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一、组织学1. 组织构成组织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的组织构成、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组织学研究的对象是细胞和组织。

由细胞构成的组织被称为细胞组织,由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组成的组织被称为结缔组织。

2. 主要组织(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

上皮细胞具有密接的连接和充分发达的细胞间联系,它们所构成的细胞层覆盖于身体各个器官的表面。

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上皮组织分为简单上皮、复杂上皮和变形上皮。

(2)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外基质和细胞构成的组织。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和保护身体组织的作用。

根据细胞间基质的不同,结缔组织分为结缔组织和软骨组织。

(3)肌组织:肌组织是由肌肉纤维构成的组织。

肌肉纤维的收缩和松弛决定了肌组织的功能。

肌组织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则提供神经元的支持和保护。

3. 组织切片(1)石蜡切片:用石蜡将组织包固定,然后用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最后用染色剂染色。

(2)冰冻切片:使用低温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然后用染色剂染色。

二、胚胎学1. 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形成成体各种器官和系统的过程。

胚胎发育可以分为从受精卵到胚胎早期、胚胎中期和胚胎后期等几个阶段。

2. 源器官发育(1)第一源器官:第一源器官是由原肠中前段形成,包括消化道、肝、胰腺和呼吸器。

(2)第二源器官:第二源器官是由原肠后部形成,包括泌尿器、生殖器和肛门。

3. 胚胎畸形与危害(1)胚胎畸形:胚胎畸形是指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形态异常,引起的原因有遗传因素、药物、环境污染和母体营养等因素。

(2)胚胎危害:胚胎危害是指母体在胚胎期间接触有害物质或受到创伤造成的胚胎发育异常,严重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三、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第1章组织学绪论1. 组织的概念和类型组织的概念: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及细胞间质组成的结构。

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2. 常用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H-E染色苏木精(碱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本身酸性)染成紫蓝色——细胞核中的DNA、RNA,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伊红(酸性染料):将嗜酸性物质(本身碱性)染成红色——细胞质、细胞外基质、膜性结构(线粒体、溶酶体、滑面内质网)这种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称H-E 染色嗜碱性: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

嗜酸性:易于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伊红染成红色。

第2章上皮组织1. P9 上皮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极性无血管分布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3. P10 杯状细胞的分布、光镜特点和功能位置:肠道单层柱状上皮、呼吸道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态: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粘原颗粒功能:分泌粘蛋白,与水结合成黏液,润滑和保护上皮4. P10 内皮与间皮的概念和光镜特点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5. 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边形;从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园,居中。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细胞为柱状,核长椭圆形,常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胚胎学是研究动物和植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胚胎形态学、胚胎生理学、胚胎生物学和胚胎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

胚胎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生命起源、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胚胎学的一些重点内容总结:1. 胚胎的起始: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这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建立、受精过程以及受精卵的最早分裂阶段。

研究这些过程有助于理解生殖细胞的形成和胚胎发育的起始过程。

2. 胚胎的细胞分化: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会通过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心脏细胞等。

胚胎细胞分化的机制是胚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控制基因表达和细胞相互作用来指导细胞分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器官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3. 胚胎的器官发育: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各种器官和组织。

这些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被称为器官发生学。

了解胚胎器官发生的规律对于理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心脏的发育将有助于治疗心脏疾病。

因此,胚胎学的研究可以为器官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胚胎的形态学:胚胎的形态学研究主要关注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种的胚胎形态学特征,可以得到演化和进化的线索。

此外,胚胎形态学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5. 胚胎的遗传学: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机制是胚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胚胎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和遗传指导对于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至关重要。

研究胚胎中的遗传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因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6. 胚胎的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常。

了解胚胎发育异常的原因和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胚胎学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胚胎发育异常的洞察,为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综上所述,胚胎学研究的重点包括胚胎起始、细胞分化、器官发育、形态学、遗传学和发育异常等方面。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组织学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胚胎学重点归纳组织学绪论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放大1000~1500倍分辨率0.2u m标本制作:切片法和非切片法切片法:石蜡切片术(1)取材与固定:(2)脱水与包埋:(3)切片与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 E染色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嗜酸性: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嗜铬性: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亲银性: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嗜银性: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异染性: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1、抗原呈递细胞概念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称抗原呈递细胞。

