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语文习题册答案(第六版上册)汇编

合集下载

人社版语文第六版习题册解答-《语文习题册(与语文(第六版下册)配套)》- A01-2723

人社版语文第六版习题册解答-《语文习题册(与语文(第六版下册)配套)》- A01-2723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是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5.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和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和范围的广大。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习题册(第六版 下册)答案第22课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习题册(第六版 下册)答案第22课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答案第22课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一名言出自于《师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毗邻/脾气绮丽/倚仗着陆/着凉B、肋骨/勒索蒿草/枯槁血性/血库C、分娩/缅怀喟叹/称谓思量/量力D、估计/窟窿礁石/樵夫划算/划分(正确答案)3、“睿智”的“睿”的正确读音是“ruì”。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和月色,表现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垂涎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B、火镰liǎn埋怨mái 结子jiéC、莞尔wǎn 焖菜mèn 竹篁huáng(正确答案)D、胡诌zhòu茶峒tòng 傩送nuó6、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外甥(shēn)窘迫(jiǒng)刮痧(shā)秩序(zhì)B、筹划(chóu)供给(gěi)家谱(pǔ)惦记(diàn)C、蛮横(hèng)拥挤不堪(kān)发愣(lèng)济南(jǐ)(正确答案)D、私塾(shú)廿三(niàn)丧事(sāng)撮土(chuō)7、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蠕动(rú)艾蒿(hāo) 聆听(líng)B、残羹(gēng)给予(jǐ) 湍急(tuān)C、悚然(sǒng) 允诺(nuò) 弹丸(dàn)D、侍坐(shì) 徘徊(huí) 凌驾(léng)(正确答案)8、1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渲染(xuàn)抽噎(yè)逞能(chěnɡ)自惭形秽(huì)B.迸溅(bènɡ)荣膺(yīnɡ)褶皱(zhě)气冲斗牛(dǒu)(正确答案)C.殷红(yīn)阔绰(chuò)惩戒(chéng)戛然而止(jiá)D.缄默(jiān)追溯(sù)栈桥(zhàn)鲜为人知(xiān)9、5.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狡辩捶击纷至沓来风云变换B.驰骋羁绊目眩神迷轻歌慢舞C.抉择懈怠名副其实戛然而止(正确答案)D.浮燥污蔑海枯石烂震耳欲聋10、下列关于名著《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2020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语文答案

2020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语文答案

2020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语文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虞常果引张胜引:招出会论虞常论:判罪(正确答案)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子为父死,亡所恨恨:怨恨C.自分己死久矣分:职责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2、1《琵琶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分别为李白和杜甫,两人均为盛唐诗人。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脍炙人口”中“炙”的读音是“jiǔ”。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1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2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单选题] *A.妯娌(zhóu)酒肆(sì)镌刻(juān)暴风骤雨(zhòu)(正确答案)B.狡黠(xié)挟持(xié)胡髭(zī)惨绝人寰(yuán)C.燥热(cào)翘首(qiào)嶙峋(xún)言不由衷(zhōng)D.私塾(shú)遁形(dùn)糜子(mí)日夜不辍(zhuì)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贾氏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

《红楼梦》主要写荣国府的事。

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宁府的罪孽超过荣府。

B.《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王熙凤、妙玉、秦可卿、香菱、李纨。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

péng pài xīmièkùn nán lín shīzāo gāodǎo méi zhòu wén sháo zi xiōng yǒng jiàn qǐ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A.汹涌.yǒng 澎湃.bài 溅.出jiàn B.熄.灭xī淋.湿lín 糟.糕zāo C.皱.眉zhòu 倒霉.méi 后脑勺.sáo D.蜷.缩juǎn 勉强.qiǎng 稻草铺.pù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B.古老的钟敲了十下,十一下……C.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

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D.妈妈说:“我看你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熬”的意思是“煎熬”,因为又抱养了两个孩子,加重了渔夫的负担,他觉得很为难。

B.“熬”的意思是“忍受”,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

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C.“熬”的意思是“忍受”,说明渔夫对抚养邻居的孩子很犹豫,但又不得不这样做。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环境描写的是()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B.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C.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D.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6.本文的写作特色,说法正确的是()①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却处处表现了穷人的“穷”。

