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教案

合集下载

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

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

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 导入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

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

这就是他的《将进酒》二、背景简介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一)、大家先听老师读,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2遍) 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学生示范,点评3.齐读(第一遍:学生试着读,第二遍:看指挥读)4.男女生分角色读5.和读(配乐)(三)、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一开始就将我们拉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岸边,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2. 研究李白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和《将进酒》;3. 分析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4.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李白的代表作品欣赏:《静夜思》和《将进酒》;3. 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分析;4. 学生自主撰写一篇李白风格的作品。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环境。

步骤二:欣赏诗歌1. 阅读《静夜思》和《将进酒》两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2. 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深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步骤三:讨论主题和风格1. 引导学生讨论李白的诗歌主题,如自然、爱国、人生思考等;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李白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借景抒怀、豪迈奔放等。

步骤四:写作练1. 要求学生尝试仿写李白的诗歌风格,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诗歌,或是写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3. 学生自主撰写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五、教学资源1. 李白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李白的代表作品《静夜思》和《将进酒》的课文材料;3. 李白其他作品的选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李白诗歌欣赏和分析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朗诵比赛;3.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扩展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感受李白的豪放与激情。

2. 学习并掌握李白的代表作品,品味其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

2. 李白的代表作品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理解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李白的生平介绍和诗歌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作品,让学生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提问学生对李白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好奇心。

二、生平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成长经历、旅行经历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李白的诗歌特点,包括豪放、奔放、激情等。

2. 引导学生通过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豪放与激情的风格。

四、代表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李白的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进行分析和讲解。

2. 引导学生品味李白的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其诗歌的美。

五、学生阅读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自由阅读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豪放与激情。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和意境,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古典文学的意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李白的诗歌,深入了解其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模仿李白的豪放风格,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诗歌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李白的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将进酒教案板书设计6篇

将进酒教案板书设计6篇

将进酒教案板书设计6篇将进酒教案板书设计1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翻译诗文。

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素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谁吗?(李白)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了,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吗?(浪漫,飘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一首《将进酒》。

介绍: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

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

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

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

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

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分析:第一句内容:时间飞逝——感叹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暂空间:句式工整表现手法:夸张{时间兴:先言黄河再言人对比:“朝如青丝暮成雪”文章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说明诗人对现实不满*注意:“沽”通“酤”,买的意思。

“儿”指身边侍童。

感情基调:悲壮豪放:慷慨生悲——尽欢畅饮——愤激之情——狂放至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歌。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简要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二课时:《哭晁卿衡》(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哭晁卿衡》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哭晁卿衡》。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三课时:《丁都护歌》(一)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丁都护歌》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丁都护歌》。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四课时:《越女词五首其三》(一)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越女词五首其三》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10篇)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力量目标:培育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力量;3、情感目标:培育喜爱自然山水、喜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了解写作背景及的相关学问,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根底上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3、感悟的家国之思,激发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问答、启发等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一、自我介绍同学们,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姓欧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讨论生,过来京华学校向刘教师学习的。

特别感谢刘教师这段时间的指导和照顾,也特别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协作。

今日承蒙刘教师的照顾,有幸能够走向讲台给大家上一节课。

感谢刘教师,感谢同学们!二、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表达了思念家乡、喜爱家乡的情感。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

翻开课本P207,《渡荆门送别》。

三、解题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

“荆门”是哪里?“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四、介绍1、人物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诞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举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消遣。

后遭人妒忌,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

2. 诗文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及相关知识。

2. 生字词的注释及翻译。

3. 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荆门关、长江等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文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渡荆门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查找生字词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文。

(2)结合诗文,绘制一幅意象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李白的送别诗进行对比,如《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送别诗,要求运用意象、情感等元素。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检查诗文背诵、意象画等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实践1. 课堂实践:根据教案进行实际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

