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质精练(后附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姓名:一、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交通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绝境古:今:无论魏晋古: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古: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二、解释加点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寻病终()寻向所志()忘路之远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三.翻译下列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问答题1.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总结出本文有几个成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答: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安宁、和平。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

为、。

27、【叹惋】。

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

扶,。

向,。

32、【志】。

33、【及郡下】。

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

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桃花源记》系统精练(后附详细解析答案)

《桃花源记》系统精练(后附详细解析答案)

《桃花源记》质量检测题写作背景《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写于永初二年(421),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此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创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本文思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图示基础习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 豁.然( ) 垂髫.( ) 阡陌.( )诣.太守( ) 间.隔( ) 平旷.( ) 怡.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延.至其家 (4)诣.太守(5)率妻子..邑人 (6)欣然规.往(7)缘.溪行 (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后遂无问津.者(11)便要.还家 (12)便扶.向路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村中闻有/此人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欲穷其林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理解文意,按要求填空。

(1)后人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两句来表达世事沧桑变化而浑然不觉的心境。

(2)文中突出桃花源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精练◆课内精读[2019·重庆B卷(改编)]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古义:今义:..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堂堂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 豁.然( ) 垂髫.( ) 阡陌.( )诣.太守( ) 间.隔( ) 平旷.( ) 怡.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延.至其家 (4)诣.太守(5)率妻子..邑人 (6)欣然规.往(7)缘.溪行 (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后遂无问津.者(11)便要.还家 (12)便扶.向路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村中闻有/此人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欲穷其林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理解文意,按要求填空。

(1)后人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两句来表达世事沧桑变化而浑然不觉的心境。

(2)文中突出桃花源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寻.向所志寻.病终C.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屋舍.俨然便舍.船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纯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1.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老子》) [注] 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12.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乙] 愚溪诗序(节选)[唐] 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①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注] ①龂(yín)龂:争论不休。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拜访)C.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益)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16.下列对《桃花源记》和《愚溪诗序》(节选)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他们最终迷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桃花源记》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愚溪诗序》(节选)以“愚”为线索,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陶潜之略传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 ①融然:和悦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17.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尝:(2)愠:(3)辍:(4)但:1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0.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

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2分)21.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2分)答案详析1.yǎn huòtiáo mòyìjiàn kuànɡyí2.(1)对……感到惊异。

(2)全,都。

(3)邀请。

(4)拜访。

(5)妻子儿女。

(6)打算,计划。

(7)沿着,顺着。

(8)整齐的样子。

(9)类。

(10)渡口。

(11)同“邀”,邀请。

(12)沿着,顺着。

3.[解析] A A项中的“之”为助词,其他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4.[解析]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村中/闻有此人”。

5.[解析] B A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项,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D 项,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6.[解析] A B项,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人”;C项,省略了主语“渔人”;D项,省略了宾语“桃花源人”。

7.(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解析] C A项,两个“为”的意思分别是“作为”“对,向”;B项,两个“寻”的意思分别是“寻找”“随即,不久”;C项,两个“向”都是“先前的”的意思;D项,两个“舍”的意思分别是“房屋”“舍弃”。

9.(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0.[解析] C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纯朴,但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故C项中“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

11.[解析] 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

细读《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与课文中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景一样,都揭示了人们生活的宁静和乐,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

[答案] 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12.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13.[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理解文言词语,一方面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D项中,“利”是使动用法,理解为“使……得利”。

14.[解析] B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依据。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

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

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可正确断句。

15.[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1)题中,“向”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先前的”;“志”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做记号”。

(2)题中,“是”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这,这条”,“家”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安家”。

[答案] (1)(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了记号。

(2)(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16.[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选项的描述,一一判断正误。

联系具体的内容看,两文都写了小溪周围的景物,线索分明。

然而,《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愚溪诗序》(节选)是借愚溪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

因此,D项中“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的说法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乙]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

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冉溪。

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这条溪,所以称它为染溪。

我因愚笨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 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古时候有愚公谷,现在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我)把它改名为愚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