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土矿矿床形成

合集下载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是中国南方铝土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铝土矿床具有较明显的地质特征,其成矿规律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地质特征1.岩石类型:凯里一黄平地区的铝土矿床主要分布于花岗质杂岩和变质岩中。

2.矿物组成:铝土矿床的矿物组成主要为高岭石、脱水硬铝石、伊利石等。

3.分布特点:铝土矿床呈脉状或层状分布,大多分布于岩石结构破碎或变质作用明显的地带。

4.矿床形态:铝土矿床形态多样,包括脉状、层状、扭曲脉状、提氧带状等。

成矿规律1.岩石组合条件:凯里一黄平地区的铝土矿床主要与含铝、钾的花岗岩和变质岩有关。

2.成矿物质来源:铝土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中含铝的矿物,如长石、云母、石英等。

3.成矿过程:该地区铝土矿的形成与晚期热液活动有关,主要经历了矿化热液侵入、热液变质交代和沉淀-氧化等过程。

4.成矿控制因素:影响铝土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岩石组合条件、构造背景、地形地貌以及沉积-成岩作用等。

总体来看,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这些规律性特征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同时,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为该地区铝土矿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下列举几个与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简要分析:1.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储量为15亿吨,属于国内储量最大的铝土矿区之一。

该数据表明了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资源的丰富性,为该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同时,由于能源、工业等领域对铝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铝土矿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交界地带,其中广西柳南县为铝土矿开采主要区域,占铝土矿总储量的80%以上。

该数据反映了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的分布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广西柳南县在区域内铝土矿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探讨及矿床形成模式分析

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探讨及矿床形成模式分析

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探讨及矿床形成模式分析一、引言沉积型铝土矿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球许多地区。

对于这类矿床的成因及形成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资源勘查和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机制,并分析相关的矿床形成模式。

二、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机制1. 母岩的形成沉积型铝土矿通常形成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母岩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发生磨损、侵蚀和风化而形成。

这些母岩通常是由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水力过程形成的。

2. 矿化过程沉积型铝土矿的矿化过程主要由母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驱动。

在母岩的剥离和风化过程中,铝、铁等矿石元素逐渐释放并重新沉积形成矿床。

其中,铝元素的高浓度是形成铝土矿的重要因素。

3. 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对于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

气候条件影响风化程度和速率,而地质构造与水文条件则对沉积过程和矿床的分布产生影响。

三、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模式1. 平原型沉积型矿床模式平原型沉积型矿床的分布常见于河流冲积平原和湖泊平原地区。

母岩在长时间内受到水力、风力和化学作用的侵蚀和风化,释放出铝、铁等有价矿元素,并随沉积物一起沉积在平原地区。

2. 湖泊型矿床模式湖泊型矿床形成于断陷湖泊或内陆盆地中。

在这些湖泊中,湖水的环境条件和湖泊沉积物的特性决定了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

湖水中的铝、铁等元素通过溶解和沉积作用逐渐富集,最终形成铝土矿床。

3. 高原型矿床模式高原型矿床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地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存在较强的风蚀作用,母岩经历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后释放出铝、铁等元素,并随着风力将其转运到其他地方,最终形成铝土矿矿床。

四、沉积型铝土矿的勘查意义和前景1. 资源勘查意义沉积型铝土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建筑材料等领域。

对其成因机制和矿床形成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和勘查工作,提高勘查效率。

铝土矿

铝土矿

铝土矿中国铝土矿资源丰度属中等水平,产地310处,分布于19个省(区)。

总保有储量矿石22.7亿吨,居世界第7位。

山西铝资源最多,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41%;贵州、广西、河南次之,各占17%左右。

铝土矿的矿床类型主要为古风化壳型矿床和红土型铝土矿床,以前者为最重要。

古风化壳型铝土矿又可分贵州修文式、遵义式、广西平果式和河南新安式4个亚类。

从成矿时代来看,古风化壳铝土矿主要产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之中,为一水型铝土矿。

