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教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 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自我保护意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生命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生命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二、生命教育知识讲解1.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讲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生命的宝贵性。
2. 自我保护意识:介绍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如何避免意外伤害。
3. 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心理压力的来源、应对方法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
三、案例分析1. 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类似的情境,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生命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
二、心理健康活动1. 开展心理健康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评价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满意度和课程效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弱势群体,树立关爱生命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完整版)

实践应用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 动提高情绪表达能力。
压力来源及影响分析
学业压力
考试、作业、课程负担等。
人际关系压力
家庭、朋友、恋人等关系带来的压力。
压力来源及影响分析
未来规划压力
就业、考研、出国等选择带来的压力。
其他压力
经济、健康、时间管理等。
压力来源及影响分析
生理影响
01
失眠、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等。
促进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心 理状态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提高生活质 量。
B
C
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健康有助于保持清晰的思维、良好的注 意力和记忆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处理 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价值。
D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挑战
压力增大
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 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焦 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02 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
了解基本情绪类型
喜、怒、哀、惧等。
学会观察非言语线索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等。
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
• 掌握情绪识别技巧,如自我觉察和他人反馈。
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
01
02
03
重要性
合理的情绪表达有助于沟 通、减轻压力、增进人际 关系。
表达技巧
真诚、适度、考虑他人感 受、使用“我”语句等。
心理影响
02
焦虑、抑郁、易怒或暴躁等。
行为影响
03
拖延、逃避、过度消费等。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策略
认知重构
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看法,以更积极的 角度看待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作为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升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心理卫生基础知识介绍: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影响因素等。
2. 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3. 自我调节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合理饮食、运动、休息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4. 团队建设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如团队游戏、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掌握了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
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1. 个别学生仍然存在对心理健康的误解,认为只有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才需要关注。
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2. 少数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不够,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
四、结论与展望本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我们建议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讲座和咨询,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拓展训练等团体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互动交流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应对方法
作为大学生,我们经常感到身心疲惫、精神紧张,这些都是由于内外压力源的影响造成的。
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有哪些?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压力源呢?
一、内部压力源
1. 学业压力:高效学习、考试成绩、挑战压力等。
2. 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羞耻感、孤独感、社交压力等。
3. 成长发展:职业规划、人生方向、时间安排、资金管理等。
4. 健康问题:身体状况、营养健康、运动锻炼、恶习克服等。
二、外部压力源
1. 家庭生活:家庭矛盾、家庭经济压力、家人健康问题等。
2. 群体事件:社会利益问题、政策变化和固定的观念等。
3. 恶劣环境:噪声、空气污染、陋习盛行、安全等。
有效应对方法
1. 求助:和班主任、辅导员聊聊,和朋友倾诉,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等。
2. 计划:规划清晰目标,并分解每一步,规定根据实际情况来化解自己的压力。
3. 娱乐:寻找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保证充足的休息与娱乐时间,缓解身心疲惫。
4. 识别:观察自己的压力源,并找出合理的应对方法,学会面对压力而不是逃避。
最后,学会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改善和应对自己的压力,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____月初,开展学生心理讲座:请老师伟大家讲解如何在新的一学期中,以更健康的方式迎接忙碌的生活。
二.心理____电影放送:为了充实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且给同学们的心灵提供放松的机会,外院心协在每周六进行心理电影展播,播放有助于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电影获得大家的积极称赞。
同学们在娱乐中接受心理教育,在教育中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的发展。
三.趣味心理活动四.关注毕业生大学毕业生面对择业这一重大人生选择,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激烈竞争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期望值与低能力的矛盾、竞争与求安的矛盾十分突出,心理压力大。
针对此现象,我院协会将关注毕业生心理,推出关爱活动。
五.____月出游户外素质拓展活动:____年____月____日星期天,心协成员组织到集美后溪悦神休闲农庄进行野外素质拓展训练。
这次出游丰富了成员的生活,开拓视野,使身心得以放松;由协会成员共同参与,锻炼了成员们组织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有助于加强成员间的交流,更好的了解对方,形成更好的默契,激励成员团结合作落实计划工作,营造心协新气象。
