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分析-课程-第六部分_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检验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转基因技术是一门分子生物学技术。
自诞生以来,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大规模种植,为世界粮食短缺、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也一直存在,包括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等方面。
这给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尽管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但由于专业性的限制,而难以被大量推广和接受。
本文针对转基因食品的优良特性和潜在风险进行相关分析。
标签: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分析转基因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噬菌体、某些特定病毒、细菌中的大型环状DNA分子等)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如乙肝疫苗、抗虫棉等,或转基因食品[1]。
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缓解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2],因此,含转基因食品市场占比也越来越大。
但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论一直存在。
质疑者主要担心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认为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毒理性、潜在致敏性、外源基因等方面存在风险。
1 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转基因植物技术从诞生以来,发展迅速,并在各国之间迅速推广。
第一例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是1994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转基因番茄。
在此后的20年中,世界转基因种植面积由170万公顷迅速发展到1797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累计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超过1500亿美元[3]。
我国在最初是引进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随后批准种植的转基因食品作物陆续包括番木瓜、番茄和甜椒三类。
除转基因作物外,转基因动物技术也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该技术能有效加快动物的生长速度,并改良动物产品品质。
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转基因动物技术还没有食品产业化。
因此,本文主要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2 发展转基因作物的意义及优点转基因作物短时间的迅猛发展,是因为其较传统作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摘要】转基因食品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农作物基因组的食品。
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规模庞大,但其安全性备受争议。
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及安全性问题,并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论述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和健康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本文旨在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现状、监管、影响、总结、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插入食品作物的基因组中,以改善作物的抗病虫性、耐逆性等特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转基因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长期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担忧和疑虑,这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监管标准不够严格、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强等问题仍待解决。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国民健康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深入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提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对于维护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转基因食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关注的阶段,而转基因食品作为其中的一个争议点,更是备受争议和争议。
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研究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之间的区别。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论文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转基因技术在当前社会被人们广泛应用。
其安全性也被人们所关注,转基因食品也被人们所认可,文章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其评价过程,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识等方面进行讨论,使人们正确的认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科学性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与应用1、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
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1]2、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作物育种从杂交育种走向基因育种。
(1)抗性育种。
抗性育种包括抗病、抗虫和抗逆性作物的培育。
(2)抗病性。
1986年华盛顿大学Powell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CP)基因转入烟草,培育出了能稳定遗传的抗病毒植株。
(3)抗虫性。
目前,广泛应用的植物抗虫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毒蛋白基因——Bt基因。
至1 997年初,在80种已经批准或即将批准的商品化转基因作物中,有2 1种是转Bt基因作物,其中以玉米、马铃薯、棉花为主。
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在完全不喷杀虫剂情况下,单产仍高于喷撒2—3次杀虫剂的国产棉,显示出了控制棉铃虫的极好前景。
(4)抗逆性。
抗逆性包括抗除草剂、抗寒、抗旱、抗热等。
2000年全球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74%。
据日本《农业技术》报道:日本北海道生物研究所将小麦过氧化氢酶用电击法导入水稻(尤加拉、松马埃)中培育成耐低温水稻,与正常水稻相比,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5。
C时约提高4.5倍,在5。
转基因食品安全分析-课程-第六部分_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检验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 重复剂量性试验也称亚慢性试验,主要目的是在1个月或者更长 时间内测定每天重复暴露某种食品或食品成分在体内产生的毒性效 果。这种研究应该能够揭示毒性的所有靶器官或者组织,甚至靶细 胞,可对待测物质或者其代谢产物全身给药,也可研究待测物质对 胃肠道的影响。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的最主要目的是检测待测物质对人可能的风 险,从而进行危害评估,这也是进行育毒性试验
多代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多代研究是评价待测物质繁殖毒性的极为有用的方法:1) 以检测待测物质对后代繁殖能力的影响,2)检测有害物质的生物体 内蓄积,3)验证实验结果。 缺点:目前进行的多代试验方法也有许多缺点。例如,这种方 法只能检测待测物质通过非内分泌机理对成年动物繁殖功能或者后 代发育的影响,而对内分泌紊乱的影响检测不足。
29
免疫毒性试验
免疫毒性试验的目的: 免疫系统保护机体的能力依赖于其完全平衡的免疫反应能力及 其功能状态。经典的毒理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器官的形态变化来 检测毒性作用,但由于组织病理学变化只能反映出免疫器官的结构 损伤,不能准确反映出其功能状态,因此用于免疫毒性检测具有明 显的局限 。 要检测某种物质的免疫毒性作用必须要检测器对免疫系统功能 的影响,一般认为进行这种检测时应采用阶梯式的原则,对抑制或 增强免疫功能的所有参数均进行检测。
对食品添加剂、杀虫剂、兽药等的毒性分析需要进行特定的毒 性试验,但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对这类物质的毒性试验提出了阶梯 式试验的要求,将毒性试验的量调整到已知的或者可能的人体暴露 量。
13
动物模型及其基本状况