福建漳浦式红土型铝土矿为由第三系到第四系玄武岩受近代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红土型铝矿床,为三水型铝土矿。

1.1.1铝土矿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铝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地壳中铝的含量约为7.3%,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

而在各种金属元素中,铝的含量居首位。

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仅以化合物状态存在。

地壳中含铝矿物总计有250多种,其中主要的是铝硅酸盐化合物,如高岭土、霞石、云母、黏土等。

另一类重要的含铝矿物是氧化铝的水合物。

目前,铝土矿是氧化铝生产最主要的矿物资源,世界上98%以上的氧化铝出自铝土矿,现在世界上只有俄罗斯有以霞石等为原料生产氧化铝的工厂。

铝土矿是一种主要由氧化铝水合物组成的矿石,氧化铝水合物包括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和一水硬铝石。

依据上述矿物的含量可将铝土矿分为三水铝石型、一水软铝石型、一水硬铝石型和各种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包括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混合型、一水软铝石-一水硬铝石混合型铝土矿等。

有的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中还含有少量刚玉。

鉴别铝土矿类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矿石的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结晶光学分析以及矿物学形态分析等,以确定铝土矿中氧化铝水合物的类型。

铝土矿中氧化铝含量变化很大,低的在40%以下,高者可达70%。

除氧化铝外,铝土矿中所含杂质,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铁和氧化钛,此外,还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钙、镁、钾、钠、钒、铬、锌、磷、镓、钪、硫等元素的化合物及有机物等。

镓在铝土矿中含量虽少,但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会逐渐在分解母液中累积,从而可以有效地自母液中回收镓。

河南段村-雷沟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河南段村-雷沟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l a t e r s t a g e , i s h i g h e r t h a n o t h e r n e i g h b o i r n g b a u x i t e .
Ke y wo r d s:Heha n;Du a n c u n —Le i g o u;Ba u x i t e;Ge o l o g i c a l C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Ge n e s i s
Abs t r a c t:The g e o l o g i c a l c h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ba u x i t e i n Du a n c un— L e i g o u o f He" na n, a r e s i mi l a r t o o t he r mi ne s i n t h e s a me mi n e r i a l i z a t i o n, b ut t h e r e a r e s o me d i f f e r e n c e s . By t h e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l i t ho l o g y, mo r ph o l o g y a n d c h e mi c a l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o r e, t h i s a r t i c l e c o ns i d e r s t h e c a u s e s o b e y t h e t h r e e s t a g e s o f b a u x i t e g e n e s i s i n t h e we s t e r n o f He ba n P r o v i nc e, whi c h p r o po s e d b y Yua n Yu e q i n g . An ly a s i s o n t h e mi c r o—e n v i r o n me n t , Du a nc u n —Le i g o u b a u x i t e a r e f o r me d i n a n o p e n k a r s t b a s i n s , u n du l a t i n g t o p o g r a ph y, wi t h s ma l l k a r s t ba s i n s a nd s wa mp s . T h e l e v e l o f e n ic r h me n t p r o c e s s a t t h e

