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生豆芽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生豆芽》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生豆芽》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命的奥秘》,详细内容为“生豆芽”。
通过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豆芽生长过程的观察与理解。
教学重点: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豆芽生长观察箱、图片、视频等。
2. 学具:每组一个豆芽生长观察盒、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豆芽生长观察箱,引发幼儿兴趣。
(2)邀请幼儿观察豆芽生长观察箱,让幼儿描述所见。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进行豆芽生长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组织幼儿分享观察到的豆芽生长过程。
(1)讨论豆芽生长过程中的有趣现象。
5. 情感教育(5分钟)(1)让幼儿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2)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生豆芽2. 内容:(1)豆芽的生长过程(2)观察与记录(3)植物生长的奥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植物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尝试种植其他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2)组织幼儿进行植物生长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趣味性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和拓展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幼儿理解豆芽生长的原理。
大班科学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珍惜食物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豆芽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根、长出叶子。
2. 豆芽的生长条件:水分、温度、光照。
3. 豆芽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
4. 豆芽的食用方法:清炒、凉拌、煮汤等。
三、教学准备1. 豆芽生长所需材料:绿豆、水、容器、布、遮光罩等。
2. 教学图片、视频等资料。
3. 豆芽菜品样品、餐具等。
4. 观察记录表、画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歌曲、故事等形式引起幼儿对豆芽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豆芽的生长过程、生长条件和营养价值。
3. 操作:分组进行豆芽生长实验,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
4. 品尝:品尝不同种类的豆芽菜品,引导幼儿感受豆芽的美味。
5. 总结:通过观察、操作、品尝等活动,总结豆芽的生长过程和营养价值。
6. 拓展:引导幼儿思考豆芽生长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和珍惜食物的观念。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2. 教学过程是否有趣、生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能满足幼儿的不同学习需求。
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能有效衡量幼儿的学习效果。
5. 教学活动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观念。
6.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评估幼儿在观察豆芽生长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观察细致度。
2. 操作技能:评估幼儿在豆芽生长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表达交流:评估幼儿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品尝反馈:通过幼儿对豆芽菜品的评价,了解他们对豆芽口味和食用方法的接受程度。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为《生豆芽》。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豆芽的生长过程、了解豆芽的营养价值,并动手实践培育豆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认识豆芽的营养价值,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懂得珍惜食物,关爱大自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豆芽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以及动手实践培育豆芽。
难点:观察豆芽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理解豆芽的营养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豆芽、豆子、培育豆芽的容器、投影仪、图片等。
学具:每组一份豆子、容器、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豆芽,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呢?”2. 新课内容展示:a. 讲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展示相关图片。
b. 介绍豆芽的营养价值,让孩子们了解豆芽对身体的好处。
c. 动手实践:每组发放豆子、容器,按照步骤指导孩子们培育豆芽。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记录生长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自己组的豆芽生长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豆芽》2. 内容:a. 豆芽的生长过程b. 豆芽的营养价值c. 培育豆芽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豆芽生长过程,写下自己的感受。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豆芽生长过程,如第一天豆子发芽,第二天豆芽长高,第三天豆芽变得粗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较高,动手实践环节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观察豆芽生长过程中,部分孩子对细微变化的描述不够准确,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家尝试培育豆芽,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培养孩子们的家庭实践能力。
同时,组织孩子们参观农场,了解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拓宽知识面。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精品教案《生豆芽》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精品教案《生豆芽》含反思一、教学内容《生豆芽》这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章——《植物生长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豆芽种类、解豆芽生长过程、探讨影响豆芽生长因素以及亲自动手实践,培养豆芽。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豆芽种类,认识豆芽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幼儿对自然科学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植物生长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解豆芽生长过程,掌握培养豆芽方法。
难点:探讨影响豆芽生长因素,并学会观察和记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豆芽、图片、PPT、培养豆芽容器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物豆芽,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豆芽特点。
2. 例题讲解:通过PPT和图片,讲解豆芽生长过程,让幼儿解豆芽是如何从豆子发芽生长。
3. 随堂练习: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豆芽生长过程。
a. 分组进行,每组发一个培养豆芽容器,让幼儿亲自放入豆子,浇水,观察。
b. 每天记录豆芽生长情况,包括高度、颜色等。
4. 讨论与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豆芽生长过程,探讨影响豆芽生长因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豆芽》2. 内容:a. 豆芽种类:绿豆芽、黄豆芽等。
b. 豆芽生长过程:豆子发芽→豆芽生长→成熟豆芽。
c. 影响豆芽生长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并记录自己培养豆芽生长过程,至少记录一周。
b. 画出生豆芽流程图,标明生长过程和影响生长因素。
2. 答案:a. 记录本上要有每天观察到豆芽生长情况,包括高度、颜色等。
b. 流程图要包括豆子发芽、豆芽生长、成熟豆芽等阶段,并标注相应影响因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发现幼儿对豆芽生长过程有更深入解,但在观察和记录方面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幼儿参观农场或植物园,观察更多植物生长过程。
