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教程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PPT课件

柱子
❖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多采用穿 斗式结构,用料较轻,截面 多为圆形,柱径比北方小, 民国时期还有砖柱,截面多 为方形。
24
梁·枋·檀
❖ 梁枋整的加工主要是 “月梁’的做法。它是 将梁左右两端向下弯曲, 将梁的中央部分向上起 拱如弯月状。
25
驼峰
❖ 成都平原民居的驼峰 主要有三角形、梯形、 弓形和束腰形四种基 本形状。
13
脊中正吻
❖ 在“正吻”的形象上,可以 看到其中多数与“鲨鱼”的 形象相仿,也接近早期“鸱 尾”的样式,还有鱼、虎、 朱雀等并列为神兽之一。
14
脊部装饰
❖ 在成都平原的传统民居中,正 脊的中心常常有一处突起的装 饰,称为“中堆”或“中墩” 做成宝塔的形状,工艺较为精 致,可起到防雷·镇邪的作用, 因此,有地方叫它“宝塔尖 儿”。
4
5
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
❖ 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 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 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 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 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 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 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 后面是居室和厨房。大一点的 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 房间较多。
纸·布艺外,最有地区特色的是川剧和蜀绣。 ❖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民居装饰的物质基础和文
化基础,充分了解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是了解民居的必要前提。
9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各部位的建筑装饰
❖ 把民居装饰的不同构建和部位分如下七大 类:1屋顶 2墙体装饰:山墙·封火墙·影 壁等 3大木柱:柱子·柱基·梁·枋·撑 拱·驼峰等 4小木作:门窗·天花·栏 杆·挂落 5铺地与台基部位装饰 6家具陈 设与建筑小品的装饰 7其他:匾额·楹联。
建筑表现课程教学与四川民居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课程教育 研究
2 0 1 3 年4 月 上旬 刊
建筑表现课程教 学与四川民居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德阳 6 1 0 0 8 1 )
【 摘要】 关于“ 课程” , 教育学家给予了许多不同的阐释, 但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 “ 课程” 被视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组
“ 面对世界范 围各种思 想、 文化 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 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 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 纳入 国民教育全 过程 。 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全过程” 。m 当前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潮 出现 了一种追寻 中国传统文化 ,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寻找新的 营 养的社会 氛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 代建筑空间实践上的影响力。与其他 地 区的民居 建筑一样 , 有 着浓厚地方 气息和 鲜明地域 特 色的四川 民居蕴 涵了丰富的历 史、 地理、 政 治、 经济 、 哲学、 民俗与 审美信 息 , 是地 方历史的见 证, 是地方文化 的标志。 是 多元文化的因子。民居 建筑资源丰 富 多彩 , 为了充分利用。 使 建筑表现课程 内容综合化和 多样化 , 我 们在选择教 学内容时, 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 ( - 一 ) 在 民居资源中选择适合于建筑表现教学的内容 1 . 教学 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 , 充分继承和发扬本土优 秀的 建筑 艺术传统。 教学 内容选择首先从 复兴传统建筑的角度 出发 . 也被称 为 “ 振 兴 民俗 风 格 ” 或者“ 振 兴 地 方风 格 ” 。其 特点 是 强调 学 习传 统 的、 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 形式 , 突出文化特 色, 删 除琐碎 的细 节, 基本是继承传统 , 突出形式特征 。例如 : 四川传统民居 的聚 限制。这在 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 重要 的一个部分。传统 民居建 筑的色彩 , 是非常恰 当地表现 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学 观 念。“ 青 瓦白墙绿树 ” . 简单的 六个字 . 是 古代文人 的生活理 念 。而如此素雅 的色彩观 , 在现代建筑空间 中也得 到 了大量的 运用。室内空间装饰上 , 大量采 用传统 民居建筑 中的建筑和装 饰符号 . 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建筑装饰材料 进行再演绎。并对 传 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 图案去芜存精的保 留与运用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特点

水环境的布置
讲究“无水不建城、无山不成景”。 首先建城靠近河流,以便供求和运输,同时还要避免水害;临水 还要位于河流的一侧,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形成曲折的入口以 “无歪斜倾泄之患”。 对不理想之地则“因自然之势,潴而蓄之;雍而积之;或防而障 之;或引而通之”。 其次是利用水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人有玩水、观水的天性, 河、川、湖、池都能给人带来乐趣,“人生之血以气而行,山水 之气以水而运”,近水、亲水普遍成为建城、选址的重要原则。 但若选址不当也能带来洪涝之灾,因此在传统的人居环境建设中, 在宏观上选择有利位置的前题下采取“堵、疏、蓄、抬、架”的 方法治之。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