山西省交口县桃花铝土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山西省交口县桃花铝土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可 综合 利 用 。据 组合 分析 结 果 ,矿 石 中伴 生有 益 组 分 镓 已达 到工业 边 界 品位 ,平 均含 量 0077 . %。其 0 中有 害组 分 ,质量 分数 Mg O平 均 为 03%,C O平 . 4 a
均 为 03 % .S平 均 为 00 5 ,P平 均 为 01 % , . 6 . % 0 .8 TO 平 均为 24 %。 i .8
0 80 由于风 化剥 蚀 作用 ,致 使 矿体 出露 平 面 ~ . m。 0 形 态呈 弯 曲状 或港 湾状 。经采 用轻 型 山地工 程 和钻
孔 揭露证 实 。矿层 连续性 尚好 。 22 矿体 形态 规模 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状及 空 间位置 -
3 )矿石 自然类 型。该 区铝土矿矿石 ,按 结构
构造较为简单 ,地层呈单斜产 出。局部可见波状起 钛 矿 、金红石 等 。 2 )矿 石化 学成 分 。铝 土矿 主要 化学 成分 为 伏 。 地 层 总体 走 向 N 1。2 。 E 0 ~5 ,倾 向 S E E ,倾 角 l ,SO ,F2 等 其 0 0 l 质量 分 数 4 .l o 7 %一 0 2~ o .局部 可 达 2 。 区 内无大 的断 裂 构造 ,仅 A23 i e , 中 A23 。lo O。 在矿 区北部 出现 1 条规模 较小 的正 断层 ,该 断层 呈 7 .3 ,平 均 6 . % ,变 化 系 数 为 1 . %;SO 77 % 41 2 06 4 i2
志、岩石共生组合 类型标志等方面分析 了找矿的主要标志。
关键 词 : 花铝 土矿 ; 床 成 因 : 矿 标 志 桃 矿 找
中图 分类 号 :6 9 3 . P 1 . 06 2 2
文 献 标 志码 - ^

铝土矿矿床成因与类型(及亚型)划分的新意见

铝土矿矿床成因与类型(及亚型)划分的新意见

铝土矿矿床成因与类型(及亚型)划分的新意见铝土矿矿床成因与类型(及亚型)划分研究的新意见一、铝土矿的地质分布特征1、铝土矿比较分布均匀,全球主要分布在地表以下的中到浅层火山玄武岩中。

2、铝土矿的矿床大多数是火山侵入型,但也有火山可显性火山关联型及火山喷发型。

3、铝土矿矿床发育于近期新大陆山脉和古大陆山脉等岩石形成中质量最多的火山活动期,比如苏里南、安第斯、格陵兰、中国和巴西等一些地区;4、在矿区地质环境中,铝土矿矿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是由上部的大陆山脉和古陆碰撞,延伸到下部的火山侵蚀山和黄土盆地,在火山侵蚀中形成了丰富的铝土矿矿床。

二、铝土矿的包裹岩性质1、铝土矿的包裹岩主要是火山侵入型矿床中的玄武岩,也经常遗迹淺成岩、安山岩、多角质岩、斑岩等类型。

2、在斑岩和玄武岩中,一些是大晶体结晶玄武岩和斑岩,其中包含有可物理性分离出铝土矿的明显微粒。

3、安山岩中有铝土矿少量分布,其包裹岩除安山岩外,还有乳母石质玄武岩、变质岩、玄武岩、岩石混和层等可能含有铝土矿。

4、除上述岩性外,有一些深成的的多角质岩或玄武岩及有花岗岩,其中也有可能含有铝土矿。

三、铝土矿的成因与类型1、成因方面,铝土矿矿床主要有深部多液性型,火山侵入型和表地型三类。

1.1 深部多液性型:通过火成活动深部混合液中含有钾、钙、镁等活动多源的铝土矿的形成;1.2 火山侵入型:以钾、钙、镁、锰等混合玄武岩封闭体内残留的熔液流失介质延续性的形成;1.3 表地型:以陆表表层多金属侵入的混合液在空间结构的条件下铝土矿的形成。

2、类型划分包括:卡那尤型、焦克铝土型、施瓦希石型、陶尔型、拉米斯型和罗利石型等六大类。

3、亚型包括:卡那尤型包括:普氏卡那尤、内比氏卡那尤、穆氏卡那尤、新卡那尤等;陶尔型包括:内尔金波陶尔、维利契陶尔、西涅维金陶尔;拉米斯型包括:古拉米斯、老拉米斯等。

沉积型铝土矿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解析

沉积型铝土矿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解析

沉积型铝土矿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解析铝土矿是一种重要的铝矿石资源,其主要成分是含铝酸盐矿物,通常与氧化铝和硅酸盐矿物共生。

而沉积型铝土矿是指在地质历史中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

沉积型铝土矿的富集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对于矿床形成的机制研究以及勘探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沉积型铝土矿的富集规律,并解析其主要的控制因素。

