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引言油田开发是指通过钻井、注水、采油等工艺手段,从油田地下储层中开采石油资源的过程。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是指对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产量、效率、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以判断油田开发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递减规律是指油田的产量会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的方法和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一、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1. 产量评价方法产量评价是对油田开发产出的石油数量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分析油井的产量数据、不同层位储油量的变化等指标,来评估油田的产量情况。
常用的产量评价方法有油井产能分析、物化学分析、地质分析等。
2. 效率评价方法效率评价是对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计算油井生产能力、注水效果、采收率等指标,来评估油田的开发效率。
常用的方法有生产效率评价、注水效果评价、采收率评价等。
二、递减规律分析方法1. 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油田产量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来判断递减规律的趋势。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工具对历史产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递减规律的数学模型,进而预测未来的递减趋势。
常用的方法有线性趋势分析、指数趋势分析、多项式趋势分析等。
2. 强度分析法强度分析法是通过对油井密度、注水压力、采油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来判断递减规律的强度。
可以通过计算油井的平均产量、平均注水压力、平均采油率等指标,来评估递减规律的强度程度。
常用的方法有强度指数法、趋势强度法、比例强度法等。
结论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和递减规律分析是油田开发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可以对油田开发的效果和规律进行科学评价和分析,为油田开发的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评价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指标的计算

评价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指标的计算(一)、见水井开井数:指已确定见水的油井中,当月生产出水的井,堵水后生产不出水的井不算在内。
(二)、产水量:表示油田出水的多少。
包括日产水量和累计产水量。
年核实水量为当年各月核实水量之和;核实累积产水量:为历年核实水量之和。
-计量综合误差)(井口产水量核实月产水量1⨯=(三)、综合含水率:表示油田出水或水淹程度。
(四)、水油比:从地下采出一吨油同时要采出多少水。
它同含水率一样,也是表示油田出水程度的一个指标。
(五)、含水上升率:每采出1%地质储量含水上升的百分数。
(六)、含水上升速度:每月(或每季、每年)含水率上升的多少,这个数值叫做含水上升的月(或季、年)速度。
当油田中油井见水之后,含水将随油田采出程度的增大而不断上升,含水上升速度和含水上升率就是表示油田含水上升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
(七)、注入量:是单位时间内往油层注入的水量。
注入量的多少表示注水的快慢程度。
包括日注入量、月注入量、年注入量和累计注入量。
12(八)注入速度(十)注采比:注入剂所占的地下体积与采出物所占地下体积之比。
包括月注采比和累计注采比。
注采比是油田生产中极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用它来衡量地下能量补充程度和地下亏空弥补程度。
注采比、油层压力变化和含水上升速度等指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控制注采比是油田开发中极为重要的工作。
(十一)、注采平衡:注入油藏水量和采出液量的地下体积相等(注采比为1)叫注采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就能保证油层始维持一定的压力。
(十二)地下亏空:注入剂的体积少于采出剂的地下体积,叫地下亏空。
是注采不平衡的表现。
(十三)累积亏空体积:指累计注入量所占地下体积与采出物所占地下体积之差。
(十四)注水利用率用注水利用率衡量油田的注水效果。
注水初期的油田不含水,注入1立方米的水就推出1立方米的油。
注水利率就是指注入水中有多少留在地下起着驱油作用。
注水利用率随注水开发油田的生产时间加长而不断下降。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是指对油田开发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递减规律来提供参考和指导。
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油田开发的规划、管理、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产出曲线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产出曲线法是一种用于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和分析递减规律的常用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生产数据的变化,绘制出油井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了解油田开发的效果以及递减规律。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 收集生产数据:包括油井的产量、井口压力、水驱效果等数据。
2. 绘制产量曲线:根据收集的数据,将油井的产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出来,可以得到一个产量曲线。
3. 分析曲线特征:观察产量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找出曲线的特征,比如曲线的陡峭程度、是否存在拐点等。
4. 评价效果:根据曲线特征,评价油田开发的效果,比如是否达到预期产量,是否具有稳定的生产能力等。
5. 分析递减规律:根据产量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递减规律,比如产量的递减速度、递减曲线的变化趋势等。
这可以为后期的油田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假设一油田在开发初期的前5年,油井的产量如下:第1年:1000桶/天第2年:800桶/天第3年:600桶/天第4年:400桶/天第5年:200桶/天通过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产量曲线,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年份产量(桶/天)1 10002 8003 6004 4005 200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油田的产量在逐年递减。
通过分析递减规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油田的产量递减速度较快,从第1年到第2年产量就下降了20%。
2. 递减曲线呈现出明显的直线下降趋势,表示油田的递减规律比较稳定。
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对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评价。
在初期开发阶段,油田的产量可以满足预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开始递减,需要考虑后期的配套措施,以延长油田的产量寿命。
