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

2.政府积极干预
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 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 成功例子: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33
(四)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各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过五个阶段
阶段
第一阶 段
第二阶 段
第三阶 段
第四阶 段
第五阶 段
主导产业部 门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优化产业结构。
6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 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 的产业关联关系。
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 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 出口的比例)。
通过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产业结构。
9
前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 业部门的创建等。比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
互联网→移动支付。。。
后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后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 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 入品的供应部门扩大投资、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比如,汽车
25
(一)禀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 从根本上看,企业竞争力不是通过政府扶持获得的,而是来 自于稀缺要素(资本、技术)获取成本的持续下降,这只能通 过提升禀赋结构来实现;
• 拥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大发展是推动禀赋结构升级的关键。这些 企业凭借自身比较优势而获得最大化利润,并最大可能地积累 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一国禀赋结构的持续升级,由此带动比较 优势的逐渐提升,同时也使企业获取稀缺要素诸如资本和技术 的成本持续下降;
(分章)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分章)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其答案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产业2、产业组织3、产业结构4、产业关联5、产业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判断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是(B )A产业结构B产业关联C产业布局 D产业政策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 C家庭 D产业3、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B )A定性分析B投入产出分析 C计量经济方法 D系统动力学方法4、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5、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三、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A B C D )A张伯伦 B梅森 C贝恩 D谢勒2、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横的方向看包括(A BC )A产业政策制定 B产业布局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 D产业政策效果分析3、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A BCD)基本理论的应用经济学A经济学 B管理学C文化学 D论理学4、四次产业分类法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ABC )A农业B工业 C服务业 D信息业5、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ABCD )A同类产品或服务B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D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四、辨析题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2、产业经技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3、重点产业属于支柱产业4、根据产业本身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五、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3、简述产业的分类方法4、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名词解释:1、马歇尔冲突;2、配第—克拉克定理;3、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二、单项选择:1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B A霍夫曼比例=消费品产值/资本品产值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消费资料工业产值C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D霍夫曼比例=资本品产值/消费品产值2____A____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A费歇尔B瓦尔拉斯C马歇尔D霍夫曼3 SCP理论指的是BA 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三、多项选择:1、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指B DA 产品市场均衡B整个市场上所有的价格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同时达到均衡的。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ss=txt>1.共同成本手册与多产品定价公式。
:前者保证价格基准的同一性,后者可以给不同型号的产品定价2交货定价:指支付的价格等于指定位置的价格加上该位置到客户位置的运费3零售价格维持:是指销售商给零售商规定的销售产品价格的下线。
4最惠国待遇条款:销售商不会以更低的价格销售给其他人5.竞争一致条款:厂商承诺与竞争对手的价格一致。
6分割市场与固定市场份额:分配给每一个厂商一定的购买者或地区。
2. 形成及维持合谋的因素有哪些?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合谋,企业成本:企业成本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合谋的难度。
多市场接触:多市场竞争容易维持合谋。
信息的非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达成合谋困难。
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小有利于合谋。
产品同质:产品同质时达成合谋容易。
行业协会:提供了信息交换平台。
订单性质:大额订单有很强的背叛激励。
5.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结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集中度:1.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市场规模扩大加速企业扩张,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2.经济全球化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分工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市场集中度降低。
二:1.提高了进入壁垒,市场规模与企业规模扩张,必然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
2.降低了进入壁垒。
专业化分工深化,柔性生产方式,技术革新,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进入壁垒。
三。
提高了产品差异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加剧,提高了产品差异化。
1.简述价格歧视的条件和类型。
条件: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2.企业必须了解或者能够推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3.企业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
类型: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向每个消费者索取其愿意为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从而获取了全部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也称为非线性定价。
企业通过诱导消费者在企业提供的不同消费组合之间选择来实行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前言一、课程内容简介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中观层次的经济学学科,它是当前经济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理论创新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
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之间的垄断和竞争关系,因此成为各国反垄断和政府管制政策的重要基础;同时,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演变规律、产业布局的分析,也是理解后起国家产业决策和各种产业现象,以及评价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理论基础。
产业经济学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在我国产业经济研究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深化和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问题被不断的提出和研究,政府的反垄断和管制政策、产业政策的设计等诸多领域都亟待产业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教学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产业组织的基本概念,熟悉产业结构分析的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和产业政策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2.总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要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经济的实践问题和政策问题,有能力设计出符合现实需要的产业政策方案和产业分析报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要突出教学重点。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教师可以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三、适用对象本课程为专业课,适用对象为经济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
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经济学原理的后续课程,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
五、总课时及各章的分配专业必修课授课时数为54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王俊豪主编:《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主要参考书目:1.[美]乔治·J·施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 一、农村产业的结构的概念 •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 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 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农 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二是这些产业部门 是按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三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 体中的地位,即各占多少比例。 • 农村产业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必然是封闭性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于日益发展的上平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开 放性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村的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综合性的繁体和多元化、多层次的 立体网络结构。
• •
• •
• •
•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产业结构发展的工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第二、三产 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比例、劳动力利用率的 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 是劳动力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及其发展。协作的规模越大,项目越多, 形式越高级,则产业结构发展的类型月会多种多样,水平会越来越高。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 过程。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成产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分配规律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长 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一句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正比。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也是因为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规模和效能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其次,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再次,科 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结合,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预 见,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介入程度越深越快, 产业新格局实现得越早。 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 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2005年 种植业比重 林业比重 44.9% 1.2%
畜牧业比重
渔业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 比重
22.6%
1.2% 20.9%
20.1%
1.1% 25.0%
24.8%
0.8% 26.7%
30.6%
1.0% 16.5%
31.3%
1.1% 15.7%
“十一五”期间农业各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50.0% 40.0%
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新阶段的任务: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2000年1月,党中央提出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为什么是“战略性结构调整”?
