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欣赏优美的语言的方法

合集下载

赏析语言的技巧3篇

赏析语言的技巧3篇

赏析语言的技巧3篇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赏析语言的技巧3篇赏析语言的角度有很多,在做语言赏析题时,首先要找准切入点,然后再运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效而精确地赏析语言。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赏析语言的技巧1语言赏析和写作方法分析,是语文中考中的重要考点。

提高语言赏析能力和理解、把握文章写作方法的能力,是语文复习备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赏析语言的技巧语言赏析主要是指欣赏、品味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词句,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怎样进行语言赏析呢?第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

第二,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合逻辑。

散文和诗歌的语言都讲究凝练,但是诗歌则要求更高,添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且要求语言铿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色。

第三,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

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1.抓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

2.抓主旨句。

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抓修辞句。

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

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

4.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

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

语言品析五步法

语言品析五步法

语言品析五步法第一篇:语言品析五步法语言品析五步法五步法的内容:语言赏析五步教学法:选择技巧、明确效果、回归文本、思考作用、注重表述运用修辞的表述方式: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对比等)+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等)+表达(表现)……情感(心情、思想等)。

运用精妙词语表述方式:运用……词语,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等)+表现(表达、刻画)……品质(情感、心情、形象等)。

人物描写表述方式:通过(动作、神情、细节等)的描写,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等)+表现(表达、刻画)……品质(情感、心情、形象等)环境描写表述方式: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

示例一: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品析:运用比喻,生动具体表现了日子(时间)飞逝,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浪费时间,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意。

示例二: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冯骥才《书房花木深》品析:运用拟人修辞,用“调皮”“行走”“伸出”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绿萝自由活泼的生长状态,富有动感和情趣。

示例三:结合语境,品析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冯骥才《苏七块》品析:通过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表现了苏七块虽瘦,却精明干练的形象。

示例四: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

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1、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

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

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

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

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语言赏析的步骤与方法

语言赏析的步骤与方法

语言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的特点,这就是语言赏析的方向。

通常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1.词语的使用是否准确、生动;2.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如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3.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4.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记叙中的议论、抒情、描写等。

准确严密(该词语主要适用于说明文)等。

2.写作手法:①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②讽刺——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③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④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⑤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修辞手法:①比喻——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收到xx特征,揭示xx本质,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⑤对偶——形式整齐,意韵铿锵,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⑥对比——通过比较,突出描写事物的xx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xx主题。

⑦反复——强调xx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⑧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⑨反问——态度鲜明,加强xx语气。

强烈抒情。

4.表达方式:①记叙文中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③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呈现具体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a、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语言赏析的方法

语言赏析的方法

语言赏析的方法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 ; 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 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例: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 本句用“扫”、 “露”、 “支” “撒”、 “系”、 “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而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

(《生死胡杨》)赏析: “只得”一词准确地表达了“我”不得不走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答题格式:。

词表现了( 揭示了、突出了 ) ⋯ ⋯ 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二、从修辞角度赏析例: 朱自清《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花色鲜艳美丽的特点。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

答题时一般要紧紧扣住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但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2排比:语言有气势(加强语气)3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5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例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一、朗读中品味
朗读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最优的鉴赏手段。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利用这种方式提高鉴赏和品味的水平。

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朗读文章,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并且能够在自觉中会消化理解文章的基础知识,更能感悟到文章的思想主旨,还能欣赏到文章的文笔艺术特点,将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所以,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珍惜朗读所带给学生的魅力,达到放情地朗读,尽情地去品味。

二、细读品味
文学作品的欣赏在于细读品味,“咬文嚼字”。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一定抓住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品读,将这些文字语言融化为心灵中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形成共鸣,更能咀嚼出那些文字的美、文章的妙处。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对课文的每个字,每句话不能粗放而过,一定要体味内涵,推敲深意,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三、比较替换
我们常说,比较是所有一切理解问题的基础,正是因为用这个比较的方法了解到了一切未知。

通过比较这种方法鉴赏文章是品味语言最常用的方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

教学中,我们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才能将语言的妙处体味出来,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培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

”是的,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经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

例如:低年级课美、、寓言、指导的句子。

我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

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教师写的句子的比较,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而教师出示的句子则缺乏这种美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在诵读中,依靠范文培养语言美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我是怎样指导学生在读课文中体验文中的语言美呢?一是范读。

后,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

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三、发挥想象,感受教材中的语言美想象是语言感受的发酵剂。

想象能力强的人语言感受丰富,能感受到一般人不能感受到的语言内涵。

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中描写的人、事、景、物变成生动的画面,一句话一幅图,一段话几幅图展现在脑海里,形成鲜明的“内心视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最这样,读得有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精品文档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精校WORD版)

精品文档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精校WORD版)

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该继续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言语实践。

