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本作品在《闽东日报》首发后,宁德廊桥世家传人在德国建造海外首座中国木拱廊桥的故事 迅速在当地传为佳话,更引发社会各界对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的热议。《福建日报》等多家主流 媒体也第一时间跟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从报纸、电视,到网站,到微信,竞 相转载,闽东廊桥及其营造技艺得到了广泛肯定和弘扬。
木拱廊桥以其古老独特的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目前全国仅存木拱 廊桥百余座,福建宁德是保存最完整的集中地之一,其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 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月,作者从宁德周宁县文化馆得知,该县廊桥艺人已受邀赴德 国建造廊桥,且这将是海外建成的首座中国木拱廊桥,便迅速跟进,采访储备先期素材。月日, 该艺人从德国返回,作者第一时间与其取得联系,赶赴周宁采访建桥全过程。同时,委托在德留 学生朋友查找德国当地媒体对这一事件的相关报道,多方面了解事件反响。
本作品选题新颖独到、采写深入,讲述的新闻故事以小见大、令人鼓舞,引发的社会反响热 烈、深远。特推荐参评。
签名: (盖单位公章) 年月日
1/2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作品标题
闽东匠师德国雷根斯堡建廊桥
体裁
作者
(主创人员)
刊播单位
王志凌 周天鑫 陈明堂 闽东日报
语种 编辑 首发日期
中文 余龙 徐龙近 年月日
刊播版面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 作品标题 当台湾规划师来到院前社…… 体裁 语种 作 者 (主创人员) 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名称 和版次) 李烈 福建日报 美国侨报 福建日报海峡版(六版) 美国侨报(C9 版) 编辑 国际传播(文字通讯) 文字通讯 中文 张维东 陈新 福建日报 2015 年 6 月 26 日 美国侨报 2015 年 7 月 10 日 1355
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 (时长)
记者从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引入台湾团队进行社区规划营造切入,通过院前社改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造前后的巨大变化,聚焦两岸携手营造大陆乡村社区这一热点,探讨了当地政府、院前社村 民、台湾团队三者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系。台湾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比大陆早二三 十年,可谓经验丰富,案例多多,而两岸同文同种的历史事实,又让大陆同行可以学习借鉴 台湾有益的做法,有助于大陆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 文章一经刊发,就被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等转载。院前社的环境得到 社 会 效 果 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院前社的成功经验吸引全国各地同仁前来参观学习。这个小 村落,不仅是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更成为两岸旅游观光、交流沟通的聚集地。在被称 为“两岸民间嘉年华”的 2015 年海峡论坛上,院前社成为两岸嘉宾热议的话题。2015 年 7 月 10 日,文章经美国《侨报》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院前社的改造成果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与 认可,政府形象得到提升,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个小社区里浓浓的两岸情。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院前社改造之成功,是基于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认同,是基于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 时代背景,是基于优势互补、和谐顺畅的交流合作。这背后体现的是“两岸一家亲”的深刻 主题。社区改造是表象,两岸合作是关键,心灵契合是核心。文章由表及里,以小见大,可 读性强,传播面广,通过一个成功案例的讲述,引发两岸如何优势互补共建乡村社区的思考。 签名: (单位公章) 2016 年 月 日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冬日访华川【画外音】武汉的友好城市,山川秀丽、风光宜人的韩国华川郡,是北汉江源头破虏湖的所在地,离西南端的首尔120公里。
这里江湖交织、峰路回转,交通十分便利。
朝鲜王朝时代,它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供给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家庭成群结队用船将松木运到首尔去换盐,返回后,大家聚在一起热烈庆祝,形成了传统的“水交流”文化。
方圆多平方公里的华川郡,由于紧邻停战线,当地万名居民中,有将近的成员是军人。
农业是华川的主业,盛产人参和大M。
旅游业是华川的支柱。
华川郡冬季的平均气温在零下度左右,虽然天气寒冷,却挡不住华川郡女足姑娘们训练的热情。
这支女子足球队中已有名队员被选拔进了国家队,现在的位队员,年龄在——岁。