筛选评价指标的综合方法(完稿)

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组合方法李斌1毕永斌2潘欢2樊会兰2(1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2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随着油田开发工程的发展,需要改变过去对油田开发效果单一评价及确定评价指标凭经验的状况,必须要进行综合评价。
而筛选评价指标又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
筛选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与可信。
在简单分析了筛选方法的利弊后,采用简化的专家一次打分法、比重法和聚类分析法的组合方法。
组合筛选方法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指标相结合,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出发,在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中优化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独立性,并能反映评价油田开发效果指标,避免了因量纲、单位、数值量级的不同,而造成的筛选前需进行评价指标一致化与无因次化处理,降低了计算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单便捷。
从筛选评价指标两种方法的结果看,应该说是可行的。
关键词油田开发影响因素筛选指标综合评价组合方法The combination method of screening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effectLI Bin Biyongbin panhuanjidong oilfield company of CN PC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need to change the past in oilfield exploitation effect a single evalu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situation with experien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project. Screening evaluation index is the premise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screening of the correct or not, related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reliable and credible . Use combination method of simplified experts a scoring method, method of specific gravity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aft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reening method. Combination screening method combine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d combined with technology, economy, management and so on various index,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system theory, optimization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independence, and can reflect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effect from Influence factors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effect, I t avoids uniformization and non-dimensional process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of Dimension, unit, orders of magnitude different. It reduces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simple and convenient. It isfeasible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screening evaluation index.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 influence factors; screening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mbination method综合评价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医学等各个领域,涉及到统计学、经济学、数学、工程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诸多学科,逐步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被发现并投入生产。
然而,油田的开采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这就需要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和递减规律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开发策略,提高产量和效益。
一、评价方法1.1生产数据分析法生产数据分析法是目前油田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依据油田生产数据,分析油井渐进开采的产量、成本、效率等指标,来评价油田的开发效果。
常用的生产数据包括每口井的产量、采出的石油类型和品质、采油率、水油比、井底压力等。
1.2测井资料分析法测井是钻井后必须进行的一项勘探工作,是获取井壁结构、矿物成分、水文地质等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油田评价中,测井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测井资料,可以评价不同井段的矿物成分、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特性,进一步了解油藏性质。
1.3封存地层分析法封存地层是指那些没有开采过的油藏,通常被用来判断油藏的潜力和可采储量。
通过对封存地层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油藏的分布和储量,这对评价油田潜力和开发前景非常有帮助。
二、递减规律分析方法2.1经验法经验法是一种简单直观、易操作的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它主要依据历史生产数据计算递减常数,进而预测油田的产量变化趋势。
经验法的主要限制在于它没有考虑到油田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性等因素,因此预测精度较低。
2.2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一种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油藏生产模型,来分析递减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通常包括盈亏平衡模型、物态方程模型、物理模型等,通过计算模型得出的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油田的产量变化趋势。
2.3人工神经网络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它依据人脑神经元工作的原理,通过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油田的产量变化趋势。