沉积型铝土矿富集规律是指铝土矿在地质历史中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富集形成的一定规律。

这一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作用、水动力条件和地球动力学构造等。

首先,沉积环境是铝土矿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铝土矿主要富集在湖泊、泥炭沼泽、流域、河道和海洋等沉积环境中。

这些沉积环境通常具有适宜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环境,有利于铝土矿物的形成和富集。

其次,沉积物来源也是影响铝土矿富集的重要因素。

沉积型铝土矿主要来源于母岩的物源。

不同的母岩成分、矿物组成和矿物组合的差异将直接影响铝土矿的富集程度。

例如,富含铝矿物的母岩则有助于形成富集的铝土矿。

沉积作用是沉积型铝土矿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沉积作用包括沉积物的输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铝土矿物与其他沉积物一起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从而富集形成。

水动力条件是铝土矿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将有助于将铝土矿物从母岩中释放,并通过水流的输运作用将其富集到特定地点。

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将影响矿物的输运距离、沉积速率以及矿物组合的差异。

最后,地球动力学构造是沉积型铝土矿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地球动力学构造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

这些构造活动将影响地下水的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铝土矿的富集过程。

综上所述,沉积型铝土矿的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作用、水动力条件和地球动力学构造等因素共同影响着铝土矿的形成和富集。

在矿床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求获得更准确的矿产资源信息,从而实现高效的勘探开采工作。

贵州省道真县铝土矿的矿床特征及规律

贵州省道真县铝土矿的矿床特征及规律

贵州省道真县铝土矿的矿床特征及规律本文主要是研究贵州铝土矿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而对其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矿区主要为沉积型铝土矿,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储存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矿石矿物主要为一水硬铝石,矿石具鲕状、内碎屑结构、豆状结构;铝土矿形成的母岩主要是泥盆系的碳酸盐和所夹页岩、泥岩、石炭系,在高温多雨的湿润气候条件下经长期风化、运移沉积于湖盆、洼地以及海湾形成铝土矿。

标签:贵州铝土矿成矿环境分析矿床地质特征找矿前景1前言研究区位于道真县大塘一带,含矿岩系为下石炭统九架炉组,多为中、小型矿床,呈层状、似层状、大透镜体状产出。

含矿矿体规模和岩系厚度受到矿系底板古喀斯特地貌控制,铝土矿体规模受矿系厚度稳定性控制,表现为大中型铝土矿床分布于含矿系厚度稳定部位,中小型矿床分布于含矿系厚度不稳定部位。

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简述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上泥盆统高坡场组(D3g)、者王组(D3z),下石炭统革老河组(C1g)、九架炉组(C1jj)、祥摆组(C1x)、旧司组(C1j)和上司组(C1s)。

下石炭统九架炉组(含矿岩系):为古风化剥蚀面上的一套铁铝质沉积[1],是区内铝土矿含矿层位。

其底部常见一套由铁铝质胶结碳酸盐岩角砾形成的砾质岩石(“底砾岩”),之上为一套铝土质岩石,岩性为铝土岩、铝土质页岩、粘土岩等,局部可见碎屑状、致密状铝土矿富集形成矿体。

该组岩层沉积于下伏者王组或革老河组的岩溶侵蚀面之上,与下伏岩层呈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区内不同地段由于剥蚀程度不同沉积于不同层位之上;另外,该组与上覆石炭系祥摆组之间亦呈假整合接触,在局部地段可见两者之间的接触界线呈波状起伏。

厚度一般3~5m,最厚处可达10余米。

2.2构造简述矿区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呈平缓的单斜构造。

区内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多为一些大型共轭节理,与燕山期东西向挤压的构造应力相一致,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2.3矿体特征区内主要为沉积型铝土矿,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中,产状与顶底板岩层产状一致,倾向一般280~305度,倾角0~13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土矿矿床形成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按照廖士范等人的意见,中国铝土矿矿床可分为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和红土型铝土矿矿床。