她们勤奋、刻苦、充满朝气,年曾到访中国武汉,与武汉女足进行了友谊赛,武汉市和华川郡的交流从此开始。
【采访】华川郡青年女足队员裴慧玟交流回来后我们就得了冠军,所以我认为武汉之行给我们的帮助很大。
【采访】华川郡青年女足队员金寿荣我已经等不及去见武汉的朋友了。
【画外音】比起首尔繁华喧闹的星光大道,华川的街市,显得精致和恬静。
这里的建筑一般都不高,但采光效果极好。
悠然朴实的居民,白天好像都在自忙自乐,到了晚上,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为彩灯下的华川,带来勃勃生机。
临近春节,华川郡仙灯街上的山川鱼彩灯,醒目地挂起来了。
据说走在仙灯街上,能心情舒畅,万事如意,快活似神仙。
当地居民每年把装点这条街,视作神圣的义务。
今年,他们用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大大小小万千多个山川鱼灯,希望借助这些造型各异的灯鱼,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华川是山鳟鱼和水獭的栖息地。
每到冬季,人们都会举办盛大的山鳟鱼节,吸引世界各地的百万游人。
今天的湖面上,云集了数万名游客。
很多家庭倾巢出动。
大人小孩,无所顾忌地散布在厚厚的冰面上,蹲着,坐着,或者跪着、趴着,他们时而用脸贴向冰洞探察鱼的动向,时而舞动双臂两手乱无节奏地忙活,显得十分天真。
719-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名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名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连线快评》:全媒体时代的广播评论节目创新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FM89)坚持“新闻立台”,在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同时,紧扣社会热点,强化舆论引导,着力在新闻评论上形成自身特色,2010年明确提出了“评论强台、观点强台”的办台理念。
权威的评论既是听众的渴求,同时引导受众加强新闻事实的理解和判断也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2010年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FM89)在每个整点(9:00——21:00)推出了长度为4分钟左右的原创评论节目——《连线快评》。
针对最新热点事件,通过电话连线特约评论员,力求在第一时间作出评论。
该节目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运作两年来,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11月《连线快评》被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记协评为杭州名专栏;2011年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2011年5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浙江省广电学会、杭州文广集团主办,召开了“《连线快评》节目研讨会”。
会上,该节目得到了北京与省内学者专家的充分肯定。
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FM89)在《连线快评》节目在创办节目的理念以及形式、内容上实现了一定的创新突破。
节目开播后,很快就拥有了一大批中高端听众。
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11《连线快评》有效拉动FM89全天收听率。
以11月份为例,《连线快评》的平均收听率为%,占有率为%,均高于FM89当月平均收听率()和占有率(%),其中17:00和19:00的《连线快评》收听率分别为、,在省市同时段节目中位列第二。
对听众构成的分析显示,高收入、高学历的“社会中坚层”构成了主要听众群。
同时,《连线快评》节目因其较好发挥了舆论引导、热点解读功能,广受听众好评。
如,2010受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事故影响,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杭州也一度出现了“抢盐”风波,针对这一现象,多位评论员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如《补碘盐并不能防辐射》、《“盐”重问题》、《抢“盐”风潮就是一个意外》、《需储备的不是盐,而是核安全知识》等,在把握导向的同时,满足了听众的多元化观点的需求,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模板】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电视问政”实践中的几点思考顾亦兵“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继2011年首度连续四场的“电视问政”活动之后,2012年6月底至7月初,武汉市治庸问责办与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又联合主办了五场“电视问政”直播,包括市委常委、副市长、区长、职能部门一把手在内的29名官员接受了现场问政,300位市民直接参与,2000多个电话诉求得到回应,数十件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武汉“电视问政”活动成为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紧密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工作平台。
作为活动组织者,心情有喜有忧。
喜的是二度“电视问政”均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忧的是半年政务聚而问之,是否有我们的“问政”节目所不能承受之重?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而,“问政”毕竟与观花不同,花可以一日看尽,政却是每日常新。
