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及其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对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基因改良,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特征,以达到提高产量、抗病虫害、改良品质等目的。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检测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本文将就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和安全性评价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1. PCR技术2. 蛋白质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中携带的外源基因往往会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科学家们也可以通过检测目标蛋白质来鉴定转基因食品。

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Western blotting、ELISA和免疫共沉淀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接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对于大量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3. 多重分析技术一般而言,转基因食品检测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所谓多重分析技术,就是指通过多种检测手段,例如PCR、蛋白质检测、生物学特性鉴定等,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全面检测。

这种综合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出更多的外源基因序列和蛋白质,因此具有更高的鉴定准确性。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1. 毒理学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是指通过实验方法,评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和动物的潜在毒性和危害性。

这包括对转基因食品中潜在毒素的检测和评价,以及对动物进行饲料试验等。

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在食品上市前,充分评估其潜在毒性,确保其对人体和动物的安全性。

2. 过敏原性评价一些转基因食品中携带的外源基因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因此过敏原性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评价内容。

这一评价通常通过实验方法,评估转基因食品中潜在导致过敏反应的基因和蛋白质,以及通过动物实验和过敏原性试验来进行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学评价主要是对比分析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和变化。

这包括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的分析评价。

通过这一评价可以了解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营养方面的差异,以及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注: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目录1、概念 (2)2、发展史 (2)3、主要分类 (3)4、应用领域 (3)4.1药物领域 (3)4.2食品领域 (3)5、转基因作物的特点 (4)5.1缺点 (4)5.2优点 (4)6、社会质疑及争议 (5)6.1众说纷纭 (5)6.2舆论误导 (6)6.3存在风险 (7)6.4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要比同类食品更安全 (9)7、重要事件 (10)7.1动物异常 (10)8、各国情况 (12)8.1美国 (12)8.2欧洲 (13)8.3俄罗斯 (13)8.4日本 (14)8.5印度 (14)8.6中国 (15)9、转基因标识 (15)10、转基因的利弊至今无定论 (16)11、各国政策 (17)1、概念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

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

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2、发展史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

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

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

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

发明与创新2010.07INVENTION&INNOVATION走进科学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陈亚光生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遗传工程,改变植物种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把这些修改过的再复合基因转移到另一些植物种子内,从而获得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动生长的植物物种。

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开始把10多年分子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转基因食品上,1995年成功地生产出抗杂草黄豆,并在市场上出售。

现在他们利用基因技术已批量生产出抗虫害、抗病毒、抗杂草的转基因,如玉米、大豆、油菜、土豆、西葫芦、棉花等。

目前,转基因农作物的主要产地是美国、加拿大、欧盟、南非、阿根廷等国家。

中国也开始实验并种植一些转基因农作物。

在科研方面,中国的生物转基因技术水平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在世界上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生物科研手段研究、开发转基因植物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为了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抗逆的能力,而采用人工杂交、远缘杂交等方法来育种,希望将不同品种的作物,甚至是采用野生近缘物种中间的有益基因,转移到推广品种中间去。

为了实现这些问题,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我们所需要的基因进行定位,分离克隆,然后再将这个目的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我们的目标生物品种中去。

这种以生物技术的手段来转移基因的过程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与自然杂交的或传统的通过人工杂交转移的基因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这种用生物技术来进行转基因有很强的目的性———只转移需要的基因,而将不需要和有害的基因统统拒之门外。

同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从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中的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我们需要的品种中,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

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一些生物技术方式,修改动物、植物基因,使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强次特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转基因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转基因食品,即含有经过改造的基因的食品,已经成为当前食品行业的热点话题。

然而,随着转基因食品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大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也日益增多。

那么,如何检测转基因食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呢?本文将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和安全性评价两个方面详细介绍。

1. PCR技术2. Southern blotting技术Southern blotting技术是另一种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方法。

与PCR技术不同的是,Southern blotting技术需要将DNA片段进行分离并转移到膜上,然后与探针结合检测。

这种技术对DNA序列的特异性比PCR技术高,但是检测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更高的实验技巧。

3. ELISA技术ELISA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利用对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来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方法。

该技术对操作要求不高,且检测速度快,但是只能检测特定的基因改造。

目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有三个基本要素:动物实验、体外检测和人类测试。

1.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用于评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动物体内,可以观察到转基因食品产生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效应。

例如,采用小鼠实验可以评估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评估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毒性和过敏原性等。

2. 体外检测体外检测主要是对转基因食品的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进行检测。

通过对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等物质进行检测,可以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3. 人类测试人类测试是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人类测试中,研究人员将转基因食品或其成分喂给测试人员,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中 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中 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了解转基因食品以及如何鉴别它们并非易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通过这种技术,农作物可以获得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更高的产量,或者具备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

