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五章 明代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完整版07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六章--汤显祖-《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pptx

完整版07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六章--汤显祖-《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pptx

▪ 汤显祖出入于儒道释之间,具有复杂的精神面相。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汤显祖有着强烈的用世情怀
▪ 受老师和另一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汤显祖形成了贵生的哲学 思想、顺情的政治思想与重情的文学思想。
▪ 和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汤显祖渴望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立德、 立功、立言。然而,汤显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其不朽之思只能 以诗人的方式来完成。
《邯郸记》
▪ 卢生慨叹自己不能“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吕洞 宾于是授卢生磁枕,引卢生入梦, 在梦中经历了一番荣辱升沉, “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四 子尽升华要”。卢生病危,朝野 趋奉。一梦醒来,黄粱犹未熟。
▪ 汤显祖在剧作中探讨了为官之道。
▪ 汤显祖在剧作中对朝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邯郸记》对时 政进行抨击,举凡科场腐败、吏治腐败、君臣荒淫、宦官敛 财、权臣威福、朋党倾轧诸世相,均在作者抨击之列。
第六章 汤 显 祖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人生观 ▪ 第二节 《牡丹亭》 ▪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 人生观
▪ 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海若 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 道人。江西临川人。
▪ 第一个时期是求学应举阶段。文名远播,甚至引起了首辅张居正的 关注。汤显祖于三十四岁中进士。
▪ 立功不得,立言不得,其毕生创作“大者不传,或传其小者”, 这小者即“临川四梦”,寄托了他的无限悲慨。汤显祖以诗人情 怀写“临川四梦”:《紫钗记》写“一点情痴”,《牡丹亭》写 “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南柯记》写“一往之情,则为 所摄”,《邯郸记》写“一生耽搁了个‘情’字”。以情始,以 情终,入于情而出于情。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考试大纲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考试大纲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考试大纲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1. 文学的定义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3. 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4. 秦汉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魏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风格分析。

3. 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风格分析。

4. 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风格分析。

第三部分:唐代文学1. 唐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唐代诗歌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诗人与作品。

3. 唐代散文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

4. 唐代唐诗的典型体裁与演变。

第四部分:宋代文学1. 宋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宋代词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词人与作品。

3. 宋代元曲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剧作家与作品。

4. 宋代散文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

第五部分:元明清时期文学1.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明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 清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第六部分: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1.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2. 古代文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七部分:邹韬奋与中国古代文学1. 邹韬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贡献。

2. 邹韬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

第八部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思想1. 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倾向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第九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1. 选取古代文学名篇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如《庄子》、《诗经》、《离骚》、《红楼梦》等。

第十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1.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2. 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对比。

考试要求:1. 考生要熟悉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并能准确理解代表作品的意义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

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07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六章 汤显祖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07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六章  汤显祖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立功不得,立言不得,其毕生创作“大者不传,或传其小者”, 这小者即“临川四梦”,寄托了他的无限悲慨。汤显祖以诗人情 怀写“临川四梦”:《紫钗记》写“一点情痴”,《牡丹亭》写 “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南柯记》写“一往之情,则为 所摄”,《邯郸记》写“一生耽搁了个‘情’字”。以情始,以 情终,入于情而出于情。
▪ 汤显祖出入于儒道释之间,具有复杂的精神面相。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汤显祖有着强烈的用世情怀
▪ 受老师和另一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汤显祖形成了贵生的哲学 思想、顺情的政治思想与重情的文学思想。
▪ 和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汤显祖渴望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立德、 立功、立言。然而,汤显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其不朽之思只能 以诗人的方式来完成。
▪ 第二个时期是仕宦阶段。591年,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 弹劾首辅申时行等人,直接批评神宗,贬为徐闻典史。1598年, 汤显祖至京述职,不顾同僚挽留,辞官归里,时年四十九岁。
▪ 第三个时期是弃官归田阶段汤显祖里居二十馀年,除了诗文应酬、 课子应举外,其突出的业绩便是戏曲创作:1598年创作《牡丹 亭》,1600年创作《南柯记》,1601年创作《邯郸记》。
《邯郸记》
▪ 卢生慨叹自己不能“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吕洞 宾于是授卢生磁枕,引卢生入梦, 在梦中经历了一番荣辱升沉, “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四 子尽升华要”。卢生病危,朝野 趋奉。一梦醒来,黄粱犹未熟。
▪ 汤显祖在剧作中探讨了为官之道。
▪ 汤显祖在剧作中对朝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邯郸记》对时 政进行抨击,举凡科场腐败、吏治腐败、君臣荒淫、宦官敛 财、权臣威福、朋党倾轧诸世相,均在作者抨击之列。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6)明代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6)明代戏曲..