1. 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 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对毒性试验的结果影响很大,待测成分的 毒动学特点一般来说在动物之间都比较稳定,但在进行动物实验时 产生的效果则受实验动物遗传特性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动物之间 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也是选择合适的动物进行毒性试验的重要因 素。 在制定试验计划时,无论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待测成分对人 体的危害性,或者是对其毒理学原理进行研究,都必须注意这一点。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公众一直存在诸多疑虑和争议。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从科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依据、方法以及管理策略,以期帮助公众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转基因食品,同时也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及其产生背景。
接着,将重点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依据,包括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如基因毒性评价、过敏性评价、营养学评价等。
还将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策略进行梳理,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视角,同时也期望能够为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制定转基因食品管理政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最终目的是推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健康发展,为人类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贡献力量。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方参与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确保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不构成潜在风险。
这一评价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遗传学、毒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需要从基因层面开始。
科学家需要分析插入的外源基因是否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过敏反应、毒性作用等。
这通常涉及到基因序列分析、基因表达产物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还需要关注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
这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等。
科学家需要通过长期的生态学研究,了解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繁殖能力、对病虫害的抗性等方面的情况。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进行营养学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及安全性评价》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文):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及安全性评价课程名称(英文):De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学分数/学时数:2/40开课单位/开课学期: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三年级的第二学期课程类别:选修面向专业:生物防治与食品安全(必修)课程负责人:徐增富教授袁美妗讲师课程内容简介(中文):主要介绍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及其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方法和实例; 并介绍了全球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规、政策及发展趋势。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包括十三章。
第1章概述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研究和开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2、3、4章分别具体介绍获得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以及用这些转基因微生物和动植物为原料生产的各种食品。
第5章介绍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第6章介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及其方法。
第7章介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规和政策。
第8章讨论目前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De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will introduce the analytical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in food and food ingredients, an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example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GM Food. Public opinion around the world on GM food, legislation on the authorization and labeling of GM food and the future of GM food will be included in this course. This course comprises eight chapters. In chapter 1, the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in de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GM food will be outlined. Chapters 2, 3 and 4 will describe the methods to obtain transgenic microbes, plants and animals, and various food made from these GMOs. In chapter 5,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GMOs in food and food ingredients will be presented. Chapter 6 willdiscus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of GM food. The legislation and regulatory system for GM foo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ill be introduced in chapter 7. Finally, chapter 8 will address the problems and approaches related to the de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GM Food.课程编号:33103856课程名称(中文):《鱼病学》课程名称(英文):Diseases of Fishes学分数/学时数:2/2开课单位/开课学期:生命科学学院/6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面向专业:生物科学课程负责人:吴金英,吕军仪课程内容简介(中文):鱼病学以鱼类形态学、鱼类组织学、鱼类生理学和鱼类免疫学为基础,涉及寄生虫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病因学、毒理学、药物学和药理学等领域,是一门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密切性强的综合性学科,直接为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服务的。
转基因食品与安全 第六章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我国中科院发表一篇文章,将转基因食物 “可能”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总结为三点:
一、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可引起人类急、 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二、作物中的免疫或致敏物质可使人类机 体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
三、转基因产品中的主要营养成份、微量 营养成份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 品的营养价值。
▪ 结果发现:有极小量的细菌摄入了大豆转基因。 但这一数据没有受到重视,他们说没有任何证据 证明这种转基因的漂移对人有副作用。英国皇家 协会的研究指出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过敏等不良症 状,而且对儿童和婴儿的危险尤其大。
▪ 环保团体认为这种违反自然的转基因作物 及产品,未经长期安全测试,长期食用可 能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有意识的杂交育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原因:
• 常规有性杂交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
• 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 动物、微生物,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 性状能否影响人类健康和生物环境还缺 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 从理论上讲,基因工程中所转的外源基 因是已知的有明确功能的基因。
• 按目前科学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 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 生什么样的互作作用。
转基因食品——天使还是魔鬼? 转基因食品,想说爱你还太难!
