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名解简单题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述题精华版-很全1

第一章绪论二、名词解释5、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具体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医学领域特别是精神疾病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名词解释p12)6、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用。
(名词解释p13)7、健康心理学:它着重研究在促进和保持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鉴定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病因学和诊断学问题以改进医疗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有关的问题。
(名词解释p14)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调查法、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p8-10)10、人格:是一个人在过去的全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思想模式、行为类型、情绪反应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态度和信念体系等。
(名词解释p17)11、行为:是指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习惯:是指无需经过特殊训练,只是由于经常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名词解释p18)12、动机冲突:是指人们在有目的行为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动机。
(名词解释p18)14、医源性疾病: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出言不慎而给病人不良暗示造成的。
(名词解释p19)36.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既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7.医学模式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
38.生物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
3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无论是致病、治病,还是预防及康复等方面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试题

09级本科简答(共55分)26 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差异(10分)27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10分)28 简述轻度和重度心理障碍的区别要点(10分)29 简要说明心理咨询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10分)30你认为医患关系的紧张原因是什么?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如何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15分)08级临床八年1.名词解释medical psychologystresspsychological assessmentpsychosomatic diseasereliability2.大题1. analyze the cause of " medical student disease" us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your own experience2. how to help a patient who will have surgery3. analyze your feelings when you are ill and analyze what the patient needs and expectation on doctors4. which factors have influenc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5.what is your suggestions to a CHD[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 asa doctor11级临床八年制名解(5*10)没错!!!就是十个!!!每个五分!!!emotion stressor phycalogical assement sensation personality psycopathological functioning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sycholtherapy compliance personality选择一共有十个,每个一点五分问答(2*10)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hypertension2. the factor influence patient to health services讨论(15)1. how to enhance compliance一、名解(10*5)1. Sensation2. Emotion3. Stressor4. Personality5. Psychosomaticdisease6. Compliance7. Psychologyassessment8. Psychotherapy9. Psychopathologicalfunctioning10. reliabily二、选择题需求层次无意识丧偶humanisticleading man of behaviorism theoryAmbiguity(其他的记不住了)三、简答题(10*2)1. factors influenceing patient' using medical care system.2. Stress and hypertensionrelationship四、大题(15)How to improve compliance?2008级临床专升本、口腔专升本医学心理学考试题一、名词解释30分(4分,翻译1分)1.Id2.气质3.Personality4.知觉5.应激6.效度7.同理二、单项选择题(30*1分)1、“风吹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反映了感觉的那种特性?A:感觉的相互作用B:联觉C:感觉的适应D:错觉2、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心理防御机制机制对于化解“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作用巨大B.心理防御机制机制是为了保持心理平衡C.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无关D.心理防御机制机制是对潜意识的自我进行“欺骗”3、人格的特征不包括()A. 独特性B. 稳定性C. 统合性D. 可塑性4、感觉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为A.0.1~0.25sB.0.25~1sC.2~3sD.3~5s5、知觉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B. 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C. 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 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主观反映6、应激的生理反应所涉及机制不包括()A.神经机制B.心理防御机制C.神经-内分泌机制D、神经-免疫机制7、关于情绪和情感,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情绪具有持久性,情感具有短暂性B、情绪带有稳定性,情感具有冲动性C、情绪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多与社会需要相联系D、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体验8、Rogers 属于以下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A:认知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指的是一种A.情景B.情感C.心境D.情操10、人格结构的核心是A.气质B.性格C. 能力D.动机11、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不包括A.认知评价B.社会支持C.人格特征D.生活事件12、“前有悬崖,后有追兵”是哪种冲突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单向冲突13、“情人眼里出西施”属于哪种社会知觉?A.第一印象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首因效应14、无需意志努力又似随意注意的注意是:A.有意后注意B. 无意注意C.有意注意D.注意的分散15、小张多愁善感、对挫折耐受性差,胆小畏缩,但想像丰富,观察问题仔细。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医学心理学就是医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身心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化解医学领域中的有关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心理犯罪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3.观察法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测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犯罪行为规律的方法。
4.调查法就是通过邵力子、出访、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赢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5.实验法就是对某一变量展开系统的操作方式,从而研究这种操作方式对于心理、犯罪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的方法。
二.填空题1.医学,心理学2.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3.1879,冯特,心理实验室4.生物-心理-社会5.恩格尔,生物6.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7.8.邵力子,问卷三.选择题:1.b2.e3.e4.e5.a6.b7.a四.简答题:1.生物心理社会医模式对身心健康和疾病就是怎样重新认识的?(1)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2)人同时存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就是互相联系的。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的作用。
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相关学科。
