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的导学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运动与静止 导学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导学案学生姓名:_________ 成绩等次:____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运动与静止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4.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课堂导学]一、参照物与机械运动自学课本58—60页内容,完成1.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______,______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做_____,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_____,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______,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___.3.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_________,通常简称为______4.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性。
为了方便,通常选_____或相当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5.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一般步骤:首先选取________,然后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_____改变。
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自学课本61页内容,完成物体运动过程中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________,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________.[课堂导练]1.整个宇宙都是由______的物质组成的,绝对______的物体是没有的,平常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是______的,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2.坐在行驶的轮船内的乘客说岸边的树木向后运动,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岸边的人则说轮船在飞速前进,则岸边的人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3.传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_________是静止的.4.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的同步卫星是______的,太阳是______的。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帮助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静止和运动的种类及特点。
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活动安排:1. 活动一: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的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活动二:知识讲解教师进行简单而生动的讲解,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静止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活动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4. 活动四:展示成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分享他们对静止和运动的心得体会。
5. 活动五:游戏环节设计一些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静止和运动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活动六:课堂讨论开展一个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观点,老师及时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四、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对小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游戏环节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表达能力。
3. 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中展现出的思维深度和扩展能力。
五、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讨静止和运动的规律。
2.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普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
六、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导学案》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的原因。
2. 掌握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入引导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运动物体,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让这些物体停下来。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进修内容。
三、知识讲解1. 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变速直线运动或做曲线运动。
运动的物体有速度和方向,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会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 物体停下来的原因:物体停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力作用使物体停下来,二是物体自身摩擦力使其停下来。
3. 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停下来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比如,可以通过施加反向的外力来使物体停下来,也可以通过减小摩擦力来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
四、示例演练1. 示例一:一辆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遇到前方拥堵,司机要如何让汽车停下来?2. 示例二:一个滑板运动员在滑行时想要停下来,他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五、教室练习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并列举出不同的方法。
2. 情景模拟:老师设置几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主探索如何让不同类型的运动物体停下来,并总结规律。
2.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让这些物体停下来。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沪科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学习目标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1.收集信息请你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各个方面)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运动的世界活动1:请看教材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运动的描述活动2:①阅读课本19页内容,思考:(1)诗人画家音乐家如何赞美运动的?说明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世界的美好,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效果更好本环节意(2)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②阅读课本上的“交流与讨论”思考:为什么小明没有看见花花跑动却说花花跑得真快呢活动3:探究“什么是运动和静止?”⑴讨论: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⑵总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你对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有什么看法?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了吗?⑶分析: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②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③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在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实例,为“参照物”做下铺垫本环节采用设疑,提问讨论的方法,要完全交给学生,可采用小组互相置疑,在矛盾碰撞中理解“参照物”,从而明白分析运动静止是离不开参照物的活动4: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分析的结果是不同的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运动和位置-导学案-教科版(2017)

运动和位置【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1.能够有依据的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能够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1.乐于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学习重点】1.知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学习难点】1.能够有依据的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能够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两人静止不动时,用_____和_____描述自己的位置。
2.在草原上,以白云为参照物,老鹰是_____的。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词中,_____和_____都是运动的。
4.在“我的位置在操场东南方约45米处”的描述中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
5.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择一个______。
参照物方向距离描述2.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两人静止不动时,怎么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4.根据提示,写出方向。
(1)一个人面向东,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2)一个人面向南,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3)一个人面向西,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4.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之外,还可以利用什么方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运动和静止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流程:
导入:
1、在同学们眼里,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把什么物体作为标准才得出的结论?
2、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3、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上面看似矛盾的情景,在我们学了这节课后,你就能明白了。
自学一:阅读课本“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并完成检测题:
1、物理学中把物体叫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
如:火车在轨道上行驶、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都是机械运动。
请你再举三个例子:、、
自学二:阅读课本“参照物”,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并完成检测题:
1、P25如图所示,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1)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2)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2、参照物的定义:
3、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
4、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 ____.
5、看课本图1-1-6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或静止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
①卡车是运动的,参照物是,②卡车是静止的,参照物是
③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参照物是,④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参照物是
(2)、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
①受油机是运动的,参照物是,②受油机是静止的,参照物是
③大型加油机是运动的,参照物是,④大型加油机是静止的,参照物是(3)当受油机和加油机的相同、相同时才能顺利地完成加油。
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运动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这种静止称为“相对静止”。
演练:一、填空题:
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
在描述物体运动时,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的选择是的,也可选的物体为参照物,也可选的物体为参照物,若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我们常选择或固定在上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是。
2、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收割麦子,则收割机相对于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___ __是静止的.
3、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展示了空中加油机,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它相对于____ 是静止的.
4、有一句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支朵里穿行……”,这是以为参照物的;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又是以为参照物的。
5、“地球又自转又公转”,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若在某段时间内的距离保持不变,则在这段时间内,若以为参照物,甲汽车是静止的;若以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7、坐在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电线杆向正南方向运动,则乘
10、当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则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运动的,而相对于
________我们是静止的.
11、坐在行驶的轮船内的乘客说岸边的树木向后运动,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岸边的人则说轮船在飞速前进,则岸边的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_________.
12、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_________是静止的.
13、“我坐在奔驰的汽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向后退去……”文中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静靠”___ ___;“奔驰”_____ ___;“后退”_____ ____.
1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15、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升空的过程中,地面上的人看到他快速向高空飞去,而他在舱内却感觉不到自己运动,则地面上的人和杨利伟分别以______和______为参照物.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谓的参照物,就是指绝对不动的物体;
B、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是最合适的,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C、如果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一定是不同的;
D、研究宇航员在飞船中运动情况,选择飞船作参照物较方便。
2、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 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
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 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行驶,一个人在人行道上也向东行走,如以汽车为参照物,这个人的运动状态是()。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处于静止;
D、不能确定。
4、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运动是指各种机械的运动;
B、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同;
C、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作出了为参照物;
D、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常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5、一小说中写到:“一阵大风,将院内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之外”.这句话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井 B、地面 C、院子 D、篱笆
6、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乘客,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是以下万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而过的船;
D、河水。
7、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
船 D、风和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