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
品味语言

品味作品语言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
五、生活体验法 学习、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要从生活方面去体 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 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其义, 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 自我的、独特的体验。
例
1.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 1.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
首先让学生听诵读录音,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学 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接着,教者让学生默读深思、分角色诵读,诵 读最能揭示小珊迪美好品质的句段。 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对小珊迪的同情、赞扬的 炽热的感情来诵读全文。 —— 《小珊迪》 小珊迪》
例
《 春》 语言特色━━━清新、隽永、 语言特色━━━清新、隽永、警策 ━━━清新
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的是一种朴素的美, 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的是一种朴素的美,平 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 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 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 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 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 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 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例
《春》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妈 妈抚摸时的感受好吗?(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 生: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 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 的温暖、柔和、宜人。 师:什么是侧面描写? 师:(学生沉默不语,片刻后追问)描写春风却大 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 生:(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描写恰 到好处。 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会不会有这样“婉转” 的 音乐?
品味语言“三读法”

品味语言“三读法”“三读法”是提高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它包含了三个层次的阅读:第一层是文字的直观理解,第二层是深度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第三层是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切入,全面解读文字的意义。
通过“三读法”,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语言,更可以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品味。
第一读:直观理解在第一层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先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要点,按照逻辑思路和时间顺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文章的文风和语言表达,即字词的选择和句式的结构,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章的语言特点,例如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等等。
通过了解这些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掌握更加精准、高效表达的方法。
第二读:深度理解第二层读是对语言的内涵和深度的理解,需要更加注重文字的情感和主题,探究背后隐藏的含义。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挖掘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深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探讨,用个人的经验和思考给予评论和观点。
通过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进而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品味。
第三读:个人理解第三层读强调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解读文章,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并将其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结合起来。
在这一阶段,读者需要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历出发,去理解文章传达的信息和道理,寻找与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产生共鸣的地方。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价值观,探究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味。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读者已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理解,体验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收获到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成长。
综上所述,“三读法”是提高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理解文字的表面含义,更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通过个人的思考和经验,将文字融入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品味之中。
品味语言的方法及案例

品味语言的方法及案例
品味语言是指对语言的运用进行审美评价和美感创造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和案例:
1.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用于增强语言效果和传达情感的技巧。
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都可以用来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美感。
例如,下面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描述夕阳:“夕阳如血,映照在大海上,犹如一片燃烧的火焰。
”
2. 节奏和韵律: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可以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长度和音调,可以营造出优美的声音效果。
例如,以下的句子运用了平仄、韵脚等技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3. 修饰和排比:使用修饰词语、短语或排比结构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和优雅。
例如,下面的句子利用修饰词语和排比句子增强了表达效果:“满城春色,红芳满园,万紫千红,香气袭人。
”
4. 感官描写:通过运用形象化和生动的语言描写感觉和感官体验,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增加阅读的乐趣。
例如,下面的句子运用了感官描写:“在春天的午后,微风轻拂着脸颊,阳光洒满大地,鸟儿的歌声在耳边回荡,花香弥漫在空气中。
”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和案例,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可以让语言更加
美感和生动。
当然,品味语言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评价,所以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还要考虑读者或听众的喜好和文化背景。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学生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其方法一是品析句中的重点词语,二是品味语句。
标签:语文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方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来加深理解文章的內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呢?我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那就是:品味词语和品味语句。
一、品析句中的重点词语这是语言品味中常用的方法。
品词可以从词性方面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
比如《社戏》一文中通过“跳、拔、点、磕、架、踊跃”等动词的品读小伙伴们的特点及看戏心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苏州园林》中通过“艺术、技术、标本”等词语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珠光宝气、俯仰生姿”等词语来体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黄河颂》教学中抓住“望”、“奔”、“掀”、“劈”四个动词以及“澎湃”、“万丈”等形容词来感受黄河惊涛澎湃的雄伟气势。
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具体方法有一下四点:(一)在替换比较阅读中领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的所具有的不同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在词语上的正确运用。
(二)在前后比较阅读中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从感情色彩上品味词语的运用的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从词义上理解词语运用的表达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品味语言

