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产业关联
0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收工业品和 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较小,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间产业 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烟花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即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出版《经济进步的条件》, 进一步阐述了三分法,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行业”。并发现劳动力转移 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 这一发现被称为“克拉克定理”。 ●1980年后我国对三次产业划分如下: (1)第一产业:农、林、牧、鱼业; (2)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 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1)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农业、工业、服务 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 业: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
第七章 产业关联

3.产业间技术关联 产业间技术关联是某些产业不同层次的技术状态及 产业间技术关联是某些产业不同层次的技术状态及 其变化对其他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其变化对其他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关联因素变化的最活跃 是推动产业关联因素变化的最活跃、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关联因素变化的最活跃、最积 极的因素。 极的因素。 肉 类 4.产业间价格关联 产业间价格关联是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价值表现 产业间价格关联是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价值表现 形态, 形态,即产业间产品和服务关联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某些产业价格的变动, 某些产业价格的变动,会使这些产业的产品和服务 市场扩大或缩小, 市场扩大或缩小,从而引起其他相关产业的产品和 劳务市场的变动,对这些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劳务市场的变动,对这些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5.产业间投资关联 投资不仅是构成需求的重要因素, 投资不仅是构成需求的重要因素,而且投资也会改 进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产业经济学
北 方 民 族 大 学 商 学 院 经济学系主任、社会学研究员
范 建 荣本章重点1.Fra bibliotek产业链
2.
产业关联关系的内容和关联方式。 产业关联关系的内容和关联方式。
3.
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
4.
产业波及效果。 产业波及效果。
第一节 产业链
一、产业链的定义及其实质 1.定义 定义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 关联, 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 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2.产业链的实质 产业链的实质 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 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 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 需求的关系。 需求的关系。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 企业链、供需链和空 价值链、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 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四个维度的概念。 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第七章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的内涵
一、产业布局的含义 产业布局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地域(一个国家或地区)为 界限,对产业进行空间分布的规划;它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产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 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二、产业布局的必要性 1、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促进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2、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纠正产业的不合理分布。 4、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内容。 5、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有效保证国家的国防安全。
二、产业集聚形成机制 产业集聚是产业演化发展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地区,不仅保持了巨大 的竞争优势,还推动了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和 进步。 1、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形成的最初诱因。 2、交易成本降低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市场决定因 素。 3、人力资源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需要。 4、制度环境是产业集聚形成的推动力量。 5、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必然 要求。
5、非均衡布局规律 。产业空间发展总的来说表现出不平衡特征, 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级 阶段,区域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但随 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的差距将会随整体经济的增 长而趋向下降。 四、产业布局模式 1、均质模式。在工业化前期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产业 布局以分散为主,社会经济活动分散,表现为地区差异不明 显的均质模式。 2、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模式又称为极核模式。近代工业出现以 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总是选择一些条 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这些发展场所就成为经济 活动的集聚地。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集聚地的发展速度也 是有快有慢,某些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增长迅速,经济规模明 显超过其它地方,并对临近地区的经济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 它便逐步成为区域的“增长极”,使得产业布局以分散为主 转变为以集中为主。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ss=txt>1.共同成本手册与多产品定价公式。
:前者保证价格基准的同一性,后者可以给不同型号的产品定价2交货定价:指支付的价格等于指定位置的价格加上该位置到客户位置的运费3零售价格维持:是指销售商给零售商规定的销售产品价格的下线。
4最惠国待遇条款:销售商不会以更低的价格销售给其他人5.竞争一致条款:厂商承诺与竞争对手的价格一致。
6分割市场与固定市场份额:分配给每一个厂商一定的购买者或地区。
2. 形成及维持合谋的因素有哪些?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合谋,企业成本:企业成本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合谋的难度。
多市场接触:多市场竞争容易维持合谋。
信息的非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达成合谋困难。
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小有利于合谋。
产品同质:产品同质时达成合谋容易。
行业协会:提供了信息交换平台。
订单性质:大额订单有很强的背叛激励。
5.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结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集中度:1.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市场规模扩大加速企业扩张,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2.经济全球化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分工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市场集中度降低。
二:1.提高了进入壁垒,市场规模与企业规模扩张,必然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
2.降低了进入壁垒。
专业化分工深化,柔性生产方式,技术革新,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进入壁垒。
三。
提高了产品差异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加剧,提高了产品差异化。
1.简述价格歧视的条件和类型。