2. 调整教学:根据实践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十、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感受其诗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盛唐,青春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生平创作经历,深入解析李白诗歌思想,鉴赏其诗歌艺术特色
2..搜集整理李白名诗名句
教学重点:
1.对李白诗歌思想进行分类解说
2.讲解过程中将生平经历创作思想两者结合
3.名句整理赏析
教学难点:
1.学生讲解时,目标不一定明确,需要教师点拨
2.体现语文教学特色,避免成为历史课,不以考据为目的,注重诗歌语言艺术特色
导语设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的人被称为诗坛领袖(曹魏三父子,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但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天才诗人,他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名声之大,响彻寰宇,他的傲气才华令皇帝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是谁?今天我们就进入大唐的圣殿,顶礼膜拜一座丰碑——李白教学过程:
每组讲解李白生平经历,名诗,思想
一.李白生平
1。

出生碎叶,五岁移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前巴山蜀水漫游,二十岁后仗剑去国漫游全国名山大川,早期到家侠客思想为主
2.二入长安供奉翰林,思想中融入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和纵横家思想。

粉丝是鲁仲连苏秦张仪,结交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上有皇帝贵妃权臣,下有歌女道士隐者平民百姓,生活五光十色,此时积极用世,蔑视权贵。

中晚年; 四处漫游,仍是道家思想思想,超出物外看人间的欢喜悲哀,李白如大鹏展翅晴天,如苍龙蛟龙掀起冲天巨浪,于是盛唐的最强音响彻天地——李白的诗歌
二.李白的诗:诗成笑傲凌沧洲
盛唐最辉煌的一面是由李白诗歌表现的,其诗最大特点:清新俊逸豪放
具体分类:
1。

自然之子。

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余《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蜀道难》2.。

自由精神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睥睨一切的心灵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笑傲王侯的气概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天地于怀抱的精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屈势力,蔑视权贵的性格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自由洒脱精神的压抑苦闷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容纳万物的胸襟
3.盛唐豪气
酒后竞风采,三北弄宝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风中的豪气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济公立世的豪气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自傲中的豪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绪万千的豪气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失意中的豪气
五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醉境中的豪气
酒中诗仙
青春李白诗歌中最常见的两个物象:月酒
月代表了思乡之情,更多是虚无缥缈,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之情。

关键字:思乡遣怀酒既是其豪爽性格的物化,又是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创作的催化剂
李白关于酒的诗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天才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仙风道骨,酒中谪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酒中之落寞
把酒顾美人,清歌邯郸曲酒中之洒脱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醉中之消极避世
举杯消愁愁更愁举杯之无奈自遣
综合评价李白诗雄浑劲健豪放
三.补充李白诗歌名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后人对李白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课后总结:这节课的设计初衷是锻炼学生独自筛选材料,制作课件,课堂讲解的能力,学生对李白生平创作思想影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类,全面讲解了李白诗歌中的名篇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难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体现了枫叶课堂创新要求: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感知。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和缺憾,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选择的课题太宽,学生选择材料时茫然,不会取舍,讲解时无法突出重难点,几个小组讲解内容有很多重复,学习效率不高
解决办法:李校长提的建议很好:事先将整个课题分成若干板块,每组分工一个板块,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整体难度降低,但对所负责的板块加深了难度,讲解时也避免了同一内容单调重复的讲解。

2.学生做课件前教师指导不够,,学生讲解不规范,内容凌乱。

解决办法:事先梳理出授课环节,明确各组讲解流程,对每一组要告知重难点体现教师引路人的作用
3.由于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内容讲解时,课堂前半节课学生精力集中,学习状态较好,后半节课内容重复后学习状态不好,疲倦者不少。

解决办法: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说读,还要有记忆的存储,最好的储存办法就是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学边做题,达到加深记忆,学有所得的目的。

4.教师总结内容不规范,重复前面学生讲解的内容太多
解决办法:展示课件,内容筛选不要面面俱到,但以课题重点为主,做好示范作用。

5,课题是“青春李白”,而讲解的内容是李白的经历、思想、诗文。

授课内容与题目不相符。

解决办法:对非重点内容进行删减,对李白青春洋溢,个性独立,气势豪迈的诗歌作为专题进行讲解,凸现盛唐气象。

古诗文知识点多,。

学习文本难度较深,教师讲解时学生易厌烦。

给学生分工,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竞赛式课堂讲解是一种新的尝试。

但这节课事先准备工作不足,课堂没有突出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善求知。

造成学习效率不高的缺憾。

以后无论在公开课还是在日常授课,都要积极准备,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做好指导规范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