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檐廊”空间研究

合集下载

巴蜀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空间布局研究

巴蜀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空间布局研究

巴蜀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空间布局研究作者:曾槟文张睿智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9期摘;要:巴蜀传统民居有其鲜明的特征。

这种特征一方面是来自巴蜀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典型代表是重庆地区的吊脚楼、川西地区石质碉楼。

另一方面也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尽管自汉代以来对民居建筑规格、形制就有明确的要求,传统民居的发展也一直在历朝历代相关的规定下进行,但由于巴蜀地区远离皇权中心,所受影响较少,更多的地方文化性格得以发展。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体现为超宽的檐廊设计、非对称空间布局等。

而历史中的移民迁徙巴蜀本土文化与南方文化、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所以巴蜀传统民居建筑也吸纳了一些南方、中部地区的建筑经验。

关键词:巴蜀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巴蜀文化一、巴蜀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巴蜀传统民居以院落式的民居为主,也有一些吸纳少数民族建筑形制的碉楼、围楼等民居建筑。

这些民居建筑大多采用穿斗式、杆栏式木构架构建,使用生土材料、砖石结构、木板作为墙体材料。

主要的装饰,集中在门窗、飞檐、屋脊等地方,以木雕、石雕为主。

巴蜀传统民居分为城镇住宅和乡村住宅。

四川地区主要以石瓦房为主,重庆地区除石瓦房以外,还有一些吊脚楼建筑。

这种吊脚楼建筑和传统的杆栏式建筑不同,也和湖南的吊脚楼有所不同。

湖南的吊脚楼,则多修建在水边,重庆的吊脚楼因为地质因素多修建在山坡地带,通常是一半悬空的,一半建在地基上的。

(一)多元文化融合虽然说蜀道难,但并没有隔绝巴蜀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巴蜀文化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

在历史上看,古代巴蜀的建筑文化與北方中原建筑文化以及周围地区的建筑文化紧密相连,不断交流融合。

在历史上就有几次移民运动。

秦治巴蜀时期,大量的北方秦人入川。

唐玄宗唐僖宗避乱,也使得不少北方中原人迁居巴蜀,尤其是明清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

大量的南方、北方移民入川,在此垦荒经商,一方面不同移民的文化和巴蜀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另一方面,来自异乡的文化也留在了巴蜀地区,所谓“俗尚各从其乡”。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特点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特点

水环境的布置


讲究“无水不建城、无山不成景”。 首先建城靠近河流,以便供求和运输,同时还要避免水害;临水 还要位于河流的一侧,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形成曲折的入口以 “无歪斜倾泄之患”。 对不理想之地则“因自然之势,潴而蓄之;雍而积之;或防而障 之;或引而通之”。 其次是利用水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人有玩水、观水的天性, 河、川、湖、池都能给人带来乐趣,“人生之血以气而行,山水 之气以水而运”,近水、亲水普遍成为建城、选址的重要原则。 但若选址不当也能带来洪涝之灾,因此在传统的人居环境建设中, 在宏观上选择有利位置的前题下采取“堵、疏、蓄、抬、架”的 方法治之。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
——以四川罗城古镇
传统聚落空间的营造为例
罗城简介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东北部, 距 县城 31 公里, 地处岷江中下游, 气候 温和, 四季分 明, 春早有 寒潮, 夏热多暴雨, 秋季雨绵连, 冬旱日照 少, 属盆地湿 润性亚热带气候。古镇始建于明末崇 祯年间, 自清以 来, 一 直是方圆百里 的物资集散中 心, 是闻名的 旱码 头 , 土白布、大米、桐油、卷烟以 及来自成都平原的 菜油等物资都在此集散。镇中心 的主街凉厅街 。 俗 称船形街 , 更是集交通、贸易、休闲、祭典等功能于 一身。
←返回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在传统聚落中, 由于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紧密的血缘纽带, 加上相对宽 松的政治氛围,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而顺畅。 罗城古镇强调人际交往、 邻里友善的环境氛围, 人性化的交往空间以及 空间 序列结构、建筑形态布局、比例尺度等所体现出来的 精髓, 都是当 前人居环境营造中值得借鉴的。

一、街道空间的营造 二、注重空间的序列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三、构筑根植于自然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丁蕾段威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遗存的瑰宝,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本活的建筑百科全书。