在中国市场上,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等。

这些转基因作物通常被用于生产食用油、豆制品、饲料等。

例如,我们在超市中常见的大豆油,很多就是由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的。

那么,如何鉴别转基因食品呢?这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查看食品标签。

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转基因食品必须在标签上明确标注。

如果食品的包装上标注了“转基因”字样,那么就可以确定其为转基因食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可能会在标签上使用较小的字体或者不太显眼的位置标注,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仔细查看。

另外,通过外观和口感来鉴别转基因食品并不是十分可靠。

因为转基因食品在外观和口感上与非转基因食品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外观上可能很难区分。

还有一种方法是了解食品的原料来源。

如果某种食品的原料是已知的转基因作物,比如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玉米油,那么这种食品很可能是转基因食品。

对于一些新鲜的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等,如果是转基因品种,可能会具有一些特定的性状。

例如,转基因抗虫玉米可能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的虫咬痕迹。

然而,鉴别转基因食品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转基因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转基因品种不断出现,这使得鉴别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一些食品可能经过了复杂的加工过程,其原料的转基因特征可能在加工过程中被掩盖或改变。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利弊分析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利弊分析

转基因的认知转基因(tr-ansgene)技术是指所有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导入受体生物细胞并稳定整合到该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外源基因的技术。

人们对植物、动物进行遗传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从转基因在受体植物、动物基因组中得到稳定整合并在当代及其子代中得到有效、稳定的表达。

转基因这项前沿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有望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由于其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改变品种品质,所以它将对农业未来的发展作出变革性贡献。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促使农艺学家不但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高产、稳产的农产品,还要研究如何在其食用口味、营养成分以及外在性状等方面提高产品品质。

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

目前已培育出玉米、水稻、烟草等29种重要农作物的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营养品质大幅度提高的转基因植株。

在诸多的农业增产措施中,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作物良种繁育的方法占到30%~40%。

培育转基因动物的用途在于:(1)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机理;(2)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3)培育高产、抗病家畜或能够为人类提供移植用器官供体动物;(4)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工业和医学所需的珍贵活性蛋白。

在农业生产上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包括提高乳生产的产量和改变乳成分,饲料利用率,胴体品质,抗病力,繁殖力,生产效率以及为生物研究和制造业而改变细胞和组织的特点,转基因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目前,全世界进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超过500种,从基因工程农作物大田试验的种类上看,试验次数最多的是抗除草剂类的基因工程作物,其次是抗虫类的基因工程作物,其三是品质改良、抗病毒和抗真菌类的工程作物。

已进入大田试验的基因工程农作物品种有玉米、马铃薯、番茄、大豆、棉花、瓜类、油菜、烟草、甜菜等,同时还有水稻、小麦、葡萄、甘蔗、核桃、苹果、花生、甘蓝等进入中型或小规模大田试验,并已有多种基因工程农作物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要求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也要不断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也在逐步完善。

目前采用的转基因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核酸水平的检测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

1.核酸水平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核酸水平检测主要是指检测遗传物质中是否含有插入的外源基因(即新引入的外源DNA片段)。

当今核酸水平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定性PCR、定量PCR、印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1)PCR法PCR方法是针对外源基因的启动子、终止子等来设计引物,经PCR反应对待测食品DNA样本进行扩增,经凝胶电泳分析靶标PCR产物的有无,来对食品进行定性判断,改良的PCR方法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并且与蛋白质具有组织特异性相比,PCR技术不受到材料的限制,又由于核酸的性质比蛋白质稳定,变性之后复性也更为容易,所以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初加工和深加工的食品,因此在转基因领域PCR技术使用最为广泛。

(2)定量PCR法PCR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是操作繁琐,在操作过程中样本容易受到污染或因样品本身感染相关病毒而呈现假阳性,有的时候还会呈现假阴性。

由于PCR本身的局限性,又为了满足定量分析的需求,为此,研究者们在定性筛选PCR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不同的定量PCR检测方法。

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竞争PCR(Quantitativecompetitive,QC—PCR)和Real—timePCR法。

(3)基因芯片法基因芯片方法又称为DNA微探针阵列法,其实质就是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是将目前通用的报告基因、抗性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的靶片段固定在载体上,将待测基因扩增、标记后与固定的探针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由扫描仪扫描后,由计算机对杂交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得到杂交谱。

基因芯片方法与PCR方法具有相同的优点,但PCR方法检测范围窄、检测效率低,而基因芯片方法能够一次性单独分析样品中大量的、不同种类的GMO,进行筛查、定性、定量。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基因改良,使其具有特定的特性或性状,例如抗虫、抗草药、耐旱等,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常见,但是其安全性却备受争议。

