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是探讨汉语词汇的本质和本体属性。
本体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语义原型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等。
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以下就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本体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通过对汉语词汇中的本体关系进行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多本体”、“扁本体”等新概念,丰富了对词汇本体属性的理解。
这些新的理论观点明确了词汇本体属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体研究拓展了词语语义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语义研究主要关注词汇的词义和词法关系,而本体研究则将注意力放在词汇的跨语篇关系和语用属性上。
通过深入分析词汇的使用环境和语境,研究者们揭示了词汇本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词汇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体研究还对汉语教学和词义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体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
本体研究还为词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比如基于本体的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词义的描述更为精确和全面。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尽管有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贡献,但对于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具体领域和语料上,整体上还缺乏系统性和广度。
尽管本体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目前,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在实际的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期望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提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同时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本体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运用到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中。
现代汉语词语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词语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修辞手法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让词语更加丰富、形象、感染力强。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它们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拟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赋予生命力并赋予非生物以人的行为和感受。
这种修辞手法能够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亲和力。
在文学创作中,拟人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比如,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自己的父亲,她写道:“父亲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人,这是奇才,但他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
他只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这时候他就像一只大灰熊似的。
”其次,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达到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使词语更具形象化和感染力,激发读者的联想。
在文学创作中,比喻常常用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
例如,在冰心的《雪》一文中,她写道:“天空像一面洁白无瑕的大帆,飘扬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
”通过将天空与洁白的大帆进行比喻,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了雪天的壮丽景象和它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此外,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程度来达到描述的目的。
夸张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在文学创作中,夸张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特征、渲染气氛等。
例如,在《水浒传》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众英雄豪杰的形象,如林冲的“豹子头”、李逵的“黑旋风”等,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生动。
除了上述常见的修辞手法,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拟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他写道:“家乡的字眼,湿了一片。
”通过排比的手法,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家乡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拟人、比喻、夸张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形象化和感染力。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许多学者通过对词汇的大规模语料库的建立和整理,为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这些语料库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本,还包括了口语、网络语言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
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学者们得以深入研究词汇的形态特征、语义关系、语用功能等方面的本体问题。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理论框架逐渐得到完善。
基于认知语义学、语用学、形式语言学等理论的启发,一系列关于词汇本体的分类、层级结构、语义范畴等方面的理论模型被提出。
有学者根据词汇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将词汇本体分为基本本体和引申本体。
还有学者提出了关于词汇的上位本体、下位本体、同位本体等概念,用于描述词汇之间的关系和层级结构。
这些理论模型使得词汇本体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系统的运作机制。
这对于语言教学、语言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关系,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词汇本体的研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待完善的方面。
目前的词汇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于词汇的音、字、词等层面的本体问题研究相对较少。
尽管有不少理论模型被提出,但对于这些模型的验证和应用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词汇本体研究与其他领域如语料库学、计算语言学等的交叉融合还存在较少的研究成果,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词汇本体研究的深入发展。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对语境的适应