——以四川罗城古镇
传统聚落空间的营造为例
罗城简介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东北部, 距 县城 31 公里, 地处岷江中下游, 气候 温和, 四季分 明, 春早有 寒潮, 夏热多暴雨, 秋季雨绵连, 冬旱日照 少, 属盆地湿 润性亚热带气候。古镇始建于明末崇 祯年间, 自清以 来, 一 直是方圆百里 的物资集散中 心, 是闻名的 旱码 头 , 土白布、大米、桐油、卷烟以 及来自成都平原的 菜油等物资都在此集散。镇中心 的主街凉厅街 。 俗 称船形街 , 更是集交通、贸易、休闲、祭典等功能于 一身。
←返回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在传统聚落中, 由于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紧密的血缘纽带, 加上相对宽 松的政治氛围,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而顺畅。 罗城古镇强调人际交往、 邻里友善的环境氛围, 人性化的交往空间以及 空间 序列结构、建筑形态布局、比例尺度等所体现出来的 精髓, 都是当 前人居环境营造中值得借鉴的。
一、街道空间的营造 二、注重空间的序列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三、构筑根植于自然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四川民居

三、现代建筑的回应
居住建筑--川西新住宅发展概述
• 一、完全的传统符号的复制:以一
种营销策划为目的的建筑设计,如芙蓉古城。它是由 川西民居、苏州民居、云南民居、唐风区建筑成芙蓉 古城的住宅体系;住宅为全复式,独有三层空间;充 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组合了各种特色建筑 符号,复制老成都特色,在各种原有地方风格上加以 创造;外观复古,住宅内部有较强的使用性。
立 面 符 号
屋面
• 川西民居广泛采用民间手工 制作小青瓦,用料轻薄。屋 顶出檐深远,形成了有趣味 的建筑“灰空间”,如亭子、 骑楼、檐廊等。在民居中一 般开窗面积较小,为了弥补 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的不足, 川西还别出心裁的设计出很 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构件,如 亮瓦、猫儿钻、老虎窗等。
阳 台
• 可呼吸的山墙:川西民居的墙体维护结构多为竹编夹泥墙,
川西自然地理条件
• 川西平原位于龙泉山以西,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夏热,全年云雾多、日照少。盆地降水 大,且多夜雨。李商隐就曾写过”巴山夜雨涨秋池“。因此,在这种 气候条件下对建筑朝向的要求就不是那样讲究。 • 山区石材丰富。毛石墙、乱石墙应用较普遍。较好的石材,如青百、 石灰石,也有广泛分布。雅安、简阳一带还出产花岗石。石灰石广泛 用于烧制生石灰。 • 木材丰富,川西及盆地四周山地均森林密布,松、柏、杉、栋、杨、 槐及香樟、楠木等树种十分多样。竹林则不仅生长于山林间,乡间房 前屋后亦广有种植,既是生活用品和各种工具制作的材料,也是房屋 建造的极好用材。 • 黏土丰富,但多夹杂风化的砂页岩,一般常在山区有版筑土墙的应用, 而高大坚实的土筑墙则较少见。 • 烧制黏土砖、小青瓦是民居中应用极广的材料,特别是用于砌造空斗 墙的薄型砖有较高的质量。在广大农村,稻草、芭茅草是随处可见的, 常用于屋顶作为覆盖材料。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古老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在四川的乡村和城市,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四川民居,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四川民居的特点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点而著称。
在建筑形式上,四川民居通常采用独特的四合院或者多进多层的布局,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常采用青瓦或茅草覆盖,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四川民居建筑材料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四川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木质结构既能够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环境,又能有效抵御地震。
此外,四川民居中常采用石材来作为地基和墙体的材料,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往往采用天然材料,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
四川民居的布局和风格四川民居在布局和风格上非常注重“四合五常六厅”的设计理念。
所谓“四合”,即院子四周建有房屋,院子中心留有空地,形成四合院布局。
而“五常”则指房屋中有前中后三间正房和两间辅房,呈叉字形排列,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此外,“六厅”指正房内的分割,将房屋内部划分为前后廳、厅、厢房等区域,以满足家庭生活的不同需求。
整体布局上让四川民居显得宽敞、明亮且合理。
四川民居的装饰和风水四川民居在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绘画,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
门楣、梁头、柱子等处常常雕刻着狮子、龙凤等吉祥动物,寓意着家庭宁静和幸福。
在墙壁上,常常会见到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山水、人物、花卉等,既美化了家居环境,又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设计中,四川民居也十分重视风水,如“开门见山”、“背山靠水”等设计原则,让建筑更符合自然环境,为主人带来好运。
现代四川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四川民居逐渐演变为现代风格的建筑。
现代的四川民居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使建筑更加坚固、舒适、实用和美观。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
(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
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
(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