六.525心理健康活动____月____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谐音我爱我,意为大学生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我开始,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活动的主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宗旨为:在全院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通过组织设计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针对性强的活动,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对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为促进学院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上学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学院年度工作安排,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制定学院____-____学年第二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整体思路在做好心理咨询、教学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与维护工作,建立健全系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以月主题为主线,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院第____届学生心理健康月工作;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效果。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教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心理健康,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二、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
3.心理调适方法:讲解心理调适的基本原理,介绍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积极思考等实用技巧。
4.自我认知与成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设定合理目标,规划人生道路。
5.人际沟通与交往:讲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教授有效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心理健康维护:介绍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韧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分享心理调适经验,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3.情景模拟: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心理调适过程,提高应对能力。
4.互动游戏:设计有趣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知识。
5.实践操作:布置心理调适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四、教学安排1.课时:共16课时,每周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进度: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共计8个主题。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操作成果等。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心理测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课教案(20篇)

大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课教案(20篇)第一篇: 题目内容:详细介绍卫生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惯。
第二篇: 题目内容:教授如何正确洗手,并详细讲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步骤。
同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应用。
第三篇: 题目内容:介绍健康饮食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如何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还可以提供一些健康食谱和健康饮食的经验分享。
第四篇: 题目内容:详细介绍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益处,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运动建议。
同时,强调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并介绍一些放松和减压的方法。
第五篇: 题目内容:讲解如何正确穿戴口罩以及戴口罩的重要性。
同时,提供一些关于防控传染病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并预防常见疾病。
第六篇: 题目内容: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讲解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供一些实用的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压力和焦虑问题。
第七篇: 题目内容:详细介绍良好的睡眠惯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益处,并提供一些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和方法。
第八篇: 题目内容: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并提供一些关于护眼和预防电子设备对身体的影响的知识。
同时,提供一些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的建议。
第九篇: 题目内容:介绍防止交叉感染的常见措施和方法,包括正确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保持环境卫生等。
同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十篇: 题目内容:详细介绍吸烟和酗酒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戒烟和戒酒。
同时,提供一些预防吸烟和酗酒的方法和策略。
第十一篇: 题目内容:讲解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关于女性生理期的照顾和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
第十二篇: 题目内容:介绍男性生殖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关于男性生理功能的保护和预防常见疾病的知识。
第十三篇: 题目内容:详细介绍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和知识。
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些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7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通用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篇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__〕31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__〕62号)、《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__〕41号)和《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等21个部门》(皖卫疾控〔20__〕2号)等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我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一)目标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
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及时、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心理疾病发生率下降。
(二)任务推进知识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强化咨询服务,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为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是为贯彻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落实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全面发展的方针而设立的针对全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作为一门包括临床、生理、病理、心理的综合性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要为大学生传播健康知识,使他们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将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树立现代健康意识。
促使其自觉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课程还要使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防伤、防传染知识和急救常识,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免
受到不必要的身心伤害,以及在灾害发生时的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自救、互救能力和一些常用药物的基础知识。
最终,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健康、科学生活的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整体素质水平,为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2、教学要求