修辞应符合语境
修辞的表达方式应该与语境相符合,使得修辞 的表达更加自然和流畅。
修辞应利用语境
修辞可以利用语境的因素,增强表达的效果, 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修辞的含义。
修辞应调整语境
在某些情况下,修辞的表达方式可能需要调整语境的因素,以更好地表达修辞 的含义。
语境与修辞的互动关系
03
02
营造氛围
运用象征、暗示等修辞技巧,为读 者创造特定的情感氛围。
增强语言美感
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语 言更加优美、有韵律感。
04
广告语具 吸引力。
传达信息
通过明喻、暗喻等修辞技巧,使广告信息更 加清晰、易懂。
激发购买欲望
运用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激发消费者的 购买欲望。
02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比喻
定义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 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
分类
明喻、暗喻、借喻等。
例子
明喻如“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暗喻如“他是一头老黄牛”;借 喻如“他的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
比拟
定义
比拟是一种通过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将事物人格化或 动物化的修辞方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现代汉语修辞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它综合运用语言 学、文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效果,鼓 励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追求语言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修辞学的重要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学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语言运 用的规律和技巧,提高语言的准 确性和流畅性,增强个人和组织 的沟通能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一种艺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技巧。
修辞,在古人那里,称为“文”,即写作;在今人眼里,则称为“语言表达技巧”。
我们现代汉语修辞学就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语言学为指导,遵循认识论、方法论和创作论三大原理,注重提高语言能力和表达效果,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系统性的鲜明特点。
现代汉语修辞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修辞的本质,二是研究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现代汉语修辞学主要研究什么是修辞?怎样运用修辞?一般说来,我们对修辞的基本定义是:“利用语言符号和人类普遍共同的生活知识,对语言进行选择或调整,使其所表达的意思更鲜明、更强烈、更生动,更完美。
”(黄伯荣《现代汉语》, 2002年第3版),这也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的全部内容。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对象就是现实的口语表达活动中存在的各种语言现象,包括运用什么修辞格,怎样用这种修辞格等问题,目的是创造出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从词义上讲,修辞是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增强语言艺术魅力的表达技巧。
汉语的修辞是研究在言语交际中如何选用词语,如何安排句子结构,怎样掌握语言节奏,如何处理停顿等技巧。
这里不但包含着语法修辞,还涉及到逻辑修辞。
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各种形式都可以通过适当的修辞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修辞在汉语表达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
修辞手段的创造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活动,是语言感情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反映。
因此修辞活动必然会与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状态密切相关。
为此,我们要从现代语言观出发,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去考察修辞现象。
我们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就是修辞格。
1、标志性特征一,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它的根据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同时又是广泛被人们承认的。
二,灵活性和简练性。
这是因为要想真正做到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必须了解它们的规律和作用。
语言表达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论文: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论文: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写作提纲一、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们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就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化标准化。
研究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和社会学的意义、语言学的意义。
二、“修辞学造词法”的含义。
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这种构词方式我们把它叫做修辞方式造词法。
我们套用任学良先生的说法“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
”三、浅谈几种主要的修辞方式造词法。
本文我主要针对比喻、借代、仿拟这几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方式造词法进行一些浅显的探析,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利用修辞方式构词的特点及趋势。
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词新语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而且日益壮大,也往往会出现滥用新词而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更好的规范使用新词新语,本文通过新词语产生的途径,着重通过修辞方式造词法,主要选取了比喻、借代、仿拟修辞造成的新词语,阐述了这些修辞方式造词法的构词情况、特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词语修辞造词法意义特点正文最近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刊物上看到一篇这样的报道:一日一女士在某酒店吃饭时突然内急,可转了半天也没找到洗手间。
她问服务员,对方指着一个门牌上写着“听雨轩”的房间说:“那就是,”她正纳闷时,突然看到一男士从对面的“观瀑阁”走出来。
后经了解,还有些酒店的男洗手间叫“轻松阁”等。
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却不能不令人深思。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新词新语也随之不断出现,但不少新词语词义的模糊性很大,实在令人费解,特别是广告牌、宣传栏、公共场所指示栏等,出现的新词语更是五花八门,极不规范。
