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古村落民俗旅游是当前国内旅游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古村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进行反思与解决。

本文将从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困境和应对之策。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些古村落由于长期的历史沿革,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这些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导致古村落的商业化和文化的丧失,一些原本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被破坏和改建,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逐渐式微。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古村落民俗旅游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困境。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古村落的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一些游客为了个人利益,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甚至为了获得刺激,乱涂乱画,给古村落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古村落的环境品质,也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如何加强对古村落旅游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些古村落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大量仿古建筑的兴起,商业化经营也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原本风貌。

而一些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导致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游客体验和服务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上述困境,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反思和解决。

需要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村落景区的管理,严格把控游客数量,限制商业开发和广告宣传的范围,保持古村落的原有风貌和文化传统。

也可以建立与当地居民密切合作的机制,促进他们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

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环境的保护。

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应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完善古村落的环保设施和管理规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也可以加大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力度,引导他们爱护环境,文明游览。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芜湖市花津南路,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近年来,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为特色取胜的古村落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形式,有关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古村落旅游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其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古村落旅游开发有内生性和外部介入性两种经营模式。

本文研究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状况,从注重对古村落的保护,突出自身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实行品牌营销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提出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徽州古村落;开发策略引言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古村落旅游向世人展示了封存百年千年的古建筑艺术和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既体现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现代性,又有利于村民们真正认识到古屋古宅的价值,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保护古村落,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古村落旅游顺应了物质丰富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淳朴的精神需求。

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提高,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成为热门时尚的旅游活动形式。

我国许多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拥有古朴幽静的乡村田园风光的历史古村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

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皖南古村落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古村落旅游开发概述1.1古村落的概念古村落是那些至今已有500-600年历史的村寨聚落。

他们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

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式微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

例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安徽文化的载体。

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古村落民俗旅游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旅游方式。

这种旅游方式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还可以促进古村落的发展和保护。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

一方面,古村落的建筑、风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保护,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能够传承下去。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商业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商业化运作,才能为古村落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商业开发往往会带来商业化、浮夸的游览项目,以及雕虫小技的商业表演。

这些对传统文化的扭曲和破坏,和文化遗产的真实保护和传承是矛盾的。

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是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困难。

在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需要一批懂民俗、懂传统文化、懂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

目前古村落地区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古村落民俗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原始村庄,他们虽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缺乏现代服务理念和专业素养。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旅游接待、导游、讲解等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影响了古村落旅游业的形象和整体发展。

古村落民俗旅游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懂民俗、懂旅游、懂服务的专业人才,弥补这一短板。

古村落民俗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随着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火热,有关部门和企业纷纷涌入,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旅游项目,旅游设施和设备,但却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

一些古村落因为过度开发和滥建,导致了村庄环境的破坏和历史文化景观的破坏。

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滥造一些观光设施和商业项目,破坏了古村落的本来面目。

由于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古村落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古村落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古村落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阅读《佛山古村落》6.1佛山古村落保护的现实局限和制约因素从本书实地调研的95处佛山古村落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空心化和建设性破坏。

这其实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对于古村落成者是形式上的整体遗弃,或者是碎片化、零散化的建设性破坏。

这两者在本质上则共同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对古村落至少在当下依然堪称为主流的态度,反映了古村落居民对古村落资源的价值认识和未来命运之选择有鉴于此,客观上可以说古村落的保护、传承、活化、升级目前尚存在着本质上的主体缺位。

而这种主体缺位的背后,则存在着法制、管理、规划、资金、教育和技术等多种复杂的现实局限和制约因素。

6.1.1法制因素(1)农村土地政策滞后佛山市在农村实行“一户一宅”的国家政策,缺乏基于地方实际的灵活调整机制,“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客观上与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客观上与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导致古村落内村民不得不拆旧屋建新房。

加上缺乏基于地方实际的灵活调整机制,缺乏对新建建筑的层高、外形、体量和色彩等的控制,使得不协调的新楼凸现于许多传统古村落中,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建筑文化艺术氛围。

“一户一宅”的土地政策给佛山古村落的保护带来的消极作用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城(镇)中村和城(镇)边村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

如禅城区石湾镇湾华村、顺德区杏坛镇髙赞村、南海区九冮镇烟桥村、三水区白坭镇祠巷村和高明区杨和镇豸岗村等,这些村落的格局大部分保存较好,但村民迫于现在的土地政策与居住需求的矛盾,不得不拆掉老房子盖起现代新楼房,使得村落的传统风貌遭到较严重破坏。

(2)法律法规不完善佛山古村落具有文物的特征、属性和价值,却又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

国家《文物保护法》仅保护村落中的文物保护单位,未对村落整体纳入保护范畴。

而对古村落的保护,目前又尚无其他法律可依,佛山市也没针对古村落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因而导致大量未列入或不宜、不能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的古村落,正面临着法律法规缺位,对破坏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和惩罚。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1. 引言1.1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始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与重视也逐渐增加。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成为了民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游客们纷纷前往古村落,探寻传统村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感受古老民俗活动的魅力。