b. 开展家庭实践作业,让幼儿在家中亲自培养豆芽,观察并记录生长过程。
幼儿园大班科学:生豆芽

大班科学:生豆芽;大班科学:生豆芽一、说教材抽到这个活动内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情,我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布置我们的自然角,幼儿兴致特别高,第二天纷纷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绿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饭的时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静的吃饭,东北角上的几个小朋友却在争论不休,我走过去询问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豆芽是不是豆子变来的?如果是,那么硬梆梆的豆子怎么能长出牙来呢?当时吃完饭后,幼儿也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而且还争得面红耳赤。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仅满足老师所告诉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目前,我们班幼儿有植物种子发芽的经验,我打算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豆芽作为探索的对象,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通过开展活动“生豆芽”,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豆子如何生根发芽,他们的生长与水、阳光存在什么关系,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根据新《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这次1、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2、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打算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brp/p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上,于是,在活动开始前,我要为每个幼儿准备好实验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导幼儿泡豆子,让幼儿亲自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发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
而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豆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然后我和幼儿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活动重点、难点得以有效突破。
本活动的难点是: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和阳光的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1、对比试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几粒豆子,其中一个杯子放水没过豆子,另一个杯子不放水,2天后请幼儿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需要水。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有趣的植物生长》章节中的“生豆芽”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豆芽的生长过程、了解豆芽的营养价值、学习如何在家自己动手生豆芽。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力和兴趣。
2. 帮助幼儿认识豆芽的营养价值,提高幼儿的饮食健康意识。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豆芽生长过程的观察与理解。
重点:学会在家生豆芽的方法,了解豆芽的营养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豆芽、图片、PPT、放大镜、计时器。
学具:豆子、杯子、湿纸巾、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PPT展示豆芽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对豆芽生长有直观的认识。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豆芽是如何从豆子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食。
介绍豆芽的营养价值,让幼儿明白豆芽对身体的好处。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豆芽,记录豆芽的生长过程。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在家自己动手生豆芽。
4. 动手操作(10分钟)指导幼儿按照学具清单,动手尝试生豆芽。
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动手生豆芽的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豆芽生长2. 内容:豆芽生长过程:豆子→发芽→豆芽豆芽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生豆芽方法:豆子+湿纸巾+透明胶带+杯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自己动手生的豆芽生长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
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与家长一起动手生豆芽,增进亲子关系。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教案《生豆芽》含反思教案:《生豆芽》一、教学内容: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以《生豆芽》为主题,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由豆子发芽而来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自己种植豆芽。
3. 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掌握种植豆芽的方法。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豆芽生长过程图片、种植豆芽的视频资料。
学具:豆子、盆栽、水、剪刀、标签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豆芽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发幼儿对豆芽生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2. 讲解:向幼儿讲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豆芽是由豆子发芽而来的。
3. 操作:指导幼儿种植豆芽,讲解种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 观察:让幼儿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记录豆芽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豆芽的生长过程:1. 豆子泡水2. 豆子发芽3. 生长出叶子4. 生长出茎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继续观察家里的豆芽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答案:豆芽的生长过程:泡水、发芽、长叶子、长茎。
2. 请幼儿想一想,还有哪些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豆芽一样呢?答案:像豆芽一样需要水、阳光和空气的植物有:绿豆、黄豆、水稻、小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幼儿对豆芽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开展更多有趣、有益的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拓展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农场,实地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
2. 开展“植物的生长”主题探究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记录等方式,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生豆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生豆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第五节,内容为《生豆芽》。
通过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认识豆芽的各个阶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豆芽生长过程的观察与记录。
重点: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认识豆芽的各个阶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豆芽生长过程的图片、实物展示、放大镜。
2. 学具:每组一份豆芽种子、容器、水、遮光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豆芽生长过程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是怎么生长的呢?”(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豆芽生长的了解。
2. 例题讲解:(1)讲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各个阶段。
