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礼仪——落笔有礼见真情
书信礼仪

关于称呼与问候: 1、恰当地称呼收件者,拿捏尺度; 2、E-mail开头结尾最好要有问候语。 职场电子邮件礼仪: 1、E-mail正文要简明扼要、行文通顺; 2、注意E-mail的论述语气; 3、E-mail正文多用1、2、3、4之类的列表,以清晰明确; 4、一次邮件交待完整信息; 5、尽可能避免拼写错误和错别字,注意使用拼写检查; 6、合理提示重要信息; 7、合理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来辅助阐述; 8、不要动不动就使用表情符号,在商务信函里这样显得比较轻佻。
6、如果附件过大,应分割成小文件分别发送。
PS:明信片礼仪
1、已经承诺发明信片的,应该言而有信; 2、向人索要明信片的,应该回明信片;
3、收到明信片最好回片;
4、不要用红笔或彩笔书写明信片; 5、最好不要用圆珠笔写明信片,因为字迹易花,不易保存; 6、寄片人应该在明信片上留下地址。
谢谢观赏!!
1、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
2、先询问对方的近况和谈与对方有关的情况,以示对 对方的重视和关切;
3、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谈自己的事情和打算;
4、简短写出自己的希望、意愿或再联系之事。
落款及时间: 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 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 靠右位置。 信封: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 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 名和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要填写在信封左上方的方格内, 收信人的地址要写的详细无误,字迹工整 清晰。 寄信人地址、姓名要写在信封下方靠右的 地方,并尽量写得详细周全。
附件: 1、如果邮件带有附件,应在正文里面提示收件人查 看附件;
2、附件文件应按有意义的名字命名,不可用外星人 才看懂的文件名;
3、正文中应对附件内容做简要说明,特别是带多个 附件时; 4、附件数目不宜超过4个,数目较多时应打包压缩成 一个文件;
书信的正确格式及注意事项

书信的正确格式及注意事项书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书信的正确格式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书写格式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不过很少。
)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
在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
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
书信礼仪及用语

书信礼仪及用语书信用语集粹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台、港、海外侨胞通信来往,注重通信格式和用语更显得重要。
书信的格式一般要注意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书信礼仪

【书信的功能】古人见面的时候要相互问候,不能见面的时候,要通过书信来相互问候。
所以说书信,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礼仪。
今天我们很少手写书信,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市场还是要一些沟通和交流,比如短信、邮件等,这其中也同样需要书信中的那种礼仪。
古代的“书”指的是圣贤的言辞,书就是舒展的意思。
把言辞舒展散布开,写在简板之上,就成了书。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持书往来的使者很多,秦国大夫绕朝赠策书给晋国大夫士会,郑国大夫子家派使臣送信给晋国大夫赵盾,楚国的屈巫从晋国送信给楚公予侧,郑国大夫子产寄信劝告晋国的士匄。
这些外交书信中的语言,就像是两方在相对面谈。
汉朝的司马迁在《史记》中附有《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信。
他的那个朋友要被秋后处斩了,希望司马迁能帮助他说几句好话,这时司马迁解释说,自己人微言轻,恐怕不能帮忙。
司马迁在信中还讲了自己获罪的经过,又说了身为阉人的痛苦和无奈,让人读完,忍不住替他鸣不平,也原谅了他的无能为力。
书信有时候比见面聊天还要有效,因为它更能抒发感情,讲事情也更加周详。
除了文从字顺这种逻辑上的合格之外,中国书信讲究的是心意上的诚恳,也因此,常有固定的称谓来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以表达谦卑之情。
【古代书信的用词】足下:古代最初用于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尊鉴、台鉴:鉴是古代的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的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垂鉴、赐鉴,多用于下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朋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中文书信礼仪的格式及举例

中文书信礼仪的格式及举例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署名——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诲,真解矇矣。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谨蒙悔语,用祛尘惑。
大作拜读,敬佩之至。
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语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一别累月,思何可支?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别后萦思,愁肠日转。
离别情怀,今犹耿耿。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
问候语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自术语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礼仪文书:信末启禀语

