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进步,它使得书籍和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大量生产。
然而,这一技术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五个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发展过程是印刷术的雏形。
早在公元前4200年,古巴比伦人已经发明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
他们用木刻板雕刻出文字和图案,再将其沾满墨水后,用力按在纸上。
这种简单的印刷技术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术经历了第二个发展过程 - 木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公元9世纪,中国的僧人骆宾王将文字雕刻在木头上,再将这些活字排列组合后印刷在纸上。
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为字体的选择和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木活字印刷术的使用仍受制于字体数量的限制。
于是,在第三个发展过程中,金属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
公元15世纪,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铅制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准确性。
这项技术的推广使得印刷术日益普及,书籍成为更广泛的人群所共有的财富。
随着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第四个过程 - 平板印刷术的诞生。
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印刷效率的人们发明了平板印刷机,使得一次可以印刷多张纸张。
这项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使得印刷成为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最后,我们来到了现代的印刷术。
这个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印刷技术的自动化和数码化方面。
从19世纪末的蒸气动力印刷机到20世纪末的电子排版系统,再到21世纪的数码印刷技术,现代印刷术已经变得更加高效、精确和灵活。
它不仅使印刷业适应了快速变化的需求,还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
总的来说,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过程:雏形、木活字、金属活字、平板印刷和现代印刷。
这些过程的推动使得印刷术从最初的手工操作逐渐演变为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这一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史

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雕版印刷阶段(7世纪 ~ 11世纪)雕版印刷是古代印刷术的最早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是用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字和图案进行印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7世纪时,中国已经使用木刻技术印刷佛经和经典著作,而在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技术达到了顶峰,裴勇和邢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二、活字印刷阶段(11世纪 ~ 16世纪)活字印刷是印刷技术的一次跨越,它给古代印刷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活字印刷最早出现于宋朝,由生僻字印刷难度大的问题推动发展。
首创活字印刷的人是毕昇,他发明了可动式的陶瓷活字。
到了明朝时期,活字印刷成为主要的印刷方式,并得到极大的发展。
三、木刻版印刷阶段(14世纪 ~ 19世纪)随着活字印刷的发展,木刻版印刷逐渐被淘汰了。
但在某些领域,比如宣传画、连环画、戏曲艺术等,木刻版印刷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印刷方式,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印刷出彩色图案。
四、铅字印刷阶段(15世纪 ~ 19世纪)铅字印刷是活字印刷的一种变形,它是由欧洲的古老印刷工艺演变而来的。
铅字印刷的发明者是德国人古登堡,他在15世纪初创造了活字铸造术,从而开创了铅字印刷时代。
到了18世纪,铅字印刷已经成为欧洲印刷业的主要形式,而在19世纪,它逐渐被更为高效的印刷方式所取代。
五、平面印刷阶段(19世纪 ~ 今)19世纪末期,平面印刷技术问世。
平面印刷是一种机械印刷技术,它使用了石版印刷、凹版印刷、轮转胶印等新技术,印刷速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了印刷业中最为重要而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
目前,平面印刷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海报、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品种。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印刷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以上就是古代印刷术发展的五个主要阶段,每一步都是技术上的挑战,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体现。
这些阶段的发展,既有技术和材料上的变革,也反映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为后来的印刷业奠定了基础。
简述印刷术的发展的三个历程

简述印刷术的发展的三个历程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印刷术
起源于中国,是由印章法发展而来,并沿用至今。
早期的印刷术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纸张上字笔的印刷,二是石板印刷。
