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学案4
五《长征》节选教案(通用13篇)

五《长征》节选教案(通用13篇)五《长征》节选篇1学习目标: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教学设想:预习要求: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习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题导入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
答案两个字。
(长征)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一、自主积累,展示预习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课题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生字词语资料备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自主研读,合作学习a)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 预备题目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长征》节选教案

《长征》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提高学生对历史作品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长征》节选,使学生领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红军长征的历程及重要事件。
2. 《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
2. 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的背景、作者及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长征》节选。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资料、长征精神的论述等。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板书重点内容。
4. 小组讨论用具:如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长征》节选内容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原因,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和重要事件。
2.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
3. 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让学生从个体和国家层面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讲解《长征》节选内容:详细讲解第六章的内容,重点阐述长征的背景、原因和重要事件。
3. 分析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如生动的描绘、独特的叙述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通过阅读节选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3.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其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节选:《长征》节选(待定)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节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其在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表现出的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节选,了解重要人物和事件。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节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其在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4. 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中体现的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课后作业2.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与长征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节选的理解和感悟。
2.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长征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探究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和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征的艰苦过程。
3.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长征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征路线图、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 准备课文节选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 设计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节选:《长征》节选(待定)2. 多媒体课件:长征路线图、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3. 背景资料:关于长征和红军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长征》背景和作者,阅读课文节选,了解重要人物和事件。
长征节选个性教案

长征节选个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学生能够分析长征期间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学生能够归纳总结长征精神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探究长征的历史价值。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长征相关的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崇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长征节选》文本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重要事件、英雄人物等。
2.2 教学知识点: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
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和长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知识,为学习长征做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长征节选》文本,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深入研究长征期间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长征精神的特点和价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长征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4 表达与展示:学生选择一种形式(如口头报告、展示、写作等),向全班展示他们对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通过表达和展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互鼓励和学习。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特点和价值的认识。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长征节选》文本资料。
与长征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或多媒体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重点内容。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用于查阅资料和展示学生作品。
5.3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互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长征》节选学案苏教版

《长征》节选学习目标1、感知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理解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知识链接:电视文学剧本剧本,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视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需化为动作和画面,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表述。
电视文学剧本的结构,以镜头为单位。
有许多特写镜头来强调某些需要特出的内容。
电视文学剧本《长征》反映的是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一段震惊中外的历史。
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和雄才伟略,表现了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展示了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艰难过程,弘扬了“长征精神”。
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自学导航:1、基础知识1)、《长征》节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作家,体裁是_____________。
2)、《长征》节选根据的______ _转换与人物_____ _推进情节的发展,文中______镜头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猝.然()泥泞.()哽咽..()恢恢.()篝.火()绚.丽()趴.在()蓦.地()翩.翩()愕.然()分.外()踉跄..()和.着口琴声()掠.过()万籁.俱寂()疲惫.()倾.听()牦.牛()è()然 mò()地急zhòu()疲bèi() xuàn()丽先qū() chù()然 gěng ()yè()2.“然”可以作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如“突然”“凛然”“欣欣然”等。
请你先根据字面揣摩一下下面几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查阅一下词典,看看自己揣摩得是否正确。
(1)猝然:_______ (2)惨然:_____(3)愕然:_____ (4)毅然:_聚焦目标一:3.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讲一讲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长征》节选学案(新版)苏教版

五、《长征》节选【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抄写两遍。
冤枉.( ) 猝.然( ) 和.着口琴声( ) 吓得一怔.( ) m ò( )地 哽y è( ) g ōu ( )火 万l ài ( )俱寂2..收集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准备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
【课堂助学】一、导入。
一、 课文讲解(一)自主学习:(二)精读课文(三)深入探究【课后作业】阅读理解刘少奇怀中的战士拿着那袋所剩不多炒面的手渐渐松开,啪的一声,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掉在了草地上。
刘少奇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次数 7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刘少奇震惊地:“老彭,老彭……”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
”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一句中,“扑向”能否改为“跑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如何理解选段中对彭德怀“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哽咽”的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最后一段属于环境描写,结合整个剧本,思考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知识链接】电视电影剧本知识------场景场面是你剧本中最最重要的因素。
第5课《长征》节选 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5课《长征》节选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形感知课文用一句话表述所感知的环境氛围:这是一个的故事。
.阅读课文填写答案.2 .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请学生分不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四个场景。
. 启发学生了解课文按场景的转换清晰的分为四个部分,以人物的对话、动作和事件的发生、进展来一步步的把剧情向前推进。
鼓舞学生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各部分的要紧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一、选择场景、创作剧本1、课文节选了四个场景,哪个场景最使你感动,什么缘故?2、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个场景,组织志同道合的同学,预备下节课将它进行表演。
二、按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各自的剧本。
结合课文,从多个角度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判。
.由于个人感受不同,承诺有不同的明白得,鼓舞学生各言所感。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明白得,进行剧本的再加工,教师巡回指导〕..4.一、播放«长征»片断。
〔第22集〕引导学生对比电视剧,进一步比较差距,反思自己的表演。
二、引导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样特点。
学生.观看反思.表演把握电视文学剧本的一样特点。
5展开讨论开拓延伸学习完那个单元,你对红军长征有了那些深入的了解?你觉得红军战士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取得长征胜利的最要紧的缘故是什么?.除.了在那个单元中你所学到的知识以外,你最想明白的红军长征的相关历史是什么?你会如何样了解你想明白的知识呢?你觉得这五篇课文有如何样的共性与个性呢?你能否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的明白得呢?学生摸索讨论归纳完成作文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学案4(苏教版初二上册)

《七律·长征》学案4(苏教版初二上册)一、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观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巨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资料链接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通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立即终止。
回忆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许多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朗读《长征》,感悟诗意(1)扫瞄,明确体裁这是___。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____________。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3)再读,说明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4)译读,感悟诗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巨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概。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领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只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概雄壮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通过的许多座崇山峻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节选学案4
《长征》节选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蓦地()哽咽()篝火()分外()
冤枉()踉跄()和着口琴声()吓得一怔()
2.“然”可以作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如“突然”“显然”“凛然”“欣欣然”“飘飘然”等。
请你先根据字面揣摩一下下面几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查阅一下词典,看看自己揣摩得是否正确。
(1)猝然:________(2)惨然:________
(3)愕然:________(4)毅然:________
3.写一段话,创设一个情景,把下面几个词用上去(不超过100字)。
翩翩起舞万籁俱寂情不由己异口同声
4.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B.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特别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
C.本文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苦、献身革命、严守法纪的精神。
D.文中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主要刻画了彭德怀、周团长等人。
5.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电视文学剧本主要抓住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B.电视文学剧本一般不需要借助景物来表现人物或表现中心思想。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