礼仪文书:信末启禀语亲爱的先生/女士,敬启者:我谨以此信函向您表达我对于您的友善举止和对我们之间的互动的感激之情。
我深刻理解和珍视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礼仪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与您进行交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许多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接触。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互动过程中积极遵循礼仪规范会为我们带来更加顺畅和和谐的关系。
我相信您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素质。
首先,我要特别称赞您始终保持礼貌和尊重。
您在与我沟通时总是展示出一种尊重他人意见的态度,这使我深感受益匪浅。
您以友善和包容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观点和信仰,这使得我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富有成果和富有建设性。
您以温和和友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过度批评或针对于他人进行攻击。
这样的举止极大地促进了我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我要衷心感谢您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贴。
您总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并且以真诚和善意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
您慷慨地分享您的时间和资源,使我们周围的社区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地方。
您的善行和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也希望能够像您一样成为社会的宝贵一员。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我对您从容不迫和独立的举止的敬佩之情。
您总是保持镇定和冷静的态度,即使在面临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也不为所动。
您以自信和坚定的步伐迈向每一个目标,这在我们身边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我相信您的自信和决心为您赢得了许多成功,并且鼓舞了许多人。
再次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和他人的友善和尊重。
我十分珍视与您之间建立的关系,并将竭尽所能地保持我们的互动水平。
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或者有任何需要交流的话题,我将非常愿意为您提供帮助。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您幸福快乐,生活愉快,愿每日的阳光都为您带来温暖与欢乐。
衷心感谢,[您的名字]亲爱的先生/女士,敬启者:在度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您对于礼仪的重视和遵循。
您始终保持了端庄得体的举止和优雅的言谈,这让我对您的修养和教养深感敬佩。
书信礼仪用语

书信礼仪用语亲爱的朋友们:咱中国人啊,那可是最讲究礼仪的啦!而书信礼仪,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闪发光呢!你想想看,当你收到一封书写规范、用词恰当、饱含真情的书信时,那心里是不是暖暖的呀?就好像冬日里的暖阳照在身上一样舒服。
写信的时候,称呼可不能马虎。
对长辈得尊敬,用“您”那是必须的呀!要是给朋友写信,那可以亲昵一点,叫个小名啥的,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可别小看这称呼,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彼此心灵的大门呢。
正文部分呢,那可得好好琢磨。
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晰。
就跟咱说话一样,得有条有理的,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把自己想说的事儿,明明白白地写出来。
要是能加点幽默的话语,那就更好啦,读起来多有意思呀!比如说,你写自己遇到的一件搞笑的事儿,让对方也跟着乐一乐,这多好呀!还有啊,用词要恰当。
别弄些生僻的词儿,让人看了犯迷糊。
咱就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就像妈妈做的家常菜,虽然普通,但是最能温暖人心。
再说说结尾吧。
那也是很有讲究的哟!祝福的话可不能少,什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天天开心”,虽然常见,但是很实用呀!让人感觉到你的关心和美好祝愿。
写信的时候,字迹也得工整。
你想想,要是写得龙飞凤舞的,别人认都认不出来,那多尴尬呀!就像一个人蓬头垢面地出门,多不好看呀!书信礼仪就像是一座桥,连接着你和我,让我们的情感能够顺畅地交流。
它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呀!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让书信成为传递温暖和爱的使者。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重视书信礼仪吧!把我们的情感通过书信传递给对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关爱。
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愿我们都能成为书信礼仪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这份美好永远传承下去!祝大家都能写出情意满满的书信哟!。
书信写作与礼仪规范