②巧妙运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加有血有肉。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拼音写词。
xiù tǒngdǒu péngshuāi dǎdà suàn
jiàng yóudùn ròuzuǐ chúnbèng chū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包蕾(lěi)处暑(chù)腥味(xīng)瞟向窗外(piǎo)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了。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孤注一掷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破釜沉舟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强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13.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4.用“~~~~”画出描写雨后景色的句子。
15.下面( )能形容“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望。(多选)
A.翘首以待B.众望所归C.望眼欲穿D.指日可待
16.面点儿打在“我”的雨衣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冷笑。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竹节人》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竹节人》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三、拓展提升
(一)阅读理解。
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我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粉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B.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C.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D.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5.下列竹节人玩具制作指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用小钢锯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当作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
②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串在一起。
③用小锥子再在上面钻一对小孔,供装手臂用。
1.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
2.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 )
3.他紧张地说:“你怎么了?你怎么了?”( )
10.按要求写句子。
1.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仿写比喻)
2.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改为反问句)
④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⑤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
⑥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
⑦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⑧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鲁迅先生深受大家的爱戴,是因为他为自己____________,为别人____________,课文通过五件事体现出来,给每件事加个四字小标题,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衣裳 彩虹 云崖 渡船 苔藓 草坪 哥哥 开始
2.C 3.C 4.B 5.C 6.B 7.D
8.爱戴 爱护 爱抚 爱惜
9.D E C B A
10.我费力地掏出口袋中的银元。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在路上跑。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 鲁迅不仅是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还是一位仁慈的长者。
21.解释下列词语。
(1)举目无亲:
(2)一见如故:
2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第二自然段画“——”的句子中“心里的冰块”是指__________,萧红“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2)最后一个自然段画“——”的句子中“荆棘满地”暗指______,“牢笼”是指___ 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柔弱女孩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护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鲁迅的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配套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B.今乃掉尾而斗:是说这牛连尾巴都掉了还在争斗。
C.听了牧童的话,戴嵩说不能改动了。
D.杜处士十分喜爱戴嵩的《牛》这幅画。
20.读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1.请写出一句与牧童有关的诗句:
三、拓展提升
(一)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多项选择)
A.北方人不适合吃菱角。
B.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否则会闹笑话。
C.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参考答案
1.妙哉 善哉 巍峨 琴弦 心弦 车轴 滚轴 曝晒
2.C 3.BD 4.C 5.C 6.C
7.A B D C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一会儿,不久)
C.书中有杜处士,好书画 (好:优秀)
D.所宝以百数 (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3.下列句子中,在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是( )(多选)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D.(杜处士)不可改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3)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救兵迅速赶到,被困城中的将土绝处逢生。( )
(4)张明把办法都想绝了,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
9.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A.忘年之交 B.酒肉之交 C.患难之交 D.车笠之交 E.布衣之交
1.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称为( )。
2.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称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一】跨越百年的美丽一、基础知识1.(1)冶(2)搅(3)燎(4)肃(5)凛(6)攒(7)薪(8)委2.(1)追求(2)大腿(3)就(4)熏、烤(5)卓越,高超(6)沉溺(7)追逐(8)依仗3.(1)比喻(2)比拟4.梁衡二、课文理解1.课文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写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2.她把探索科学真理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三、语段精读1.肖像描写的语句:①“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②“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2.“定格”指一个活动的画面骤然停止,成为一个静止的画面。

用这个词语收束全段,写出了居里夫人作为首位登上法国科学院的女性科学家给现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突出了她对物理学的贡献及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3.“别人在海难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下这贝壳,, ”,“贝壳”是比喻,比喻某个事物或问题。

“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难上来的”,是排比。

全句表现了居里夫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终于”表明艰苦的付出没有白费。

“三年又九个月”表明研究时间之长,表现了居里夫妇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0.1克”数量虽小,但成果可贵。

两个数据还有一种对比的意味,表明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

5.描写。

其作用是:通过描写镭的美丽、迷人,突出它的来之不易,也衬托了居里夫妇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提取出镭之后的欣慰之情。

四、拓展训练1.三个原因分别是:第一,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第二,人格2.因为他的无私精神,助人品德,现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其人格魅力早已驾于万众之上。

