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合集下载

婴儿认知实验-研究方法

婴儿认知实验-研究方法

在可能事件中,短的胡萝卜(比窗户的下边缘矮) 在蓝屏风后移过,出现在另一边(图3.2)。
不可能事件
不可能事件 图 3.3
在不可能事件中,长的胡萝卜(比窗户的边缘高)在屏风后移过, 没在窗户中出现,而完整地出现在另一边(图3.3)。 3个半月的婴儿不习惯不可能事件,表示他们理解物体的恒常性。
重力和支持的研究

图所示的任务评估是关于重力和支持的 认识(Baillargeon,1994)。在婴儿的注 视下,一只手推着一个盒子沿着支持平 台移动。
图 3.7
可能事件
在一种情况下(可能事件)移动的末端盒子和平 台的接触足以维持对盒子的支持(件)盒子和平台的接
客体恒常性研究
短胡萝卜事件 图 3.1
长胡萝卜事件
使之习惯化的事件
首先,婴儿习惯两个事件:一个短的和一个长的胡萝卜在两 个实验中分别在一个黄屏风后移动 (图3.1)。然后出现两个 实验,实验中屏风已改成蓝色以让婴儿注意现在屏风上有窗 户(图3.2、图3.3)。
可能事件
可能事件 可能事件 图 3.2
触不足以维持对盒子的支持 (图3.8)
结果:

6个月的婴儿对不可能结果的注视时间比 较长,表明他们认识到接触和支持之间 的关系。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世界的。

首先,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包括了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探究。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者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认知上的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3到5岁的儿童在推理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类比和关系,能够通过逻辑推理解答问题。

其次,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还涉及到语言发展。

语言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通过语言,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研究发现,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语言的学习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除了认知和语言发展,研究者们还对儿童的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通过实验和调查,他们发现,儿童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年龄段会发生显著变化。

比如,3岁的儿童可能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而到了5岁,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并进行合作解决问题。

此外,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还关注了环境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成长环境中的刺激和资源对于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可能在认知发展上表现更为优秀,因为他们接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启发。

因此,教育和家庭环境也成为了研究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认知能力、语言发展、记忆和思维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婴儿知觉实验报告

婴儿知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婴儿的知觉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空间知觉等,以了解婴儿在不同年龄段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特点。

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婴儿知觉发展的规律,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仪器1. 视觉实验:彩色卡纸、彩色玩具、屏幕、投影仪2. 听觉实验:录音机、各种声音的音效碟、玩具铃铛3. 触觉实验: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布料、玩具、软硬不同的物品4. 空间知觉实验:大型球体、平衡木、迷宫三、实验步骤1. 视觉实验(1)准备彩色卡纸和玩具,选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

(2)将彩色卡纸贴在屏幕上,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婴儿观看。

(3)观察婴儿对颜色和形状的偏好,记录婴儿的注视时间和次数。

(4)更换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重复实验步骤。

2. 听觉实验(1)准备录音机和各种声音的音效碟。

(2)播放不同声音,如动物叫声、音乐、交通工具声等。

(3)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如皱眉、摇头、哭闹等。

(4)记录婴儿对不同声音的反应时间和次数。

3. 触觉实验(1)准备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布料、玩具、软硬不同的物品。

(2)让婴儿接触这些物品,观察婴儿的反应。

(3)记录婴儿对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偏好,以及触摸物品的时间。

4. 空间知觉实验(1)准备大型球体、平衡木、迷宫等。

(2)引导婴儿参与游戏,观察婴儿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3)记录婴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走平衡木的稳定性、穿越迷宫的能力等。

四、实验结论1. 视觉实验:婴儿对鲜艳的颜色和有趣的形状更感兴趣,注视时间较长。

2. 听觉实验:婴儿对不同声音的反应存在差异,对音乐和动物叫声的反应较为积极。

3. 触觉实验:婴儿对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偏好存在个体差异,触摸物品的时间较短。

4. 空间知觉实验:婴儿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五、反思体会1. 本实验结果表明,婴儿的知觉能力在出生后逐渐发展,不同知觉领域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2. 在幼儿教育中,应根据婴儿的知觉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具和教学方法,促进婴儿全面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幼儿期是一个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在这一阶段获得的认知能力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大脑发育、环境刺激、社会互动等。

