教”无非是提醒老师不要信奉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活用教材,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二、“用教材教”实践中的启示1.正确看待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

由于教材的普遍适用性,无法顾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你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认识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与有不同见解的同仁商榷。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

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

“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

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
真地教教材。

在“用教材教”大行其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

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

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

“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