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以临沣寨为例

合集下载

古村落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所调查村中,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古民居村落42个,占58.3%,自然生态村落13个,占25%;9成以上古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10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属于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的分别为31处、12处、2处和58处.(一)我市古村落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我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四个比较显著的。

珍贵古村落保护方法与实例报告文档

珍贵古村落保护方法与实例报告文档
古村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活体文明
古村落与人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与当地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独特的文化传统 与生活习惯只有在古村落中才能得以延续。
▪二.研究古村落保护的原因
2.2高速发展带来的外部威胁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服 务和市政交通设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将进一步推进,为了顺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缓解用地 矛盾,北京市近年来开始了各种原因的较大规模的村庄的迁并工作,2010年北京启动了城乡接合部的50 个重点“挂账村”作为试点,全部在年内完成搬迁。同年,为了保护生态,北京山区有221座村庄从地图上 消失。2010年,为南城发展腾地,大兴区对64个自然村进行拆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古村落保护 与城乡建设发展的矛盾将比以往更加突出。
2.保护资金匮乏: 古村落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文物保护、房屋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量
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目前北京市多元化社会融资模式尚未建立,致使村庄中文物古迹 未得到合理保护和修缮,村落中的历史传统建筑得不到维护管理,逐渐遭到废弃、被拆除或 改为它用。
3.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第一,内容不全面 第二,具体措施针对性不强。 第三,缺乏实施保障。
2.存在问题
2.1 年久失修、缺乏资金造成的古寨破坏 资金问题一直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面临的要问题,在临沣寨的保护中,资金问题成为
制约古村落保护的首要问题。
2.2 传统民居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临沣寨之所以能够将较完整的明清风貌保留至今,也说明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该地区
发展的相对滞后,这必然带来了传统民居质量的老化,基础设施的陈旧,居住状况的恶化等 问题。
三.古村保护研究现状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建筑物老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省级重点古村落,共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游客和相关部门,内容包括古村落的知名度、保护现状、人文景观、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观察古建筑、环境卫生、交通等情况,并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古村落的知名度较高,但保护现状较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古村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知之甚少。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建筑老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2.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但大部分古村落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缺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创新项目和活动。

3.旅游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古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如导游素质不高、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1.加强古村落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2.注重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

通过开展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提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3.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推广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本篇报告旨在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对策。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调研。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向全国各地的旅游从业者、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看法和建议。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份的著名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二、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1.历史、文化差异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不同地区的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整体保护意识不高众所周知,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古村落的保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一些地方开发商篡改或破坏古村落,破坏其原本的历史和文化面貌,这样不仅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而且也影响到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后期规划缺失很多地方在规划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时,仅注重景点的观赏效果,而忽略对整个古村落的后期规划,往往导致后期开发的混乱。

4.游客滞留现象由于很多古村落的道路狭窄,游客多而导致道路拥堵,甚至有游客滞留古村落、长时间停留等突出问题,导致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增加。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改进方案1.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针对古村落保护开发多样性的问题,应当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统一保护开发标准和保护开发区域界定。

2.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应当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大家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热情。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
一、背景
本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为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依据。

二、目的
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
1. 确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
2. 评估项目对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 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三、方法
为了完成本研究报告,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收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2. 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潜在旅游吸引力;
3. 评估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4. 考虑项目对当地社区和环境的影响;
5. 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四、评估结果
基于我们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2. 该项目对当地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3. 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对当地环境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和社区参与措施以实现可持续性。

五、建议和措施
基于上述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其价值和吸引力;
2. 制定有效的旅游开发计划,确保项目的商业可行性;
3. 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
4. 与当地社区合作,促进社区参与和经济共享。

六、结论
本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该项目具有潜力,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我们鼓励利益相关方在项目实施之前对报告中的建议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古村落汇报材料

古村落汇报材料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汇报材料一、背景介绍古村落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开展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保护现状1. 古建筑保护:我们对古村落内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登记,建立了详细的档案。

同时,采取修缮、加固等措施,对濒危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有效延缓了古建筑的衰老速度。