纸张印刷的技术主要是以毛笔为工具,一步一步的将文字逐一以毛笔按照特定模式刻制在纸上;而石板印刷的技术则是以拓印术为基础,把文字刻在石板上,使用油墨熬制,然后用木制的压章压制而成。
第二阶段:印刷机发明
印刷机的发明是印刷术发展的一大里程碑,它意味着大规模的印刷工作变得可能。
据说,印刷机是由德国发明家古斯塔夫·梅勒在1436年发明的,1455年又改进了印刷机,使其能够有效地生产出大量书籍。
此后,印刷机技术也在慢慢改进,以便更高效地印刷出更多的书籍,以及更多功能的印刷物体。
第三阶段:电脑印刷术的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电脑操作的印刷术也得以发展起来。
电脑印刷术不仅可以更全面地实现图文印刷,而且还具有更高的精度、更高的速度和更少的噪声等优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电脑印刷术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创造,它在思想传播、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1. 中国活字印刷术:尽管木版印刷术在7世纪中国就已经存在,但活字印刷术的创造者是北宋时期的毕昇。
他于1040年发明
了用小块活字组合成文字的方法。
这一技术大大加速了书籍的制作速度,同时也为后来的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2. 转型期的印刷术:到了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印刷
术技术,即雕版印刷术。
这项技术由德国的约翰内斯·古腾堡
在1450年代发明。
雕版印刷术采用了以铅字印刷的方法,制
作成本较低,印刷速度更快。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印刷术迅速传播到全世界。
3. 工业化时期的印刷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刷术经历了
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操作的转变。
各种新的机械化印刷设备相继出现,如蒸汽动力印刷机、平版印刷机和旋转印刷机等。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印刷品的产量和质量。
4. 数字印刷时代的到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印刷术逐渐崭露头角。
数字印刷术不再需要雕版或铅字,而是通过计算机将图像直接传输到印刷机上。
它极大地简化了制作过程,提高了灵活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印刷术在几个世纪里发展迅猛,从最初的木版印刷到现代的数字印刷,它对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印刷术在未来继续发展,并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印刷术的演变历程

印刷术的演变历程
印刷术是一种大规模复制和传播文字、图像和信息的技术,其演
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印刷术的演变历程:
1. 古代的印刷技术:在古代,人们使用不同的技术制作印刷品。
最早的印刷技术可能是在石头上刻写字母和图案,然后在纸张上印刷。
在希腊和罗马,人们使用凹版印刷术印刷文字和图像。
在中世纪欧洲,人们使用刻板印刷术印刷书籍。
2. 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在公元1300年左右,欧洲的工匠发明了
活字印刷术。
他们使用铜板或木版制作活字,然后使用细绳或墨线将
字刻在纸张上。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印制速度和数量大大提高,对后来的印刷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胶印和凸版印刷:在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不久,人们开始使用胶
印和凸版印刷技术印刷书籍。
胶印技术使用胶版(一种感光材料)将文字和图像印在纸张上。
凸版印刷技术使用凸版将文字和图像印在纸张上。
这两种技术都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精度。
4. 凹版印刷术:在17世纪,人们发明了凹版印刷术。
凹版印刷术使用凹版将文字和图像印在纸张上,这种技术可以精确地控制墨的分布,从而创造出更加逼真的图像。
5. 数字化印刷:现代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印刷变得更加
便捷和高效。
数字化印刷技术可以使用计算机控制印刷设备和印刷材料,从而实现无接触印刷、个性化的印刷和快速印刷等目标。
中国印刷术发展史

中国印刷术发展史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阶段。
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萌芽时期,出现了印章、拓印和版画等印刷技术。
其中,印章是最早的印刷形态,用于印制官印和私人印信。
拓印是使用纸或布等材料,通过墨汁和刷子等工具,将文字或图案从石碑或铜器等物品上拷贝下来。
版画则是印刷术的雏形,通过在木块或竹简等材料上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涂上墨汁或颜料等印记材料,通过刷子或手等工具拷贝到纸张等媒介上。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其中,雕版印刷术是最为著名的印刷技术,通过在木板上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涂上墨汁等印记材料,通过刷子等工具拷贝到纸张等媒介上。
活字印刷术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印刷技术,通过使用可拆卸的活字来组成文字或图案,再将其印制到纸张等媒介上。
3.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印刷技术和印刷制品。
其中,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印刷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同时,宋元时期的印刷制品也更加丰富多彩,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画卷等。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成熟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印刷技术和印刷制品。