吴江派与临川派
吴江派的其他剧作家还有吕天成,传奇作品已 经亡逸,曲学著作则有《曲品》,是继《南词叙录》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书;沈自晋,有传 奇《翠屏山》《望虎亭》;袁于令,有《西楼记》 《鷫鸘裘》《长生乐》三种,合为《剑啸阁传奇》。
与“吴江派”相对的是以汤显祖为领军的“临 川派”,或称“玉茗堂派”。这一派的作家有吴炳, 代表作“粲花斋五种曲”(《西园记》《绿牡丹》 《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孟称舜,有 《娇红记》;阮大铖,有“石窠四种”(《春灯谜》 《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当然,成就 最高的,堪为明剧冠军的,则是汤显祖。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的杂剧 第二节 明代的传奇 第三节 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一节 明代的杂剧
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 从数量上看,明代杂剧总数约500多种,作家100 多个;从质量上看,无论是社会意义和艺术水准 都不如元代。比之彪炳一代的元杂剧,明代杂剧 固然是今非昔比,与蔚为主流的明传奇相比,也 是大为逊色。但是,杂剧剧本作为一种比较成熟 的文学样式,在明代文坛上仍然有其一席之地。
[1] 徐渭一生有三个妻子,而与19岁纠死去 的结发妻子潘氏感情最深。他曾回忆当初 与妻子新婚的场面“掩映双鬓绣扇新,当 时相见各青春。旁人耳语犹记得,道是神 仙会里人。”在狱中也常常梦见发妻,并 写有动人的悼亡诗。但与后两个妻子感情 都不和,特别是第三个妻子,他曾称之为 “恶侣”。但不管怎样,杀妻是绝对错误 的。
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
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音乐 和表演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 在格律上不大讲究,宫调组织上也不大严密。 经过元末明初“荊刘拜杀”四大南戏之后,特 别是经过《琵琶记》之后,南戏开始逐渐规格 化,宫调系统也逐渐严密起来。也是从《琵琶 记》开始,传奇多由有姓名的文人雅士所作, 文辞自然也向典雅方面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 发育成熟与广为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 代戏剧的主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文学常识

一、我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工程文学常识马工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修辞等方面。

马工程在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题材:马是古代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马的形象。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就是马的形象。

2. 文学修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马被用作修辞的具象化手法,“马不停蹄”、“马踏风而行”等常见的修辞手法都是基于马的形象进行构思的。

三、马工程与古代文学作品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其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马的形象:1.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马的高度赞颂。

2. 《红楼梦》中,贾宝玉乘马游幽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贵族的生活形态。

四、结语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马工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修辞方面的独特魅力,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五、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马在古代我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象征。

