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doc

合集下载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现代教育理论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现代教育理论

浅析教学合一与现代教育理论靖江季南初中陈一平今年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

我还清楚的记得20年前的10月,那时我刚刚踏进师范学院的大门,对大学生活还是很好奇,还是很新鲜时,学校的第一个大型活动——组织、学习陶行知,因为正好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还积极报名参加了“陶研会”。

当时的我完全是一个学生,对教学可以说完全陌生,当时的学习可以说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现在作为一个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近20年的我,再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研究和实践的教育问题,更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理论就像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是那么朴实与真,但是那么深远!永远永远也不过时,值得学习、研究!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精神的他永远是我们的楷模!他不愧是伟大人民的教育家!今天就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与现代教育理论一致浅谈如下:陶行知在1919年2月针对注入式“教授法”提出:“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他把先生分成三种。

第一种先生只会教书的很形象比喻:“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

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

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

陶行知认为第二种要比第一种好的多!这是对以前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一种挑战与创新!教师角色的一次历史性转换!现在教育理论提出: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尊重学生本位、学生主体、学生个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为本”,视教材为“圣经”,而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第三种先生被陶行知热讽为“热心“的先生”,“他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

陶行知反诘提出:“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他紧接着提出解决的办法:“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检测试卷 附解析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检测试卷 附解析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检测试卷附解析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A.新民德B.移民风C.增民财D.强民体2、直接关系到问卷的质量,关系到所获得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的是()A.问卷设计B.问题的形式C.答题的形式D.答案的格式3、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A.寅学制B.癸卯学制C.子癸丑学制D.戌学制4、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方近代教案法是()A.德克乐利教案法B.蒙台梭利教案法C.设计教案法D.五段教案法5、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立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元教育学6、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整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颁行“戊辰学制”,该学制颁定后进过多次局部的曾该和调整,越来越重视()A.乡村教育B.普通教育C.师范教育D.职业教育7、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昆体良D.西塞罗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师范教育问题的著述是()A.张之洞的《劝学篇》B.康有为的《大同书》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严复的《救亡决论》9、在选拔性考试中,某试题得分的标准差极小,表明该题存在的问题是()A.难度低B.效度低C.信度低D.区分度低10、豆豆妈妈将豆豆送到幼儿园后极不放心,于是,在幼儿园的监控室观察豆豆的在园表现。

2021年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解析及对照

2021年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解析及对照

2021年311教育学根底综合真题解析及对照我们教育学老师,将2021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分析总结,希望给广阔考生做参考,如果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咨询我们教育学QQ在线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以下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真题解析】B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

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勤思对照】勤思讲义教育研究方法局部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中教育研究的开展历程。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A. ?学会关心?B. ?生命线?C. ?中学道德教育?D. ?社会与道德教育?【真题解析】B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

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局部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第一局部:?设身处地?;第二局部:?证明规那么?;第三局部:?你会怎么办??o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

这种问题属于〔)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真题解析】A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1-2021)?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开展指导制度。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试卷A卷 含答案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试卷A卷 含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试卷A 卷 含答案 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材”是指( )A.经述之才B.吏治之才C.辞章之才D.货殖之才2、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3、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A.道德认知发展B.道德情感发展C.道德意志发展D.道德品格发展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儿童学习游泳主要属于( )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规则或原理的学习D.解决问题的学习5、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设施提高办学效率,在教案中采用“分团学制”的教育改革实验是( )A.昆西制度B.葛雷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6、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经圆满完成。

这句话蕴藏着( )A.负强化B.替代强化C.内在强化D.外在强化7、以下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要求B.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C.终身教育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延续D.终身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8、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 )A.杯弓蛇影B.蜜蜂采蜜C.望梅止渴D.老马识途9、场依存认知风格者偏向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索学习D.有意义学习10、行动研究的旨归是()A.理论工作者指导实践工作者B.解决教育实际问题C.由理论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D.由实践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11、“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A.教育独立B.教授治校C.思想自由D.文理沟通12、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真题解析】(1)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内涵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

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

“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

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

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

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

“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简要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简要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简要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其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与“教育”关系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与“教育”关系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与“教育”关系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与“教育”关系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1891—1946)为代表的—批爱国志士,吸收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一项最宝贵的创造。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关键字: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1891—1946)为代表的—批爱国志士,吸收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一项最宝贵的创造。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涵义在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

1.什么是生活陶行知给“生活”下过定义:“‘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

”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全集》(二),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80页。

显然,我们对“生活”这个概念,不能作狭义的理解。

按照陶行知的说法“生活”包括“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与“改造社会的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全集》(二),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80页。

陶行知在阐述生活教育时还说:“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的学生。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理论对现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导向作用。

陶先生留学回来之后,在继承其老师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

他主张以“行动”为首,肯付出行动,才能获得只是,有了知识才能谈创造“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提倡“教学做合一”。

这是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陶先生提出这一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关联。

当时的正值帝国主义侵华,国家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广大的穷苦百姓都过着贫苦而惶恐的生活。

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当陶行知看到这个被迫对外开放的班殖民社会时,十分渴望为爱国救国运动出自己的一份力;当他见到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贫苦、愚昧、落后、麻木地受着压迫与欺凌的生活后,他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渴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拯救祖国。

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活动都与爱国活动相伴而生的,留学归来后,他开始推崇科教救国,把爱国救国活动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

他开始把目光投在了乡村教育上,为普通的劳动人民创办学校。

然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不说创办学校的经费,单是要学生放弃家里的劳作一心学习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代,不劳动就意味着要饿肚子。

而学生们根本交不起学费,要老师们收那些本来家里就揭不开锅的老百姓的粮食老师们又下不了手,因而如果教书的老师只识教书,生活同样就没有了保障,同样也得饿肚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压迫下开展师范教育,也迫使陶行知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即其他一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切身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国家的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真题解析】
(1)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内涵为: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

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

“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

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

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

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

“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
“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反对的是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涵:
①“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意义上的目的,是人区别于动物所在;而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因此要做“中国人”,“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进一步提出“做现代的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进而体现时代精神,更为具体。

他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有健全身体,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能够合作,要服务并懂得、善于服务。

②“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是对此的概括和表述。

他说:“活教育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这一主张直接针对以书本为主的传统而发。

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知识,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整体。

③“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

他还提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割裂的,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3)共同点:二者都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
首先,都反对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和主体性,力图去除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脱离实际和实践、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等弊端;
其次,都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
最后,都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富有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