统计表明,基因工程研究约8个月就会翻 一番。
这种迅猛的发展速度的确超出了普通公 众的理解能力,加上各有所图的利益集 团有目的的宣传,同时,人们获得信息 的渠道、科学的分辨能力又是千差万别, 使他们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不同态度,从 而引发争论。
▪ 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是转基因食品的生产 大国,均有几千万人在吃,到现在为止也 没有一个案例说明它有问题 。
反对派的观点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毒理学评价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毒理学评价姓名: 鲍敏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班级: 食安102学号: 104033202指导教师: 包晓玮职称: 讲师2012 年12 月28 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毒理学评价摘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倍受关注,国内外尤其国外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许多的研究工作。
转基因食品最终要走向普通百姓的餐桌,在此之前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毒理学评价进行综述。
主要内容包括:(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及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3)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4) 转基因食品的前景。
对开展食品安全性及其毒理学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正在开发中,数量和品种正在增加,并且增长速度很快。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对毒理学新的挑战。
国内关于安全性的文章已有不少[1,2],但讨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文章较少。
现对上述两方面问题作一综合分析。
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是指食品基因工程作物和农业基因工程作物所生产的食品。
目前,GMF中多数是转基因农作物,少数是转基因动物性食品,如乳制品、肉制品及海产品等和基因工程菌株发酵所生产的食品。
另有作者对转基因食品表达为,将某一生命体中的某个基因通过生物工程的方法转移至另一生命体中,使它具有前一个生命体的某种特性,这就是“转基因技术”。
当然,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食品,称之为转基因食品。
还有作者认为,转基因技术(GMT)是通过基因工程将外源基因片段引入目标生物体,使之具有新的稳定性遗传性状。
GMT已在动、植物品种改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殖及发育毒性试验
多代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多代研究是评价待测物质繁殖毒性的极为有用的方法:1) 以检测待测物质对后代繁殖能力的影响,2)检测有害物质的生物体 内蓄积,3)验证实验结果。 缺点:目前进行的多代试验方法也有许多缺点。例如,这种方 法只能检测待测物质通过非内分泌机理对成年动物繁殖功能或者后 代发育的影响,而对内分泌紊乱的影响检测不足。
虽然某种生物标志可能与毒性反应之间没有很明确关系,但 如果其能很灵敏地预测动物的早期反应,则仍可以用这种标志来预 测毒性反应。
数据的质量
风险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也取决于试验方法本身的完整性,如果 采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指南进行试验及根据良好实验室规范进行检 测,则会明显提高实验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其他非常规的试验有时 也可取得很有意义的结果,但对这类实验的准确性必须进行评估。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 一般来说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并不是适合于进行食物或者食品 成分的风险鉴定和危害评估,主要是由于人群的暴露水平一般都显 著低于引起急性毒性的水平,而且暴露持续的时间一般较长。 但是可以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对食品中许多成分的急性毒性进行 检测。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在啮齿类动物进行,偶尔可在兔子进行,其 主要目的是确定待测物质的毒性及亚致死机理,鉴别毒性的主要靶 器官,提出以后进一步进行重复毒性试验的选择剂量等。
致癌性试验