主要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1)树突状细胞:数量少、分布广。

包括:外周血D C、交错突细胞、面纱细胞、郎格汉斯细胞、间质D C、胸腺D C、滤泡D C等。

D C的功能特点是强烈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

组成:单核细胞,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中的尘细胞,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皮肤中的朗格汉斯细胞等。

功能:清除异物、处理抗原和参与免疫反应,也具有抗原递呈能力。

循环系统1、动脉(中动脉为重点,大小动脉与之对比,尤其中膜部分)一、大动脉(弹性动脉)大动脉的管壁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

(2).中膜很厚,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形平滑肌(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营养血管,营养外、中膜(内膜营养来自管腔内血液渗透)胎盘的功能、(1)物质交换(血液不通)胎儿吸收氧、营养物质。

组织胚胎学_考试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_考试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_考试重点总结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一(单选题: 1.月经周中易受孕时期12---16天。

2.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球旁细胞由入球小动脉的平滑肌分化而来。

3.分泌肾素的细胞是球旁细胞。

4.原尿产生后首先进入近端小管曲部。

4.排卵后卵子的受精能力约为12—24小时。

5.肺泡主要由 I型和二型细胞组成。

5.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为主。

胃底腺主细胞主要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6.甲状腺滤泡内腔贮存的胶状内容物: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7.甲状腺滤泡上皮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是:T3和T4 8.血—胸腺屏障血管周隙内有巨噬细胞。

9.能分泌胸腺素的细胞是:上皮性网状细胞。

10.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是:有胸腺小体。

11.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

12.青春期前精曲小管可见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 13.潘氏细胞分布于小肠消化腺的底部。

14.腺垂体的嗜酸性细胞分泌的物质: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

15.淋巴结内B细胞主要存在于浅皮质区。

16.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胚胎卵黄血。

17.区分有粒白细胞和五无粒白细胞的依据:有无特殊颗粒。

18.神经元细胞中除了轴突没有尼氏体外、树突和胞体内都有。

二(多选题。

1.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1)结构疏松、类似蜂窝状。

2) 纤维排列松散 3)基质含量很多 4)在体内分布广泛。

5)常见于细胞、组织器官之间及器官内部。

2.红细胞的特点:1.)液中含量最多的细胞。

2.)的红细胞表面光滑,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3)呈双凹圆盘状小体,在胞质中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

4)直径约7~9mm,周围较厚,染色较深,中央部较薄,染色较浅。

3.骨骼肌纤维中粗肌丝位于肌节的A带、H带、M带。

4.神经元轴突的特点: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它而长,直径均一,其分支常与主干成直角称侧支,端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轴突起始部呈圆锥形隆起称轴丘,其内没有嗜染质,但有神经元纤维,并以出胞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一、组织学基础知识1. 组织学的定义:组织学是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

2. 组织的定义: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其外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 组织学的分类:包括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二、胚胎学基础知识1. 胚胎学的定义: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胚胎成熟的发育过程的学科。

2.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胎。

3. 胚胎发育的阶段:包括受精、分裂、囊胚形成、胚胎形成等阶段。

4. 胚胎发育的调控:包括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过程。

5. 胚胎发育的异常:包括胚胎畸形、胚胎停止发育等异常情况。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系:组织学研究的是成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研究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学的基础。

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例如,组织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胚胎学的研究有助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四、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概念1.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覆盖和保护作用。

2. 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组成的组织,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

3. 肌肉组织:由肌纤维构成的组织,具有收缩和运动作用。

4.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传递和调节神经信号的作用。

5.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初级胚胎。

6. 分裂: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不断分裂和增殖过程。

7. 囊胚: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囊状结构。

8. 胚胎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具有器官结构的胚胎。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进展1. 组织工程学:利用细胞和生物支架等材料重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新途径。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1.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正常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苏⽊精染液为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

3.上⽪组织(epithelial tissue)的基本特点:①由密集排列的上⽪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②上⽪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在单层上⽪细胞表现最为典型③上⽪内⼤都⽆⾎管,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4.⼏种被覆上⽪的结构及功能特点:5.微绒⽑及纤⽑的结构及功能(光镜及电镜)6.结缔组织的特点①结缔组织由细胞和⼤量细胞外基质构成②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极性③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基质、组织液④包括疏松、致密、脂肪组织、⽹状组织7. 间充质:结缔组织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来。