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陆生阶段,是在大气条件下由风化作风形成含有铝土矿矿物、粘土矿物、氧化铁矿物等的残、坡积富铝风化壳物质,例如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此阶段为大气条件下原地残积、堆积或异地堆积阶段;第二阶段是富铝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阶段,有的立即为海水(或湖水)淹没,有的则经过一定时间的岩化作用以后才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逐渐深埋地下,经过一段时期的成岩后生作用演变改造后形成原始铝土矿层;第三阶段是表生富集阶段,是原始铝土矿层随地壳抬升到地表浅部后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改造作用,使硅质淋失、铝质富集,形成品位较富的有工业价值的铝土矿矿床。

至于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一般认为是现代气候条件下由含铝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

我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

中、晚石炭世的铝土矿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早石炭世的铝土矿分布在南方贵州中部地区。

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另一个重要成矿期为二叠纪,其中早二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省,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四川、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区)。

本类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都与侵蚀间断面的古风化壳有关。

一般来说,侵蚀间断时期长的,特别是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或含铝质多也较易风化的基性喷出岩(例如玄武岩),所形成的矿床往往矿石品位富,矿层厚,矿体规模大。

在中国寻找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除注意地层中侵蚀间断之外,还应注意古地磁的低纬度位置,以及古陆邻近海洋的附近,因为这些地区为海洋气候,潮湿多雨,适宜风化作用的进行。

由于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形成,经历过“陆生阶段”,因此必须研究堆积古残坡积钙红土层、红土层的低洼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和古地貌,特别是喀斯特溶洞、溶斗发育规律、分布方向以及喀斯特高地(无矿地区)的分布规律,因为矿层的薄厚、矿体规模的大小受这些因素控制。

具体来说,①修文式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异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由于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因此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富铝钙红土残坡积层,一般说侵蚀间断时间越长,即风化作用时间越长,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残坡积富铝钙红土层越多、越厚,生成的铝土矿物越多,粘土矿物越少,矿石品位越富,矿层厚度也越大。

②新安式碳酸盐古风化壳原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这类矿床的铝土矿直接覆在碳酸盐岩的喀斯特侵蚀面上,是原地堆积的,许多情况下是堆积在喀斯特溶洞、溶斗中,矿体不长(几百m),但厚度较大(40~60m)。

如果侵蚀间断时间短暂,一般只形成钙红土残积层,略有迁移搬运现象,这种矿石质量虽然稍贫,但矿层稳定,厚度变化小。

③平果式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原地堆积-现代喀斯特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

这类堆积矿的形成条件主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层状矿、有适宜的气候条件、矿层上下要有较厚的石灰岩,以及矿层直接顶、底板粘土页岩较薄。

④遵义式铝硅酸盐岩古风化壳原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

这类矿床的成矿规律是:首先与下伏基岩有过渡现象,与上覆地层有侵蚀间断面,因此厚度变化大,无矿天窗较多;其次,矿层厚度及矿体规模大小、矿石品位贫富,取决于成矿时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及下伏基岩的性质是否容易风化。

如果侵蚀间断时间长,被侵蚀风化的下伏基岩多数是细碎屑岩、粘土页岩,只有一部分是碳酸盐岩,往往矿层厚、规模大、矿石品质佳,但随之无矿天窗增多。

如果被侵蚀风化的下伏基岩是较易风化的玄武岩,则矿层厚度及矿体规模可能较大,矿石也可能较富。

如果下伏基岩虽然是较易风化的玄武岩,但成矿时侵蚀间断时间过于短暂,风化作用不彻底,则矿层厚度、矿体规模及矿石品质均难符合理想。

我国现代红土型铝土矿主要形成在低纬度地区,如福建、海南及广东一些地区。

这些地区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又有易于风化的玄武岩,故能形成现代红土型铝土矿。

至于中国的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虽然也在低纬度,有形成铝土矿的气候,但这些岛屿上升为陆的时间不长,仅1~3万年,经受风化作用的时间短,故难以形成铝土矿矿床。