3.A【二】那一年,面包飘香一、基础知识1.(1)给(2)薄(3)嘈(4)嚼2.(略)3.(1)B (2)A (3)A 4.C5.李家同二、课文理解1.李老师是一位关心学生、牵挂学生的老师。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他给予鼓励和关怀;看到学生创业成功,并且还一直记挂着他,他很感激并引以为豪,并不因学历的高低而对学生区别对待。

面包师傅是一位拥有绝技、成功创业、不忘师恩的人。

因家境不好,他初中未读满就辍学了。

李老师鼓励他要有一技之长,不要学坏,他记住了。

他学到了面包制作技术,并且创业成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创业成功后,他一直不忘老师的恩情。

2.倒叙。

其作用是:第一,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第二,在人物未出场前先对其成功创业进行铺垫式叙写,为下文进一步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三、语段精读(一)1.看似矛盾的叙述,实际突出了这种面包质量的不一般,一方面制造悬念,一方面为后面写学生的成功设下伏笔。

2.暗写了面包师傅的技艺高超。

3.“居然”指出乎意料之外,没有想到。

“居然”回应前文两处地方:第一处,“我”自认为每家面包店都去过,居然不知道有这家店;第二处,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我”尾随其后,真找到了这家面包店。

(二)1.设置了两个悬念:第一处,大师傅“问我是不是李老师”,说“老板关照,如果李老师来,就要给予特别照顾”。

第二处,“我”吃完面包后,大师傅说“还有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2.因为李老师不仅教过他心算,而且教导他走好人生之路,他对老师怀有感激之情,所以要对老师“特别照顾”。

“特别照顾”体现在老板“准备了一套下午茶招待我”,并奉上了每天只出炉一次的薄饼。

3.作者描写面包店的环境布置,表明这家店的老板很有品位,并借此突出学生现在的成功。

4.第一,下午茶满口留香;第二,“我”觉得薄饼“好吃得不得了”;第三,有大批的食客来此享受每天出炉一次的烤卷饼。

四、拓展训练1.这个标题的好处:第一,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第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第三,成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能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

3.为主持人的出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4.交代文中那封信的来历,为文章画上完整的句号,使文章产生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5.真善美是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动力,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品德;要学会珍藏美好,传递爱心。

【三】卖白菜一、基础知识1.(1)瞥(2)漉漉(3)蔫(4)踽踽(5)冽(6)黢黢(7)溃(8)戳2.(1)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缩(2)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3)张开3.(1)A (2)A (3)B (4)B4.D5.蛙红高粱檀香刑二、课文理解1.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和侍弄的,它们的长成包含了“我”的付出和期待,“我”对它们怀有特殊的感情。

现在过年了,连那棵最小的白菜都不能留下来享用,可见“我”的委屈之深;也正因为“我”对它们怀有特殊的感情,当买白菜的老太太说白菜卷得松,并且撕扯小白菜的菜帮子,才引起了“我”的恼怒,以至于要多算她一毛钱。

这段详写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铺垫作用。

2.(1)“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表现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饺子而引起的苦痛与无奈的心情。

“但她没有哭”,表明母亲面对生活的苦难,不屈不挠,执着坚强。

(2)“眼睛红红地”,表明母亲已经哭了很久,这充分展现了母亲在人前丧失诚信与尊严的痛苦,表现了母亲讲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

三、语段精读1.到了集市就意味着那三棵白菜将永远失去,因此磨磨蹭蹭,“挨”写出了“我”无奈、不情愿的心理。

2.写集市上的热闹场景,渲染了春节临近的气氛,也衬托了“我”在过年时想吃一顿白菜饺子的愿望难以实现的酸楚与悲哀。

3.这个人物并不多余。

后文中,当“我”算好账,母亲接过老太太的钱时,写道“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只这一句,就暗示了“我”多算人家一毛钱的事是有人知道的,这样文章的结尾就符合逻辑了。

4.①“她用肥大的棉袄袖子捂着嘴巴,, ”;②“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③“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四、拓展训练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

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3.面对饥饿灾难,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气、信念;要不屈不挠,有尊严、有骨气地活着。

4.我之所以能够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是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言传身教的结果。