致癌性试验的优缺点: 优点:目前采用的以大鼠和小鼠为两种试验动物,通过测定MTD 检测致癌性的标准检测策略能够检测几乎所有的动物致癌物质,因 此不可能获得假阴性结果,说明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较高,可广泛用 于待测物质的风险鉴定。 采用这种方法也可检测致癌物质的致癌能力,特别是不仅可测 定引起肿瘤的剂量,而且可测定这种物质在不同动物和不同性别作 用位点的性质及特点。
动物模型及其基本状况
5.动物的生活阶段 对食品中某种成分进行科学的毒性评估,无论是食品受到污染 还是食品添加剂、新食品等,最为重要的是鉴别实验动物进行这种 试验时所处的最为敏感的生活阶段。
第二节 毒理学检验的内容及方法
• 急性毒性试验 •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 • 繁殖及发育毒性试验 • 神经毒性试验 • 遗传毒性试验 • 致癌性试验 • 免疫毒性试验 • 内分泌毒性试验
影响试验数据质量的其他因素还包括实验动物的差异及健康状 况,实验动物的营养状况及日粮的标准化等。另外,实验室的设备、 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特别是在观测非期望效应或者一些很小的 变化时均对实验结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于动物试验方法的预测性
一般认为,动物实验结果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风险对人体健康 的危害,因此对这些方法本身的正确性进行评估的研究不多。
例如要评估某种物质的致癌性及发育毒性,则应根据人体和动 物对某些致癌性及致畸性物质的反应,对基于动物的试验方法进行 正确性验证。
只有通过大量的研究,才能鉴别有关动物种属特异性的反应。
根据危害鉴别试验的需要进行决策
关于食品的毒理学试验,许多国际组织都制定了详细的指南, 将动物试验用于各种食品成分的人类安全试验。
神经毒性试验
神经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 检测动物在发育过程中或者成年后暴露某种有毒成分对神经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 检测神经毒性时,可作为对重复剂量毒性检测的一种补充方法, 如果怀疑存在有神经毒性时,或者在随后的跟踪检查时,如果发现 有神经毒性,则应进行神经毒性检测。
遗传毒性试验
体内遗传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 开始检测毒物的遗传毒性时不一定需要基于动物的体内实验,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体外试验检测。 但是如果体外致突变试验呈阳性,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检验这 种活性是否能在全动物得到表现,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体外 产生的阳性结果与在体内情况无关,则无需再进行体内实验。
免疫毒性试验
免疫毒性试验的动物种类: 免疫学试验大多数是在小鼠进行,主要是由于在小鼠进行的基 础免疫学研究很多,随着免疫毒理学的进展,目前对大鼠的使用也 逐渐增加。
内分泌毒性试验
内分泌毒性试验: 有毒物质可作用于内分泌器官或组织通过细胞毒性作用对内分 泌系统产生影响,改变激素的合成、分泌、转移、代谢激素与受体 的结合等,造成激素的作用不足或过量引起激素作用紊乱,干扰正 常的发育过程,采用常规毒性试验就可检测到这些作用。 为了准确测定暴露有毒之后内分泌功能紊乱对成年时繁殖功能 的影响和/或对其后代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人们对现在采用的多带 毒性试验及发育毒性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能够检测任何 类型的神经毒性。
对食品添加剂、杀虫剂、兽药等的毒性分析需要进行特定的毒 性试验,但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对这类物质的毒性试验提出了阶梯 式试验的要求,将毒性试验的量调整到已知的或者可能的人体暴露 量。
动物模型及其基本状况
1. 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 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对毒性试验的结果影响很大,待测成分的 毒动学特点一般来说在动物之间都比较稳定,但在进行动物实验时 产生的效果则受实验动物遗传特性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动物之间 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也是选择合适的动物进行毒性试验的重要因 素。 在制定试验计划时,无论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待测成分对人 体的危害性,或者是对其毒理学原理进行研究,都必须注意这一点。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 重复剂量性试验也称亚慢性试验,主要目的是在1个月或者更长 时间内测定每天重复暴露某种食品或食品成分在体内产生的毒性效 果。这种研究应该能够揭示毒性的所有靶器官或者组织,甚至靶细 胞,可对待测物质或者其代谢产物全身给药,也可研究待测物质对 胃肠道的影响。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的最主要目的是检测待测物质对人可能的风 险,从而进行危害评估,这也是进行食品安全评估的核心内容。