二、矿床类型按照廖士范等人的意见,中国铝土矿矿床可分为两大类型: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Ⅰ型)和红土型铝土矿矿床(Ⅱ型)。

前一类又分为四个亚类:修文式、新安式、平果式和遵义式。

后一类只有一个亚类,称漳浦式。

1)修文式:又称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异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

其成因与碳酸盐岩喀斯特红土化古风化壳有关。

又由于铝土矿与下伏碳酸盐岩基岩之间有数米厚的湖相铁矿扁豆体沉积,铝土矿不是原地堆积的,而是这个已接近干枯的湖泊附近的红土化风化壳异地迁移来堆积成的。

该类矿床以贵州修文县小山坝铝土矿矿床较为典型。

这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类铝土矿,其储量占本类型(Ⅰ型)的74.76%。

2)新安式:又称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原地堆积亚型铝土矿床,以河南新安张窑院铝土矿床较为典型。

其储量占本类型(Ⅰ型)的5%。

3)平果式:又称碳酸盐古风化壳原地堆积-近代喀斯特堆积亚型铝土矿床。

该矿床的层状矿之上覆及下伏基岩数百米厚度范围以内均为石灰岩,经过第四纪喀斯特化,石灰岩、铝土矿石再风化成钙红土及铝土矿石碎块坠落成堆积矿石。

其占古风化壳型铝土矿总储量的15.04%。

4)遵义式:又称铝硅酸盐古风化壳原地堆积亚型铝土矿床,下伏基岩是细碎屑岩或基性火山岩,是下伏基岩红土化风化壳原地堆积(少数坡积)的铝土矿床。

铝土矿与下伏基岩之间有连续过渡现象,铝土矿与上覆地层有侵蚀间断面。

其占Ⅰ型矿床储量的5.2%。

红土型铝土矿矿床只有一个亚类,称漳浦式红土型铝土矿床,是第三纪到第四纪玄武岩经过近代(第四纪)风化作用形成的铝土矿床,其储量很少,仅占中国铝土矿总储量的1.17%。

三、典型矿床(区)(一)贵州修文小山坝铝土矿矿区修文小山坝铝土矿矿区1957年开始勘探,累计探明铝土矿2026.4万t,矿石平均品位为67.91%。

1979年五龙寺矿区开始投产,矿层呈似层状,产状平缓,倾角5°~10°,向北东倾斜。

铝土矿层居含矿系中部(图3.9.3),其上均为灰色致密状铝土质粘土岩,与铝土矿层呈渐变关系。

矿层之下为赤铁质页岩,常夹紫红色砂质页岩,两者呈沉积接触,界线清楚。

矿层上部致密铝土质粘土岩之中常夹有粗糙状(土状)铝土矿扁豆体,长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厚几厘米,与致密铝土质粘土岩和土状铝土矿的接触界线不明显,似为渐变关系。

致密铝土质粘土岩之上常有粘土页岩与粉砂岩互层,有时夹碳质页岩或劣煤(图3.9.3)。

铝土矿层长500~1400m,宽数百米至1000m不等。

铝土矿含矿系厚2~20m,一般厚8m左右。

符合工业要求的铝土矿层平均厚2~3m,居于含矿系中部,多数由粗糙状(土状)铝土矿石、半粗糙状(半土状)铝土矿石及砾屑豆鲕状铝土矿石组成,以及致密状铝土矿石等矿石自然类型组成。

(二)山西孝义克俄铝土矿床最早1960年对克俄铝土矿床克俄矿段进行勘探,随后又对卜家峪等矿段进行了勘探,共累计探明铝土矿6265.6万t,矿石平均品位为64.36%。

1986年山西铝厂开始对孝义铝土矿进行开采。

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上统本溪组下段(即含矿岩系)中上部。

含矿岩系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灰岩,二者之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灰岩的喀斯特侵蚀面较清楚。