(2)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豆芽种植实验,指导幼儿记录豆芽生长过程。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分享种植经验。
(1)回顾豆芽的生长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2)让幼儿谈谈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生豆芽》2. 内容:(1)豆芽的生长过程(2)豆芽的各个阶段3. 配图:豆芽生长过程的图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并记录豆芽生长过程。
(2)与家长一起探讨豆芽的生长奥秘。
2. 答案:(1)豆芽生长过程:种子浸泡、发芽、生长、成熟。
(2)豆芽生长奥秘:水分、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幼儿对豆芽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共同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幼儿参观农场,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 生豆芽
一、说教材
抽到这个活动内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情,我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布置我们的自然角,幼儿兴致特别高,第二天纷纷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绿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饭的时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静的吃饭,东北角上的几个小朋友却在争论不休,我走过去询问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豆芽是不是豆子变来的?如果是,那么硬梆梆的豆子怎么能长出牙来呢?当时吃完饭后,幼儿也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而且还争得面红耳赤。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仅满足老师所告诉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目前,我们班幼儿有植物种子发芽的经验,我打算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豆芽作为探索的对象,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通过开展活动“生豆芽” ,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豆子如何生根发芽,他们的生长与水、阳光存在什么关系,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根据新《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这次活动的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2、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打算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上,于是,在活动开始前,我要为每个幼儿准备好实验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导幼儿泡豆子,让幼儿亲自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发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
而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豆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然后我和幼儿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活动重点、难点得以有效突破。
本活动的难点是: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和阳光的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对比试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几粒豆子,其中一个杯子放水没过豆子,另一个杯子不放水,2 天后请幼儿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需要水。
2、对比实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上豆芽,其中一个杯子在黑洞洞的纸盒里,另一个杯子放在阳台上,1 天后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后继续生长需要阳光。
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相结合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我整合区域活动,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在区域中准备:科2/ 5
学区: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绵等,图书区:投放有关生豆芽的图书和图片。
(二)、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种子发芽的知识经验
(三)、物质准备:1、黄豆,绿豆,香豆若干,与幼儿人数
相等的杯子,纱布和海绵,纸箱子,两个大盆。
2、提前2 天与幼儿一起泡豆子,并做观察记录。
3、将两盆豆芽提前2 天分别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
4、关于生豆芽的课件。
这些准备活动,一是为幼儿创设探究活动环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二是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和重点,完成活动目标。
二、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始终体现纲要: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原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法: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试验,体验探究的乐趣。
2、课件演示法:将泡豆子,豆子生根发芽,豆芽变绿等过程制成课件,让幼儿直观、生动、系统、全面的了解生豆芽的全过程。
3、观察法:在实验中,引导幼儿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这些方法的运用,将克服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通过试验,观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在快乐中习得知识,获得经验。
本次活动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和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三、说学法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结合本次活动的特点,我采用:1、实验探究法: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
2、观察法: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幼儿亲自护理自己的豆芽,随时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并用绘画或符号作记录。
3、归纳法:幼儿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试验得出的结论这些方法的运用,幼儿能够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
四、说活动程序
(一)、观察泡过的豆子(6 分钟)
问题:1、这两盆豆子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论:有水的那盆豆子发芽,豆子发芽需要水这一环节,幼儿在活动前就参与实验,有些幼儿有这方面的经验储备,可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二)、观察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的豆芽(6 分钟)
问题:1、纸盒的豆芽长的怎么样?为什么?
2、阳台上的豆芽长得怎么样?为什么?
3、这两盆豆芽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结论: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三、带幼儿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5 分钟)问
题:1、豆子先生根还是先发芽?2、豆芽生长需要什么条
件?
(四)、观看课件:生豆芽(8 分钟)问题:豆子生根发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这一环节,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系统的了解了豆子生根发芽的全过程,对这一科学知识有个全面感性了解,幼儿再结合自己动手泡豆子,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还能直观形象的掌握这一抽象的科学知识。
五、说活动延伸
1、幼儿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阳光下,继续观察,会发现豆芽变绿,了解阳光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把豆芽置于真空中,继续观察,发现豆芽枯萎致死,了解植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结束了,但活动内容并未结束。
幼儿会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会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