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精品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精品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 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把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富豪人家 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 和种树卖果营利的人,都争着迎接雇用他。看他种植的树,
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即使是移植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而且结得多。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但是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有问之,对曰:“槖驼非能使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我不是能够使树木
着自信的原因.
2.这篇带有寓言性的人物传记是如何塑造郭 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 【点拨】 本传记主要是从以下角度来塑造 人物特征 人物形象的: 角 度 文中语句 “不知始何名”“因舍其 名字 名,亦自谓‘橐驼’云”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 体貌 者” 性格 “甚善.名我固当” 技艺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 (职业) 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六、特殊句式 ①理,非吾业也 ②不知始何名 ③故不我若也 ④吾又何能为哉 判断句 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⑥然吾居乡
省略句 ________
⑦而卒以祸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
古诗品韵
寄左省杜拾遗
岑 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写与杜甫同为
谏官、联步同行的亲密情景,充满了真挚的友
谊.五六两句,上句是说自己因花落而悲白发,

种树郭橐驼传精品教案(精选12篇)

种树郭橐驼传精品教案(精选12篇)

种树郭橐驼传精品教案(精选12篇)单元学习重点1、熟读、背诵,理解思想内容,归纳言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体的内涵,结合其体特点,理解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1、学习本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教学时间:二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本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

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导学案种树郭橐驼传

导学案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二、明确本堂课的三大板块:“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幻灯出示)三、读——准确地读:(一)、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在熟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教师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1、当仁不让,实词检查:(1)、(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3)、早(实)以蕃:(4)、其(莳)也若子:(5)、移之官(理):(6)、见(长)人者:(7)、故(病)且怠:2、舍我其谁: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②虽鸡狗不得宁焉()(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①因舍其名()②因击沛公于坐()③因以为号焉()(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且壮士不死即已()④存者且偷生()⑤臣死且不避()3、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做到准确、通顺。

(提醒学生注意倒装句式)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为哉?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四、说——理解地说:1、说“发现”的话: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的人,他…”进行评价。

(讨论后发言)2、说“关键”的话:怎样才是顺民之天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正确的“养人”之术。

请用“为官治民应该这样……”,补充出这句关键的话。

(先齐读第四段,后说话。

)五、写——感悟地写:“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我们现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请看漫画《爱与碍》,这幅漫画让你想到什么?请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写下你的感想。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4课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4课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如“固”“顾”“怜”“病”“以”“而”等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本文针砭时弊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治民之道。

3.体会本文类比、映衬、对比等手法,感受其表达出的情感。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①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③,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①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

京华:京城,指长安。

②海畔:指柳州。

称“海”,用指边远地区。

剑芒:指剑尖。

③化作身千亿:佛教认为佛能变化为种种形象,即“化身”。

这里是说诗人想把自己“化”成“千亿”众多之身。

赏析此诗写于柳宗元柳州刺史任上。

写诗人久谪僻地,思念故乡亲友。

此诗感情沉痛,想像奇异,艺术构思独辟蹊径,比喻新颖贴切。

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登山临水本为消遣愁怀,没想到秋景萧疏,触目伤怀,更让诗人百感交集,愁肠欲断。

诗人从“愁肠”这一经典意象出发,把处处“尖山”想像成一把把利剑,切割着诗人的“愁肠”。

更奇特的是,诗人迫切思念家乡,只好望乡聊作安慰。

这里处处山头都能望乡,诗人竟产生一个奇思妙想——“化身千亿”,这样就能尽情地满足望乡的心愿了。

诗人的想像与他的学识和经历有关:柳宗元精通佛典,所以想到佛经中关于“化身”的说法也就很自然了。

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世称“柳河东”。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天对》等。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

柳宗元的诗,大多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二、背景简介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

仅有一点儿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中语⽂《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标 1.了解柳宗元⽣平及作品背景,积累“怜、病、顾”等实词的含义,归纳“以、⽽”等虚词的义项。

2.掌握寓⾔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理的写作⽅法。

3.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尊重⽣命的意识。

课内⾃主学习⼀⽂化常识1.背景解读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地⽇益严重。

仅有⼀点⼉⼟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各地官僚为了巩固⾃⼰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作了⽣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本⽂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古⽂知识积累宗庙与祭祀(⼀)(1)《周礼》是儒家经典,⼗三经之⼀。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2)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对祖先崇拜的产物。