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
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
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
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
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
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1四川民居元素的特征分类四川民居给人的总体映像是“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但因东南西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有所差异,因而,四川各地民居也略有不同。
具体表现在各个地域建筑的空间组成、构造技术、装饰装修、材料质感及色彩、艺术形式和风格等上面。
四川民居按大地域可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种类型。
1. 1 统一性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在建筑结构上,民居以悬山穿斗结构为主;屋面多用小青瓦,屋顶出檐较深;墙体是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套粉白竹编夹壁墙。
1. 2差异性1. 2. 1 川东民居川东民居建筑共同特点为:沿街面大出檐,宽街沿,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木板壁墙,部分地区面街一侧用“七”字挑檐(图1)。
农村建筑平面多成“一”字形和“丁”字形。
相对于川西而言,四合院较少。
吊脚楼是川东的一大特色,如今龚滩、瓷器口保留较多。
龚滩被称为杆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图1“七”字挑檐墙体:在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的采用天然加工成石砖大小,以灰浆加以连接,显得古朴厚实(图2) 。
大门:大门多呈“八”字形,在门扉上常刻以字画。
屋脊: 常有龙凤虎狮之类饰物, 屋脊常上翘。
窗:川东居民爱用回字格,并有莲子、喜梅等饰物。
柱础:雕花细腻,题材常以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等为主图2石砖墙2. 1四川民居元素应用实例2. 1. 1 绵阳芙蓉汉城民居元素应用实例芙蓉汉城是将四川民居演绎得较好的一个范例,特别是在商铺的设计上,大胆地将四川民居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材料融糅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传统的美得以延伸,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建筑特色。
此外,还将四川民居的脊饰应用为园林小品,别有一番特色(图6, 7, 8) 。
图6传统和现代的结合2. 1. 2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民居元素应用实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代表。
陈列馆沿用了川东民居的传统元素:穿斗、坡屋顶、粉墙灰瓦(图9, 10) 。
浅谈四川民居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66浅谈四川民居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论◎王虹婷摘要:建筑设计方法论属于当今比较新兴的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以建筑设计为主,并全面揭示了设计活动的本质与结构体系,对建筑设计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建筑本体出发,通过对四川民居的建筑材质、建构、空间、艺术特点的研究并探讨出四川民居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并运用设计方法论对四川民居进行研究,得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四川民居形态浅谈,为传承与发展四川传统建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川民居;设计方法论;建筑设计现当今,充满个性张扬的社会中,人们都在追求着标新立异,可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大部分建筑师们长期以来也习惯于传统的设计方法模式,并没有去多维度的思考建筑设计方法论。
如今关于方法论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许多方面,例如:设计过程的深化研究、设计活动以及如何解决设计的本质、设计矛盾等。
一、建筑的本体建筑本身所特点是人居环境场所的体现,即是人们要在此环境中生活,是用来使用的。
主要决定建筑的还是形式和功能,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及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时代变迁,这两个方面也会因此不断适应、改变。
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本体也渐渐变得不是只有本身固有的职能,还肩负着使命任务,但不能也就因此改变它的本质。
四川民居中的材质、建构、空间都需要继承和发扬,是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
因此需要一个全新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建筑设计方法论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方法论不同于建筑设计方法,它可以说是建筑设计方法的方法,包括很多范畴,是基于建筑设计方法之三的更高的思想层次。
”以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建筑材质。
既然建筑的本体是建筑设计理论基础,那么建筑材质、结构、空间就是建筑本体的主要元素。
而建筑材质就相当于建筑的皮肤,而“皮肤”无法承受被包裹,否则会无法呼吸不透气,并不希望自己的特质被掩盖,材质是有它自己的存在价值。