(1)掌握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
(2)掌握平衡膳食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及其危害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掌握危害健康的常见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相关疾病以及预防。
(4)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和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
(5)掌握五脏六腑的位置、功能以及保健。
(6)掌握对常见不适症状的分析与简单诊断。
(7)掌握大学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8)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流感、禽流感、乙型肝炎、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等病症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临床表现、危害及防治方法;(9)掌握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性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10)掌握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避孕知识以及意外妊娠的处理。
(11)掌握艾滋病的概念、危害、传染源、传播途径、可疑诊断标准、确定诊
断标准、预后与防治。
了解常见的性病病症及防治知识。
(12)掌握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的方法,以及其他意外事故与伤害(如:中暑、溺水、摔伤、烫伤、中毒等)的处理。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不要求特别的预修课程。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大学生健康教育》——杨大来著邮电大学出版社
《内科学》——陈灏珠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学》——吴在德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陈文彬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传染病学》——彭文伟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健康及疾病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健康的新概念、标准。
2 了解健康的内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3、掌握亚健康的概念,及大学生如何走出亚健康;
4、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主要内容:
1、健康的概念、标准、内涵。
2、影响健康的因素
3、亚健康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4、如何走出亚健康
第二章食物与健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六大营养素;
3、掌握平衡膳食的标准。
3、掌握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主要内容:
1、主要营养素介绍
2、膳食平衡(平衡膳食结构、个人营养水平的评估)
3、饮食与心脑血管疾病、饮食与肿瘤
4、常见不良饮食方式与疾病
第三章生活方式与健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常见的促进健康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
2、掌握吸烟、酗酒、吸毒对躯体及学习的危害;
3、了解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主要内容:
1、生活方式病简单介绍。
2、大学生常见的危害健康行为、常见的促进健康行为、怎样通过行为促进你的健康
3、吸烟的危害及防治
4、酗酒的危害及防治
5、吸毒与毒品(毒品发源地毒品的危害常见毒品))
6、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体育运动与健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体育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2、了解常见体育运动项目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与运动有关的疾病的预防与处理;
4、掌握体育运动基本原则、体育运动的误区、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主要内容:
1、体育运动的价值(体育运动概念、大学生与运动有关的身体发育特点、体育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2、科学进行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的掌握与监控、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体育运动方式的选择)
3、运动损伤的处理(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开放性损伤的处理、闭合性损伤的处理、怎样预防运动损伤)
第五章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健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脏、腑的定义
2、掌握五脏的位置和功能。
(心肝脾肺、肾)
3、掌握六腑的位置和功能(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4、了解一些五脏六腑的健康养生知识。
第六章常见症状的自我分析与诊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发热的定义、正常值和测量方法。
2、掌握咳嗽与咳痰、呕吐、胸痛的定义与病因。
3、掌握腹痛、腹泻、便秘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4、掌握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5、掌握头痛、晕厥等的病因与诊断。
主要内容:
1、发热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2、咳嗽、咳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呕吐、呕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掌握腹部分区法,以及腹痛的诊断。
5、尿频尿急尿痛的诊断以及应该采取的化验方法。
6、头痛的诊断与防治。
第七章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防治;
2、了解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了解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病因临床表现与治疗。
4、了解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5、了解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与治疗。
6、了解脑梗塞的病因、临床表现。
主要内容:
1、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因、表现与防治。
2、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的表现与治疗。
3、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4、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6. 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与治疗。
7、酒精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后果。
8、脑梗塞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八章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预防;
2、了解流感、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3、了解乙型肝炎、肺结核的病毒概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掌握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掌握乙型肝炎、肺结核的定义、危害、及预防。
主要内容:
1、传染性疾病概述(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基本防治方法)
2、流感、乙肝、肺结核、禽流感的防治。
第九章性与性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性的涵义及如何维护生殖健康。
2、性道德的概念。
3、了解避孕的概念、避孕的方法、早孕的诊断、意外妊娠的处理。
4、了解人工流产的危害。
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学习本章内容?
2、性的涵义
3、性道德(性道德概念、性道德价值、性道德原则、性道德规范、性道德的调节、婚前性行为)
4、避孕早孕的诊断和意外妊娠的处理。
第十章艾滋病专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艾滋病的起源、病因;
2、了解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
3、了解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献血对个人的影响;
4、掌握艾滋病的概念、危害性、传染源、传播途径、可疑诊断标准、确定诊断标准、预后、预防方法;
主要内容:
1、艾滋病的起源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2、艾滋病的危害性
3、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4、艾滋病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5、艾滋病的预防(吸毒与艾滋病、无偿献血与艾滋病、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