这样写,内容就不单薄,文章具有厚重感。

【四】一碗清汤荞麦面一、基础知识1.(1)荞(2)烊(3)款(4)褪(5)幌(6)恤(7)鼎(8)皑皑2. C 3.A 4.B 5.C 6.栗良平二、课文理解1.①“一碗清汤荞麦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文中四次吃的都是清汤荞麦面,“一碗清汤荞麦面”构成了全文的线索,将人物、情节、环境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一碗清汤荞麦面”,还象征着母子三人团结一心的精神。

2.团结、不屈、向上、奋斗的精神。

三、语段精读(一)1.因为当时一家人处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母亲为三人买一碗面而感到难为情,但想给孩子一个新年的祝福,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当当,所以选择在打烊时来吃面。

2.外貌描写。

女人“穿着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表明其家庭经济拮据;但尽管极端困难,母亲还是给孩子买了“一身崭新的运动服”,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祝福与期待。

3.不好。

“瞥”是短时间地大略看看。

有人在快要打烊的时候来吃面,老板出于好奇要看一下,但又不能“盯”着看,这一“瞥”便知道对方的经济状况,而“盯”,就显得不礼貌了,这不符合老板做人的原则。

4.D(二)1.“很难为情”是自谦的说法,表明自己没有担负好照顾弟弟的责任;“丢脸”是因为“我”原先有点耻于自家的艰苦生活;“羞愧”是因为在这件事上,我的认识和行为不如弟弟。

2.激动、坚毅、乐观、互相勉励。

(三)1.【A】语段中的“哭”,表达的是老板夫妇对母子三人不幸命运的同情,洒的是悲伤之泪;【B】语段中的“哭”,是老板夫妇为母子三人摆脱了厄运而由衷的高兴,洒的是欢乐之泪。

2.写蔬菜店老板听得入神,从侧面表现了母子三人顽强、团结、奋争故事的感人。

3.符合生活的逻辑。

因为二号桌早已成了“幸福的桌子”,关于母子三人在逆境中团结、不屈、奋争的故事早已为在座的人们所熟知,而且,人们一直在盼望着母子三人的到来,一直在心底默默地祝愿这母子三人早日摆脱厄运。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当他们终于见到母子三人怀着胜利的喜悦重返二号桌,终于听到了二号桌故事的光明结局的时候,欢呼、鼓掌是完全可能的。

功的主题。

四、拓展训练1.第一处,“小男孩(穿着件略显肥大的旧衣服)”,表现了小男孩家庭经济的困难。

第二处,“小男孩,脸蛋红扑扑,额头挂着汗水”,表现了小男孩因为生活母亲恢复了健康,生活有了着落后的气色和精神劲儿。

2.用“骗人的面馆老板”为标题,能够引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好奇。

【五】我不是个好儿子一、基础知识1.B 2.(略)3.A 4.满月儿鲁迅秦腔二、课文理解1.(1)她勤劳,常常天一黑就收拾磨子;(2)她善良,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都给他们糖吃;(3)她节俭,“我”给她的钱,她要攒下了将来整着给“我”;(4)她无私,她为儿子做了很多,却不求回报;(5)她细心,她临走前仍帮我整衣领,提醒“我”刮胡子。

2.作者先回忆母亲到城里小住,“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然后写母亲留给乡人老实、本分、善良、勤劳的印象,写母亲不舍得花“我”给她的钱,写母亲思念父亲、疼爱孩子等等,这些基本是采用顺叙的方式写的。

这之后,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的几个生活细节,是插叙。

写完后,又接着写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关爱,一直写到母亲来探望“我”。

三、语段精读(一)1.母亲把“我”寄给她的钱攒起来;母亲用攒来的钱买红糖喂孩子们。

2.①母亲把儿女的幸福看作自己最大的幸福,在母亲看来精神上的幸福胜过物质上带来的幸福。

②母亲心地善良,喜爱孩子们。

3.D(二)1.对比的手法。

母亲不关心我成不成名人,无论我收到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但当她得知我生病住院,便不顾一切地哭着来了。

作者通过描绘母亲对两件事不同的态度,表现出母亲对我健康的关注胜过一切。

2.母亲朴实的一句话,直接而深切地表现出母亲得知我生病后的急迫和无奈。

3.作者通过描绘母亲临走前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出母亲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这些细致的动作,是母爱的体现。

4.临走前,母亲“紧紧”握住钱,“整整”衣领,“摸摸”我的脸,提醒我用毛巾“焐焐”,“好好刮刮”胡子,表现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