常态的政务需要常态问之,只有常态问之才能建立长效的政务监督机制,推动民生问题的及时解决。
因此,下一步的考虑是,坚守“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紧密相结合的工作平台”这个定位不变,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回应百姓的生存关切,解决百姓的生存诉求,把武汉“电视问政”办成一个周播性的常态栏目,真正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同时,建构市民的约会意识,让市民在每周的固定时间锁定栏目,参与收看,参与问政。
“电视问政”活动国内许多城市台都在开展,有的已经实现从单个活动到常态栏目的转换,只是这种转换除了播出时间和播出次数的改变之外,问政的主体、内容、方式是否也应因变而变?下面想基于武汉“电视问政”的实践,对此作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以求教于同仁。
思考之一:需要明晰“谁在问”?社会的和谐需要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三角关系。
有人将这种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三条腿的凳子”。
凳子的每一条腿在相互关系中各自守住自己的角色、位置和应该有的度,凳子才能稳稳立住。
在演播厅里,在活动现场,面对面地将政府、媒体和公众聚合到一起,“电视问政”便成为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大社会的小缩影,“三条腿的凳子”这一形象的比喻同样适用于它。
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参评作品推荐表

会
效
果
填报作品刊播后的社会影响,转载、引用情况。通讯社作品填报落地和采用情况。不得超过500字。
参评国际传播奖项的,同时填报境外落地、转载情况。网络转载的,注明转载链接,并提供境外用户的浏览量和点击率(可另附页)。
︵
初推
评荐
评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由
︶
初评评委会填报评语及推荐理由。报送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附件3
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参评作品推荐表
标题
作品类别
新闻摄影类
(单幅/组照/国际传播)
作者
编辑
原创单位
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
(名称及版次)
刊播日期
2021年 月 日
新媒体
作品网址
网站、客户端和微博、微信账号发布作品填报。
所配合的文字报道的标题
注:仅供配合文字报道的作品填报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同时填报作品全媒体采编制、发布以及作品点击量、转发量、受众参与度等情况。不得超过500字。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联系人
(作者)
手机
电话
电子邮箱
邮编
地址
以下仅供自荐作品填写
获奖项名称等级
推荐人姓名
单位、职称
手机
推荐人姓名
单位、职称
手机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寻找回家的路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节目,这次节目由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
一百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用生命铺就民族独立的血色长路;一百年后,他们的后代循着先驱的足迹,跨越台湾海峡,聚会首义之地,共话风雨沧桑,守望精神之根。
请听报道《寻找回家的路》。
【出音响】“这是共进会办公的地,也是跟先辈能够挂上钩的地方……”【音乐渐起】武汉市汉口宝善里号,一座朴素的两层小楼,隐藏在车水马龙、大厦林立的闹市深处,沉静而安详。
一百年前,这里是革命团体共进会的机关,一度损毁,后在原址依原貌重建。
首义前夜,革命者就是在这里试制炸药不慎引起爆炸,催生了武昌首义乃至辛亥革命。
现在,这里是“武汉市寻访辛亥志士后裔办公室”,原共进会会长刘公的孙女刘重喜正在接待一群重要的客人。
【音乐渐隐】辛亥后裔王伶杰为了寻找祖父杨春亭的家谱,特地从上海赶来:【出音响】“有必要把家谱搞清楚,就要查过去的家谱。
小家和大家有时候就联系得这么紧。
”武昌起义后任军政府军务部长的孙武当年在这里被炸伤,他的孙子孙吉珩带着儿女从重庆赶来了,他们计划沿着孙武革命的足迹一一寻访,然后去武昌伏虎山拜谒孙武的陵墓。
【出音响】“这次借一百周年纪念,我带着儿子我哥哥也带着他儿子,我们把下一代带着一起上一下祖坟。
让他们认一下以后可以知道孙武的坟在哪里。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的纪念点让他们也了解一下历史。
”向海潜之子、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理事长向榕铮一行二十多人从台北赶来了。
他说,故土是每一位身处海峡对岸的游子魂牵梦系的地方。
对于父亲和他来说,湖北才是真正的家乡:【出音响】“四十年时间才能回到自己家乡,这虽然是一小步,但这一步走了四十年才踏上这块土地,好想跪下来亲吻一下土地,回湖北参观了很多辛亥革命首义的地方。
离开湖北时,我特别拿个杯子装了一杯泥土放在我父亲的灵位前,因为我父亲在台湾过世,一直很想回大陆,我说我回去把土带来了,了却了你没有能够回去的心愿。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芙蓉社区废弃自行车变“帮帮快车”
参评项目
广播消息
体裁
/
语种
/
作者
(主创人员)
雷艳飞黄春元
编辑
/
刊播单位
长沙人民广播电台
首发日期