条件: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2.企业必须了解或者能够推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3.企业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
类型: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向每个消费者索取其愿意为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从而获取了全部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也称为非线性定价。
企业通过诱导消费者在企业提供的不同消费组合之间选择来实行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
经济地理学第7章

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4.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 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 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 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 的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 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 出口浪潮。
(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 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
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
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
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
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y/Y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输出率系数:
比较输出率系数=
m/M n/N
式中: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 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产业经济学课程简介

培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牢固树立“创造与创新”知识的思想,具备良好 的自学能力。
产业组织案例:小灵通即将退市
小灵通“大事记” ●1998年 01月,浙江余杭区正 式开通小灵通。 ●2003年 03月,小灵通在北京 怀柔放号。 ● 2006 年 8 月底,中国小灵通 用户达到 9300 万,小灵通达到 巅峰。 ●2007年 11月,信息产业部数 据显示小灵通用户 10 个月减少 250万户。 ● 2009 年 2 月,工信部发文要 求小灵通在 2011 年底前彻底退 网。
考核方式
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 70%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理解并分析一个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 般规律、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等)、理解整 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英文名称:Industrial Economics
总 课 时:经济学专业54 管理类专业36
学
分:经济学专业3
管理类专业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孙智君
E-mail: zhangsunzhijun@
课件存放:pptofszj@
密码:
pptszj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导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关联 产业结构优化
4 6 6 4
第五章
课堂讨论 第六章 (一) 第六章(二) 第六章(三)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合 计
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实证分析
韩国产业结构演变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组织之理论流派 产业组织之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之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中国近年来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政策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产业关联》PPT课件_OK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投入产出分析法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1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一、产业关联的涵义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 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投入品和产出品包括: 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2
二、产业关联方式
税利
合计
总投入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
部 部 … 部 合 消 资本 出 进 合 产
门门
门 计 费 形成 口 口 计 出
12
n
(+) (-)
xij
xi Ci Ii
EX i IM i Yi
Xi
Dj
Vj
Mj
Nj
23
Xj
(I)中间需求部分: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 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
461 6135 1020 167 355 621 8758 1666 978 1341 3985
建筑业
5 12 1 12
6 68 103 0 1675 2 1677
间运输邮电业 25 278 63 21 22 63 473 52 10 41 102
商业饮食业 45 500 83 12 119 90 849 296 58 129 483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方式是很复杂的,顺 向和逆向联系往往交织在一起。
2021/7/26
6
3.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供产品、提供 技术的联系。 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 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才有联系。如汽车工业与采 油设备制造业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三个平衡模型
1、前n个横行的平衡关系:
x
j 1
n
ij
Yi X i ,
i 1, 2, , n.
2、前n个纵列的平衡关系 :
x
i 1
n
ij
Dj Vj M j X j ,
j 1, 2, , n.
3、总投入总产出: Xi = Xj (当i=j)
简易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设定国民经济只有三个部门,相互之间存在投入 产出关系。
简易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横行代表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分配去向 纵列代表各部门产品的产出消耗(价值形成)情况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实物量单位)
农业
(小麦) 农业(小麦)
制造业
服务业
总产出 100蒲式尔 50码 300劳动人年
第三章
产业关联
§1、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2、产业关联的分析工具——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3、投入产业法的应用分析
§1、产业间关联性分析 一、产业关联(industry relationship)的涵义:
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以投入品和产 出品为连接纽带而形成的广泛、复杂和密 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实物型的,也可以是价值 型的。
简记为:
X
j 1
n
ij
Yi Xi
(i=1,2,…,n) (9—2)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记录了全部用货币计量的中间产品价值、最
终产品价值、毛附加价值以及总产值。表9
-2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它是在实物型投
入产出表基础上所作的扩充。
简易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三部门)
中间需求 甲 乙 丙 50 60 20 40 60 60 60 120 30 50 160 190 200 400 300
总 产 品
X 1i
i 1 n
X1 X2 … Xn
…
产业2
…… 产业n
X21 X22 … x2n
… … … … Xn1 Xn2 … Xnn
X 2i
i 1
Xn
i 1
n
i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分配平衡关系
横向看,各产业的总产值 = 各产业提供的中间产 品价值 + 各产业最终产品价值。
X11 X12 X1n Y1 X1 X21 X22 X2n Y2 X2 Xn1 Xn2 Xnn Yn Xn
一种产品对某种产品的完全消耗= 直接消耗+全部间接消耗 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全部间接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表示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与间接消 耗i产品的量(值)。
完全消耗系数bij一般表示方法: bij=aij+Σk(1….n) bikakj (i、j=1….n) 表示通过K种中间产品而形成的生产单位j 产品对i 产品的直接消耗与全部间接消耗量,其中K为中间 产品部门的个数.