本文将探讨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并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可分为若干个阶段,其中包括感知和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和运动期,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和认知世界。

在前操作期,幼儿开始发展出内部心理表征,可以通过符号来表示和处理信息。

在具体操作期,幼儿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操作,并对具体的物体和事件进行操作和思考。

在形式操作期,幼儿进一步发展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遗传因素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遗传因素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部分认知能力在遗传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

例如,一些基因与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空间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有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和经验同样重要。

三、大脑发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幼儿的大脑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大脑皮质发育和神经元连接的形成都对认知功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幼儿期的大脑发育特别活跃,神经元连接不断增长,这为幼儿的认知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提供给幼儿适宜的刺激和体验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四、环境刺激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刺激。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探索,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环境刺激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教育资源等。

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认知领域,促进其认知发展。

五、社会互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社会互动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幼儿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模仿和合作来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

婴儿的认知发展物体永恒性和空间概念

婴儿的认知发展物体永恒性和空间概念

婴儿的认知发展物体永恒性和空间概念婴儿的认知发展是指从出生起到成长过程中,其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逐渐增强的过程。

其中,物体永恒性和空间概念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婴儿的认知特点、物体永恒性的认知发展以及空间概念的认知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婴儿认知发展中的物体永恒性和空间概念。

一、婴儿的认知特点婴儿的认知特点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

在感知方面,婴儿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刺激进行感知,如触摸、视听等;在注意方面,婴儿具有短暂注意和注意转移的特点,对于新颖的刺激更具有吸引力;在记忆方面,婴儿可以通过对刺激的记忆来辨认出熟悉和陌生的事物;在思维方面,婴儿具有简单的思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问题解决和推理。

二、物体永恒性的认知发展物体永恒性是指婴儿认识到物体在被遮挡或移动后仍然存在的能力。

在婴儿认知发展早期,他们往往对于物体的存在与消失缺乏明确的概念。

到了大约6至8个月的阶段,婴儿开始逐渐具备物体永恒性的概念,能够理解物体并不会因为遮挡或移动而消失。

这一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婴儿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中的物体和事件。

三、空间概念的认知发展空间概念是指婴儿对于物体位置和空间关系的理解。

婴儿的空间概念发展可以从地面和空中两个维度来讨论。

在地面维度,婴儿往往通过触摸和移动物体来感知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逐渐形成地面上物体的位置概念。

在空中维度,婴儿则通过眼睛的观察和手臂的伸展来感知物体的高低和远近等空间关系。

这一空间概念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后期的语言和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婴儿的认知发展中物体永恒性和空间概念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物体永恒性的认知发展使婴儿能够理解物体的存在与消失,而空间概念的认知发展则为婴儿后期的空间思维和语言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两个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婴儿认知能力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他们后期的学习和探索奠定了基础。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婴儿的认知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支持,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健康成长。

婴儿视物偏好的研究

婴儿视物偏好的研究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一、婴儿早期的图案知觉发展
实验研究者:
罗伯特·范兹(Robert Fantz,1961)
实验方法:
视觉偏好法——一种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们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得婴儿知觉发展相关信息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早期,范兹首先用此方法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从此该法得到广泛运用。

实验装置与过程:
婴儿躺在一个观察箱里(如图1所示),实验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一个面部图案,一个含有混杂的面部特征的似面部刺激图案,以及一个半亮半暗的类似面部的简单视觉刺激图案(如图2所示)。

实验者在观察箱上方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每个视觉图案的时间。

如果婴儿看某一个图案的时间比其他图案长,就认为他更喜欢该图案。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能够轻松地分辨视觉图形,而且对有混杂面部特征的的视觉刺激和正常人的面孔一样感兴趣(实验结果如图2下方所示)。

实验结论:
儿童觉察并分辨图案的能力是天生的。

但他们不大可能将人的面孔视为有意义的轮廓。

实验方法缺陷:
在婴儿没有表现出对某一图案有明显偏好的情况下,研究者便无法确认婴儿是不能分辨不同图案,还是他们对所有图案的兴趣是相同的。

实验结果分析:
后继研究发现新生儿更喜欢看高对比明暗部分有明显分界线及有弧线的中等复杂图案,所以会对面孔和特征复杂的似面孔图案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因为这两个图案的对比度、弧度和复杂程度相同。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实验报告