句子赏析(品读)方法指津:(1)词语角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等。
(2)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
(3)其它角度:①特殊句式:长短句、整散句、变式句、反问句、排比句、双重否定句等。
②语言风格:朴实自然类、生动优美类、意蕴深刻类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④描写角度:正面、侧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⑤表现手法:象征、讽刺、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1、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采用何种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2、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采用何种描写方法(1)他从破衣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3)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3、分析划线词语或句子的内容(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屠户的神态。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特点。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屠户______ 的心理。
(4)父亲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外貌。
4、牛刀小试: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
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
4、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
品味语言方法谈

品味语言方法谈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怎样品味赏析文本语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咀嚼法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一句看似语义矛盾,要引领学生细细咀嚼“似乎”与“确凿”。
这一对词语放在一起,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与现在的矛盾。
过去的百草园并不“只有一些野草”,还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可以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确实是“我的乐园”。
但现在“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园中儿时所有东西的印象都已经淡薄,所以它已不再是“我的乐园。
”二、比较品味法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家之子的美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了;优秀作品的语言也是这样。
我们在鉴赏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增删原作的词语,通过对比分析来品味语言的精彩。
记得去年校内上公开课时,我上九年级教材中的《那树》一文,为更好引领学生感悟文本,我出示一组对比句子,请学生品味。
原文一: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改文一:锋利的电锯一下子把树锯为两截,碎枝,碎叶,碎皮撒了一地,还有那四处飞溅的木屑。
原文二: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改文二:为了把这庞大的根彻底铲除掉,伐木工人把土地上的所有根须斩断。
学生在两组语言的品味比较中,读出了原文运用“呻吟”“大头颅”“刽子手”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类的残忍、树木的痛苦,在作者饱含感情的笔触中学生已经领略到了文本的人文教育魅力。
而改文只是在叙述情节。
三、替换法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
品味欣赏语言的方法

品味欣赏语言的方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工具,它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如何进行品味和欣赏,是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必须掌握和提升的能力之一。
以下是我总结的品味欣赏语言的几种方法。
一、涵义理解涵义理解是懂得语言精髓的基础,通过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情感和思想,能够更深入地领略语言的美妙和魅力。
具体方法包括:1.1 理解词汇的意义:注意单个词汇在语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根据语境判断其具体意义,以做到正确应用;1.2 推导句子整体意义:根据每个词汇的意义,推导整个句子的意义,搞清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3 品味语言的寓意和隐喻:寓意和隐喻常常是语言之美的来源,读者要关注这些紧盯表面之下的深层含义,深入理解语言的内涵和艺术。
二、语音韵律语音韵律是语言的音调和节奏特点,它决定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感受声音、韵律和语气,读者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品味。
具体的方法包括:2.1 注意语调的变化:语调的高低升降决定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读者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特别是在对话中要做到贴切情感;2.2 体验语言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感有时比语义更重要,读者可通过朗读、听课、跟读等方式,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舒畅感;2.3 观察语音元素的变异:最后是要关注语音元素的音位变异,包括声母、韵母、调式等,这些元素的表现变异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使读者感受到音效带来的美感。
三、语法结构语法结构是指语言的语句结构和组织方式,通过感受语句的结构和句式,读者可以体验到语言的灵活性和流畅感,♀♀♀♀♀♀『辖约菘壳螅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3.1 确认句式的种类:各种不同句式的表达方式会影响语言的强度和表达效果,读者可通过对文本的观察,判断每个句式的种类和表达效果;3.2 意识到语句的结构和层次:语言的层次和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关键因素,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句子的结构,提高理解语句的能力,这也是在写作时一个重要的技巧。
散文教学“语言品味”的四种思路