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和奔放:马在古代代表了自由和奔放的精神。

马在草原奔驰、驰骋在战场上的形象,赋予了马以自由、狂放的艺术象征,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自由、奔放精神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代还出现了大量总结传奇创作、指导传奇创作的理论著作。 这些著作包括魏良辅《曲律》、何良俊《曲论》、李开先 《词谑》、王世贞《曲藻》、徐渭《南词叙录》、潘之恒 《亘史》和《鸾啸小品》、吕天成《曲品》、沈德符《顾曲 杂言》、徐复祚《曲论》、王骥德《曲律》、凌濛初《谭曲 杂札》、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 谱》、沈自晋《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等等。
第三节
吴江派与
“汤沈之争”
▪ 吴江派的盟主为沈璟。沈璟 (1553—1610),字伯英,晚字 聃和,号宁庵、词隐生,江苏吴江 人。万历元年中举,万历二年中进 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可谓少年 得志。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行 人司正、光禄寺丞。万历十七年 (1589)因事归田,寄情词曲, 著有《红蕖记》《十孝记》《义侠 记》《埋剑记》等十七种传奇,合 称“属玉堂传奇十七种”,并撰有 《唱曲当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等戏曲理论著作。
二、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
▪ 明代传奇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洪武至天顺时期,传奇创 作队伍主要是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成化至嘉靖时期,传奇 创作逐渐文人化;隆庆至崇祯时期,传奇创作进入高潮期。
▪ 丘濬于成化年间创作的《伍伦全备记》,开启了明代文人创 作传奇的历程。成化、弘治、正德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丘濬 《伍伦全备记》、邵灿《香囊记》、徐霖《绣襦记》、沈采 《千金记》、陆采《明珠记》等。
▪ 明代中期杂剧作家的主体性 意识逐渐强化,大量抒写文 人自身的情感尤其是人生失 意的情绪,因此也被称为文 人剧。代表作家有康海、王 九思、徐渭等人。
▪ 在南曲和北曲相互争胜的过程中,北曲杂剧逐渐失去市场, 取而代之的是在南曲的渗透下于明中叶兴盛起来的南杂剧。
▪ 南杂剧在体制上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剧本结构自由,长短 随意,一本可演多事;其二,用曲可南可北,也可南北合套, 南北曲混用间用成为普遍现象;其三,不限一人主唱。南杂 剧在内容上突出体现为文人心绪的宣泄,许多作品甚至采用 了诗歌化乃至戏谑化、寓言化的笔法。
▪ 随着传奇在剧坛的风行,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年间涌现了 一批戏曲选本。《雍熙乐府》《八能奏锦》《词林一枝》 《群英类选》《乐府菁华》《玉谷调簧》《吴歈萃雅》《月 露音》《词林白雪》《摘锦奇音》《词林逸响》《万曲明春》 《尧天乐》《徽池雅调》《时调青昆》《昆弋雅调》《南音 三籁》等选本保留了许多戏剧散出。
▪ 明代前期杂剧创作主要集中于宫廷和王府,代表作家有汤舜 民、杨景贤、贾仲明、朱权、朱有燉等人。剧作或为宫廷演 出服务,或为韬晦而作。
▪ 朱权(1378—1448),朱元璋第 十七子,封宁献王。就藩大宁,身 拥重兵。朱棣计夺其军,许与事成 后平分天下,但朱棣称帝后,请封 苏州、杭州,皆不许,受封南昌后 又遭诬告。仁宗即位后曾先后上书, 述说南昌不应是自己的封国,认为 宗室不该定等级,遭到训斥,从此 不问政事。著有戏剧理论著作《务 头集韵》《太和正音谱》。所作杂 剧十二种,今存《冲漠子独步大罗 天》《卓文君私奔相如》。
▪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
▪ 这些作家均遵循沈璟的理论主张,严守格律,曲辞本色,注 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由于沈璟是吴江人,这个流派因而被称 为吴江派。
▪ 后来部分戏曲作家拥护汤显祖的主张,形成与他相似的风格, 被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临川是汤显祖的籍贯,玉茗堂是 他的书房名。