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领域学科相关学科:(1)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2)心理生理学(3)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4)心身医学与心理生理医学(5)行为医学(6)心理健康心理学(7)康复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8)护理心理学(9)变态心理学1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1)研究心理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身心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3)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方法;(5)研究如何将心理犯罪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其它各方面。
医学心理学名解-1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防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潜意识(Subconscious):亦称无意识,特指那些被压抑而摒弃于意识领域之外的,不能为人意识到也不被社会规范所容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等,尤以性本能为主,但它可以在不自觉中支配和影响人的某些行为。
3.本我(id):指追求“享乐原则”,由生物性的本能冲动支配行为的我,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破坏性的欲望本能。
“本我”是无意识的,因而不为个人所觉察,也不为别人所发现。
4.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它既存在于意识领域,也存在于潜意识领域。
“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既要满足本能冲动与欲望,又要考虑外界现实环境,以保护个体安全。
5.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况下,有系统的控制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预见性假设的过程。
其最大特点在于可人为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以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和作用的规律。
6.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记录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一般在自然条件下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7.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最熟悉的现象。
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特性。
8.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人类大脑反应客观世界的过程。
9.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0.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名解问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3.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的方法。
4.调查法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5.实验法是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的方法。
1.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
2.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与脑对刺激作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3.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4.感觉的适应:感觉性可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7.想象:它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在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
10.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1.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是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某些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需要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3.动机:是一种驱使人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4.挫折:是指动机受阻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15.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6.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解:1.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预防、控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最熟悉的现象。
7. 注意缺陷拌多动性障碍(ADHD):是一种学龄儿童多见的心理障碍,是以注意集中困难、多动、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男多于女。
8.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借助语言和言语来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
15.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策略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16.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积极的状态和与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
17.社会适应: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个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或改变环境达到人与环境之间平衡的过程。
18:应激:通常是指机体所感受到的周围的压力。
医学心理学将其定义为:个体在事件或环境刺激下,察觉自身的平衡状态和负荷能力受到威胁时,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应对过程。
19: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来适应日常生活要求,而表现出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偏离。
20.神经症:为一组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所致的疾病,表现为精神性/躯体性或性格缺陷的症状。
21.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22.患者角色:是指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23.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际作用过程。
24.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功能是保护居民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4.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15、会谈法可以分为________和结构式会谈。
16、 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________胆汁质及_______。
17、意志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
18、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有,病理学、_________与“文化学”。
19、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特点是_______与___________。
6.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7.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8.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作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0、根据测验方法,心理测验可以分为:________、操作法和________。
在整个记忆活动中,无论是对事物的记忆、保持和回忆,都是凭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的。
11、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调查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行为学习理论
强调人的正常的和病态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医学心理学历年真题 名解 问答集锦

12级临床医学心理学考试说明(12临二11)【考试题型和名解问答】选择60分,60个,名解三个12分,两个问答,每个各7分,一道论述,14分[微笑]名解:心身医学,标准化测验,心理治疗[微笑]问答:1.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任务2.异常心理判断标准[微笑]论述:结合本专业,说明应激和健康或疾病的联系[微笑]【关于名解问答】①这也是一门要通宵吐血的科目②在温医广为流传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集锦》的命中率比较低。
名词解释除了今年命中了一个,以前还好;但是问答题基本上就只有命中一道。
③关于问答题基本上都是绪论一道(不要小视绪论!!),然后一道干预(但是今年12级没有),然后一道其他。
④绪论的问答题需要掌握的历年考过的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的;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以上具体请参考我们班分享的《大三下课程历年真题整理》)【关于作业本】①《医学心理学纲要与习题集》主编: 姜乾金》今年12级选择题很多上面都是有的,10级学长学姐也说过80%的题目出自上面,但是11级的说这个不是题库,所以每年的情况可能会有点一样。
不过不管是不是题库都是值得一做的,图书馆有借,不过数量有限,借不到的可以去复印店打印,那边也有。
这作业本上面的编排跟我们教材有点不一样,大家自己到时候再对应一下。
②《医学心理学精品课程习题》这份建议期末做,编排有点乱,而且多数是以前的期末试卷是比较综合的,不是按章节排的。
【老师的话】【心理考试】刚刚打了个电话给心理老师【那个湖南的老师】问了下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1.简答题。