⼈们为亡灵建⽴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3)古代的宗庙制是天⼦七庙,诸侯五庙,⼤夫三庙,⼠⼀庙。

庶⼈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祭祀的地⽅。

(4)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和东岳泰⼭中都曾举⾏过,但泰⼭以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出名。

⼆古诗⽂基础1.字⾳识记①孳.⽣(zī) ②勖.勉(xù)③缫.丝(sāo) ④辍飧.(sūn)2.通假字(1)早缫⽽.绪(“⽽”通“尔”,你们)(2)既然已.(“已”通“矣”,了)3.词语解释(1)有类.橐驼者类:动词,似 (2)名我固.当固:副词,本来 (3)隆然伏.⾏伏:动词,弯着腰 (4)因.舍其名因:于是 (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窥伺:暗中观察 (6)橐驼⾮能使⽊寿且孳.也孳:滋长、繁殖 (7)官命促尔耕,勖.尔植勖:勉励 4.古今异义(1)吾⼩⼈..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民,地位低的⼈今义:⼈格卑鄙的⼈(2)以致..其性焉尔古义:来使……充分发展今义: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3)不抑耗其实..⽽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转折,表⽰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既然..已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重点难点:1、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导学环节:一、作者、背景及相关作品1.作者介绍:柳宗元,字_______(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

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也称________。

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他病死柳州之后三年,建有罗池庙祭祀他。

2.创作背景: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3.相关作品:登柳州城搂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二、课文通解(解释加点的字)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第一段:介绍人物情况问题(课堂提问):1、郭橐驼本名是什么?形貌有何特征?同乡人称他什么?2、同乡人用他身体缺陷称他,他的态度如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完美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完美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6.1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重点难点预测】:1、本文寓意的理解。

2、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具】:多媒体【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2、体裁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寄托,言:说的道理。

这种体裁是假借某个故事(有的是拟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或讽刺社会现象的,它深入浅处的把某个深奥的道理,或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特点:结构简短,形象鲜明,善用比喻、拟人、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

本文:——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3、写作背景: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
背(音同侄辈),自然该让我
坐。”
柳宗元,字_______子(厚73-819
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曾任
唐柳朝河礼东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
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 815-819年)刺史,也称________。
在柳州柳期柳间州,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
的事。他病死柳州之后三年,建有 罗池庙祭祀他。
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第五段 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读准字音:
橐驼( tuó)
病偻( lǚ )
硕茂 ( mào )
窥伺 ( sì)
寿且孳( zī )
早实以蕃 ( fán )
长人者( zhǎng ) 勖尔植 ( xù)
早缫而绪 ( sāo ) 移徙( xǐ )
莳也若子 ( shì) 飧饔( sūn yōng )
重要字词
名我固当:
名词作动词,起名。
驼业种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业
早实以蕃:
名词活用为动词,结果实
其筑欲密:
名词活用为动词,捣土
非有能硕茂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作使动,使 (之)硕茂
早而蕃: 根拳而土易:
名词活用为动词,且作使动,使 (之)提早 名词活用为动词,拳曲,伸展不开
柳宗元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 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爱好 的树题诗吟咏。
萦萦窗下兰, 密密堂前柳。
——陶渊明
奉气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溪。
——杜 甫
柳州柳刺史, 种树柳江边。
直背
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 争座,各曰:“说得大话 的便做 头一位”瞎子曰:“我目中无人, 该我坐。”矮子曰: “我不比常 (音同长)人,该我坐。”驼子 曰:“不要争,算 来你们都是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第1课 种树郭橐驼传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树木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兴,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落到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栽种,“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到底是谈治树,还是谈理人?

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传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意深远。《三戒》是其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不幸的感叹。有《河东先生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 2 -

橐.驼 tuó 莳. shì

病偻. lǚ 勖. xù

徙. xǐ 缫. sāo

硕.茂 shuò 豚. tún

窥伺. sì 飧. sūn

孳. zī 饔. yōng

2.识通假 (1)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已:通“矣”,了

(2)早缫而.绪 而:通“尔”,你们 3.解多义

故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所以,因此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原来的

业 驼业.种树 以……为业

术业.有专攻 职业,技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业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事业,功业

理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治、统治 当户理.红妆 整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道理,规律

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副词,姑且

4.辨活用 (1)名.我固当

名:名词用作动词,起名 (2)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 (4)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使……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5.分古今

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 - 3 -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小民。 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