该方法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点,但训练网络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总之,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和分析递减规律是油田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管理油田资源,提高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的效果评价是指对油田经济效益、油田生产能力、油田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和分析,以确定油田开发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而油田开
发递减规律的分析则是通过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产量递减的规律,探讨油田开发策略和产
能维持的问题。
油田开发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效益评估:对油田开发投资和产出进行经济效益评估,主要包括资金投入、
成本收入、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分析,以评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2. 生产能力评估:评估油田开发后的实际生产能力和预期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分
析油田开发是否满足产能需求,以及产能扩建和产能利用率等问题。
3. 储量评估:评估油田的储量变化情况,通过对油田的物质平衡和地质模型等分析,确定油田的储量变化趋势和矿产资源评估。
4. 环境评价:评估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土壤、大气污染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油田开发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1. 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油田开发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产量递减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包括产量递减的趋势、递减速率和递减周期等。
2. 经验法则分析方法:根据油田开发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一些经验法则,如Hubbert递减理论和Arps递减法则,用于预测和分析油田开发递减规律。
3. 数学模型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田开发中的产量递减过程,包括产量
预测模型、产量递减模型和产能维持模型等,以预测和分析油田开发的递减规律。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中石油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和原料,而油田开发就是获取石油资源的重要手段。
对于油田开发效果的评价和递减规律的分析,是研究油田开发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和递减规律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二、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的意义油田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开发效果不仅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合理的评价能够帮助企业了解油田的开发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产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等多个方面。
生产指标主要包括产油速度、产油量、产油比等方面,经济指标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比、总成本等方面,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油田开发对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的影响。
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油田的开发效果。
四、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1. 数据分析法:通过对生产数据、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油田开发的效果,并且可以很好地反映油田开发的情况。
2.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油田开发的效果。
3. 模型评价法:利用数学模型,对油田开发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油田开发的效果。
五、油田递减规律分析的意义油田开发后,石油产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油田递减。
对油田的递减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优化生产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六、油田递减规律分析方法1. 指数递减法:根据油田开发的生产数据,利用指数递减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油田产量递减的趋势和规律,为企业制定下一步的生产计划提供参考。
2. 储量耗竭法:通过对油田储量和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油田的储量耗竭规律,对未来的生产规划有重要意义。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第2章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油田开发效果评价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正确、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油田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实施有效、高效挖潜措施,达到高效合理开发的基础。
目前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众多,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性质和实际涵义,大体上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即开发技术指标、生产管理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
开发技术指标是描述油田开发过程动态变化的参数指标,用来评价管理单元的开发动态状况,主要包括注采井网完善状况、含水变化状况、产量变化状况、储采开发状况、注水开发效果、开采程度指标等;生产管理指标主要包括措施效果评价、工作量完成情况以及油水井和地面设备的使用状况和动态监测状况;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用来评价管理单元经济效益的,主要包括操作成本、新钻井经济极限初产、老井经济极限生产指标以及各项措施的经济指标。
油田开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开发指标是油田开发状况的反映,是油田开发效果好坏的直接指标,在三类指标中占主导地位;生产管理指标是实现开发技术指标的基础和保障;经济效益指标是油田效益好坏的表现,是油田是否经济、有效开发的最终体现;开发技术指标和生产管理指标都是为实现经济效益指标服务的.由于课题来源于海外参股项目,中方为非作业者,对措施的实施以及经济评价没有决策权,因此,主要从开发技术指标方面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从而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开发调整。