考虑给药方式时,不仅仅从与鉴别风险的关系,而更应该考虑 其与食品危险评估的关系,同时还应考虑人群暴露的性质和程度。
效果的生物标志
在采用动物实验进行毒理学分析时,有许多重要的生物标志对 效果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效果的生物标志可反映动物的病理变化, 此外这类标志可作为待测物质引起变化的指标,也可作为某种物质 的特异性指标。
第一节 基因动物毒理学试验的风险鉴定
试验设计及测试能力 01
选择剂量
03
效果的生物标志 05
基于动物试验方法的预测性 07
02 动物种类的选择 04 选择给药途径 06 数据的质量 08 根据危害鉴别试验的需要进行决策
试验设计及测试能力
基于动物模型对GMO进行危害鉴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试验方 法测定处理相关效果的能力,以及使得危害评估人员能够准确判断 结果的能力。
若受体生物有潜在的毒性还应检查其毒素成分有无变化,插入基因 是否导致了毒素含量的变化或者产生了新的毒素,对新食品及产品与现 有食品、成分的化学组分的比较,可更好地对潜在效应进行评估。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mRNA检测、基因毒性分析和细胞毒 性分析等。
当生理生化方法不能准确评价基因修饰带来的安全问题时,可 以进一步进行安全性评估,使用的方法主要为毒理学检验。
由于基于动物的试验是评估对人类危害时风险鉴定的关键方法, 因此在实验中应该采用最少的动物数获得最多的相关信息。
在实验中减少动物数不应有损于风险鉴别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也是极为重要的。
动物种类的选择
在食物的危害评估中,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风险鉴定虽然不是最 理想的方法,但在目前情况下仍是最好的方法。虽然其他哺乳动物 在普通生物学和毒理学方面与人的相关性可能更好,但用于风险鉴 定的动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使用的难易程度,背景资 料等)。
繁殖及发育毒性试验
发育毒性研究: 发育毒理学试验以前曾成为致畸研究,主要目的是鉴别待测物 质对胚胎或胎儿的致死、致畸及其他毒性作用,实验室可检查胚胎 及胎儿及死亡情况,测定胎儿体重及性比例,检查身体形态等。 这种试验通常在两种动物上进行,一种通常为大鼠或小鼠,另 外一种为兔子,有时也可选用其他动物。 多代实验可包括发育毒性期。但由于这种方法实验过程较为复 杂,目前较少使用。
设计大多数的风险鉴定研究时,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任何毒副作 用的性质及效果和无效果的剂量水平,其中总的无副作用的水平是 研究每日可接受或耐受摄入的关键。
选择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对于某种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检验最好的给药途径 是将其混合在日粮中以便能更好地模拟人的摄入。通过饮水摄入也 是一种较好的实验途径,特别是对饮料中的某些成分进行分析时这 种方法更好,但在剂量较大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口腔填喂是 一种较好的,常用于发育毒理学研究,但给药不太方便特别是研究 时间较长的更是如此。
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的发展状况: 就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来说,目前基本采用OECD推荐的在体分 析法,这种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染色体异常、检测啮齿类骨髓、大鼠 肝脏USD试验和精原细胞染色体的异常等。
致癌性试验
致癌性试验的目的: 致癌性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实验动物以任何合适的给药 途径暴露任何剂量的待测物质后,在任何作用位点通过任何激励使 癌症的发生增加,或者引起肿瘤性损伤的物质的鉴定。对食品或者 食品中的待检成分,试验多采用口服方式。 致癌性检测方法也适合于对通过遗传毒性和非遗传毒性机理引 起癌症的物质的检测,目前在致癌性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 耐受剂量试验(MTD)。
致癌性试验
致癌性试验的优缺点: 缺点:致癌性试验的主要缺点是与人类对某些肿瘤发生的危险 性有关。例如有些肿瘤为啮齿类动物所特有,因此可通过非遗传毒 性机理发生,这与人的危险评估无关。、 目前采用的致癌性分析另外一个缺点是在相关的管理法规中, 多不允许或鼓励对已经公认的方法进行改变,因此人们对是否一直 采用OECD的两种动物模型在许多领域进行试验很有争论,特别是在 GMO食品在致癌性的检测上。
动物模型及其基本状况
3.动物的微生物疾病状态 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时,如果动物没有患病则可保证试验期间的 测试工作不至于由于动物患病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