其中,明清时期的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字材料,如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等。
同时,明清时期的印刷制品也更加丰富多彩,包括小说、戏曲、画卷、杂志等。
总的来说,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印刷技术和印刷制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水平。
印刷术的发展简史

印刷术的发展简史印刷术的发展简史自造纸技术出现后,书写和传承人类文化和智慧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手工抄写书籍是唯一的传播知识的方式,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耗费人力物力。
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面就让我们一步步地了解印刷术的发展简史。
1.奠基--木版印刷最早的印刷技术是中国的木版印刷,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
当时,人们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坚硬的木头上,然后将油墨涂在木板上,最终用手压制印出文字和图案。
2.发展--活字印刷随着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印刷技术的要求也更高。
在宋朝时期,一个人名叫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与木版印刷不同,活字印刷可以进行反复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后,欧洲的哥白尔回到了西班牙,将活字印刷技术带回欧洲。
3.革命--平板印刷活字印刷已经成为主流,但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字体大小、数量和排版方式均无法很好地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的荷拉斯、尤斯蒂纳和汉斯•穆勒等人发明了平板印刷。
平板印刷技术使用了涂抹在平坦金属板上的油墨,通过图层不同的开放和关闭来打印出文字和图案。
平板印刷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出版和商业领域,直到今天都是重要的印刷方式之一。
4.现代化--数码印刷数码印刷可以说是印刷领域的现代化标志。
数码印刷使用电脑来控制印刷机,它可以按需打印,实现迅速增长的需求,还能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实现更高的质量标准。
数码印刷技术不仅能够为文化、广告和制造业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印刷服务,而且还能够节约更多时间和成本。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它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并且将继续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印刷术的主要发展阶段:
1. 木版印刷(公元前2世纪 - 11世纪):最早的印刷技术是使用雕刻在木板上的文字
和图像,然后涂上墨水并压在纸上。
这种技术在中国广泛应用,并逐渐传播到其他亚
洲国家。
2. 活字印刷(11世纪 - 15世纪):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这种技术使
用可移动的金属或陶瓷活字,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文字和句子。
这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和灵活性。
3. 雄踞欧洲(15世纪 - 16世纪):活字印刷术由中国传入欧洲。
德国的约翰内斯·古腾堡在15世纪中期发明了可重复使用的铅质活字,并制作了第一台印刷机。
这一发明对
欧洲的文化、科学和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工业化印刷(18世纪 - 19世纪):印刷术逐渐工业化,发明了蒸汽动力印刷机和轮
转印刷机。
这些技术使得大规模印刷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为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广
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5. 数字印刷(20世纪至今):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应运而生。
数字印
刷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打印机直接将数字文件打印在纸上,消除了传统印刷的许多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木版印刷、活字印刷、工业化印刷和数字印刷等阶段,每一次的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前已述及,《中华印刷通史》是中国印刷术的源流史,是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的印刷事业史。
因此,勾画印刷术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轨迹,是本书重点内容之一。
本书"古代篇"的七、八、九三章虽多有涉及,但其内容主旨在印刷工艺技术本身及其事业的发展,尚未从整体上勾画出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轨迹。
中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印刷术,为与西方近代印刷术相区别,通常称它为"传统印刷术"。
传统印刷术主要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两大系列,而应用最多的是雕版印刷。
其间虽有孔版印刷和套版印刷,但二者均可归属于传统的雕版印刷。
原因是孔版印刷主要用于织物印染,且印版也是雕刻的;而套版印刷本身就是雕版印刷。
将传统的雕版漏印和套版印刷纳入雕版印刷系列中介绍,显得更为系统、适宜(参见表6-1)。
一、雕版印刷的发展脉络印刷术的种类繁多,工艺各异。