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定形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分化能⼒强。

8. 疏松结缔组织中⼏种细胞的结构及功能①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多突起,核仁明显,呈弱嗜碱性。

电镜下,含丰富的粗⾯内质⽹和⾼尔基复合体,属蛋⽩质分泌细胞。

②巨噬细胞:是⼀种免疫细胞,核较⼩,着⾊深,多呈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表⾯有许多皱褶、微绒⽑。

细胞膜内侧有许多微丝微管。

功能:吞噬作⽤,抗原提呈作⽤,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核圆,偏于⼀侧,胞质呈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

电镜下,很有⼤量平⾏排列的粗⾯内质⽹,核旁有⾼尔基复合体。

功能: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即抗体。

④肥⼤细胞:细胞⼤,核⼩⽽圆,胞质内充满粗⼤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染为紫⾊。

颗粒内含有肝素(抗凝⾎)、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反应)趋化因⼦。

肥⼤细胞常沿⼩⾎管分布,受刺激后,细胞合成⽩三烯释放。

9.三种纤维的结构及功能特点①胶原纤维:⼜称⽩纤维,数量最多,嗜酸性,成分为⼀型胶原蛋⽩②弹性纤维:⼜称黄纤维,分布很⼴,⽤醛复红可以染成紫⾊。

弹性纤维较直,末端常弯曲,可有分⽀。

③⽹状纤维:分⽀多,交织成⽹,主要由三型胶原蛋⽩构成,在镀银染⾊切⽚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第七章神经组织 1、神经元形态: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

2、轴突运输:慢速运输(单向):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

快速运输(双向):正向: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逆向: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 3、兴奋传单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 4、神经元分类: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突触定义: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组成: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1 / 21触后膜)作用过程: 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 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膜电位改变6、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PNS)卫星细胞胶质细胞施万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最大,星形功能: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生胶质瘢痕脚板: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形态: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功能: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④室管膜细胞分布: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功能:产生脑脊液⑤卫星细胞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⑥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7、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 ( 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8、神经结构 9、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最新资料推荐------------------------------------------------------ 髓鞘:CNS少突胶质细胞(同心圆卷绕);PNS施万细胞(同心圆盘绕,郎飞节,节间体) 10、冲动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快,跳跃式无髓神经纤维:慢,非跳跃式 11、神经末梢概念: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参与形成感受器或效应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肌梭环层小体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末梢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第十一章表皮 1、表皮分层(从内外)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薄皮颗粒层、透明层不明显 2、角质形成细胞①基底层:单层矮柱状,胞质少呈强嗜碱性;--------------------- 张力丝桥粒、半桥粒,分裂能力强②棘层:4-10 层、多边形,弱嗜碱性 ----------------------------- 板层蛋白,角蛋白丝束桥粒③颗粒层:3-5 层,强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细胞核、细胞器开始退化④透明层:嗜酸性,折光性强⑤角质层:角质细胞,无细胞器,充满角质蛋白 ------角蛋白,均质蛋白功能:3 / 21吸收紫外线;防止体液流失;屏障保护作、。

、。

;;;;;;;;;;;;;;;;;;;;;;、、。

、、、66 用 3、非角质形成细胞①黑素细胞来源(神经脊):基底细胞间,无桥粒,内有小泡状黑素体(酪氨酸酶)黑素体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形成黑素颗粒,形成离体小泡与角质形成细胞融合,定位于核周围。

紫外线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合成和黑素颗粒快速释放。

当黑素体内出现黑色素时,改称为黑素颗粒。

②朗格汉斯细胞源于单核细胞,棘层浅部,含伯贝克颗粒,抗原呈递③梅克尔细胞---与感觉有关的细胞 4、真皮分为乳头层、网织层附属器: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第十四章消化管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内外: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2、粘膜 3、粘膜下层、肌层 4、外膜 5、三级放大:微绒毛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 6、舌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最新资料推荐------------------------------------------------------ 乳头菌状、轮廓有味蕾 7、胃特征: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