在古村落的石巷间穿梭,听取当地老人讲述关于村落的传说故事,参与民俗活动如祭祀、舞龙舞狮等,都让人产生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向往。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也给古村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村民们可以通过开设民宿、售卖手工艺品等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民俗旅游的发展,古村落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1.2 古村落民俗旅游带来的问题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传统文化。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并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再次前来的意愿。

民俗旅游开发过度带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包括景区资源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导致了景区文化价值的丧失和环境的破坏。

民俗旅游经济效益不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景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导致了景区的整体发展不够健康。

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破坏,过度商业化和文化碎化会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影响了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字数要求:2000字】2. 正文2.1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1.原生态风貌丧失:随着民俗旅游的兴起,一些古村落的原生态风貌逐渐被破坏。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部分古村落开始进行商业开发,修建高楼大厦和商业街,破坏了原有的古建筑和自然景观,使得古村落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1. 引言在中国,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宝贵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潜力,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价值。

它们代表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技术,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传统。

因此,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对策3.1 开展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的文化调研,挖掘和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修复和保护古村落建筑,恢复原貌,并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展览,向游客介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增强其吸引力和教育功能。

3.2 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改善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前往古村落。

•增加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3 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开展特色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提供当地特色的食宿体验。

•开展特色手工艺品和土特产的制作和销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

•加强景区保护和安全工作,设立警务巡逻和安全监控系统。

•加强导游和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

4. 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对策4.1 制定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古村落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古村落的维护和保护工作。

4.2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活动。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摘要】古村落民俗旅游是一种融合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的新型旅游形式。

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了古村落民俗旅游的背景和问题意识。

接着分析了目前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以及遇到的困境,探讨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之道。

同时也探讨了社会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对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思考,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关注,并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村落、民俗旅游、困境、反思、现状分析、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社会经济效益、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思考、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村落民俗旅游是指以古代村落为载体,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方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古村落民俗旅游逐渐成为热门的旅游选择。

这种旅游方式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淳朴的乡村风情,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中国,有着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如江南水乡、岭南村庄等,这些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村落民俗旅游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期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2 问题意识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引言2. 正文2.1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古村落民俗旅游是一种结合了古村落风貌、传统民俗文化和旅游体验的旅游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种旅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保护了古村落的文化遗产。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开始将自身的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推出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远离城市喧嚣的古村落,寻找传统的民俗风情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古村落民俗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和解决。

本文将从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中国拥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这些古村落不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传统的民俗风情。

古村落民俗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景观价值而备受游客关注。

许多古村落逐渐开发成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古村落旅游业也因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古村落的开发建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随着投资者的进入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一些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给古村的原始风貌带来了破坏。

一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过于商业化,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模式化的开发所淹没,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魅力。

一些古村落的开发过度依赖景区和旅游业,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一旦旅游市场出现波动,就会给古村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面对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困境,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式和理念。

传统的古村落应当在保留原有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不应该简单地进行景区化、商业化的开发,否则将失去了古村落的原生态和民俗文化特色。

我们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古村落旅游应当注重生态环保,并且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与当地的村民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实现古村落旅游的良性发展。

我们也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古村落旅游不能仅仅依赖于景区和旅游业,还应当发展其他产业,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思路和建议,推动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强化古村落旅游的规划建设,注重古村落旅游的生态环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芜湖市花津南路,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近年来,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为特色取胜的古村落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形式,有关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古村落旅游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其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古村落旅游开发有内生性和外部介入性两种经营模式。

本文研究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状况,从注重对古村落的保护,突出自身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实行品牌营销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提出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徽州古村落;开发策略引言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古村落旅游向世人展示了封存百年千年的古建筑艺术和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既体现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现代性,又有利于村民们真正认识到古屋古宅的价值,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保护古村落,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古村落旅游顺应了物质丰富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淳朴的精神需求。

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提高,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成为热门时尚的旅游活动形式。

我国许多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拥有古朴幽静的乡村田园风光的历史古村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

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皖南古村落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古村落旅游开发概述1.1古村落的概念古村落是那些至今已有 500-600年历史的村寨聚落。

他们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

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式微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

例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安徽文化的载体。

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

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1.2古村落的特点及其价值1.2.1古村落的特点组团的家族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中国古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

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的房屋排列,由周围46个小房子环绕着中心的大屋,就是这种宗族性的早期表现。

宗族的核心表现是宗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念场(或称心理场)作用,许多村镇的建筑均以宗祠为物质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布局,形成聚合状的村落组团空间,如皖南黟县西递村中心祠堂,就起到了心理中心的作用。

许多村落中心均设有祠堂、戏台等公共活动场所,影响着周围民居的布局,安徽黟县的宏村、呈村等,均是以中心的宗祠月塘或戏台为核心展开布局的。

布局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村落虽然不如古代城市那样有着严格的规划标准,但多数村落仍表现出布局上的整体性。

比如说皖南徽州地区的古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湖塘,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当地人称之为“水口”。