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活字版印刷、套版印刷、漏版印刷,以及应用较少的蜡版、磁版和吕抚泥版印刷(图6-1);近代传入的石版印刷、珂罗版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等,都是印刷术,但又各不相同。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印刷术中,最先发明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
其它门类的印刷术都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最伟大的发明,具有开创之功。
雕版印刷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则有凸印和漏印之别。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雕刻凸版和漏版早于战国时期已用于织物印花,到西汉时发展到多色分版印花,这有西汉出土的印版和印花敷彩纱为证。
以往史学界没有把它归入印刷,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以下仅按总体分类──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两大系列作简要记述。
图6-1传统印刷工艺系统示意图1.单色雕版印刷单色雕版印刷是用一块印版印刷一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具体工艺方法参见第七章第六节)。
这种工艺技术发明最早、应用最久,而且在工艺技术上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从唐朝开始推广应用迄今,主要用于书籍印刷;在古代也曾用来印刷书籍以外的诸如报纸、地图、证券、版画等印刷品的印刷。
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刻印工程,譬如五代刻印的《九经》、宋代刻印的《开宝藏》等,均采用单色雕版印刷。
2.彩色雕版印刷彩色雕版印刷是用雕版印刷多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
习惯上有套印术、套版印刷、多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多种叫法。
彩色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最能体现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以其出现时间先后次序,可划分为"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版印刷"等五种工艺方法。
这五种方法按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可清晰地勾画出雕版印刷在工艺技术发展历程中的脉络和轨迹。
表6-1中国传统印刷术发展脉络一览表*说明:1.本表上栏为朝代(时间)顺序,左栏为工艺类别。
表中上栏与左栏交叉处为某种工艺技术的起始年代,起始后各代正常应用未列入,参见图6-1。
2.战国、西汉、唐代的织物印花,金代印刷绫币"元光珍货",其承印物虽是织物,但工艺技术与印刷纸币相同,似应归属印刷,故列入表中;因有不同意见,故在此说明。
3.清代泰山磁版究系活字版、还是整版,尚有争议。
4.吕抚泥版因文献记载甚详,为活字泥版无疑。
因其先制活字模,再用字模制作泥版,用泥版直接印刷,故属复制版,为世界上仅有的泥版复制版印刷工艺。
5.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版印刷系雕版与活字版套印工艺,并非单纯的活字印刷。
6.雕版印刷工艺类别中,型版印花为织物印刷中的凸版印花和漏版印花,属织物印刷范畴。
其他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版拱花等,参见正文。
(1)刷涂套色(印后涂色)。
刷涂套色多用于版画,是于刷印出版画图案后,再手工涂上各种颜色的工艺技术。
现存最早的实物是辽代出土的《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等佛画。
辽代刷涂套色印制的《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着红、绿、蓝、黄四色,雕刻技法娴熟,画面布局得当,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木刻刷印后着色印制的最大、最早的精品。
参见毕素娟《重视辉煌的辽代雕版印刷品》,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第348-378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刷涂套色这一工艺,迄今仍在应用。
中国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仍沿用此法,其印品倍受民间喜爱。
(2)刷捺套印。
刷捺套印是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刷印和捺印两种方法套印多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
这种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主要用于纸币印刷。
史载中国早期纸币交子和钱引都是采用这种方法三色印刷的。
现存实物──安徽东至县出土的宋代"关子印版"多达八块。
据分析,这八块印版不可能全部采用刷印方法印制。
很可能是票面版等大面积图案用刷印印刷后,再将小面积的印章按设计位置捺印。
从现在看,这种方法很简陋、笨拙,但在当时又是了不起的进展。
因这毕竟是按设计位置进行套印的套印术,为彩色套印之先驱。
(3)刷版套印。
刷版套印是在雕刻好的同一块印版上,根据画面要求,在不同部位涂刷不同颜色,譬如花涂红色、树叶涂绿色等,然后进行覆纸刷印的工艺技术。
一般认为,现存元朝湖北江陵资福寺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4)分版套印。
分版套印是按照图画的设色要求,每一种颜色雕刻一块印版,然后分别刷上相应色墨,进行一版一印、逐色套印的工艺技术。
这种套印方法,对印版的尺寸规格要求非常严格,印刷时印版位置要精确稳固,操作者要认真、熟练,方能套印准确。
与前三种套印相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套版印刷。
分版套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套版印刷已趋于成熟。
(5)??版拱花(??版印刷后施以拱花压印术)。
彩色雕版印刷地进一步发展,是明代发明的??版拱花术。
??版印刷与分版套印的套版印刷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是像个别人所说的一种颜色刻一块印版,而是根据画面颜色、浓淡、部位的不同刻制许多的印版,纸张和印版都固定在版台上,逐版逐次印刷。