如果不正确使用规范性的词语,一味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滥用新词会闹出诸如前文所说“观瀑阁”、“听雨轩”之类的叫人哭笑不得的尴尬。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本文介绍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汉语词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解决词类研究中的不足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重点讨论了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是迄今為止能解释汉语词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认为该理论为今后的词类研究甚至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汉语词类名物化名动包含一、引言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多年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一直贯穿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个历史,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王力(1985:11-18)、吕叔湘(1979:40-53;1982:16-27)、高名凯(1953;1986:65)、朱德熙(1982:37-54)、陆俭明(2013)等众多学者为汉语词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如此,在词类研究中我们始终面临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一,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第二,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中心扩展规约”,满足“中心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沈家煊,2007、2009)。
为了解决汉语词类研究的上述两大困境,学界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尤其是沈家煊(2007,2009,2010a,2010b,2012a,2012b,2013)通过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名动包含”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为处于两大困境之中的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对一直在传统观念之下亦步亦趋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下文将回顾汉语词类研究从初创到深入发展的概况,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其中重点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尤其是沈家煊的“名动包含”模式。
二、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一)“词类”的提出汉语词类研究肇始于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
作者马建忠(1983:19)首先根据意义划分出了实字和虚字两个大类。
《文通》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本体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体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词汇语义、方言词、新词语、词类、构词、词汇化、熟语及词汇理论等方面,应用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辞书编纂、词汇教学、习得及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等方面。
与2013年相比,2014年词汇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减少。
因此我们认为,词汇研究有大小年之分,这对词汇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标签: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内容一、论文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的《语言文字学》的不完全收录统计,2014年1月至12月在国内(不包括港、澳、台)重要期刊上所发表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有300余篇,与前一年的600多篇有很大差距。
可以说,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锐减。
本年度词汇研究论文体现为如下特点:(一)词汇语义研究呈现出重词义演变的特点本年度关于汉语词汇语义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角度较为全面。
其中论文有20多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细致论述某类词的语义特征,如王华、高建英的《返回类位移动词“回、还、归、返”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车淑娅、李秀芳《义素外现:“头发”的复音化研究》,武文杰、徐艳《现代汉语视觉动词语义相容度认知分析》;(2)注重对词义演变的研究,如卜师霞的《汉语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宗守云的《从“到家”的演变看终点义到极致义的语义发展途径》、袁毓林的《“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郭家翔的《随行义动词“从、随、跟”的演变模式》、张定的《语义图模型与汉语几个情态词的语义演变》、邱丽媛,董秀芳的《从等待义到时间指示功能的演变》、柴红梅的《汉语词义演变机制例探》、王会波,钟如雄的《论汉语词义色彩变迁之动因:以“爪牙”、“复辟”、“锻炼”为例》、张美兰的《“浸泡”义动词“浸”、“渍”、“泡”的历时演变》;(3)对词义问题的宏观理论探索,如袁毓林的《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和王晶的《认知语境作用下的词义理解:以汉语研究为例》;(4)对词汇语义组合的研究,如袁世旭、张志毅的《义位组合的体点规则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
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
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
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
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
”[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
”[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
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
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
这显然是有偏颇的。
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
从内容的丰厚度上讲,足以和其他的学科相抗衡了。
但真正以冷静的态度来认识修辞学自身建构的话,即会发现,它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四项内容间轻重份量不但不对应,而且差距甚大。
拿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前边两个、后边一个,三者是各占一节,而辞格一项即占四节,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透现了辞格仍为修辞学主体的现实。
再看我们修辞学领域最值得推崇并引以自豪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其体系的建立虽与唐钺的《修辞格》已有根本差别,然则各部分内容份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再则是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从质量的厚重程度上讲似乎也有明显的不同。
比如说修辞学研究里一向很少讲规律二字,好像这种言语使用及效果往往都是个案性质的。
这里,唯独辞格好像是个例外。
吴士文先生曾对辞格的建立提出过三项要求,即特定的语词材料、特定的表现方式以及特定的修辞效果。
以此将辞格与非辞格区分开来。
人们在认识该类言语现象的时候因而具有了普遍性的可遵循的价值标准。
其他三个方面呢? 语言风格,其实是对前边三项内容综合运用所形成的整体格调,不是某一方面的着意苛求便能达到的。
而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其内容如何? 有没有规律? 具不具备可操作性? 多少年来,好像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没有个一定之规。
我们这里主要看看词语修辞。