婴幼儿实验报告

婴幼儿实验报告引言婴幼儿早期的成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兴奋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婴幼儿的认知、运动和感知能力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实验一:婴幼儿的反应能力实验目的观察婴幼儿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反应能力,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差异。

实验材料- 颜色鲜艳的玩具- 婴儿床- 摄像机- 观察表格实验过程我们选择了20名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参与实验。

实验开始时,我们将婴幼儿放在婴儿床上,并在一侧放上一个颜色鲜艳的玩具。

然后,我们用摄像机记录婴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3个月大的婴幼儿对玩具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会伸手去抓取和触摸。

6个月大的婴幼儿已经能够用肢体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欢乐。

12个月大的婴幼儿则更加主动,会用力晃动玩具或用声音吸引我们的注意。

结论婴幼儿的反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他们从被动接受刺激转变为主动参与,并用肢体和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实验二: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实验目的研究婴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并观察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实验材料- 摇篮- 玩具- 摄像机- 观察表格实验过程我们选取了10名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参与实验。

实验开始时,我们将婴幼儿放在摇篮中,并在身边放上一个玩具。

然后,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他们的动作和行为。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3个月大的婴幼儿只能稍微扭动身体来表达对玩具的兴趣。

6个月大的婴幼儿已经可以尝试用手抓取玩具,并试图翻身或滚动来接近玩具。

12个月大的婴幼儿则已经具备爬行和站立的能力,并可以用手脚同时操作玩具。

结论婴幼儿的运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从最初的扭动到最终的站立,婴幼儿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实验三:婴幼儿的感知能力实验目的研究婴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发展,并观察他们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实验材料- 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玩具- 婴儿床- 摄像机- 观察表格实验过程我们选择了15名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参与实验。

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及启发

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及启发

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及启发一、内容概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备受关注。

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内容概要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如何从中得到启发。

1. 幼儿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需要大量的知识输入和外部刺激来锻炼和塑造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良好的幼儿教育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平衡的知识结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石。

幼儿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与同龄人、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中,孩子们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形成合作、分享、互助等良好习惯。

这些社会行为对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教育使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多元文化并形成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孩子们将来必然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碰撞。

通过在幼儿园接触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孩子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这个多元化世界。

幼儿教育还能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可以为家庭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关系到孩子们当前的健康成长,也关乎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并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通过改革和创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早期教育。

2. 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幼儿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仍不足。

随着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多样化学前教育需求的增长,家长们面临“入学难、择校难”的问题。

教育方法陈旧,与时代发展脱节。

许多幼儿园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在快速扩张的学前教育市场中,一些幼儿园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招聘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甚至存在虐待儿童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上海实验幼儿园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概况(一)课题的提出对于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上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就0-3岁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其思维认知是在直接感知、实际行动中进行,认知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不能离开自己的动作。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并经自身的眼、口、鼻、耳、触觉等,以动作和探索为途径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经验的积累。

这也为我们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提供真实物,让婴幼儿在主动观察和积极探索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在现有的托幼一体化教育中,0—3岁教育只是3—6岁教育方法的向下延伸。

在材料投放上,依据3—6岁的教育方法,给0—3岁婴幼儿提供图片、玩具等抽象的材料。

这种抽象的材料和0—3岁婴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发展是不适应的,造成了材料投放和认知发展相分离。

实际教育中这种小龄教育大龄化的错误急需纠正。

所谓“真实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与婴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人、事、物,而非替代品如图片、玩具替代等。

教育者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实物对婴幼儿认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在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以真实物的提供为载体提供了实践操作依据。

但是综观国内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可见,宏观、中观的研究(如理论的研究、发展特点的研究、活动方案的研究、幼儿园与家庭协同保教的研究等)居多,微观的以点作为切入点研究相对较少,并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可操作的经验。

我们依据儿童年龄越小,其教育与生活越不可分离,教育与生活并存的原理,在总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指导和引领下,以提供婴幼儿真实物为载体和切入点来研究其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建立子课题《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在婴幼儿生活过程中,选择、发掘和积累适宜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及相应真实物环境的创设,以及真实物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为0-3岁早期关心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本课题研究计划,我们主要经历了四个研究阶段1.课题框架研究文献资料研究。