其所承载的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从四川传统民居入手,着眼于四川传统民居的要素的研究,发掘其对现代民居设计建造的指导意义。

借双龙桥村综合体建设的契机,将四川传统民居要素和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和,应用于综合体民居的设计建造之中,设计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宅。

关键词:四川民居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1.前言传统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民居形式记载着本区域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传统民居较其他建筑类型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是在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经过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创造出的属于本民族的艺术精华。

传统民居所承载的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形式、营造特点都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美好城乡建设。

四川省委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的概念,即在场镇周边建成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比新农村建设和示范片建设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1]。

在综合体规划设计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民居设计应“结合地域文化和传统民居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丰富外观立面、优化内部功能,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塑造自然和谐的农房建筑特色,防止出现呆板‘火柴盒’式的建筑造型[2]。

”因此,在对地域内民居元素深入研究之后,将地域内传统的民居元素融入至综合体建筑设计之中,是体现综合体建筑特色的有效方式之一。

2.四川民居的特征2.1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巴蜀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四川人民就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掌握了一定的营建技术,创造出干栏式民居。

区域性民居元素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古蔺二郎镇集镇居住区设计为例

区域性民居元素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古蔺二郎镇集镇居住区设计为例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域性民居元素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古蔺二郎镇集镇居住区设计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20100501摘要区域性民居元素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古蔺二郎镇集镇居住区设计为例作者简介:易宁,女,1976年7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杨尽教授,2010年07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摘要四川民殷物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乡民居建筑式样丰富多彩。

由于受气候、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四川民居的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四川民居是由远古的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成,形成了独具四川特色人文内涵的民居建筑。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也已经远远脱离了仅仅追求功能性,适用性的初步原则,转到更加深入的去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人们在满足简单的生理需求后的更高要求。

建筑早已从物质载体上升为文化、精神的载体。

二郎镇作为四川省级重点小镇,正在进行全镇的总体规划和改造,并希望以郎酒文化为依托,将该镇打造为“中国第一酒镇”,从而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对于二郎镇集镇居住区的建筑及景观设计,也应该突出体现这一文化内涵。

国内外对于相关内容的研究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国外建筑界对于四川民居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对建筑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探索是相通的,新古典主义和地方主义两种理论流派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建筑创作领域中的研究也是我们的建筑设计工作者所一直思考的问题。

设计工作者们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归纳了复制和仿制、提取和拼贴、寻求理念等几种主要的方式,值得借鉴。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基础上,依据设计定位展开对二郎镇居住区建筑及景观设计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通过引入建筑及景观设计原理、工程学、景观学、美学、生态学和相关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四川民居的在空间布局、建筑外观、建筑结构及构造、建筑选材、建筑装饰等各方面的特征做出相关研究,提取出可用于设计的四川民居元素,例如四川民居的平面及空间布局屋顶、穿斗构架建筑用色等。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
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村寨的房屋有个明显的特点,即:房顶无瓦,盖的是木板。房屋大多 是双斜面屋顶,盖以6尺长的木板,木板层层相压,盖住缝隙,不用钉子。之所以这样盖房,是因为木材多,木板盖顶冬暖夏凉。
彝族人盖房,放弃平地,选择山坡。一户一屋,一列三间,中间有厅,厅左侧有火塘,火 塘用石块架锅,烘烤食物。塘火终年不熄,严禁脚踏火塘。客人来到家中,不得随便坐座,主人和客人的座位有严格讲究。厅左是主人的内室,外人不得随便进入,右边放杂物。室内的窗子小,或无窗。有的房屋有围墙。
四川犍为县有个罗城镇,镇里的民居布局很有特色,即:俯视如同一条起航的船。镇子坐 落在铁山北麓,镇周围无溪河,人们靠雨水生活,期望用船形布局引来充沛的雨水。也有人说,这里的地形是两头小,中间大,老百姓自然地建成了船形镇。只见街两头的房屋两端互相接拢,由两端向中间不断扩开,中间的古楼处宽达20米。两侧的房屋如船舷,古楼如中仓,街头的“灵官庙”如舵叶,大山起伏、植被苍翠如同大海。街面以青石板铺地,房屋多是前店后宅,覆以青瓦。街两侧有长200多米、宽约5米的“凉厅子”,穿逗木结构。四方的乡民来此赶集,节日在此耍狮子,玩龙灯,踩高跷。罗城镇的建筑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注意 。西南建筑设计院按照罗城镇的样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以西24公里处设计了一处“中国城旅游中心”。
川渝民居受地形制约而形成独自的风格。由于盆地湿热,民居必须出檐以挡雨,又必须敞开门窗而使空气流通。由于山地较多,民居建在山坡,横向并列,不宜纵深发展,因地制宜,不拘方向。以务实为特色。
川渝有丰富的建材资源,街道或天井以大青石铺盖。木材很多,以熟桐油刷在表面以防腐。遍地是竹子,常以竹代木。
川渝民居流行穿斗式木架构,以柱承檩椽,很少用梁。柱密,柱间穿插枋木。这样,可以使较小的木材发挥作用,不必到深山老林砍粗树。