写出上述平衡关系式
由于Y=(I-A)X , 得投入产出模型
X =(I-A)-1Y, △X=(I-A)-1△Y 得逆矩阵系数(I-A)-1
q11 q12….q1n q21 q22….q2n
1 0 …0
a11 a12 …a1n a21 a22 …a2n
-1
0 1…0
(I-A)-1
=
…… = qn1 qn2… q nn
完全消耗系数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能全面反映一个部门的生产与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发 生的技术经济数量关系,对于正确分析国民经济 整体及产业结构关系十分重要,对于制定经济计 划、经济预测也有重要意义。
§3、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 产业间的结构关系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的原理在于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某 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作出科学、合乎客观实际的分 析。研究内容包括: 一、结构分析 (一)产业间销售结构与投入结构分析—— 分配系数与消耗系数 (二)产业间立体结构分析—— 中间投入率/毛附加值率; 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 二、经济分析 (一)农、轻、重比例分析 (二)消费、积累、出口率分析 (三)经济效益分析
=
x11/x1 x21/x1
xn1/x1
x12/x2 … x1n/xn x22/x2 … x2n/xn
xn2/x2… xnn/xn
a11 = a21
an1
a12 …a1n a22 …a2n
an2…ann
练习:
用消耗系数aij写出实物型与价值型表中
的横向与纵向平衡关系式。
用消耗系数矩阵Aij
1.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是按产品的实物单位来进行计 量的投入产出表。 2.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则全部用货币计量中间产品价 值、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以及总产值,它是实 物型投入产出表基础上所做的扩充。
投入产出表是表现经济中多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 系的一种方法;表式具有完整而严密的均衡关系
(二)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前提假设
(布) (居民)
制造业(布)
服务业(居民)
总投入
25 14 80
20 6 180
55 30 40
100
50
300
存在着横向分配平衡关系
表9-l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产出 中间产品 产业1 产业2 …产业n 投入 产业1 X11 X12 … X1n
n
最终产品 小 计 积 消 净 累 费 出口 小 计 Y1 Y2 … Yn
二、产业间关联方式(关联纽带)
以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供需关联为纽带 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关系(分析) 单向关联与双向环向关联关系 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关系
一 次 性 间 接 关 联
煤炭采掘业
提供设备 提供煤炭
设备制造业
直接关联
钢铁冶炼业
提供钢铁
电力
产业间供需关联例证
生产性产业链:丙(煤) 乙(钢) 甲(机械)
…… 0 0… 1
……
an1 an2…ann
(I-A)-1又称为列昂节夫逆矩阵。矩阵中元素反映最 终产品与总产品相互之间的关系,即最终需求变化所 引起的产业间的连锁反应,即产业间完全消耗关系。
(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是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 消耗关系。但是,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 不仅有直接消耗而且有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投入产出分析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 纪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的《经济表》。 列昂节夫研究和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时所受到的直 接启发,主要是十九世纪下半期数理经济学派里 昂· 瓦尔拉斯提出的全部均衡理论及其数学模型。 1953年,列昂节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 济结构研究》一书,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 原理及其发展。
(二)产业间立体结构分析
1、中间需求率与最终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Li(直接前向关联度指数) = Σj(1….n) xij / Xi ,(i=1 、2、…..n) 最终需求率= 1 - 中间需求率
2、中间投入率与毛附加价值率 中间投入率Lj(直接后向关联度) = Σi(1….n) xij / Xj ,(j=1 、2、…..n) 毛附加值率= 1 - 中间投入率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式中的7个平衡关系
某产业的总需求(分配总额)=该产业的中间需求 + 该 产业的最终需求 (每行的横向分配平衡关系) 社会总需求(总产品)= 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 + 各产 业的最终需求合计 (Ⅰ + Ⅱ ) 各产业的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附加值 (每列纵向消耗平衡关系) 社会总供给=各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 各产业附加值合计 (Ⅰ + Ⅲ ) 各产业中间需求合计(Ⅰ)=各产业中间投入合计(Ⅰ) 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Ⅱ=各产业毛附加值合计Ⅲ 各产业的总需求=各产业的总投入(投入等于产出)
§2、产业关联分析工具——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概述
二、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三、投入产出模型及系数计算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概述
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联系来看,一个产业的产 出就是另一个或一些产业的投入,一个产业的投 入就是另一个或一些产业的产出。投入产出分析 (简称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 (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 产品等)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 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 产物。
(元) (元) (元)
甲 乙 丙
毛附加值 总投入
最终需求 总产出 消费 积累 小计 60 10 200 (元) 160 80 400 (元) 30 60 300 (元)
存在着横向分配与纵向消耗平衡关系,体现出经济体系的 一种总体平衡性。
价值型表推广到一般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析
根据投入的来源和产出去向的分类,可以用纵横两条线将 表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 序,分别命名为Ⅰ、Ⅱ、Ⅲ、Ⅳ象限 第Ⅰ象限——内生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 产业之间发生的相互间供求关系,反映产业间技术经济联 系。 第Ⅱ象限——最终需求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 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需求部分,一般包括消费、投资、出 口等。 第Ⅲ象限——毛附加值部分,反映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内 实现的毛附加价值,包括企业盈利、劳动者收入、固定资 产折旧等。 第四象限——再分配部分
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说是通过一些假定 而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所做的简化(或假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产业代替瓦尔拉斯模型中的企业和消费者 2.假定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3.假定各产业的生产活动互不影响 4.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 5.用一个年度的数据来计算消耗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