书信写作与礼仪规范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无论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还是一种对于人际交往的必备技能,书信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学习书信写作与礼仪规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与传统,更能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书信的意义与特点书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初的作用就是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不同于现代的快速通讯,书信传递信息的过程往往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是它所传达的信息不仅比电子邮件更有情感和温度,更是一种为了表达诚意和真心的交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信的作用也渐渐演变为表达敬意和关爱,表达感激和祝福,甚至表达爱意和追思。
因此,学习如何写一封好的书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关系。
书信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个性化和情感性。
相比其他文字表达方式,书信的个性化在于它贴近了生活和情感,结合了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写信人的个性化特点。
而情感性则在于,书信本来就是一种用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方式,它所表达的信息不只是表面意义,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含义。
因此,书信已经甚至演化成了一种文学形式,哪怕是简单的日常信函,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二、书信写作的技巧书信写作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丰富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更需要掌握一定的书写技巧和礼仪规范。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书信写作技巧:1、确定信件的目的和对象。
写信之前必须清楚所要表达的意思,并确立信件的写作对象。
书信的目的不同,其表达方式和内容也都不同。
2、掌握礼仪格式。
礼仪格式指的是书信的组织形式和结构,要注意格式的规范和礼貌,不要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书信的格式感是其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象征,掌握好礼仪格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注重情感表达。
书信的情感表达是它最有特点的地方,而情感的表达方式要因人而异,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刻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信文/彭林一、书信中的平和阙“平”和“阙”是传统书信中最常用的格式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
惟思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
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
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
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这封信有一些很特殊的现象。
首先是只有第一行“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后面的文字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为了表示尊敬,要在格式上有所变化。
第一行顶格书写,比以下各行文字都高出一格,这称为“双抬”。
在信的正文当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要遵循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抬”,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了平抬的方式。
另一种叫“挪抬”,遇到上述词语时,就空一格书写,以表示敬意。
至迟在唐代,“平抬”和“挪抬”的形式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
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澳台地区写信时还时时可以见到用“抬”的方式。
二、祝愿语及署名敬词书信的正文结束后,不能直接落款,而要先写祝愿语,好比两人见了面,行将分别之际要互道珍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
即问○近安。
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
顺颂○台安。
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
即祝○壼安。
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
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的“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
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并且可以交替使用,避免一成不变。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
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音 kun )”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后来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
“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上也有讲究,除了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可以直书己名之外,一般需要在自己的名字之前注明身份,如“儿”、“女”、“学生”、“私淑”等。
这样还不够,还要根据彼此关系缀上“启禀词”,例如: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叩”是叩首,就是平常说的磕头,这是日常礼仪书面化的表现。
磕头的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这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师长对晚辈,可以用“某某字”、“某某示”、“某某白”、“某某谕”表示。
三、信封用语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竹简、木板做书写材料,所以书信又称“尺素”、“书简”、“尺牍”等。
如今书信用的材料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但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还残留在我们的语汇中,只是大家不一定清楚。
把树木锯成段,然后再剖成薄片,用来书写信函,这样的木板称为“牍”。
信写好后,为了保密,要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这块覆盖在上面的木板称为“检”,相当于今天的信封的表面。
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
然后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的本义是封扎信件的绳子,我们如今用浆糊、胶水来粘信封,但还是习惯在信封上写“某某人缄”,就是古意的孓遗。
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的枚数较多,就盛在布帛做的囊中,囊口用绳子收扎。
出于保密的考虑,在绳子的打结处要用泥封住,这种泥称为“封泥”。
为了防止有人拆封,还要在封泥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同样要体现出对收信人的敬意。
收信人只要不是晚辈,一般都应该用尊称,此外,后面还要附缀表示尊敬的动词,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方式: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一类的用语。
“启”是开启的意思。
“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自己卑微,对方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
“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
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
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等用语。
“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
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话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其三,写成“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书童收”等,意思也是一样。
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是要借此表示敬意,二是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顺便说一句,明信片没有信封,不需要封缄,对方也不需要开启,如果再用“缄”和“启”等字样就有画蛇添足之讥了。
篇二:书信礼仪及用语书信礼仪及用语书信用语集粹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台、港、海外侨胞通信来往,注重通信格式和用语更显得重要。
书信的格式一般要注意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意思尽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却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无一雷同。
按不同用意,分述下列各类:启事用语用于称谓语的下面:谨启者、敬复者。
这都是比较客气的。
用于较庄重和尊敬的场合:迳启者、迳复者。
兹托者、敬恳者,为表示有所请求之意。
思慕用语多日未晤,系念殊殷。
久仰大名,时深景慕。
别后想念之情,无时或已。
上述种种是用于亲戚朋友之间或对未曾见过面的受信人的用语。
问候语要注意亲切感人,忌浮泛虚华。
如久未笺候,想近状佳吉。
近况如何?至以为念!病体谅已康复?敬致深切慰问之忱。
祝福语诸事顺遂,贵体康泰。
欣慰语高兴得很,欣慰无已。
不胜欣慰,无任欢忻。
抱歉语抱歉之至。
歉疚殊深。
至感不安、惭愧得很。
请求语倘蒙照拂,铭感无已。
如承俯允,无任感荷。
尚乞原谅,至希查照。
至祈召收,即请哂纳。
请给予批评和指教。
务请没法。
访谒语某日某时当前来聆教。
日昨走访,适逢公出,未晤为怅。
邀约语兹有要事面谈,务请拨冗来舍一叙为荷!星期日有闲,尚祈至敝处一谈。
定于某日某时在某地召开××会议,务祈准时出席为荷!馈赠语谨具聘仪,略申微忱。
附上薄仪,聊表微意。
薄具菲仪,用伸贺忱。
附奉某物,藉壮行色。
盼祷语无任盼祷。
是所至盼。
不胜企望。
接信语刻接手教,敬悉一切。
接奉大礼,敬悉种切。
交涉语请即答复,勿再延宕。
希速归还,幸勿再误。
声用语未经本人同意,自属无效。
如几日内未见复函,即作同意论。
上述仅作参考,如用在恰到好处,就会避免俗套,为书信润色。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自已父母的尊称。
考妣:指父母,一般情况,在生叫父母,死后叫考妣。
泰山、泰水:旧时对岳父、岳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家兄、舍妹:对自已兄妹的雅称。
令郎:旧时对别人儿子的敬称。
东床:旧时对女婿的雅称。
内室、内人、拙荆:旧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夫婿、郎君:良人: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谓。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佳偶。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妇女称巾帼、红袖。
男子称须眉。
老师旧时称恩师、先生、夫子。
学生旧时称门生、受业。
学校旧时泛称寒窗,同学称同窗。
对自已旧时的称愚、鄙人、晚生。
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
父死后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称先母、先慈、先妣。
同辈加“亡”字,如亡妻、亡妹。
书信用语-------------------------------------------------------------------------------- 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 钦佩语奉读大示,向往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