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论略

合集下载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他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教育、道德等领域。

本文就从这些方面来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首先,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上。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支持,如果一个君主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他就不能稳固地统治国家。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努力为人民谋福利。

这一思想在孟子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口号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其次,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包括教育方面的思想。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的本性的发展过程,是人的智力、心灵、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必须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注意培养人的本质素质,以便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发展。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通达万物,是世界的根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包括道德方面的思想。

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规则和准则的源泉,它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孟子主张要发扬和传承优秀的道德传统,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孟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道德标准,不仅要尊重自己的道德信仰,还要尊重他人的道德信仰。

综上所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社会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还广泛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实践。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秩序,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使得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这份报告是非常小的学术研究,原文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则学孔 子也 ” 孟子 生于孔 子死 后一 百多年 , , 由于 时代 的变迁 , 政 法产 生大 的动摇 。 但这 时对 民 的认识 尚处 于直观 阶段 , 能说 民 只 治变化 , 孟子 已经不可 能“ 由旧章”他所 继承的儒 家学说 , 率 , 已经 本思想 的 萌芽 时期 。春秋 战 国时期 ,人 民群众 的作用 进一 步加 有 了新 的时代 内容和新 的阶 级性质 。
中图分 类 号: 22 B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09(090 —9-2 10 —5220 )8 20 2 重视 民的 作用 , 民提 高到与 神并 列 的地 位 , 将 第一 次对古 代神权
孟 子名 轲 , 国人 , 邹 原是 鲁 国公族后裔 。孟子 曾说 “ 所愿 , 乃
提 出 了一些 调 整策 略 以期 缓和 同广 大 百姓 的地 矛盾 。“ 民惟 邦 腹心 : 君之视 臣如犬 马, 臣视君 如 国人 ; 则 君之视 臣如土芥, 臣视 则 本 , 固邦宁 ” 为春 秋战 国时期 一股 强大的 思想潮 流 。孟 子则 君 如寇 仇 。把 君臣看 成是 相对 的 , 一边一 报的关 系, 种相对 本 成 ” 是 此 是这一 时期 民本 思想 的集大成 者 。
距 加大 : 春 秋无 义战 ” 攻 城掠地 , 人盈野 , 灵涂炭 。 百姓深 谓之 ‘ , “ , 杀 生 贼 贼义者 谓之 ’ 贼之 人谓 之 夫 ’ 夫者, 残 , 残 一 , 一 民之贼
受 其苦 , 不堪 沉重 的税 负和徭役 负担 。 而从 没落贵 族 中分化 出来 也 ” 。 夫 民贼 杀之 乃天 经 地义 之 事 。这 就是 其最 就有革 命性 。独 的 知识分 子 , 在沦 为平 民之后 , 逐渐 了解 了百姓 的愿望 与呼 声 。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人为本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

“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

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

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

“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

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

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从社会心理基础来看,中国自古的民众就缺乏个体意识,存在着对君主的依附心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最底层。

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君主的思想依附性,根本谈不上个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由君主来规定的,他们的一切必须听凭君主来为自己作主。

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布时间:2023-05-29T11:03:45.515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高碧英[导读]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此后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民为国本、君为民主”的双重理念;“民为邦本、安民保民”的官德说教;“政在养民”、关注民生的治国策略等。

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君权统治的稳定性为前提,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核心,“君本”才是“民本”的真正指归。

充分认识其内容和实质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摘要: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此后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民为国本、君为民主”的双重理念;“民为邦本、安民保民”的官德说教;“政在养民”、关注民生的治国策略等。

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君权统治的稳定性为前提,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核心,“君本”才是“民本”的真正指归。

充分认识其内容和实质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本思想内容本质意义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民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最早是在商周时期。

盘庚迁都时曾说:“重我民,不尽刘。

”意思是要重视民众,不要让他们受到伤害。

周朝时,周公在辅助成王执政时,也一再告诫成王要“无逸”才能勤政爱民,做到“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 意思是要态度谦恭,关心百姓疾苦,照顾无依无靠的人。