而言语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品味语言。

下面谈谈品味文学语言的几种方法:一、注重朗读,以读带品。

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和特级教师洪镇涛两位先生不约而同地视朗读为习得语感能力的必由之路,主张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涵泳品味、感悟融通、积淀言语。

我们十分欣赏这种与古代语文教育中虚心平气、优游品味传统一致的阅读教学法,它朴素而有真味。

当然,朗读应该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具体地说,可以有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组内读、个人自由读等多种方式。

比如,为了调动班级的气氛,可以让学生齐读。

那些情绪高昂的文学作品就很适合齐读。

学生在齐读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融入文本中,体会语言的味道,感悟背后的情感。

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学生就可在齐读中读出气势,感悟到诗人对自由的热切向往。

杜甫的《登高》就适合个人读,才可以读出其中的感伤、凄凉的味道。

话剧最适合分角色读,学生通过读体会话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二、改变语调,体味区别有些语句一味让学生读,学生还一时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感受其中的不同,然后把握文本中的语言味道。

比如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雷雨》中用的很多的是哦字,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读出不同,揣摩潜台词。

下面举几个例子:(1)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2)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3)哦。

(4)哦?你说说看。

(5)(苦痛)哦!(6)(汗涔涔地)哦。

上面都是《雷雨》中周朴园的台词,同样的哦,不同的语气可以有不同的意思:(1)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朗读停顿稍短;(2)周朴园处在回忆中,停顿稍长;(3)一般性应答词,停顿短;(4)表示惊奇,声调上扬重读;(5)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窘态语,可以短促重读;(6)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欣赏优美的语言的方法
品味词语、句子,是现代文阅读题中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题型。

这种题型涉及的内容有:
1. 理解词句含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及指代的具体内容。

2. 品味词句情感:品味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所包含或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分析关键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在表达、结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4. 揣摩赏析关键词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用得好的妙处,赏析句子的表达特点。

【提问模式】
1. 理解加点的词语“XX”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 这句话中的“XX”一词能否删掉(或换成另一个)?为什么?
3. 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XX”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5. 请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几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XX”的特点。

【实例解析】
1. 品味词语的准确、严密。

例1文章第(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的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2011年广东深圳中考阅读题《DNA证据也可以伪造》第11题)
解析本题考查加点词对说明内容的作用。

不能去掉。

“完全”表示“全部,毫无例外”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DNA证据有不可靠的可能”,去掉后,原句变成了“DNA证据不可靠”,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

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归纳】此类试题,经常用来设题的词语还有:“大概”“几乎”“据估计”“一定”等等。

具体作答时可采用如下句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词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2. 品味朴素词语的表现力。

例2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011年安徽芜湖中考阅读题《窗前的母亲》第14题第(1)题)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对于刻画人物的表现力。

“切割”本指用刀等利器将物体切开,这儿是说盖起的楼房挡住了天空和视线,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

【归纳】此类试题设题得句式十分明确,答题时要先透彻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再从刻画人物、营造意境、表现主题的角度去思考作答。

常用得答题句式是:“XX”一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思),表现了……(结合语境作答)。

3. 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3请结合上下文,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

鸡群走过。

邻居老太太佝偻行过。

蝴蝶飞过。

苍蝇来过。

猫影子飘过。

千百个念头闪过。

没有一辆车经过。

(2011年山东枣庄中考阅读题《比正路还长的巷子》第22题)
解析精美的语言往往在修辞、句式、表现手法上特别讲究,因此答题宜从这些角度入手分析。

从修辞角度来看,七个句式构成排比,表现乡下的生活光景;手法上,注意到实景和虚境的结合;短句的运用,富有节奏感。

据此,本题答案是:作者运用了七个白描式的生活剪影,连缀在一起,画面充满动态美感,呈现出了乡下午后巷子里的悠闲生活光景。

(或“七幅画面有实景和虚境,或具体或抽象;影像变化丰富,如电影镜头般的动态和跳跃;语言轻盈,节奏轻快,充满音乐性,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等。


例4“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2011年江苏泰州中考阅读题第20题)
解析此题要求自选角度来答题,一般而言,语言品味的赏析可从“语言表达”“手法理解”“情感体验”三个不同角度入手。

此题从表现手法上看,注意与前文“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从情感体验来看,表现得是“我”对儿子的态度。

因而可以作答:①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②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像空间;③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

【归纳】综合上两例,品味精美语言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1)确定角度。

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修辞、句式、用词等等;表现手法方面的虚实结合、首尾呼应、寓情于景等等;文章主题方面。

(2)分析作用。

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等等。

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句势连绵起伏;短句,轻快活泼。

整句,整齐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余韵悠然。

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有音韵之美;褒义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

如此等等。

答题格式一般为:该句在……(填答题角度,如修辞、句式、手法等)方面很有特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哪些词语,或写了什么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