2. 历史环境保护:我们注重古村落整体历史环境的保护,对古街道、古树名木等进行了保护,恢复了部分历史景观,提升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深入挖掘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表演艺术、民俗节庆等,并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进行了宣传推广。

三、发展措施1. 旅游开发:我们充分利用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收入,为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文化创意产业:我们鼓励和支持古村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建设文化创意园区等,为古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3. 生态农业:我们结合古村落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古村落的经济发展。

四、未来展望我们将继续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完善保护机制和政策措施。

同时,积极探索古村落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们期待通过不懈努力,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五、结语古村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发展古村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些历史文化的瑰宝,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中国古代乡村文化是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它得以流传至今,接受
和发展,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由于城市化和社会发展
的影响,中国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令人担忧。

为了保护乡村文化,我们的乡镇开展了诸多活动,改善了当地的文化
环境,保护了地方文化遗产。

这些活动包括:首先,我们针对乡村文化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当地的民俗、风俗、艺术、历史等,以便进行
有效的保护。

其次,我们在村庄保护区建立了文化保护中心,负责整理、
加强乡村文化的手段,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我们还组织乡
村文化活动,包括传统的文化节、放映会、文艺晚会等,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游客参与。

此外,我们还积极向当地政府推动保护乡村文化的政策法规,并组织
当地人参加文化保护活动,加强当地人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增进当地文化
保护意识。

同时,乡村文化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文化传播。

其次,乡村文化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文化保护的意愿。

此外,乡村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也存在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为保护乡村文化做出贡献,继续努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平顶山临沣寨
1. 小寨概况:
• 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村 )
• 临沣寨,因筑墙石料取自紫云山的红色砂岩,观 之如红色的寨堡,故又名红石寨。
• 寨内的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古民居 等与当地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为中原地区 少有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赞临沣寨是“中原 第一红石古寨”。
6. 总结
• 随着世界文明的交互和经济的加速发展,文化村镇的现代化过程 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 是,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应该放弃历史遗存的古村落,相反,我们 应该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保护它的存在。 • 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古村落的周边帮助村民建设另一个舒适的新 农村,以减少古村落的破坏。 • 古村落是历史长河中文化多样性的物质表现,它具有着浓厚的历 史文化内涵,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还 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
4.4民居格局: • 临沣寨明清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寨内现有明代民居一栋 3 间、 清 代民居 100 余栋 400 多间,建筑大多沿街,多为脊坡式的瓦房和 楼房。明代建筑在临沣寨寨内南大街北侧,平面凹陷,面阔 3 间, 五步架进深。临沣寨民居为清代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保存较为 完好的清代院落有二十多座。 • 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从明代至今,在制时 代链上没有缺环,且各个时期均有纪年的规范建筑形。尤其 是明代建筑,通体用红条石筑砌而成,结实坚固,集中地存在一 个处于低洼潮湿的村庄之中,历四五百年而不变形。这在全国也 是极为罕见的,为研究明代建筑过渡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 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4.3路网规划: • 石墙内部基本上是平地,大大小小的院落规则排列。由于寨墙的 西门偏北,东门偏南,南门偏西,因此,它们与内部道路的衔接 就没有形成直通的大路,而是各据一条,通过丁字交口转接,即 “井”字格局。由于门的朝向与城墙垂直,并非完全正向,因此内 部道路与东、西两门交接也不是一条直线,而略呈弧线。从大门 口向内看,不见道路的尽头。这三条路和城内东北部的一条南北 向道路形成了风车状的路网,在此基础上,再分出若干小道连接 每家每户。因为未设北门,东部南北向的道路北部是一个盲端。 它与另外三条看不见尽头的道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种包含 丁字口、断头路的交通网可以防止寨内空间被一眼看穿,进一步 迷惑外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可
行性报告以临沣寨为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环境与地理科学系李鹏飞
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
——以郏县临沣寨为例
摘要:
我通过对多篇相关学术文章的检索与分析研究,深入了解我我国各地古村落开发与
保护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对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古村落旅游
开发的先进经验策略,结合各地的优秀发展模式,根据河南省郏县临沣寨当地的具体情
况,制定了临沣寨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可行性报告。总结各地的开发经验与保护原
则,为临沣寨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农业文明在我国有这及其漫长的历史,村
落文化作为农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独特形式。随着城市
文明的发展,古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独特而又
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科学价值,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1]。然而在
各地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以及人们急功急利的发展
模式,古村落的文化核心正在随着旅游的开发而逐步消失。那么怎么在开发过程中保护
古村落文化成为各地政府和人民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河南省郏县临沣寨谈一下
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方向。