四川民居“檐廊”空间研究

四川民居“檐廊”空间研究

四川民居“檐廊”空间研究摘要:“檐廊”作为四川民居重要的空间体系,在生活和日常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形成是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总括了四川民居特点,主要分析檐廊的形成因素及作用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檐廊对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四川民居;檐廊;城镇建设四川民居概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周有高山环绕的天然屏障,内有河川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内陆盆地,几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四川民居就山地而生,就平原而长,粗狂而不失灵秀,巧妙中见幽默,多样而又统一,功能、形式、美学并存,南北风格杂交熠熠生辉,建筑环境和谐统一,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和探讨,为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做了很大的贡献。

四川民居充满了生存哲学和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环境观,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考虑都反映出一种最朴实和原始的价值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环境—民居—人”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

其特点在《四川民居》中归纳为:1、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

2、布局灵活、规划合理、顺应地形、沿江而行、顺江而建、随弯就弯、开合有致。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地施工。

4、轴线明确、平面灵活、变化有序、内外结合、层次丰富。

5、青瓦粉墙、重重院落、翩翩村寨、轻盈轻巧、朴实自然。

而四川民居中保存的檐廊作为特殊空间,成为传统民居中独特的文化,并对现代城镇建设和保留地方文化特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檐廊在四川民居中的存在因素对于檐廊,并没有相关书籍做系统研究,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物屋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并由檐和廊两部分组成。

檐廊作为廊的一种形式主要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出檐长度最短一米左右,仅作象征,但必立柱檐,宽则五六米,胜过街面(图1)。

带檐廊的廊坊式市街本来发达于北方,但逐渐消失,反而在江南地区尤其四川乡镇普遍兴盛。

其作用因素:一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热地区,气候具有温暖、高湿、多雨、风缓的特征。

浅谈四川民居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浅谈四川民居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66浅谈四川民居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论◎王虹婷摘要:建筑设计方法论属于当今比较新兴的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以建筑设计为主,并全面揭示了设计活动的本质与结构体系,对建筑设计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建筑本体出发,通过对四川民居的建筑材质、建构、空间、艺术特点的研究并探讨出四川民居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并运用设计方法论对四川民居进行研究,得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四川民居形态浅谈,为传承与发展四川传统建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川民居;设计方法论;建筑设计现当今,充满个性张扬的社会中,人们都在追求着标新立异,可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大部分建筑师们长期以来也习惯于传统的设计方法模式,并没有去多维度的思考建筑设计方法论。

如今关于方法论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许多方面,例如:设计过程的深化研究、设计活动以及如何解决设计的本质、设计矛盾等。

一、建筑的本体建筑本身所特点是人居环境场所的体现,即是人们要在此环境中生活,是用来使用的。

主要决定建筑的还是形式和功能,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及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时代变迁,这两个方面也会因此不断适应、改变。

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本体也渐渐变得不是只有本身固有的职能,还肩负着使命任务,但不能也就因此改变它的本质。

四川民居中的材质、建构、空间都需要继承和发扬,是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

因此需要一个全新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建筑设计方法论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方法论不同于建筑设计方法,它可以说是建筑设计方法的方法,包括很多范畴,是基于建筑设计方法之三的更高的思想层次。