水口园林的出现,是明清徽州经济文化发达的产物,是《五杂俎》所言“新安人近雅”的结果。

徽商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有规划理念的村落规划思想的一种表现。

民居的艺术性。

中国古代民居,既讲究外型上的艺术效果,又注重内部空间的合理组合。

如徽州古民居的青瓦、白墙,给人以淡雅明快的美感。

徽州古民居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院落,为封闭空间发挥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不仅成为具有导向作用的枢纽空间,而且天井可用来设置盆景、鱼池等,起装饰美化作用。

由于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光线,很少天然眩光,故能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构图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建筑的历史性。

古村落的识别标志,首先是它的历史建筑。

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

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反映出古徽州商人在明清时代,靠经营盐业致富后,为家族思想和乡土观念所支配,“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黄山市棠樾村的牌坊群,向人们叙述着封建时代忠孝节义的伦理和徽商的豪富;屯溪老街被誉为“清明上河图”;黟县西递村向人们展示着中原望族南迁的历史景观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

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村落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1.2.2古村落的价值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村落古民宅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古村落古民宅一旦破坏将难以复原,其损失难以估量。

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政府和群众都要充分认识保护古村落与古民宅的历史意义与重要性,并承担起保护的义务。

科学考察价值。

现存的古村落还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价值,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设计、构造以及选址问题等方面艺术价值。

村落与山水环境紧密交融;新建筑极少,历史文化环境的整体性好;乡土气息浓厚,历史文化环境的原真度甚高。

文化价值。

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

这不仅体现了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独特的生存环境,而且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思维方式及居住功能等充分认识。

1.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意义一个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房宅、雕刻、家具、室内布置、农用物品等都反映该村落的原始形态,这对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古村落旅游业的开展,促使该地区人们更关注古建筑和古文化的保护,加强了当地居民保护文物的意识,扩大了古村落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通过发展古村落的第三产业,能加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有更多的资金能投入古村落的维护中。

对当地的经济影响的意义。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古村落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构成。

而古村落旅游活动的开展能给当地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

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

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当地文化产生影响。

因此,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

环境影响的意义。

随着大规模访古旅游活动的开展,古村落旅游的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具体说来,一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获得了新生。

二是当地环境将得到改善。

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2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古村落景区类型雷同旅游者选择旅游地首先考虑的是景点的知名度和特色。

一些古村落旅游地类型相同,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虽然有个性特征,如棠樾以牌坊群见长,唐模以水口水街闻名,宏村以“牛形”村落突出,呈坎以祠堂和“八卦形”村落出众,但总体上个性特征不足以弥盖共性特征,同时,众多古村落彼此之间相距很近(最近者不足5km),都在挤观光旅游独木桥,客源市场的替代竞争不可避免,以致位于相对区位劣势的古村落进退两难,每年只接待旅游者1-2万人次,停滞不前。

2.2交通通而不畅即古村落至交通干线的公路等级不高,没有通达古村落景点的固定旅游专线班车,散客想到古村落旅游,要么临时成团跟旅行社团队走,要么包车,要么几经辗转,非常不方便。

2001年,皖南旅游区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表明,散客占全部客流58.79%。

有路无车,等于主动放弃了已经到达村口的古村落潜在旅客。

2.3主题形象不突出人们的心目中,古村落肯定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山村,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的韵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古村落已经失去往日风采,山无往日浓郁,水无往日长流。

恢复“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的山乡古村风貌迫在眉睫。

也只有恢复山乡古村风貌,打“山乡古村”牌,做活“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才能与江浙等地的“水乡古镇”相区别。

恢复“山乡古村”、“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必须从长计议,从眼前做起,搞好规划,加强绿化,注意美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流水潺潺。

古村落之所以出名,一是古建筑,二是名人。

古村落藏龙卧虎,人才辈出。

名村得名人而活,名人使名村以传。

如何依托古村落,打“名”字牌,如“名村”、“名人”、“名祠”、“名坊”牌,依托古建筑,打“祠堂之乡”、“牌坊之乡”牌,依托乡村名产,打“祁红之乡”、“枇杷之乡”牌,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推出明确的主题,是皖南古村落深度开发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2.4村民利益被忽视无论租赁经营或国营,还是股份制或集体经营,不论村民的民居是否是游人参观点,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以及由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构成的场景,是古村落旅游必不可少的环境,古村落的每个村民及其活动已经成为古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古村落旅游的灵魂之一。

是否允许村民参与古村落旅游,村民对自己的家园发展旅游持何种态度,能否从旅游中获得合理收益,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没有广大村民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不妥善解决村民切实利益问题,不给村民因发展旅游而付出的代价(如古民居的翻修扩建和作为参观点的民居内部现代化改造等都受到限制,村民维修古民居希望外观整旧如新,而事实上旅游经营部门只允许其修旧如旧等)予以补偿,古村落旅游氛围将大打折扣,终究会危及古村落旅游开发所以在对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村民的利益是不可忽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