二.前人词语修辞的研究对于词语修辞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系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说在当时,直至今日,所提出的用词修辞观都是相当全面的了。
他将此看作“立言”之“本”, 《文心雕龙·章句》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他的用字四避说:“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3]还有如正面的“当”的要求,“以少总多”的要求,注重色彩及对象的要求,含意须明晰的要求,以及最高境界的“捶字坚而难移”等,共同形成了难得的学说系统。
自此以后,有唐诗宋词的精工实践,炼字用词的修辞阐述也更为丰富多样。
那些卓有建树的文学大家们大都有自己的经验体会表述,像已不知出于何人之口的“千金易得,一字难求”、“一字未安,绕室终日”、“一个字未稳,数宵不得闲”。
韩愈的“文从字顺各识职”,李翱的“词不工者不成文”,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僧文“冥搜意句,全在一字,包括大义”。
宋人更是讲究“诗眼”、“句中眼”。
有许多还逐渐形成感人的典故流传至今,像吕不韦的一字千金,贾岛的“推敲”,杜甫的“炼字”,郭沫若的“一字师”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一词说”等故事,一直广为人民群众盛传着。
但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往往受时代的局限。
如刘勰的“四避”说,具体倒很具体,针对性也强,但有些语用现象随特定文体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也便失去了它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诗词是文学中的精华,选字用词更须下功夫,故诗话词论这方面的内容也更见丰饶。
让我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有关的表述大多只是就现象本身进行体悟。
朱熹的“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似乎就将这里的特点概括殆尽。
究竟是怎样个好法,缺乏客观依据,自然也就不能形成共识。
如宋祁《木兰花》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认为这个“闹”字用得不确切,“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
”王国维却认为:“着一‘闹’字,境界全出”。
见仁见智,无足为怪,但判断的本身出于什么样的标准不明确,则是问题的关键。
清代张谦宜倒提出了相当简单明了、又便于实施的方法,指出:“炼字之法,莫妙于换了再看。
熟字不稳换生字,生字不稳,亦不妨换熟字。
雅俗虚实,喨哑明晦,死生宽紧之类,莫不互更迭改,务求快心。
”[4]这里的标准显然是比较全面的。
生熟、雅俗、喨哑、明晦、死生、宽紧,这些基本上似乎将词语修辞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包容了进来。
理论上可以这么讲,而且我们还认为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词语修辞体系,但如何使之精密化并具有操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当今词语修辞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在修辞学萌芽时期(1905-1918)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中,推崇孔子关于“辞达”的修辞原则,为了做到辞达,他很重视谋篇造句之法,但更强调炼字。
“欲知篇必先知句,欲知句必先知字”,这是他的主张。
他还认为好用险字,则要流于奇诡僻涩,因此主张自然古雅,以虚心善改为贵。
但他受古雅、雅洁说到影响,又赞同“不可入时文贴括语,不可入小说俳诨语,不可入汉人笺注语,不可入宋儒学案语”,并以此四者为“修辞者之所宜知,不可不悬为戒律”,这就比较片面了。
关于炼字之法,他强调字段活用,如静字作动字用,善用虚字等。
林纾的《畏庐论文》涉及修辞的内容颇多,代表了桐城派末期的修辞观。
从正反两方面谈用语、用字之法,他除了总结虚字“矣”、“也”的用法及修辞效果外,还提出“换字法”与“拼音法”。
现代修辞学的逐步建立时期(1919-1932)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这个的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谈到消极修辞中谈到要使语言表达明确,首先必须在写说前把表达的内容理得清楚、明确,要注意三点:第一是用意义分明的词;第二是使词与词的关系分明;第三是用词应分清宾主,不要喧宾夺主。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时期(1933-1948)由于这段时期书面修辞研究的发展,修辞与作文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这时期更加注重实用,如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郭步陶《使用修辞学》、曹冕《修辞学》、石苇《作文与修辞》、田仲济《作文修辞讲话》这几部著作都以篇、章、句、字为纲,突出了这段时期的修辞特色。
建国以来的修辞学(1949-1965)发展其中修辞理论、修辞手法、语体和风格都有很大发展,但炼词炼句发展不是很明显。
文革期的修辞学(1966-1976)受到严重破坏,建国后的十七年的修辞学研究成果被一概否定,这时期语言运用非常混乱、造谣撒谎、胡言乱语、脏言秽语、陈词滥调横行无阻,实事求是文风受到嘲讽,这时期修辞学呈停滞状态,处于“沉寂”时期。
修辞学的繁荣期(1977-1988)这一时期,词语修辞的著作成批出现,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是以词语的意义、色彩、声音为纲来谈词语的运用。
石云孙的《词语的选择》和刘焕辉的《语言运用概说——用词造句》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是以词语的“锤炼”、“选用”为纲谈词语运用。
代表是倪宝元的《词语的锤炼》。
该书突出了“锤炼”二字,范围是限于词语。
分析较细,讲解清晰,能帮助读者较为系统的学到锤炼词语的本领。
李嘉耀的《选词》这本著作突出“选”字。
总体来看,我国词语修辞的研究,这一时期有了新的突破,明显表明了其发展。
当今的汉语修辞学,在词语修辞方面,最具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理论解说,一是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提出的“寻常词语的艺术化”。
他认为条件是把有关部分暗中加以“喻义化”,这样就能给听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的余地让人们能创造性地展开形象思维”。
并指出,这种艺术化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副词五类,而前三种占多数。
这里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喻义化”。
张弓先生首先将该现象从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方式中排除开来,然后举例说明,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中的“挂”字为例:“动词‘挂’(悬挂)和‘不关己的事情’本不直接联系”,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却将这种事物现象喻义化,比作可悬挂之物,“把两者临时巧妙联系起来,就使动词‘挂’虽然保持常义而又带上幽默味的艺术色彩。
”显然这种解说还需要深化。
再一个是胡安良先生在《词语漫笔》一书中总结的方法: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暗含辞格和词类活用。
与此相对的是具体现象的研究。
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针对着当前比较常见的“副+名”组合有各种各样的解说。
前者值得注意的是张谊生的“名词功能性状化”的提法,后者的论述则显得复杂多样,但多脱不出“简练”“活灵”一类明显烙印着传统认识的窠臼。
四.词语修辞的新发展(一)词性修辞的研究有了进展诞生了系统研究词性修辞的专著——《汉语词性修辞》。
该书对举凡与词性有关的修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
关于词类修辞的专篇了你问数量也很可观,比较集中的是谈数量词的运用。
如文镜容的《浅谈数词的修辞作用》、梁关掉《浅谈量词的修辞功能》等,关于词性修辞是九十年代词语修辞的一次热点。
(二)关于词语的色彩修辞和词语的模糊修辞问题的研究过去这两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现在主要是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语言的色彩美》是第一部对色彩词作全面系统的研究而称得上学术著作的。
该书认为色彩词具有表情性和象征性等修辞作用。
对词语模糊性问题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不同语体中某类词语的动态模糊运用问题进行探讨,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其社会特点、心理基础表现形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