我们检索了近年来国内文献的有关“真实物”的内容。

课题组探讨和形成《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操作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我们设计了《真实物提供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观察分析》表格,在机构内开展研究。

同时,对家长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所接触的真实物以及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作出相关的调查分析。

3.教育实践研究阶段开展理论研究,根据调查所提供的事实依据,进行真实物的发掘、积累及相应环境创设加强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调整,进行案例的收集,在研究过程中,培训教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组织实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

4.课题结题完成本项研究的结题报告和教师经验论文、《真实物教玩具》集等。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案例法等。

由于本研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需要课题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的支撑和自己的经验,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积累、个案的追踪、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寻找出问题的结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归纳和总结,最终使研究得以不断的提升。

因此,行动研究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案例法也是完成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本课题研究的特点以0-3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其一日生活过程为途径,真实物的发掘和相应环境创设为载体和切入口,通过对婴幼儿适宜的关心和发展,寻找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和相应真实物环境的创设,促使孩子得到适宜的发展.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一)、积累了适合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的教玩具。

1、关于真实物的选择:1)真实物选择的原则:通过真实物与非真实物的比较,我们挖掘出了为婴幼儿选择适宜其发展的真实物的原则:适合0—3岁婴幼儿兴趣特点0—3岁婴幼儿喜欢活的东西,尤其是活的动物。

因此在真实物的环境创设中,活着的小动物是不可或缺的。

兔子、金鱼、鸽子……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可以让婴幼儿体验不同的动物形态,促进婴幼儿认知的发展。

0—3岁婴幼儿喜欢颜色鲜明的事物,因此在真实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婴幼儿的喜好,挑选颜色鲜艳、形状简单的事物,比如颜色鲜艳的糖纸,几何形状的木块等。

适合0—3岁婴幼儿认知特点0—3岁婴幼儿是通过感官认识世界的,是通过双手认识世界的。

因此在选择真实物的时候我们要选择能够促进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真实物。

在触觉方面,我们要为婴幼儿提供各种软硬、糙滑不同的真实物。

比如各种软硬不同的布料,粗细不同的沙子等。

在视觉方面,我们选择的真实物要考虑颜色、形状等的差异。

如:各种形状的瓶子,各种颜色的纸盒等。

在听觉方面,在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的基础上婴幼儿的听觉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利用锅盖、瓷碗、瓶盖等敲打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很好的刺激婴幼儿的听觉发展。

0—3岁婴幼儿已经具有感知差别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差别性的真实物让婴幼儿玩耍,促进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和客体永久性能力,比如长短不同的牙刷、软硬不同的布料等。

0—3岁婴幼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竹竿、小铁锹、小木铲等,这些工具可以让婴幼儿更好的和大自然接触,有利于认知的发展。

选择适合0—3岁婴幼儿身体特点的真实物0—3岁婴幼儿的身体处于刚刚开始发育的阶段,各个身体部分都异常娇嫩。

在生活过程中为婴幼儿提供的真实物必须是安全的,同时也是比较轻巧的,让婴幼儿既愿意玩耍,又有能力玩耍。

肥皂盒、饮料瓶、饼干桶等都可以为婴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自在的玩耍空间,同时也可以保证婴幼儿的安全。

2)真实物的具体来源:根据真实物的选择原则和婴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们主要从婴幼儿生活过程中进行挖掘,立足于婴幼儿生活中的衣、食、用品三大板块。

衣:服装类:衣裤(包括爸爸妈妈的)袜子、围巾饰品,包括用具:发夹、卷发器、橡皮筋、木梳、镜子、眼镜食:食物:水果、豆(蚕豆、毛豆、小豌豆)、米、饼干辅助进食的餐具:杯子、筷子、勺子锅、碗、瓢、盆,包括它们的盖子等用品:宝宝自己用的:饼干桶、奶粉罐、酸奶瓶、毛巾等成人用品:可乐瓶、洗头膏、沐浴露、有特色的喷头瓶子、眼药水瓶子、塑料盆,小石子,餐巾纸,卷筒纸,彩色纸等。