具体工艺方法参见第七章第六节。
现知??版印刷最早出现在明代天启年间。
现存最早的??版印刷品是江宁人吴发祥于天启六年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
历史上于??版印刷业最负盛名的是明代南京胡正言和今日北京的荣宝斋。
胡正言用??版印刷的《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画谱》,刊版套印之精致,施墨着色之娴雅妍丽,技术上已经达到了雕版印刷技艺之高峰。
而当今荣宝斋改称"木版水印"此称未必见妥,因单色雕版印刷也是雕刻木版、水墨印刷,也可称作木版水印。
反不如用??版印刷形象准确。
的??版印刷,其工艺技术之精湛,印刷品质之精良,已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尤其是复制大幅中国国画,有的印版多达数百、上千块,为当今现代印刷诸工艺所难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从单色雕印起,逐渐向彩色套印演进,历经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到明末发明??版印刷,其技艺之精已达到迄今各现代印刷工艺也难以仿效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印刷工艺在当今盛开的印刷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被外国朋友誉作"真正的印刷艺术"。
二、活字印刷的发展脉络据宋代科学家沈括着《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曾采用泥活字排版印书,这是现知活字印刷的最早记载。
因此,史学界都把毕升当作活字印刷的发明人,庆历年间为中国──也是世界──活字印刷之始。
从沈括记载的毕升泥活字印刷工艺看,毕升采用的泥活字印刷,从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刷印,到拆版还字,工艺相当成熟。
加之,沈氏记载中提到在泥活字之前曾首先制作过木活字,故中国的活字印刷以不晚于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认识为宜。
活字印刷发明后,其工艺虽续有发展改进,但无大进展,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突破手工操作之局限;之二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工艺本身已相当成熟,不大容易再出现突破性进展。
后世出现的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只是制作活字的材质上的变异,对整个活字印刷工艺并无实质性变化,故对毕升之后出现的各种不同材质的活字印刷来说,"发明"一词还是慎用为好。
中国传统印刷中的活字印刷,根据活字材质的不同,可分为非金属活字和金属活字两大类。
泥活字、木活字、磁活字磁(应为瓷)活字指泰山磁版,泰山磁版究属活字版还是磁版尚有争议。
为非金属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为金属活字。
其发展脉络(参见图6-1)简介如下。
1.非金属活字版印刷(1)泥活字版印刷。
泥活字版印刷是现知最早实用的活字版印刷,它发明于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的北宋庆历年间。
由布衣毕升所发明。
毕升之后,现已获得的文献资料证明,泥活字版印刷多有应用。
一是现存温州市白象塔内出土的回旋式北宋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文中有倒排"色"字;二是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周必大"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过《玉堂杂记》;三是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史金波先生会同甘肃武威等地考古专家鉴定,发现武威出土西夏文佛经中,有几种是宋时西夏地区的泥活字印本。
以上三例足以证明,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在宋代是有所发展的。
但从工艺技术角度,历史上泥活字印刷可考者仅有四次变化,且变化并不明显。
一是元初杨古曾用改良了的毕升遗法,印刷过《近思录》、《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二是清代泰安徐志定曾在泥活字基础上创制"泰山磁版",印刷过《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等书;三是清代浙江新昌吕抚于乾隆元年(1736年)用活字泥版印刷的自着《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四是清代李瑶和翟金生以毕升遗法为基础,研制泥活字印刷《校补金石例四种》、《泥版试印初编》等书籍。
上述四种,工艺技术不尽相同,但均以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为基础稍加改进而成。
反映出泥活字印刷的发展概貌。
具体工艺方法,可参见第八章第三节。
(2)木活字版印刷。
木活字印刷曾于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之前试制,未果。
此后不久,即研制成功,开始推广使用。
现存西夏文木活字印本佛经《吉祥遍至□和本续》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
木活字印刷地进一步发展,是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
此法在拣字排版工序采用了简单的机械,是活字排版由手工向机械操作发展的一次良好的契机。
可惜在当时封建王朝重文轻工的社会条件下,不仅没有把握住这一机会,反而连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s法也未能推广应用。
木活字印刷的进一步发展是清代的武英殿聚珍版。
武英殿聚珍版采用的木活字印刷工艺,有现存《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记载甚详(参见第八章第六节)。
木活字印刷发展到武英殿聚珍版,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能以排印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的大部头书籍。
并且在工艺技术上发展到与雕版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