”以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建筑材质。

既然建筑的本体是建筑设计理论基础,那么建筑材质、结构、空间就是建筑本体的主要元素。

而建筑材质就相当于建筑的皮肤,而“皮肤”无法承受被包裹,否则会无法呼吸不透气,并不希望自己的特质被掩盖,材质是有它自己的存在价值。

材质包括的是材料本身和质感体验,建筑师们总说肌理这个词,其实就是这里的质感。

浅析四川民居庭院空间构成要素及意境营造

浅析四川民居庭院空间构成要素及意境营造

Vol.40/No.13/Westleather1四川民居庭院空间的构成要素四川四周由山环绕形成的盆地,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盆地内河流蜿蜒曲折、气候温和,为巴蜀独特的文化创造了环境。

四川民居建筑类型多样,地方特色浓厚。

最大的特点就是天井与院落的融合,庭院兼有南北住宅庭院的特点。

同时结合当地文化,地理环境和习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

庭院空间的布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宅前将院坝改为花园,形成前庭的绿化空间,进门就能感受都优美的环境。

另一种是在宅后设花园,其好处是环境幽静,便于游赏休闲娱乐。

1.1建筑要素1.1.1建筑结构四川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

为解决全年大部分时间的湿热天气,解决闷热的不适,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最基本的解决问题。

四川住宅建筑结构主要以木结构为主。

由于其结构简单,材料精简,稳定性好,穿斗结构是当地居民最常用的方法。

穿斗构架暴露在墙壁外侧,墙壁表面常常被白灰覆盖,这与深色木框架形成鲜明对比。

外露的结构将墙壁分开以形成独特的图形。

四川民居的屋顶主要是小青瓦坡屋顶。

屋顶轻巧,屋面做成略微平滑的内凹曲线。

1.1.2围墙庭院主要由建筑主体的外墙构成。

在庭院中,墙壁作为一个连续的表面,与庭院大门一起,围绕着庭院空间,同时也作为庭院的边界。

围墙是美化庭院的重要部分。

主要围墙结构有石墙、卵石墙、砖墙、土墙、板壁墙和编竹夹泥墙等。

石墙能砌出整齐的纹路,美观大方。

砖墙除了整齐纹路,还会根据需要砌出各种图案。

竹编泥墙是普通人最常用的墙,价廉物美,不易破裂。

1.1.3门窗门及隔扇是建筑外围空间和院落空间的连接点,是形成庭院景观风格的重点装修部位。

在四川的传统住宅庭院中,门窗大多采用木质材料制成,单向开口的门窗可以完全拆开,从而可以进一步整合室内空间和庭院空间。

庭院大门既是立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又装饰艺术的具体体现。

窗户种类繁多,是民间艺术装饰中最集中,最丰富,最鲜活的部分。

其艺术表现与照明和通风功能紧密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居“檐廊”空间研究摘要:“檐廊”作为四川民居重要的空间体系,在生活和日常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形成是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总括了四川民居特点,主要分析檐廊的形成因素及作用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檐廊对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四川民居;檐廊;城镇建设四川民居概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周有高山环绕的天然屏障,内有河川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内陆盆地,几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四川民居就山地而生,就平原而长,粗狂而不失灵秀,巧妙中见幽默,多样而又统一,功能、形式、美学并存,南北风格杂交熠熠生辉,建筑环境和谐统一,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和探讨,为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做了很大的贡献。

四川民居充满了生存哲学和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环境观,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考虑都反映出一种最朴实和原始的价值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环境—民居—人”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

其特点在《四川民居》中归纳为:1、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

2、布局灵活、规划合理、顺应地形、沿江而行、顺江而建、随弯就弯、开合有致。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地施工。

4、轴线明确、平面灵活、变化有序、内外结合、层次丰富。

5、青瓦粉墙、重重院落、翩翩村寨、轻盈轻巧、朴实自然。

而四川民居中保存的檐廊作为特殊空间,成为传统民居中独特的文化,并对现代城镇建设和保留地方文化特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檐廊在四川民居中的存在因素对于檐廊,并没有相关书籍做系统研究,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物屋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并由檐和廊两部分组成。

檐廊作为廊的一种形式主要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出檐长度最短一米左右,仅作象征,但必立柱檐,宽则五六米,胜过街面(图1)。

带檐廊的廊坊式市街本来发达于北方,但逐渐消失,反而在江南地区尤其四川乡镇普遍兴盛。

其作用因素:一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热地区,气候具有温暖、高湿、多雨、风缓的特征。