年月日时分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长沙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快报》
作品字数
(时长)
分秒︵采作 Nhomakorabea编品过简
程介
︶
年,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这一背景下,记者敏锐捕捉到了芙蓉社区组建“党员帮帮快车”服务社区群众这一新闻线索,精心采制了这条新闻。音响生动,广播特色鲜明。
手机
电话
地址
长沙市湘府东路号长沙新闻广播
邮编
社
会
效
果
该作品中,作者突破程式化的报道方式,选取生活化的场景,通过鲜活、生动的现场音响,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做了完美的诠释。节目播出以后,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这是一篇充分体现广播特色的消息。主题重大,本土落地;音响运用巧妙,现场感强。
签名:
年月日
联系人(作者)
雷艳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此表可从中华新闻传媒网(中国记协网)下载
用生命延续大爱
(导视)
她用自己的绝望,去换取他人的希望,
她用自己的终结,去延续他人的生命,
她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死亡的价值,
她用自己的所有,去弘扬人间的大爱。
今天的《都市写真》,让我们一起缅怀这样一个曾经有过的生命!(主持人口播)
最近几天,一位年仅岁农家女的去世,引起了媒体与市民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她名叫魏霞,湖北省麻城市龟山镇花桥河村人。
年前,魏霞不幸患上不治之症脊髓瘤。
月号,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度过了天的魏霞,病情突然恶化,医治无效,在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逝世。
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农家女的死,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
(同期声)
(现场同期声:殡仪馆追悼会片段)
(解说)
11月19日上午,魏霞的追悼会在麻城殡仪馆隆重举行。
魏霞的亲友和数百名来自武汉、麻城、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为魏霞送行。
(采访)
(武汉市市民张卫平:我们觉得一个平凡的人,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
(湖北省麻城市市民王海霞:魏霞是我们的好姐妹,大别山的好女儿。
)
(解说)
魏霞是一位怎样的奇女子?她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黑场过度)
(解说)
岁的魏霞本来也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然而,年,魏霞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脊髓瘤。
这是一种很难治愈,死亡率极高的癌症。
祸不单行。
魏霞发病瘫痪在床后不久,又遭遇婚姻破裂的不幸,被迫从江西省婆家返回麻城市娘家生活。
(采访)
(魏霞的母亲曾凡香:她哭,我也哭,江西受的磨难她不跟我说。
)(解说)
魏霞的娘家也非常不幸。
她的哥哥右腿因重伤被截肢,大姐出嫁后不到两年,突然意外死亡。
年逾古稀的父亲罹患胃癌,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多岁的母亲身上。
(采访)
(魏霞的母亲曾凡香:感冒了,病了,还要把家务料理好了,再睡觉。
)
(解说)
人生的种种不幸,并没有压垮魏霞精神。
她带给大家的仍然是温暖与微笑。
(采访)
(魏霞初中同学彭燕玲:她一是坚强二是乐观,不管是谁去看她,她展现的都是最灿烂的笑容。
)
(解说)
魏霞的不幸,牵动着当地党委政府与各界人士的心,他们一次又一次上门看望魏霞,解决她的家庭困难。
今年月,魏霞的病况被网友发到网上,一批又一批相识或素不相识的朋友纷纷赶到她家看望。
为了帮助魏霞,麻城市还专门成立了爱心救助会,通过网上发帖、组织募捐会等形式,四处募集善款。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
在并不富裕的革命老区麻城市,从市委书记到农民群众纷纷慷慨解囊,点滴甘泉汇成河流,一共募捐万多元,筹齐了前期手术费用。
(采访)
(麻城爱心救助会会长刘坤:我们救助会内部所有志愿者不存在任何费用,到武汉(送善款、看望的)交通、吃饭都是制,所有筹集的善款费用都是用于魏霞的救助。
)
(解说)
潮水般涌来的爱心,使魏霞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月号清晨,魏霞即将被志愿者送往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等候吉凶难料的手术。
临行前,魏霞终于向亲人朋友说出了自己经过慎重思考的人生决定——如果救治无效死亡,毫无保留地捐赠自己全部遗体,包括所有的器官。
(同期声)
(魏霞:死了以后,(遗体)留着也没有用,(捐献出去)让别人得到帮助,多么好的事,(我)病成这样,晓得(疾病)的痛苦。
)(解说)
此言一出,在传统意识浓厚的花桥河村激起不小的波澜,魏霞的父母亲属更是难以接受。
(采访)
(魏霞的母亲曾凡香:她说身体好了赚钱就捐献,不能好就全身捐献,我说,你这个孩子,做得好糊涂。
(魏霞)说,你不原意,迟了,我做到了。
)
(解说)
父母不同意,魏霞就耐心说服。
她告诉爸爸妈妈:社会给我的爱太多了,这是女儿现在唯一回报社会的方式,希望爸爸妈妈理解。
她不断催促平时最理解自己的哥哥早日到红十字会签订捐献书。
看着病入膏肓的妹妹,拗不过她的再三请求,哥哥只得含泪答应。
(采访)
(魏霞的哥哥魏高潮:口里同意,心里不同意,那时候没办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