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1. PCR 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能够复制DNA片段的技术,通过PCR 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存在。

PCR 技术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技术之一。

2. Southern blot 技术Southern blot 技术是一种以核酸杂交为基础的技术,能够检测DNA样本中特定序列的存在。

通过将DNA样本进行限制酶切割、凝胶电泳分离、转移和杂交等步骤,可以检测出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存在。

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精确的检测。

3. 蛋白质检测技术除了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蛋白质检测技术来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蛋白质。

可以利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技术来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蛋白质,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法性。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1. 毒理学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是确保其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毒理学评价包括对转基因食品中外源蛋白质和其他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以及对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来评估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确保其对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2. 过敏原评价转基因食品过敏原评价是评价其对过敏原的影响,以确保其不会导致过敏反应。

对转基因食品中外源蛋白质进行过敏原评价,包括对敏感人群的过敏反应进行评估,以及通过模拟消化等方法评估其过敏原性,确保其安全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核酸分子定 性检 测 技 术
定性聚合酶链式
反应通过定性检测调控基因或目的基因的存在来 显示转基因成分的存在 $ 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
-+-+-
普通 LPI 技术 $ LPI 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
-+-+. LPI/B1;1’84; 法 $ LPI 扩增后 % 借助 MN, 测序仪中基因片段扫描 !B1;1’84;" 的功能替代琼 脂糖凝胶电泳对 LPI 产物进行分析 $ 该方法可以 分辨出相差 $ T * 个碱基的 LPI 产物 % 从而准确
免疫吸附法 "$%&’( $! 并对几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
% 关键词 & 转基因产品 & 检测 & 生物安全 & 基因芯片 % 中图分类号 & ’()*+# 69>4624;74@1 G131 69>8F>>16+ %()* +,%-#& @1;1798455A <:69?916 :3@4;9><> E3:6F87> #6171879:;#H9:>4?17A #@1;18=9E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00-.!!""#""$/""-*/". %!"#$%&’$& ’121345 6171879:; <17=:6> ?:3 @1;1798455A <:69?916 :3@4;9><> !BCD " E3:6F87> 4;6 7=193 4624;74@1 4;6
()!)(
竞争性 %&’ ! 在同一反应管中 " 未知含量
的待测模板和已知含量的内标模板 #竞争性模板 $ 用同一对引物同时扩增" 扩增后用内切酶消化
%&’ 产物 % 竞争性模板的产物可被酶解为两个片
段 "而待测模板不被切割 " 通过凝胶电泳或高效液 相可以将两种产物分开 "分别测定荧光强度 " 然后 根据已知模板推测未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 &*+,-.//., 等"(000’12+34 和 564.7"8009$ %
-*
中国饲料
!""# 年第 $ 期
!"#$%&’()*+,-./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山 东 莱 阳 农 学 院 于忠娜 单 虎 苗向阳 韩荣伟 李建霞
% 摘要 & 本 文 介 绍 了 常 用 的 转 基 因 产 品 检 测 方 法 ! 包 括 针 对 核 酸 的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 和 针 对 蛋 白 质 的 酶 联
物沿膜板延伸 ! 延伸 "$ 这 0 个步骤重复循环 % 使模 板 MN, 的某一个靶序列呈特异性指数扩增 % 是其 他 LPI 技术的基础 $
-+-+!
多重 LPI 技术 $ 在 LPI 反应中使用一对
以上的引物 %目的在于同时扩增模板 MN, 中的几 个片段 $ 如果基因的某一区段消失 % 则电泳图谱上 相应的区带就会消失 $ 每种扩增产物的产量随着 反应中引物数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减少 $ 该方法可 以同时检测多个突变或病原 ! 吕山花等 %!Q"! "$