她说具体题目大家具体看分值,比如知觉的特性,4,5分的话,就直接写4个标题就好了,不用和我们的资料上那样举例,你可以用自己的话再补充说明一下,不用每个点都名词解释一般地过来,当然,分值高的话,一定要多写点…2.论述题,注意分段,不能写一团,注意先提及文本内容,再使用心理原理,常用的干预方法要掌握,常用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对象的发展如何促进也要掌握…如果题目有结合实际,那一定要举例子,3.选择题,就算考到老书内容也不要慌,可以排除法,而且也不会都是老版教材…那次是意外3.心理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一般不出大题(注:但是考过一次马洛斯层次需要理论)大三下课程历年真题整理——MADE BY 临二11班11级医学心理学【名解】1.标准化心理测验,2.情绪与情感,3.异常心理;2.【简答】1.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2.在应激领域中生活事件可被分为哪几大类;【大题】1.针对哪些人群分别实施三层干预措施,其目标分别为?2.试述心理治疗和心里咨询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前瞻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回顾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1.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性质。
①交叉学科。
医学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②基础学科。
医学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
③应用学科。
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部门,包括医院、疗养院等。
2.简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①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③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⑤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3.简述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①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②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
③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④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的作用。
4.简述医学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或影响医学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因素。
)①研究目标不明确②方法运用不当③主观因素的影响5.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②调查法。
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③心理测验法。
以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
④实验法。
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2.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
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7.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8.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0.感受性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11.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
12.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13.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
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4.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15.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16.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
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17.道德感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18.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19.双趋冲突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20.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21.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22.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23.A型行为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1965)在研究冠心病时,把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为类型称为A 型行为类型:①时间的紧迫感;②争强好胜和敌意等。
24.C型行为类型是指导容易导致肿瘤的一种行为模式。
其特征有:①童年时期遭受过挫折、经历坎坷;②性格克制、压抑情绪、压抑愤怒;③焦虑、抑郁;④谦虚、谨慎、过分合作、调和行为等。
25.个性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6.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27.特质是对个体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一般的、现实焦点的个性基本单元。
28.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9.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30.社会化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信息三个主要因素。
二、论述题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主要有:①定势;②动机;③迁移;④功能固着;⑤个性(个性中智慧因素、自信心、灵活性、创造精神、毅力等)除了这些心理因素之外,感知材料的呈现与组织形式;原型启发与联想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2.情绪的内容⑴情绪的内部体验⑵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⑶情绪的生理反应3.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该学说通过实验说明:①情景刺激、认知因素和生理唤起三者相互作用可引起特定的情绪反应;②认知因素在其中起着认知标签(cognitive labeling)的重要作用;生理反应对情绪体验不一定是必须的,但能根据个体对情景的认知起到始动作用(Leukel,1979)。
4.情绪调节调整行为目标,因为情绪与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
改变认知评价方式,因为认知因素决定个体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改变或转换环境,因为情绪常由环境刺激引起。
心理防卫或应对,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对心身的不利影响。
咨询和求助,等等。
5.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临床病人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为需要是发展的;在前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后层次的需要。
6.影响挫折程度的因素有多方面。
首先是动机是否重要。
其次,个体的抱负水平(期望值)和个人的容忍力有关。
第三,每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
7.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素质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气质、能力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遗传素质的影响最明显。
生活环境是形成个性差异的社会基础。
环境影响着个性形成的过程和行为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行为对早期儿童个性的形成影响极大。
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在健全个性的形成中起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
个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与个性的形成分不开。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一、名词解释1.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2.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3.泛化:作为反复强化的一种结果,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这称为泛化4.消退: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 (积极)↓→R(减弱)的关系5.正强化: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S(积极)↑→R(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6.负强化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S(消极)↓→R(促进),这属于负强化7.惩罚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消极)↑→R(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8.经典条件反射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9.操作条件反射当某一行为反应R(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10.示范作用是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1.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S→O →R的关系。
12.潜意识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13.心理防御机制又称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