1.甚善。名我固当。 译文:好得很。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 点评:别人名之曰“驼”,指其形象,本有戏谑、贬抑之意,但他欣然接受,足见其开朗的性格特征。骆驼的隐忍与耐劳在郭橐驼身上也得以体现。 2.其乡曰丰乐乡……莫能如也。 点评:郭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郭橐驼种的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郭橐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 4 -

提示:“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如果将最后一段比作文章整个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则从旁门下场了。而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术”,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巧用两“比”,主旨显豁 《种树郭橐驼传》对比可凸显事物的特点,突出事物的差别,强化说理的力度,收到了不言自明的奇效。郭橐驼自道其种树之理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时,对比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郭氏特色的种树规律归纳为四个“欲”字句:“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概括树木的本性,揭示种树奥妙,而其他种树者“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显然扭曲、摧折了树的本性,以致产生“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是从种植“当”和“不当”这一角度所进行的第一重对比。郭橐驼还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这一视角予以第二重对比。从表面上看,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乃至“其置也若弃”,似乎对种下的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甚至近乎漠不关心了;殊不知,这是遵循树木生长的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的真道理。而其他种树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实际上是阻遏、抑制树木自然、自由发展的愚蠢行为,其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一针见血指出其荒谬。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理。须知,本文不只是对科学的种树经验的陈述,在对比出种树之理后,醉翁之意在于讥刺官场之弊,柳公通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句自然过渡到下文,引申到吏治上。本来种树与治民并无干系,但由“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一种树之理对应俗吏、庸吏扰民的种种情形,自然得出这种吏治违反了民生之本的结论。这样看来,“树”与“人”本质迥异,“种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依照规律而动,却是不二之理。两者类比,贴切自然,充分升华了主题,指斥了中唐繁政扰民的现象,告诫统治者应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文章巧用对比,突出种树之理;巧用类比,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豪强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儿薄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缴纳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民不聊生。 本文通过对比、类比所揭示的主题很能针砭当时社会苛政、繁政、乱政扰民的积弊,从中可看到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政治家急于用世以消除弊政的拳拳之意。

《种树郭橐驼传》“渐进式阅读”教学设计 - 5 -

刘永和 一、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寓言,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本文属于“浅近文言文”,语言难度不大,因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渐进式阅读法”对课文进行主体性阅读。 二、阅读目标 1.了解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态度和效果; 2.了解“养树”和“养人”之间的关系; 3.探索名词活用的四种方式; 4.掌握“渐进式阅读法”阅读要领。 三、阅读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有个成语叫“游刃有余”,意思是运转刀刃有余地,比喻工作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游刃有余”典出何处呢?典出庄子的《庖丁解牛》。庖丁真是了不起,他解牛,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动作——“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结果——“饡然已解,如土委地”;工具——“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感叹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听了庖丁“解牛”,得到了“养生”之道。其实,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社会现象密切相连,用自然现象来比喻社会现象的方法已经为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运用。唐朝的柳宗元也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是怎样把“种树”和“当官治民”联系起来的。 (二)阅读步骤 这是一篇浅近的文言文,语言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上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文言文的“读”也就十分重要。读,可以帮助理解;读,可以培养语感;读,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我建议同学们尝试应用“渐进式阅读法”。 1.浏览性阅读——了解梗概,整体把握 “浏览性阅读”要求快速地把文章读一遍,不求甚解,整体把握。阅读时,注意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主要表达方式和疑惑的问题,集中注意力搜索有用信息,为进一步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浏览性阅读”后,用填表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下列课文内容掌握的情况,从而了解学生阅读的效果。如果阅读能力强,方法熟练,应该可以掌握表格内的主要内容。 类别/项目 方法 态度 结果 橐驼种树 他人种树 官府治民 2.梳理性阅读——疏通语言,理清层次 “梳理性阅读”要求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课文层次,读出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来。 3.研究性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要求在“浏览性阅读”和“梳理性阅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不仅研究“是什么”,还要研究“为什么”。 (1)研究名词活用。 名( )我固当 驼业( )种树 日( )以离矣 毋内( )诸侯 (名词活用的四种形式: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 (2)补充正确的“养人”之术。课文介绍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也从反面谈了“他植者”不正确的种树方法和态度;而联系“官理”时,却只从反面谈了“扰民”的情况,没有交代正确的“养人”之术。你能根据郭橐驼种树的经验,为课文补充正确的“养人”之术吗?(参考答案:使之有闲暇以休养生息;按照农事规律安排生产;让农民自主耕种;关心农民适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