材质包括的是材料本身和质感体验,建筑师们总说肌理这个词,其实就是这里的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 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 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 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 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 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 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 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 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 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 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 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 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农村的四合院又称“四合头”,天井比较 大,隔着天井面对正房的厅称为下厅,用 作堆放农具杂物,边上设猪圈。四合院的 朝门开在下厅中间,正对中轴线。房屋开 间尺寸一般要以“八”字为尾数,如堂屋 开间一丈一尺八寸、出檐二尺八寸等, “八”谐音“发”,寓意发财。在四川农 村,常见的民居格局为“三合头”,即正 房两边再延伸出两通拐角的偏房,呈凹字 形,中间是一块地坝。 这类“三合头”小院一般不建大门和围墙, 而是由一片林木掩映着。房屋一般有5—7 间,正房的中间是堂屋,其余为卧室,偏 房一般用作厨房、猪圈或储藏室。这类 “三合头”小院又称三合院,是四川农村 最典型的民居建筑样式。
四川民居
郭佳汇 1220208236 资源1212
四川民居主要特点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 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 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 式。由于多山,山区居民十分不讲 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 以节约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 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 天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 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 水冲刷。
明清以来,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 镇得以迅速发展。不少乡民进入城镇居住, 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临街的民居 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 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商住 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两层,有的楼上 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 后面是居室和厨房。大一点的商住两用房 中间用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城镇的临街民居以多功能的连排店居为主, 住户家家相连,店铺连成一片。店居除了 具有居住的功能,兼有经营、生产等多种 功能,这种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布局, 有效地安排了生活空间和商业空间。前店 后居的布局既有利于做生意,同时店面又 隔离了街上的噪声,保证了后面居室的安 静。
四川石梯
四川吊脚楼
四川民居的主要种类
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四 川民居结构比较复杂的干栏式建筑,上层的 前部有宽廊及晒台,后面是堂屋与卧室,堂 屋内设火笼或祭神台。有的大屋宽可达五间, 高三层,楼梯可置于室外也可以置于室内。 干栏式建筑常常根据地形布局,结合当地实 际情况兴建,沿山而行,顺江而建,遇弯则 曲,开合有致,不拘一格。干栏式建筑有很 强的山地适应性,多建于斜坡与河畔,靠近 水源和道路,迎风朝阳,居高临下。干栏式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房屋架空,这样既可以防 水防潮,还可以抵御野兽虫蛇的侵袭。在农 村,房屋下面的架空部分作为牛栏猪圈,上 面住人或贮存粮食。建筑的上层采光良好, 下层空气流通,这在多雨潮湿的四川农村非 常实用。
四川民居由于受封建礼制的影 响,四合院在平面布局上要讲 长幼尊卑,主仆有别。大院内 采用天井、敞口厅堂及走廊将 宅院的空间连成一片,但又互 不干扰。堂屋是宅院的中心, 内设神位或祖先牌位,方便家 人供奉。堂屋又兼作客厅,待 客、议事、起居休闲等,大多 在这里。更为讲究的豪宅,堂 屋分行走多,房屋的高度、进 深各不相同,但屋顶交叉相连,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川渝民居受地形制约而形成 独特风格。由于盆地湿热, 民居必须出檐以挡雨,又必 须敞开门窗而使空气流通。 由于山地较多,民居建在山 坡横向并列,不宜纵深发展, 因地制宜,不拘方向。以务 实为特色。川渝民居流行穿 斗式木架构,以柱承檩椽, 很少用梁。柱密,柱间穿插 枋木。这样,可以使较小的 木材发挥作用,不必到深山 老林砍粗树。平房人字坡顶,城内瓦房不用筒瓦,只用板瓦,并常 用雄大的挑山(即悬山),以防雨水淋湿墙壁; (2) 天井较云南及长江中下游为大; (3) 因四川多竹,所以常用土墙。 (4) 乡间用竹架草房及土墙也很多。
(5) 平面布置仍是一颗印制度。四川的平房天井大,显得安定稳重,墙 壁多白灰夹泥墙或板屋,屋顶挑出大悬山,显得雄伟而轻快。屋顶相交 作出各种各样的衔接方法,使房屋风趣而不呆板。
四川民居的冷摊瓦屋顶很有特色,并 且经济实用。不论是干栏式房屋或四 合院房屋,屋顶均为两面坡式,贫穷 人家屋顶覆以厚厚的茅草,富裕人家 则盖小青瓦。屋顶出檐深远,既可以 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 墙面或渗入屋内。这种屋顶又称“冷 摊瓦”,除了指小青瓦屋顶,也包括 茅草屋顶。“冷摊瓦”屋顶的特点是 透气性好,空气从许多细密的缝隙中 进入室内却又感觉不到风,而是徐徐 地、不断地循环着室内的空气,这在 冬季门窗紧闭时效果尤为显著。在夏 季,气候潮湿闷热,“冷摊瓦”屋顶 又可以不断地将室内的湿气排出,较 好地解决了室内的潮湿问题。
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用一些木雕、 石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木雕和 石雕比较常见。在四川民居中较 少见到的是砖雕,但也能见到一 些。砖雕又称“花砖”,是用锯、 钻、刻、凿、磨等手法,把青砖 加工成各种形状,作为建筑上某 一部位的装饰,常用在照壁上或 公馆的大门上。各种雕刻内容题 材广泛,常见的有福禄寿喜字样; 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 人物、花草动物等形象。不为前 堂和后堂,前堂作客厅或餐厅, 后堂专事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