首先,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同。
其次,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同。
第三,宏观经济背景不同。
(一)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是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 提高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 济效益。 2)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能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结论:农业结构是否合理是相对的,过去合理的 农业结构现在会变得不合理,因此,农业结构调 整是一个不断的动态过程。
百分比
30.0% 20.0% 10.0% 0.0% 2005 2006 2007 年份 2008 2009
种植业产值比重 林业产值比重 畜牧业产值比重 渔业产值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
表3 克拉玛依市“十一五”期间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 表 单位:公顷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企业理论题-名词解释

4. 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5.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简称H指数。
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6.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7. 基尼系数: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6―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8. 促销差异化:就是企业通过利用独特的促销手段,包括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建立顾客对产品差异化的认知。
9.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由于组织调整行为是对市场关系影响最大的市场行为,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兼并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视。
10. 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11.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第六章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 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
[1]日本学者赤松要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产业发展 的“雁行形态理论” the flying-geese model (6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本 国产业高度化规律的有益探索。该理论主张使 产业结构国际化。
[2]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的条件》一 书中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 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 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二) 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①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包括产业发展理论的一部分内容) 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理论。 有关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条件和过程的理论。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论。 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趋势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趋势 ②产业关联理论 包括产业关联效应、关联方式、投入产出分析和投入产出模型及
奎奈的《经济表》
在《经济表》中,论述了“纯产品”的再生产 和流通过程。他把社会成员分为“生产阶级” (从事农业和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农场主 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 产阶级”。分析了不同阶级对于纯产品生产的 贡献及其分配比例关系,实际上就是对不同产 业的不同作用和产业结构比例的分析。
服务业
0
0
0
0
0
从质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概念
二、 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一)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
这里的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按照收入产出 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比如前向 关联、后向关联等。还有按照各种数量比例 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比如资本占用关系和 劳动力占用关系、产值比例关系、能耗比例 关系、进出口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
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产业分析
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观经济
看不见的手自动 调节配置市场资源
1929年经济危机,自由价 格理论危机,市场失效,凯 恩斯国民收入理论
寻找活跃市场机制和弥补 市场缺陷具体条件和途径
轻工业 0.121898412 0.538293036 0.119745442 0.253666844 0.086105546
重工业 0.034868765 0.003771172 0.100654835 0.021132799 0.24467032
信息产业 0.059721517 0.137415087 0.08679935 0.206217388 0.06307612
产业分析的产生是经济分析向纵深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条件下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需要的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
产业结构政策概念首先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日本,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日 本政府通过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发展目标,设 计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确定不同时期劳动 整个国民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并通过 政府一系列的相应政策,来确保“主导产业” 的崛起,从而诱导经济按照既定目标发展, 在短短20年中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 的路。引起一些经济学家来研究日本的产业 政策。
第五章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产业结构的含义 ➢ 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 ➢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概念的演变 我国关于产业结构的传统解释 现代产业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解释
(二)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可以追溯到17世纪)
➢ 配第的发现 ➢ 奎奈的《经济表》 ➢ 马克思的两部类产业分类法和社会再生产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配第的发现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 威廉.配第早在17世纪首次发现: 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差异与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生之关键 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于 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 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 商业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 商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这可以说是对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最早的阐述。
产业结构概念的演变
产业结构
产业内部 之间关系
产业之间 关系
产业内部 企业关系结构
产业地区分布
始用于20世纪40年代
产业地域 分布结构
产业间技术经济 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组织 产业布局 产业结构
我国关于产业结构的传统解释
在我国,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应当说是比较新 的概念。
改革开放前,我国理论界和政界由于受马克 思的影响往往把它理解为“经济结构”。由 此我国理论界和政界在提到产业结构时,既 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产业内部企业 间的关系结构;既包括产业的地区分布结构, 也包括产业的所有制结构。所以产业结构这 一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
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的分布状态。动态的揭示产业 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 济发展过程中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 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 “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从量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概念
部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信息产业
服务业
农业 0.139284631 0.030566761 0.435815055 0.004978424 0.204074206
现代产业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解释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联系方式。
这一理解有两方面的涵义:
❖ 从量的角度讲,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 产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 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 从质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在国民经
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产业的素质分布状态,即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等。 ③产业布局理论 ④产业优化理论 ⑤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三、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结构形成历史背景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一) 产业结构形成历史背景
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