是 NOP<B 法 % NOP<B 是将抗原与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与酶对底物催化的高效性结合起来 %在测定时 " 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 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 原或抗体 " 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 此时固 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 例 %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 " 底物被酶催化成有色产 物 "根据酶作用于底物后的显色反应 " 当抗原与抗 体结合时 " 借助于比色或荧光反应鉴定转基因成 分 " 酶与底物反应的颜色与样品中抗原的含量成 正比 %
判定扩增片段的大小 $
即双链 MN, 膜板加热变性成单链 !变性 "# 低温下 引物与单链 MN, 互补配对 !退火 "#合适温度下引
-+!
核酸分子定 量 检 测 技 术
定量检测是对原
万方数据
!""# 年第 $ 期
中国饲料
8#
料和转基因产品中的成分进行定量 ! 随着人们对 转基因食品重视程度的提高 " 加上所采取的 %&’ 法因其高灵敏度常伴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 定 性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 为此 " 研究人员 在定性筛选 %&’ 方法的基础上 " 发展了不同的转 基因生物的定量 %&’ 检测方法 !
引物 & 内引物 $ 扩增 8$ " :" 个循环 % 利用该技术 检 测 转 基 因 大 豆 ’63?-3F ’.+-GHI 中 &FDJ.F4F4 基因和 H?64 终止子的方法都已确定 % 该方法具有 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检测限为 !" F/ @AB" 相 当于一般原料中含有 "KC( L " M)8 L 的转基因大 豆 % 采用套式 %&’ " 将外引物扩增的片段又经内 引物扩增 " 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能检测
因食品中特定蛋白质的酶标抗体 ! 目前商品化的 转 基 因 食 品 %&’() 检 测 试 剂 盒 只 能 检 测 少 数 几 种转基因食品 " 且一种试剂盒只针对一种特定转 基因产物 " 无法高剂量 # 快速地检测具有多种混合 成分的食品样品 !
!*+
!"#$ 法
根据蛋白质等电点不同在 ,- 梯
度 胶 中 等 点 聚 焦 $./0121345.3 607/.89 "’%: % 将 其 分 离 " 然后按照分子质量大小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 向 进行十二烷 基磺酸钠;聚丙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 % 第二次分离 ! 但如果要使双向电泳 能较精细地分离结果 " 组成双向电泳的两个单向 电泳所依据的分离原理应该有很大不同 ! 该方法 分辨率高 " 一般的 !;<% 能分辨 ?""" @ +""" 个蛋 白质点 " 但对于碱性蛋白质不能有效分离 $ 吕秀 华 "!""? %!
!)!
试纸条法
与 NOP<B 法相比 " 试纸条法检测
蛋白质也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 不 同之处是以硝化纤维代替聚苯乙烯反应板为固相 载体 % 对外源蛋白特异结合的抗体上联结了显色 剂被固定在试纸条内 " 当试纸条一端被放入含有 外源蛋白的植物组织提取液后 " 另一端吸水垫的 毛细管作用使提取液向上流动 " 当特异抗体与外 源蛋白相结合时 "便呈现颜色反应 % 试纸条上含有 两个 ) 捕获 * 区域 + 一个 ) 捕获 * 结合外源蛋白的抗 体蛋白复合物 "另一个 )捕获 *显色剂 % 当形成的夹 心复合物及未反应的显色剂被试纸条上的相应 ) 捕获 * 区捕获时 "这些捕获区显红色区带 % 当在试 纸条上只显示一条区带 & 质控线 $时 " 为阴性结果 " 表明不含有被检测的转基因蛋白 " 而当显示两条 带时则为阳性结果 " 表明含有被检测的转基因蛋
8)!):
<63=>.,? 杂交 % 该法于 80#$ 年首创 " 是将
核酸凝胶电泳 ( 印迹技术和分子杂交融为一体的 技术 % 被检的 @AB 分子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消 化后分成若干片段 "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转 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 " 然后将膜放置在 含有同位素或其他标记的 @AB 探针溶液中进行 分子杂交 % 杂交膜显影后如果有条带出现 "则说明 被检测 @AB 片段与核酸探针具有互补序列 % 在基 因工程操作中 "它可以检测重组 @AB 分子中插入 的外源 @AB 是否为原来的目的基因 " 并验证插入 片段的分子质量大小 % 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克隆 鉴定 ( 品种鉴定以及基因作图等方面 % 但此方法对 样品的质量和纯度要求较高 & 孙鑫 "!C"D’ 郑 云雁 和李小芳 "800E$%
8)!)!
荧光定量 %&’ % 荧光定量 %&’ 技术是在常
!Q8
酶联免疫吸 附法
蛋白质检测应用最多的
规 %&’ 基础上 " 添加一条标记了两个荧光基团的 探针 % 一个标记在探针的 $! 端 " 称为荧光报告基 团 &’ $’ 另一个标记在探针的 :! 端 " 称为荧光抑制 基团 &; $% 两者可以构成能量传递结构 "即 $! 端荧 光基团发出 的荧光可被 :! 端荧光抑制 基 团 抑 制 或吸收 % 当二者距离较远时 " 抑制作用消失 " 报告 基团荧光信号增强 % 荧光信号与 %&’ 产物同比增 长 " 随着 %&’ 产物的增加而增强 % 利用荧光信号 监测整个 %&’ 进程 " 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 板进行定量 &李少骞 "!""! $%
8)!)D
套式 %&’ % 即先后用两套引物扩增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