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比较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

今古学派今古学派,是指儒家经学中的两个学派,即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争论虽然由来已久,但冠以学派之名则是晚近的事。
据钱穆、李学勤等学者的研究,晚清以前的学者虽常常论及古文经书、今文经书,且做了大量考证与辨伪工作,—但却没有以今文、古文来分派。
以今文、古文来分派的始作俑者是近代的廖平,廖平于1886年撰《今古学考》,提出汉代经学分为今文、古文两派,彼此对立,如同水火,“西汉今学盛,东汉古学盛”,及至郑玄,两派归于涡灭。
这以后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强调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分,他的观点,明显是受廖氏启发再加发挥而成的。
自此以后,学术界一般接受了这个说法。
从历史上看,“古文”与“今文”对举,始见于《史记》。
司马迁除提及“古文《尚书》”(《儒林列传》篇)外,还声称“余读《春秋》古文”(《吴太伯世家》篇),但他没有提出古文经与今文经对立的概念。
至班固撰《汉书》,沿袭刘歆《七略》的图书分类法,正史志书开始划分今文经与古文经两类。
所谓“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即当时今文)写成的经籍;而“今文经学”,就是指对今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
所谓“古文经”,是指用战国时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的经籍;古文经之“古文”,有其严格的时间与地域限定,它既与春秋时期文字有别,更与殷、周之世文字殊异,此外还有鲁、齐、梁、楚等地文字间的差异;而“古文经学”,就是指对古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仅在经籍文字的字体上明显不同,而且在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籍中有关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所以会出现,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直接相关。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强化专制君主集权统治,秦始皇在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等重要措施之外,实施了统一思想的文化政策,而“焚书”就是其体现之一。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借博士官淳于越批评秦朝不行分封制之由,提出了“焚书”之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汉代经学两大派别之争

汉代经学两⼤派别之争近千年来,儒学⼀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中华⽂化的核⼼。
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不仅在思想上影响着千年来的⼈们,同时也在政治等⽅⾯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但是儒学也并不是⼀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独有⼀家之⾔的。
它在不断变化发展,⾃我更新,甚⾄也出现过较⼤的差异和争论的。
下⾯,我们来看下发⽣在汉代时期,⼀次较为激烈的儒家两⼤派别的争论。
古、今⽂经学派的产⽣众所周知,儒学在秦朝时期受到了巨⼤的摧残,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儒家的经书⼏乎全部被毁坏。
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统治者思想的变化,在西汉初期,儒学重新兴起,汉景帝时儒学被⽴于学官。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再次得到重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博⼠、表彰六经等这⼀系列的政策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的地位,成为官⽅正统哲学。
之所以儒学⼜被称为“经学”,是因为汉代的儒学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学经书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称之为经学。
随着国家的重视,经学得以繁荣,儒学产⽣了古、今⽂经学两⼤学派。
这两⼤学派有何区别呢?古⽂经派的出现是因为汉朝时期出现了⽤古⽂字抄写的经书。
这些经书由地下或相传从孔壁挖出来的和民间所献的,⽤当时已经不易辨识的籀⽂、六国古⽂字等先秦古⽂字抄写的经书传本。
由于秦朝⾄汉朝时期,⽂字形体已经发⽣变化,由秦代所官⽅规定的秦⼩篆发展为⾪书,⼩篆或者更早的⽂字——籀⽂、六国古⽂字已经不太容易辨认。
这些经书被称为古⽂经,弘扬古⽂经的学派被称为古⽂经学派;今⽂经派是先秦时期靠⼝⽿相授,把那些儒家经典的经书流传到西汉初期,并⽤当时通⽤的⾪书记录成书的经书,这些经书被称为今⽂经,弘扬今⽂经的学派被称为今⽂经学派。
古⽂经和今⽂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所记录的⽂字形体的不同,更重要的差异产⽣的原因是,⼀个是百年前的古书原本,⼀个是⼈为⼝⽿相传,由不同的⼈记录下来的今⼈之作。
古⽂经派认为今⽂经讹变之后,错误颇多;今⽂经派认为古⽂经出处荒谬。
今古文之争 (最后定稿)

以《春秋》为例浅谈今古文之争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
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然而这里的“经”是专指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
经学产生于西汉。
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於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
汉朝建立后,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扩建王府,坏孔子宅,从鲁壁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毁坏老屋,得几篇《尚书》。
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以解释《春秋》为例,今文经有两本,分别为《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古文经也有两本,分别为《左传》、《毛传》。
现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重要著作为例, 探讨二者的差异。
首先是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章的差异。
《左传》、《毛传》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用六国古文字所书写而成。
而《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在汉代及其以后整理成书,用汉隶抄写的。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不仅仅是在此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的不同。
1.今文经学重在阐述经书的“微言大义”,学风活泼,但又往往流于空疏荒诞。
如: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 隐公元年》) 上引《公羊传》、《穀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如:“大一统”、“子以母贵, 母以子贵”等等, 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今古文经学之争