2、真实物在婴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运用途径。

1)对真实物的认知渗透于婴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孩子年龄越小,其教育与生活越不可分离,教育与生活并存。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把婴幼儿对真实物的认知教育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一为婴幼儿的衣、食、玩,其二为婴幼儿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即其一日活动,两个维度互为融合,促使真实物在婴幼儿认知过程中发挥最佳效果。

生活活动包括小便、洗手、吃饭、睡觉等具体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真实物的数量是100%。

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自觉地发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交往行为,遵守共同生活必要的规则。

游戏活动的器材选择中真实物的比例约占75%,其中角色游戏中真实物的数量比例又高与区角游戏。

学习活动主要包括集体的学习活动和个别化的区角学习。

真实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具学具的选择运用上,真实物约占总数的80%。

尤其以科常类、数活动中运用较多,语言、艺术上的较少。

会结合使用一些模型、图片等。

运动活动中真实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器械的选择上。

其中真实物所占的比例约为50%,如:球、布、纸、桶、罐子箱子等,其余的多为商业性的器材,如各种玩具车、大型运动器具、拖拉玩具等。

2)真实物应用于教育活动和日常随机教育之中。

对真实物的应用,一方面是依据婴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采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如水果主题、蔬菜主题、衣服主题、鞋子主题等;另一方面,结合婴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随机教育。

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依据婴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采取主题形式的活动等;我们把婴幼儿生活中熟悉的衣、食、用品三大板块进行相关真实物内容的选取,并把这些内容渗透于婴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生活、游戏、运动、学习内容之中,形成一个个适宜婴幼儿认知的主题活动如杯子主题、衣服主题、水果主题等等,每个主题中我们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相关真实物,如在杯子主题中我们为孩子提供奶瓶、宝宝杯、彩色杯、吸管杯、不锈钢杯等等。

随机教育:结合婴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

如下雨了,让孩子们观察地面和树叶上都有水,让孩子们踩一踩水坑。

再如每天的散步活动中,让孩子们看看认认幼儿园四周的各种花草树木,闻闻花香,听听鸟语,在自然环境中积累各种相关的经验。

再如本班教室、邻班教室的自然角,也是孩子们认认、说说的好场所。

3)改变软环境、假环境,创设真实物环境。

创设以真实物为载体的适宜婴幼儿认知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对婴幼儿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时常保持最佳的活动情绪、活动探索兴趣,才能保证较好地实现婴幼儿对真实物的认知过程,并把其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内化。

首先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主张为幼儿提供“家庭化”的活动环境,如实物架、沙发、双人床、单人床、楼梯、厨房、淋浴房等等。

就以班级中的实物架为例:每个孩子在实物架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筐,筐内放有孩子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

年龄越小的孩子差异越大,带来的物品也不同:月龄小的孩子还在使用奶瓶、尿布,有的还放上饼干和牛奶;经常大便出的孩子筐内就放置了擦小屁屁的强生婴儿湿巾纸、换洗衣裤;月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不会用茶杯喝水,筐内就放置了宝宝杯或吸管杯;自己学吃饭的宝宝,筐内还放置了反穿衣、围兜兜等等,以满足不同月龄孩子的不同需求。

其次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老师都以孩子最亲近的角色(妈妈)出现在孩子的面前,通过语言、动作、肌肤交流,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积累了以真实物为载体的适宜婴幼儿发展的活动案例和《真实物教玩具》集。

(另附)(三)初步的认知能力在真实物环境中得到发展认知,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提供的真实物在婴幼儿认知过程中是否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其认知特点,是否适宜,因而对活动过程的观察、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我们依据真实物的性质特点及婴幼儿在活动中的认知发展现状设计了观察分析表格。

(附图)表格以环境创设、真实物提供(名称、类型、性质、数量)、婴幼儿认知发展状况及分析(感知、记忆、语言、思维)为依据,观察孩子对每次提供的真实物的真实反应,同时作好照片等的资料收集工作,并依据此观察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调整,提炼出适合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

真实物提供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观察分析表格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真实物的运用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物环境有利于0—3岁婴幼儿获得准确的认知经验真实物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真实物可以使0—3岁婴幼儿具有准确的认知经验,避免认知混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