②富含 HCO3-的不可溶粘液膜,有屏障功能。

③细胞间有紧密连接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

②富含 HCO3-的不可溶粘液膜,有屏障功能。

③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8、胃腺胃底腺最多,最重要,胃底和胃体,开口于胃小凹主细胞(胃酶细胞):柱状,核圆形,偏基部,底部嗜碱性,顶部酶原颗粒分泌胃蛋白酶原※靠近贲门多,靠近幽门少壁细胞(泌酸细胞):圆锥形,大,核圆,可双核,嗜酸性;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微绒毛,大量线粒体合成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促进 Ca 吸收)、内因子(保护、促吸收维生素 B12)颈粘液细胞: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分泌酸性黏液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9、胃粘膜自我保护机制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 HCO3-与粘液层结合,形成不可溶性粘液凝胶隔离胃蛋白酶;HCO3- 中和 H+,抑制酶活性②胃粘膜屏障:紧密连接③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10、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三级放大:5 / 21微绒毛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 11、小肠上皮①吸收细胞:微绒毛②杯状细胞:分泌粘液;从十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加③ 潘氏细胞:小肠腺特有,锥形,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④分泌细胞:I 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S 细胞,促胰液素⑤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能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12、固有层①小肠腺②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运乳糜微粒③有孔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入血④平滑肌纤维⑤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空肠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13、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复管泡状粘液性腺(碱性粘液,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开口于小肠腺底部第十五章消化腺 1、黑体字概念①门管区:肝小叶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②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

③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④胆小管: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最新资料推荐------------------------------------------------------ 接成网。

⑤赫令管:胆小管于肝小叶边缘汇集成的若干短小管道。

⑥闰管:导管的起始部,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

⑦纹状管:又称分泌管,与闰管相连(纹状管汇集成小叶间总管) 2、消化腺分类肝相关详看书 P153-P157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腺肝腺小消化腺消化腺腮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分泌管短;黏液少,淀粉酶多舌下腺:混合性,黏液、混合多;无闰管,分泌管短;黏液为主下颌下腺:混合性,浆液多;闰管短,分泌管长;黏液多,淀粉酶少第二十一章胚胎学总论 1、生殖细胞发生的一般过程原始生殖细胞(PGC)生殖干细胞(GSC)精原、卵原细胞成熟两性配子 2、精子的发生与成熟睾丸中发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成熟:附睾内成熟,获得运动获能获能:女性生殖道内获能精子形成①核染色质高度浓缩精子头②高尔基复合体顶体③中心粒微管延长轴丝( 9+2 微管,尾部)④线粒体聚集线粒体鞘⑤残余胞质脱落 3、睾丸结构被膜:7 / 21浅层:浆膜(鞘膜脏层)深层:白膜(致密 CT)实质:睾丸小叶(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睾丸间质 4、生精小管细胞: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基膜外有肌样细胞精子发生定义: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①精原细胞紧贴基膜,圆或卵圆形 A 型:核染色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 B 型细胞 B 型:核周边有较粗染色质颗粒。

分化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A 型:核染色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 B 型细胞 B 型:核周边有较粗染色质颗粒。

分化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④精子细胞⑤精子⑥支持细胞形态:大,从生精小管基底直达腔面;细胞轮廓不清,核三角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功能:支持、营养生精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产生睾丸液;吞噬精子细胞的残余胞质;参与血-睾屏障构成 5、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分泌雄激素 6、卵细胞的发生胚胎期: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排卵前: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受精时:---------------------------------------------------------------最新资料推荐------------------------------------------------------ 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细胞 7、卵泡的发育和成熟①原始卵泡形态:体积小,数量多,中央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层扁平卵泡细胞,卵巢皮质浅层②初级卵泡初级卵母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随即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并长期停留在分裂前期,直到排卵前才完成这次分裂。

形态:皮质颗粒(溶酶体)特征:形成透明带和放射冠③次级卵泡形态:卵泡细胞间出现液腔时的卵泡称次级卵泡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及周围的卵泡细胞被挤到卵泡腔的一侧,形成突入卵泡腔的圆形隆起。

颗粒层: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细胞密集排列,呈颗粒状。

卵泡细胞改称为颗粒细胞卵泡膜:周围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其分化为内外两层。

内膜层:细胞较多,血管丰富,细胞常为梭形或多边形,体积较大,称为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电镜特点。

外膜层:胶原纤维多,细胞和血管较少。

※膜细胞合成雄激素,雄激素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9 / 21激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