这种可考的最早重民观念可以被认为开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之先河。

“民本”一词,出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强调民本,主张以民为本,以民为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稳固。

下面我们来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生至上。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择君而论之,则贤君能进退、能保民以治,故民劝于长安矣;君子立政从权、君子安身以安民,故民从之至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贤君和安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孟子一直主张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人民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

他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曾经说过:“民无学不知,无不知试不用,无用不长久。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教育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应该接受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主张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民生至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强调民权至上,认为人民应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他强调民智至上,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这个文章重复太多】。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学说自成一派,被誉为“亚圣”、“周孟之争”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仁政的重视上。

孟子认为君王应当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提到:“君有不应而使求之,臣有不敬而使来请之,民有不应而使致之。

”这句话表明孟子认为君王应当以人民的需求和意见为重,做出符合人民心意的政策。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还有一段名言:“唯仁者能以佚民,唯仁者能使治民。

”孟子强调唯有以仁治国,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这表明孟子的民本思想深深植根于仁政之中,将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寓治国于仁政,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追求上。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提到:“百姓若使尽其智,乃可以保也。

”孟子认为,国家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有发挥才智的机会,使人人有所作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提出:“无为而治者,天下怀之;为之法者,天下厌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主张以德治国,而不是依靠法律的严厉惩罚。

这表明孟子倡导的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通过仁政、仁德来维护社会公正,这也是民本思想在孟子思想中的重要体现。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反映在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关系的思考中。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道:“我口不能言而志在於斯,丘亦说之矣。

今者天下大乱,而晋国以能亡也。

我欲为晋国。

人皆惧国之难,而子独欲为之?”孟子在这段文字中表明他的志向是让国家实现安定和繁荣,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为民情怀,他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国家的安危与人民的疾苦息息相关,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涵。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处于乱世之中,他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孟子强调民生、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反对贵族专权,倡导政治以民为本,被后人称为“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政治权力的看法上。

在孟子看来,政权来自于民众,政权的正当性必须建立在民众的支持之上。

他强调君主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要“敬天法,好人心,务民生”。

他主张君主要与民众同甘共苦,才能统治天下。

“得天下者八民,失天下者八民”。

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让民众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就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

相反,如果君主让民众陷入贫困困苦,就会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不稳固。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民利益的极度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责任感。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众的教育和福利关怀上。

孟子主张国家要重视教育,要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他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文化教育的基础。

只有文化水平高,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

他说:“为政之要,唯在得民。

得民之道,在养民。

养民之道,在教民”。

孟子认为,养民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增进民众的福祉。

孟子还关注民众的生活,主张国家应当关注民众的福利,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保障。

他说:“为政不以民为本,此何以政?”,强调政治的出发点在于民众的利益,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之一。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

在孟子看来,社会的发展不能是少数人的富裕和多数人的贫困,而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论略
俞祖华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它虽然没有孕育出现代民主之花,但历代进步思想家对民本思想的阐发仍有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
中国历代思想家对以民为根、以民为本、关爱苍生的政治理念不断地加以阐发、诠释,从而形成了丰富、深厚的民本思想。

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民众在历史长河与社会舞台上的作用与地位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

“以民为本”在天人关系上体现为贵人轻神。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是不断制造“君权神授”的理论,编造受命于天的神话,以天意、天命、天心为君权镀上一层神圣的灵光,并假天威以加强君威。

但与此同时,古代哲人从西周开始就特别重视天命与民心的关系,认识到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

”《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就是说,统治者只要对民负责就是对天负责,顺乎民心就是顺从天意。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把“天”诠释为“人之所同然”或“民心之大同”(《读通鉴论》卷十九)。

这就是说,民众即天,民众共同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就是天理。

“以民为本”在民众与国家的关系上体现为民为邦本,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说:土地、人民、政事是国之三宝。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边议》中说:“国以民为基。