基于四川民居中材料应用的条件限制,为应付多雨的气候,防止墙体冲刷,“大出檐”便成为四川民居的主要特征之一。

檐廊式图片来源:另一方面,在城镇、场镇居民中,“大出檐”又引申为“凉厅子”,在川东川南一带出檐深远的檐廊又构成了廊坊街,廊坊街有的发展成两层檐廊,成为店居与街道过渡的灰空间,即丰富了民居的形式,又满足了人们在檐下行走、摆摊、休闲之需。

尤其对于四川雨期长而又细雨绵绵,夏天酷暑难熬,潮湿闷热的气候,若浅檐无廊,无论居家、赶场均把人赤裸裸地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形同旷野。

檐廊的存在是人居生活的需要,亦是商业活动的需求,是一种以礼待客的美德之所见。

有民间谚语说:“廊厅客人息,关门住家人”。

就是廊子和住房在人的使用上的差别,客人不进家,有遮盖的敞屋相待,是一种建筑上的礼遇,建筑上划清了客人家人的区别。

有的临街廊柱间还增设实木栏杆,有时甚至架设摊贩、货柜以出租。

川中言生意人为客商,“客商,客商,先客后商”。

[1]檐廊先为客租个摊位后为商,双方互利,得廊庇护,疏通了人情和商情之间的关系,这也与四川场镇之所以繁华的因素之一。

二、以罗成为例看四川檐廊街坊的空间形态罗城作为最典型的廊坊式市街,地处犍为县北部山区,坐落于一个椭圆形山顶丘状坡面上。

市街两头窄,中间宽,东西长,南北短,街中间戏楼又似织布穿线带纱的梭眼,所以人们叫它“云中一把梭”。

远处观看,又恰似船形,弧形的檐廊如船舷,戏楼如舱屋,东端的灵关观似船老大搬舵的尾蓬,右侧原长22米的过街是船舵,西端天灯石柱似船的蒿竿,船形之貌样样俱全,故又叫“山上一只船”。

[1]船型街两侧长廊,被当地人又俗称敞廊,凉厅子。

在这里穿行赶场不怕日晒,不怕淋雨,更不会湿足。

明清时期这里被称之为“晴雨市场”,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观灯和下棋,别有一番风味。

[2]这种船型布局空间并不孤立,在川中还有诸如丁字型、井字型、口字型、磨子型、口袋型、龙型等。

有关罗城船的造型布局的传说也很多,如:罗城云集四方商人,建船形镇有“同舟共济”之意;又因罗城地处山丘,无大江大河,长期干旱,取船形寓意为向天祈水;又说,罗城为天上仙女掉下的一把梭等(图2)。

具体罗城檐廊其出檐深达5~7m,东西连绵200多m,形成了一个连贯灰空间——“凉厅子”(图3)。

凉厅子均为木结构北侧有檐柱41根,南侧有檐柱43根,柱高7.6 m左右,石台基高1 m。

两边宽大的凉厅子为城镇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白天可休闲,夜间可游玩,赶场时是集市的“前店”,节日时成祭典广场的“包厢”,雨天也可以形成交通“走廊”。

这种亦内亦外的灰空间,增强了中心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丰富了视觉景观的层次,提高了户外生活质量。

并通过形成“边缘效应”,使空间心理场趋于安全、凝聚,人们情绪稳定、平和,在交往活动中,保持闲适、放松的状态,从而吸引人群逗留更长的时间,实现户外空间生活的自我完善 [3]。

像这样以长长檐廊作为商业活动一部分的空间在川内还有涪陵大顺、大竹青河、广安肖溪等,作为一个高度智慧,文化极度发达的民族在建筑上的折射,把物质精神并重,满足生存需要又满足心理需要的聚落,以一种最特殊的方式诠释着对人的行为足够的关注。