2临沣寨的简介
临沣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距县城12km,距平顶山市
约30km,临沣寨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
因建红石古寨而得名的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
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被专家誉为
“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临沣寨耗资1亿两百银,寨子由沣溪、柏水
环绕,芦花飘扬,水鸟欢唱,寨内民居规模集中,错落有致。2005年11月12日,建设
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临沣寨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

3临沣寨的特色旅游资源
在范晓琳、苗坤、吕锐撰写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
例》中,将临沣寨的特色资源分为三类,分别为:历史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自然
环境特色[2]。
在王中旸的《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将临沣寨的旅游发展
资源总结为一下几点,村落景观及民居建筑考察与观赏、古村落发展历程及社会精神展
示、乡土文化体验和建立美术、摄影创作、影视拍摄和古民居建筑研究基[3]。
王瑾瑜、王云娜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村
临沣寨为例》中,将临沣寨传统聚居文化特色景观分为姓氏聚居文化、盐商文化,将建
筑资源细分为寨门、寨墙、街巷、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4]。
4怎样加强临沣寨保护
在王中旸的《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对于临沣寨的保护提
出了一下几点看法:整体保护、特色保护、依法保护好发展性保护[3]。
重庆工商大学的王喜洲编写的《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中对于古镇的旅游开发
和保护提出了五项措施,包括环境保护、古建筑保护、废墟文化保护、综合保护与加强
保护宣传五个方面,并且详细的分析了保护的措施,对于临沣寨的保护具有非常大的操
作与借鉴意义[5]。
河南城建学院的刘书芳与张现梅在《乡土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延续———以
临沣寨为例》中则较为简单的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的整体保护原则与保护利用发展原则
[6]。
不论是哪种分类与保护原则对于临沣寨都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指导意义,而我在分析
各地古村落保护文献中综合认为,对于临沣寨的保护应该采取经济性保护、法律性保护
与文化性保护、宣传性保护。

5临沣寨旅游开发原则
王中旸的《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认为临沣寨的旅游开发要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与市场导向原则,在旅游开开发之前要对临沣寨进行开发规划,那些
需要修复,哪些需要重建。旅游定位是什么,游客人数控制在多少。并且要根据市场的
需求不断改变和提高,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孙明泉在《论古村镇文化资源的综合认知与可持续开发——兼谈河南临沣寨旅游开
发的概念性规划》中基于文化的视角,把我国各地古村镇的开发实践,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不同的表现形态:原生态型开发、次生态型开发、博物馆型开发与文化移植型开发;基
于经济角度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也分为四种:政府主导模式、项目公司模式、经营权出
让模式、村民合作开发模式[7]。
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三人编写的《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
例》认为传统民居旅游开发原则为:保护原则、文化原则、特色原则和与古城墙、古街
道、古寺庙相结合原则还有参与型原则[8]。

6小结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开发与保护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临沣寨在作为古村落
方面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同时临沣寨目前也面
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式,我们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开发临沣寨旅游开发同时,文化和
建筑的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要坚持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可持续发
展道路,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5参考文献
[1]关正孙.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J].职业研究,2009-06:87
[2]范晓琳等.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J].华中建筑,
2011-02:158-160
[3]王中旸.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N].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
报),2009-07(29)
[4]王瑾瑜、王云娜.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村临沣
寨为例[J].科技信息,308-309
[5]王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研究,2003,(2):90-93
[6]刘书芳、张现梅.乡土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延续———以临沣寨为例[J].安徽
农业科学,2008,36(28):12468-12469,12505
[7]孙明泉.论古村镇文化资源的综合认知与可持续开发——兼谈河南临沣寨旅游开发的
概念性规划[J].许昌学院学报,2009,28(6):121-125
[8]刘家明等.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09,19
(3):264-2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