2。
1开发效果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计算方法研究开发技术指标大体上可分为6个大的方面,但在实际计算应用中,又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指标,如反映注采井网完善状况的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注采对应率、注采井数比、井网密度、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等;注水状况评价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注采比、注水量、存水率、水驱指数、耗水比、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等;含水变化状况指标可细分为含水率、含水上升率、含水上升速度等;产量变化指标可细分为地质储量采油速度、无因次采油速度、自然递减、综合递减、总递减、采油指数、采液速度、采液指数等;储采状况指标可细分为储采平衡系数、储采比、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开采程度指标细分为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采收率等.为了能够应用较少量的开发指标较全面地反映油田开发效果,对国内外开发效果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各油田单位的相关行业、企业标准或评比规定等,筛选了有代表性的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并对各项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油田开发效果评价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正确、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油田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实施有效、高效挖潜措施,达到高效合理开发的基础。
目前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众多,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性质和实际涵义,大体上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即开发技术指标、生产管理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
开发技术指标是描述油田开发过程动态变化的参数指标,用来评价管理单元的开发动态状况,主要包括注采井网完善状况、含水变化状况、产量变化状况、储采开发状况、注水开发效果、开采程度指标等;生产管理指标主要包括措施效果评价、工作量完成情况以及油水井和地面设备的使用状况和动态监测状况;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用来评价管理单元经济效益的,主要包括操作成本、新钻井经济极限初产、老井经济极限生产指标以及各项措施的经济指标。
油田开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开发指标是油田开发状况的反映,是油田开发效果好坏的直接指标,在三类指标中占主导地位;生产管理指标是实现开发技术指标的基础和保障;经济效益指标是油田效益好坏的表现,是油田是否经济、有效开发的最终体现;开发技术指标和生产管理指标都是为实现经济效益指标服务的。
由于课题来源于海外参股项目,中方为非作业者,对措施的实施以及经济评价没有决策权,因此,主要从开发技术指标方面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从而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开发调整。
2、1开发效果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计算方法研究开发技术指标大体上可分为6个大的方面,但在实际计算应用中,又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指标,如反映注采井网完善状况的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注采对应率、注采井数比、井网密度、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等;注水状况评价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注采比、注水量、存水率、水驱指数、耗水比、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等;含水变化状况指标可细分为含水率、含水上升率、含水上升速度等;产量变化指标可细分为地质储量采油速度、无因次采油速度、自然递减、综合递减、总递减、采油指数、采液速度、采液指数等;储采状况指标可细分为储采平衡系数、储采比、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开采程度指标细分为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采收率等。
为了能够应用较少量的开发指标较全面地反映油田开发效果,对国内外开发效果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各油田单位的相关行业、企业标准或评比规定等,筛选了有代表性的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并对各项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2、1、1天然能量与地层能量保持水平评价1、天然能量评价油藏天然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其包括油藏在成藏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量、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膨胀能量、气顶气的膨胀能量、边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量以及重力能量等。
不同的天然能量驱油,开发效果不同。
实践证明,天然水驱开发效果最好,采收率高;溶解气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
因此,油藏天然能量的早期评价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天然能量的合理利用和油藏开发方式的选择,为此石油工作者对天然能量的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制定了有关天然能量评价标准。
目前评价油藏天然能量大小的常用指标有两个,一是采用无因次弹性产量比;二是采用采出1%地质储量平均地层压力下降值。
采用两项指标可以对天然能量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无因次弹性产量比反映了天然能量与弹性能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可定性评价天然能量大小,表达式为:(2-1)式中:-无因次弹性产量比;-与总压降对应的累积产油量,104m3;-原始原油地质储量,104m3;-原始原油体积系数;-与总压降对应的原油体积系数;-综合压缩系数,MPa-1;-总压降,MPa。
若计算值大于1,说明实际产量高于封闭弹性能量,有其它天然能量补给;若比值为1时说明开发初期油藏中只有弹性能,无边底水或气顶气。
比值越大说明天然能量补给越充分,天然能量也大。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此方法时,油藏应已采出2%以上的地质储量,且地层压力发生了明显的降落,否则影响计算结果。
采出1%地质储量平均地层压力下降值反映了油藏初期天然能量充足程度,该值越小,油藏的天然能量越充足,边底水越活跃,其表达式:(2-2)式中:-采出1%地质储量平均地层压力下降值,MPa;-原始地层压力,MPa;-目前平均地层压力,MPa;根据无因次弹性产量比和采出1%地质储量平均地层压力下降值,可将天然能量评价指标分为四个级别(见表2-1):表2-1 天然能量评价指标分级指标I天然能量充足<0、2>30>2II天然能量较充足0、3~0、810~30≈2III具有一定天然能量0、8~2、52、0~101、0~1、5IV天然能量不足>2、5<2、0<1、0计算出和后,可将实际计算数据点在驱动能量分级图版上,根据实际点所落区域对油藏天然能量大小进行分级,定性评价边底水大小。