三、传统民居中檐廊的优越性1、乡民上街,视交易寒暄、会友探亲为一种精神享受。

四川特殊的“父子异居自昔即然”的家族生存状态,使得四川民居体态小、分布散落,多独居隐蔽在深山之间。

因此檐廊作为调剂农村寂静环境的共享空间,成为亲朋好友交流的很好避所。

2、在赶集的日期,檐廊作为重要的枢纽空间,减少了主街的人流拥塞压力。

3、以檐廊为行商、摊贩设点营业带,空出街心空间专为行人流动,若无檐廊,商贩们于街道两旁撑伞搭棚,行人夹于摊点之间,加剧人流拥挤,影响商业交易和行人活动。

4、檐廊为半封闭空间,是开敞街心到居民住宅全封闭空间的过渡地带,这样增加了空间层次和光影的效果。

同时川中遇纠纷常言“到街上讲理”。

意指光天化日下套公道,因而作为半公开的空间,对于化解纠纷,防止邻里矛盾激化有着特殊的作用。

5、统一的檐廊构架和结构,是场镇居民统一认识的默契。

宽窄举架,上下不可错落皆得大家齐心协力,实则以檐廊的统一性协调制约各自为阵的独立性。

同时这种不争风、不眩耀、齐平的建筑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邻里相互忍让的好民风。

6、檐廊是天然的纵横两向通风排气管道,纵可左右从两端通风出气,横可归纳各家各宅浊气湿风通过檐廊传向街心,播送空中,亦随之卷走尘埃。

7、半封闭的檐廊又是悦人心目的光影变幻体,强烈的阳光通过它的过滤,由强烈变得柔和,还给座商铺面以清晰的光线,保护了怕晒的商品,又以柔和亲切的光线聚拢了客户。

8、有不设铺面的民居,借檐廊为“前厅”“堂屋”。

合院者大门齐平内天井,开门见街、见庭院,街与宅互通,不事遮挡,不意含蓄,坦然内庭,隐喻对人的珍重,和官宅的森严形成强烈对比。

赶场的农民借此暂放物品,小憩片刻,要碗水喝,是联系场与乡亲密关系的空间谐构,是滋养好民风的场合[1]。

四、启示和借鉴弗.莱特指出“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

从事民间建筑研究的美国人亚利山大的《灵芝咖啡》一文中也指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有一种非常单纯的品质,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人们不但了解这种品质,而且也使他们的建筑表现出这一品质”,这是因为“建筑品格是由那些不断出现的生活模式所决定的,而这种生活模式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是生活和环境的统一”。

[4]作为地方特色和生活风俗乃至审美伦理的檐廊空间,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双重满足,檐廊的包容性使得空间有很大的吸附力,檐廊作为特殊地域文化的产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乡土情、邻里情、家族情。

从中我们可以吸取营养,给现代小城镇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结如下:1、对人性化交往空间的足够重视现代的建筑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以寻求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并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不同空间的需求,给予不同的规划和设计。

檐廊是特殊地域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生活方式、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乡土情、邻里情、家族情,是场所精神的人文体现。

在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传统“基因”不变,努力寻求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关注地方人文形态,真正形成“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人性化空间。

2、对公共领域的重视现代城市空间人口密度大,为满足居住需求,高楼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随着对城市文明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人居环境中的环境因素重新定位。

这在传统民居中,人们把自然放在一位,把建筑看做自然一部分的生态观是一致的。

这里环境不仅仅是居住区的一道风景,而是包涵着人与人交流与活动的需求,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就要对公共领域作出合理的比例划分。

公共领域的设置可以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几率,把人们从室内引向室外,从而引导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

3、对地方特色人居环境的营造所谓乡土民居,檐廊作为一种地区文化种符号,是“天—地—人”的产物。

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人文背景,才有了檐廊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并集实用、经济、审美于一体。

传统聚落的鲜明个性就在于它的地域性,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可以使人在“千篇一律”的世界中找回自我,并由此提升民众对于传统的保护意识。

此外,贝幸铭先生说过:“…未来始于过去,历史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5]”。

我们所在城市的历史、传统、习俗、记忆、个性以及特有的美感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都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结语檐廊作为四川民居中特殊的构成部分,是对四川人居最贴切、最人性的关怀。

当然,四川民居中还有很多可取的经验和智慧,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代表着西南一带的建筑特色,而檐廊作为一个细节,亦是值得深究,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尤其对灾后古镇重建的指导性意义。

注释:《四川民居》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省建筑学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林建力,解析与探讨四川地域性居住区空间结构与形态,把四川民居街巷空间分为挑檐式、檐廊式、重檐式、挑廊式、骑楼式等。

参考文献:[1]季富政著.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肖自立、任文举、杨娟.论古镇旅游形象定位及其提升[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3]江俊浩、邱建.四川罗成古镇传统聚落空间的营造及其人居环境启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5).[4]单德启著。

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盖罗.冯.波姆(德)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