散文的语言品味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言品味是指对词语、句子的含义、感情、修辞、句式、表达方式、作用、风格等方面的品味欣赏。
广义的语言品味,除了涵盖以上内容外,还涉及到对形象、境界、情节、氛围及写作手法的品评鉴赏。
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思路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纵式思路品味纵式思路品味,就是自上而下的通读文章,逐段欣赏美句的妙处。
例如,对《春》的语言品味。
美在“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语,运用了反复修辞,突显了人们内心的渴望之情与翘首企盼的形象;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春天迎面而来的美态,又写出了人们内心的喜悦。
美在“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语,句式短小,排比修辞,读起来节奏欢快,并以白描的手法简约地勾勒出一幅清新润泽、暖意洋洋的万物复苏图。
美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一个“钻”字,写出小草的韧劲,“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质感,色彩,可爱与生机。
美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描写了一幅鲜花怒放、蜂围蝶阵的美丽画面。
一个“闹”字,更是极富神韵的写出了花的香甜,蜜蜂之多,气息的喧嚣。
美在“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声音之美:清新,清脆,清韵。
美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句话,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晶亮”、“绵长”,一个“斜”字更是让人诗意地走进了春风化雨的境界中。
美在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天的成长之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之美,更写出了春与人的合一,春与人的和谐。
二、集中式思路品味集中式思路品味,是指选取文章的美段,多角度、立体式地品味欣赏。
欣赏的角度包括:词句,修辞,表达方式,思想内含,形象评价,意境探求,结构层次,写作手法等。
例如,对《济南的冬天》第三段的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
焦作温县温泉镇一中牛卫平
不同文体的文章,它们的语言特点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议论文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多样。
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我们在赏析、品味其语言的时候侧重点就不一样。
尤其是记叙类文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角度多,范围广,作用难。
但是,我们如果熟悉了品味语言的常用角度和方法,那么阅读文章时体会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就会显得比较轻松自如,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记叙文(含描景、状物、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
⑴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白兔和月
亮》)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金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害怕失去月亮的心理。
②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安塞腰鼓》)
运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鼓声的急促和击鼓者的舞姿,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⑵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①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鲁迅《社戏》)
运用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和去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王安石《伤仲永》)
运用侧面描写,衬托出仲永幼年时天资聪慧才能出众的特点。
③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孙犁《芦花荡》)
运用景物描写,描绘了芦花美丽的情态,烘托出“老头子”置敌人于死地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⑶用词准确传神(炼字)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钻”字,用劲长的意思。
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生命力的顽强。
地看着我。
(鲁迅《阿长与山
②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
..
海经》)
惶急,惊慌急迫的意思。
准确传神地表现了阿长看见我醒来立即要做起来而没有向她说“恭喜”时慌张急切的心情。
⑷句式及其作用
①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他们几个哩?”
“还在区上。
爹哩?”
女人说:“睡了。
”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孙犁《荷花淀》)
划线句是倒装句,突出了女人对丈夫的关心与体贴,也表现水生媳妇的机敏。
②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张之路《羚羊木雕》)
运用反问句,给读者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件事该怪谁呢?有力地批评了大人们重财轻义的行为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③路。
直线。
交叉线。
弧线。
拱起的线。
隐没的线。
圆圈。
还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刘成章《走进纽约》)运用短句,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
反映出纽约人快节奏的现实生活。
⑸写作方法
①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
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运用对比和反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
二、说明文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在于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
所以说明文语言运用必须准确无误。
否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尤其是表时间、空间、数量、程度、范围、特征、特性、程序等词语运用时更要慎重。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见长。
说明文语言赏析重在它的准确性。
到处都有。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
..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
..
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
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
“往往”、“常常”这两个词语表明一般情况下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议论文
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概括性强。
透过语言还可以把握作者的立场和感情。
①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以,倘若加于全
是诬蔑。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体,那简直
..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