2、地层能量保持水平评价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和油田开发实践表明,油藏地层压力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开采是实现油田高速高效开发的根本保证,地层压力水平高低对产液量和注水量都起着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过低,则保证不了足够的生产压差来满足提液的要求,而且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储层中大量溶解气从原油中析出,形成油、气、水三相流,渗流阻力增大,造成地层能量消耗严重。
相反,如果地层压力水平过高,又会导致注水困难。
按照行业标准,根据地层压力保持程度和提高排液量的需要,地层能量保持水平分为三类:a、一类:地层压力为饱和压力的85%以上,能够满足油井不断提高排液量的需要,该压力下不会造成油层脱气;b、二类:虽未造成油层脱气,但不能满足油井提高排液量的需要;c、三类:既造成了油层脱气,也不能满足油井提高排液量的需要。
地层能量利用程度也对应分为三类:a、一类为油井平均生产压差逐年增大;b、二类为油井平均生产压差基本稳定(±10%以内);c、三类为油井平均生产压差逐年减小。
2、1、2水驱控制程度按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的定义,其指在现有井网条件下与注水井连通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与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之比。
表达式为:(2-3)其中:-水驱控制程度;油井总有效厚度,m。
按此定义进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的计算,统计工作量特别大,并且此定义没有很好地反映地质因素、布井方式、开发井网、注水方式、合理注采强度等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的影响。
为了既能较准确地反映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又能方便地进行计算,研究工作者对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计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除了单井控制储量计算方法外,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有四种:1、概率法由于沉积环境复杂,对任何一个开发单元而言,均包含一定数量面积、位置、储量随机分布的油砂体。
要分析整个开发单元的水驱储量控制动用情况,应从单个砂体入手。
在油藏的开发过程中,对于某一较小油砂体,可认为被井钻遇的可能性是随机的。
如果要达到水驱控制,则单个油砂体应被两口以上的井钻遇,根据概率理论,其钻遇概率为:(2-4)其中:-第i个油砂体的水驱控制概率,小数;油藏含油面积,km2;5)其中:-单元水驱控制概率,小数;开发单元地质储量,×104t。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得到井网密度与水驱控制储量的关系。
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研究对象没有达到油砂体级的油藏来说,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根据实际资料,假设面积大于水井控制面积的油砂体被水驱控制,面积小于水井控制面积的油砂体不被水驱控制,则可得到水驱控制程度的公式:(2-6)其中:-水驱控制程度,小数;油水井数比。
2、概算法概算法也是一种概率估算方法,但其所需要的参数比较容易获得,估算结果也比较准确。
该方法主要用于分析不同井网密度和注采比以及布井方式对水驱控制程度的影响,目前被广泛采用,其表达式为:(2-7)其中:-第i个油砂体的水驱控制程度,小数;各油砂体的面积,km2;注采井距,m。
对于整个油藏,经储量加权则有:(2-8)其中:-开发单元水驱控制程度,小数;其它符号同前。
3、分油砂体法分油砂体法是一种经验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不同井网密度对水驱控制程度的影响。
该方法所需要的参数容易获得,并且估算结果也比较准确,在实际工作中,也被广泛采用,其表达式为:(2-9)正方形井网:三角形井网:其中:-各油砂体周长,km;2)。
表2-2 水驱控制程度与井网密度统计相关关系类别条件(渗透率/粘度)(×10-3μm2/mPa、s)回归经验相关关系式I>120M=98e-0、0101SII80~120M=91e-0、03677SIII30~80M=101、195e-0、03677SIV10~30M=94e-0、0583SV<10M=100、93e-0、01012S注:M-水驱控制程度,%;S-井网密度,hm2/井。
2、1、3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按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定义,其指注水井总的吸水厚度与总射开厚度的比值,或生产井总产液厚度与总射开厚度的比值。
在实际生产中,常统计年度所有测试水井的吸水剖面和测试油井的产液剖面,根据上述定义,进行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计算。
此方法统计计算工作量特别大,并且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或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测试时间不同,其结果不同,因此,用此方法计算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将产生很大的误差。
从实际水驱开发效果的角度分析,一般认为水驱储量的动用程度应定义为水驱动用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又能方便地进行计算,研究工作者对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除了实际工作中所用的统计方法外,目前较常用的是水驱曲线法。
1、新型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计算方法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从渗流理论出发,综合运用Buckley-Leverett前缘推进理论和韦尔杰(Welge)方程,建立了预测水驱动用储量的新模型,模型仅需产量与含水率动态生产数据,计算处理非常方便实用。
根据Buckley-Leverett油水两相驱替理论,在油井见水之后,地层内的平均含水饱和度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可由Welge方程表示:(2-10)其中:-地层平均含水饱和度,小数;-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小数;-含水率,小数。
在油、水两相微可压缩,不考虑重力、毛细管压力的假设条件下,根据达西定律可知:(2-11)其中:-水的粘度,mPa·s;-油的粘度,mPa·s;-油相相对渗透率,小数;-水相相对渗透率,小数。
根据大量的岩心驱替试验,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比可表示为:(2-12)其中:、为油水相对渗透率比与出水端含水饱和度关系常数。
将(2-12)式代入(2-11)式得:(2-13)对(2-13)式求导数可得:(2-14)将(2-13)式代入(2-14)式得:(2-15)将(2-13)式变形为:(2-16)将(2-16)式代入(2-15)得:(2-17)将(2-17)式代入(2-10)式得:(2-18)由(2-11)式和(2-12)式联立解得:(2-19)将式(2-19)代入式(2-18)得到地层平均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式:(2-20)在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条件下,原始水驱动用地质储量和剩余地质储量可分别表示为:(2-21)(2-22)其中:束缚水饱和度,小数;-油的体积系数,无量纲;-剩余地质储量,×104m3;-水驱动用地质储量,×104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