▪ 汤显祖的剧作在当时曲坛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但其剧作不 便于昆曲演唱,引起吴中曲家沈璟等人的批评,并纷纷加以 改编,这让汤显祖大为恼火。
▪ 沈璟改编汤作,一是认为汤显祖剧作的文辞不合音律,不便 演员演唱;二是认为汤显祖过于逞才,文辞过于藻饰,语言 不本色。
思考题:
▪ 1.南杂剧体制有何显著特征? ▪ 2.传奇体制具有哪些特征?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 3.如何理解明代传奇创作的文人化进程? ▪ 4.“汤沈之争”对晚明戏曲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 程
一、从戏文到传奇
▪ 嘉靖末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了昆山腔清 柔婉折、流丽悠远的特性,特别适宜于文人抒发内心的细腻 情感。万历年间,传奇最终取代北曲。
▪ 经过长期的探索,明代传奇终于摆脱了早期南戏的朴素面貌, 确立了其体制特征。
▪ 嘉靖年间,士大夫对传奇的态度由鄙夷转向欣赏。此时的江 南极为富庶,社会风气竞尚奢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戏班。 吴徽州班、兴化班、张衙老班、沈周班、吕三班、沈香班都 是当时著名的职业昆曲戏班。文人用于自娱和交际的家班出 现于嘉靖年间,并盛行于万历以来的剧坛,
▪ 梁辰鱼(1519—1591),江苏 昆山人,终身未仕。家豪富,耽 饮酒,好任侠,喜交游,善度曲。 专心研究昆山腔,得魏良辅之真 传。著有传奇《浣纱记》。《浣 纱记》叙越国大臣范蠡辅佐越王 勾践报仇复国,为离间吴国君臣 将未婚妻西施送给吴王,灭吴后 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
▪ 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山 西按察使、大理寺卿、南京兵部右侍郎、 刑部尚书等职。得罪权相严嵩,父亲被 严嵩害死,不得不弃官归里,后伏阙为 父申冤。传奇《鸣凤记》相传为其门人 所作,其中的《法场》一折则为王世贞 本人所作。
▪ 嘉靖、隆庆年间,李开先、王世贞、梁辰鱼等士大夫文人撰 写了一批反映政治斗争的传奇作品,《宝剑记》《鸣凤记》 《浣纱记》等均在忠奸斗争模式中展开剧情。同时还产生了 一批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情感剧,如郑若庸《玉珏记》,李 日华、崔时佩《南西厢记》,张凤翼《红拂记》等。
▪ 李开先(1502—1568), 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进士, 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 因得罪当道于三十九岁时罢 官归里。养有家班,家藏元 杂剧千余种,有“词山曲海” 之誉。著有传奇《宝剑记》 《断发记》《登坛记》,另 有院本集《一笑散》。
第五章 明 代 戏 曲
本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
▪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 第三节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 历史进程
▪ 明代建国后,曾经制订一系列文化政策推行风化、强化意识 形态。体现在戏剧领域,一方面,朱元璋对戏曲搬演做出了 严厉的规定。另一方面,朱元璋等又试图借助戏曲推行教化。 朱元璋认为《琵琶记》有益教化,下令教坊将《琵琶记》改 为北曲加以推广。
▪ 立体地呈现了明代嘉靖年间的政治斗争。 语言典雅绮丽,为文辞派的代表作。该 剧作为明代第一部时事剧,影响深远。
▪ 万历以后,传奇编剧技巧进一步提升,但失去了万历时期的 情感锋芒。吴炳《疗妒羹》、孟称舜《娇红记》、袁于令 《西楼记》、沈自晋《翠屏衫》、冯梦龙《双熊记》、阮大 铖《石巢四种》等较为突出。
▪ 明代后期杂剧代表作家作品有陈与郊《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王 衡《郁轮袍》和《真傀儡》、叶宪祖《易水寒》、吕天成《齐东绝倒》、 沈自征《霸亭秋》、徐复祚《一文钱》、孟称舜《桃花人面》和《英雄 成败》等。
▪ 对明代杂剧作品的整理和研究也于明代后期提上日程,沈泰所编《盛明 杂剧》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另有一些剧作家批评南杂剧不合杂剧 规范,转而重温北杂剧轨辙,整理了大量北杂剧作品,如臧晋叔《元曲 选》、赵琦美《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陈与郊《古名家杂剧》、息机 子《元人杂剧选》、黄正位《阳春奏》、无名氏《元明杂剧》、孟称舜 《古今名剧合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