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名词解释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名词解释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名词解释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是中国古代的两大经学流派,是中国古代经学研究的两大主流。
古文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的传统流派,是先秦到汉代的主流经学。
今文经学是对古文经学的批判和发展,于宋代形成并成为主流。
两者在研究方法、文献选择、语言鉴定上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经典的精髓。
古文经学,顾名思义,即是研究古代经典文献的学问。
首要之义是注重文献的古代版本,以求尽量还原古代经典的原貌。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依据格物致知的原则,通过勘误、校勘等手段还原古代文献的原始面貌。
在古文经学中,研究者注重对经典原文的王维解读,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资料。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等经典文献都是古文经学的研究对象。
古文经学强调对古代经典的传承和保护,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文经学是指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和发展。
今文经学主要关注的是文献的今文版本,强调诠释和解读古代经典文献。
今文经学强调注重对古代经典文献的逻辑推理与哲学解读,不拘泥于古代版本的还原。
今文经学在宋代达到鼎盛,其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等。
今文经学跳出古代版本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更加解释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去诠释古代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虽然在研究方法和文献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是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进行研究和诠释的主流学派,都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文经学注重对古代文献原貌的还原,今文经学则更加倾向于对古代文献的批判性诠释和发展。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古文经学传承古代经典的原貌,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今文经学则强调对古经典的诠释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使古代经典文献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解。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起源与差异

直到鄭玄注經以後,兼采今古文兩家之說。鄭玄之注一出, 今文經各家漸衰,因此今古文經在內容和主張上漸趨統一, 彼此間的門戶之見也漸衰。
今文經和古文經的起源與差異?
今文經是在西漢武帝年間,廢止禁書令,但經書在 秦朝時幾乎都被燒燬了。因此理紀錄起來,而成為了「今文經」。 今文經是以隸書寫成的,西漢的經學家也主要是治 今文。博士學官是用今文經來講授,他們所注重的是 微言大義,並且只要能精通一經就可以治學。今文經 是兩漢時代學術上的正統,使得遭受秦火毀滅後的典
籍能大致上修補完成。
古文經的發現是因為魯恭王破壞孔子的宅第,意外在牆壁 中發現了大批經書,並且是用秦、漢以前的文字所寫成的, 當時的人很難加以辨識,因此成為「古文經」。
古文經是以篆文寫成的,東漢經學家主要治古文。民間人 士說經多是採古文經。他們治學必須兼通數經,所注重的乃 是章句訓詁,並且要求得經文的真義。因此後世人讀經一定 要靠東漢經學家的訓詁。古文經在曹魏之後成為學術上的正 統。
如何看待今古文经之争?

如何看待今古文经之争?郑玄两汉之际,经学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两种。
一方面,今文经着重閛发经文的微言大义,大讲“天人感应”和灾异之说,势必导致迷信附会之风滋生。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用谶语解释经典的纬书,如《春秋纬》、《礼纬》、《白虎通义》等。
另一方面,从民间发掘出不少用先秦古文写的古文经典,如《周礼》、《毛诗》、《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等。
西汉末年经学大师刘歆率一批儒生对古文经进行了一次大整理,还奏请设立古文博士,遭到了今文经学家的反对,于是,出现了今古文经之争。
王莽执政时,任用刘歆为国师,设立古文博士,古文经学发展起来,与今文经学相抗衡。
今古文经学除了在文字、训诂方面有别,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说。
两汉之际的扬雄、桓谭、王充、张衡等都是支持或倾向于古文经学派的,东汉时马融、许慎也是古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
两派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其实质是官方经学与非官方经学之间的对立。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两派趋于合流,今古文之争逐渐平息。
郑玄兼通古今文,他剔除谶纬学的糟粕,糅和各家学说,不拘泥于各家的“师法”、“家法”,重新注释诸经。
曹魏王肃注经也是兼通今古文不拘师法家法的。
今古文经学虽有争论,有师法、家法之别,但从几个主要思想家来说,如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王充、王符、郑玄等,他们对于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则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在“天人关系”上有种种不同甚至于对立,但在王道政治和道德伦理学说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
尤其是王充和董仲舒两个人,在天道观和天人关系上,王充固然颇多批评董仲舒之言,但在王道政治理论和道德思想方面,不仅肯定而且赞美董仲舒,认为董仲舒是继承并发扬孔子学说和事业的。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论衡.超奇篇》)在人性论方面,王充的《论衡.本性篇》载:“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
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汉前、中期,今文经学独盛,西汉晚期,古文经学兴起。两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所讲经义都不相同。今文经学用阴阳五行观点阐释经义,讲谶纬神学,搞繁琐哲学。古文经学通训诂,举大义,尊孔子,不主张变革,与汉代的政治、现实问题联系不多。古文经学者刘歆请立古文经于学官,引起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
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是董仲舒,东汉时是何休。清代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有的学者借春秋公羊学发挥政见,今文经学复起。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倡导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今文经学衰竭。今文经学对巩固西汉封建制度、动摇清末封建制度均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今文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汉代经学中研究、阐发今文经经义的学派为今文经学,研究、阐发古文经经义的学派为古文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