含矿岩系自下而上由“山西式”铁矿(赤、褐铁矿)、铝铁岩、铝土矿、耐火粘土矿、粘土页岩、碳质页岩、煤线等组成(图3.9.4),厚8~20m,矿体厚度一般为1~8m。

铝土矿层下界距奥陶系灰岩侵蚀面0.92~7.34m,一般2~5m。

矿体呈似层状、扁豆体状,长约1800m,宽400~120m。

矿石类型有致密状、粗糙状和豆鲕状三种。

图3.9.3贵州修文县小山坝铝土矿矿床地层柱状剖面图①①地层时代根据贵州省地质局区测队1978年资料,层序岩性根据修文队1958年资料1.第四系;2.太原组上段;3.太原组下段;4.本溪组上段;5.本溪组下段;6.奥陶系中统;7.铝土岩、粘土岩;8.粘土质页岩;9.鲕状铝土矿;10.粗糙状铝土矿;11.山西式铁矿;12.石灰岩;13.铝土矿1.豆鲕状铝土矿;2.致密状铝土矿;3.半粗糙状铝土矿;4.高岭石粘土岩;5.铝土质高岭石粘土岩;6.煤层;7.铁质页岩;8.石灰岩;9.渐变界线;C2t.上石炭统太原组;C2b.上石炭统本溪组;O2m.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三)河南新安张窑院铝土矿矿床该矿床1961~1964年以耐火粘土矿进行勘探,1966年开始投产。

累计探明铝土矿949.7万t。

含矿层的地质时代与山西孝义克俄矿床的时代相同,均属晚石炭世本溪期。

含矿层上覆地层是太原统,两者为整合关系;下伏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两者呈喀斯特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所不同的是铝土矿之下一般缺失山西式铁矿。

铝土矿或粘土岩直接堆积在马家沟组石灰岩喀斯特溶斗、溶洞之中,矿体厚度极大,一般厚10~15m,个别达41.8m,但长轴很小,仅300~500m,宽100~300m。

平均品位为70.79%。

矿体之中常夹碳质岩、劣煤一至数层(图3.9.5)。

张窑院矿床有大小矿体9个,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可能与赋存矿体的古喀斯特溶斗、溶洞沿东西方向的古断裂发育有关。

铝土矿矿石也由粗糙状、半粗糙状、致密状、豆鲕状矿石组成。

矿石质量比修文式铝土矿矿床要好,但储量规模要小得多。

(四)广西平果铝土矿矿床该矿区面积有1750km2,在层状矿体分布132km长的范围内均有堆积矿石。

最早1959~1961年对原生矿进行勘探。

因原生矿含硫高不能利用,1974年转对堆积矿进行勘探,前后一共累计探明铝土矿储量达12609.8万t,平均品位64.69%。

由于层状矿石含硫太高(1.5%~7%),目前工业尚难利用。

堆积矿石可露天开采,精矿石品位高,含硫低,工业价值大。

铝土矿呈层状,局部呈凸镜状,居于含矿系中部或下部。

矿层往往直接覆在茅口组石灰岩之上。

含矿系顶板为煤层、碳质页岩,如其尖灭时则含矿系直接与合山组石灰岩、硅质页岩接触。

已勘探地区共有16个矿层,最长的矿层长4500m,最短的50m,一般500~1500m;宽30~800m,一般200~500m。

矿层厚度一般2m左右,最厚可达5.93m。

矿层厚度的变化与基岩古侵蚀面的起伏有关(图3.9.6)。

(五)贵州遵义苟江铝土矿矿床该矿1989年进行勘探,探明储量达1112万t,矿石平均品位为53.62%。

矿层产出形状复杂,无矿天窗多,含矿系数较小,约0.5左右。

矿层厚度变化也很大,0.7~11.5m,个别厚达83m,而其中夹碳质岩或劣煤可达4层(图3.9.7)。

铝土矿矿石主要由土状、半土状、致密状、碎屑状、豆鲕状矿石组成,以土状矿石最富,致密矿石较贫,半土状、碎屑状、豆鲕状矿石居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