”清初唐甄在《潜书·明鉴》中说:“封疆,民固之。

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

”近人梁启超在《新民说·叙论》中说:“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

”这些论述都旨在说明,人民是国家之根本和基础,只有安众养民,培根固本,才能治国宁邦,长治久安。

“以民为本”在民与君的关系上体现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阐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则在《荀子·王制》中提出了“民水君舟”之说。

他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近人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原君》中提出执政者应当把自己看作民众的仆役,“视己为天下之人役”,“适所以为天下之人主”。

谭嗣同在《仁学》中也明确提出,“民本君末”、“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
民本也。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残民、害民的独夫民贼可以用革命的手段加以推翻。

春秋时代,奴隶暴动、国人起义使一些强大封国毁于一旦的事实让先哲们对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有所认识。

《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战国时期,孟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时,阐发了“政得其民”的思想。

《孟子·离娄上》说:“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贾谊在总结“席卷天下”、“威震四海”的秦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时也强调,无论一个政权如何强大,但只要失去民心,就难逃覆灭的命运。

近人王韬在《 园文录外编·重民》中也说:“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

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

”对于残民以逞的独夫民贼,历代贤哲都认为用革命的手段去推翻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认为,国君如果“暴其民”,就必然导致“身弑国亡”的下场,而人臣杀死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也不是
“弑君”,而是合理的行为。

《孟子·梁惠王下》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三、治国者要哀民生之疾苦,念稼穑之艰难,与民同忧乐。

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认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国》)《周易》主张“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孔子认为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

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西汉的贾谊认为,“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主张为政者应当从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上把儒家的民本思想落到实处。

对民众中的穷困者,对社会上的弱者,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倾注了关注、同情与关爱。

屈原在《离骚》中哀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礼记·礼运》篇提出了“矜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的思想。

孟子提出,为政者不可“独乐”,要“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进一步提
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传统民本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及其局限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仅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也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清明盛世都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统治者认识到民为邦本的影子。

如汉初的文帝、景帝在政治上实行“清静无为”的宽和原则,减省刑罚,避免征战,与民休息;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于是出现了世代称誉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中非常注意节俭,爱惜民力,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无所增益。

他曾打算造一露台,预算需花费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就感到惶恐羞愧,取消了这一打算。

又如唐太宗李世民以做“乐民之君”为志,常以“载舟覆舟”的古训自诫,并以此诲喻太子,倡导去奢从俭,实行轻徭薄赋,选用清廉官吏,使社会迅速由大乱进入大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古人习惯把爱民亲民的贤臣良吏称为“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西汉名吏召信臣勤政为民,在任南阳太守时,组织人民开通沟渎,以广灌溉,增加了良田,民得其利,蓄积有余。

他还严禁嫁娶丧葬过于奢靡,严惩游手好闲的官家子弟,提倡耕稼力田,因而深受百姓敬慕,被称为“召父”。

东汉光武帝时的名医杜诗在担任南阳太守任上,清廉节俭,诛暴立威,并发明了用水力鼓动排橐冶铁的水排,方便了百姓。

人们称他为“杜
母”。

古代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尽管有其历史与阶级的局限,但他们悲悯、体恤、爱护天下苍生,体谅民众疾苦,关心百姓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某些利益和愿望,有利于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其历史借鉴作用与道德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以“重民”、“爱民”、“亲民”、“利民”、“恤民”为旗帜的民本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实践,虽然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与政治家对“民”的重视,但它形成、发展于中国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因而其
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民本思想虽然期盼、仰望圣君贤相“为民”作主,但“为民”只是手段,“仁政”只是幌子,而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才是目的,因此它以君为主体和本位,而不是以民为主体和本位。

其次,民本思想要求执政者“爱民如子”,明君与清官只要关切民生,就被视为“君父”、“父母官”,骨子里流露的是官尊民卑的观念。

又次,在古人那里,亲民、重民是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手段,人民被认为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利用的政
治资源,因而贵民、重民就被统治者视为“驭民”、“治民”之术。

这些都与现代民主观念格格不入,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消极一面。

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民本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对于那些消极的因素是万万不可提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