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经学化的进程。

儒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着重强调道德伦理、礼仪制度以及政治治理。

在汉代,儒学逐渐从以经典为中心的学术体系转变为以经学为主导的学术思想。

汉代儒学经学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儒家经学,旨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下令编纂《太史公书》,重视研究和传承经典著作。

同时,他还任命了一批儒学学者担任官职,职责包括教育宫廷成员和编纂历史。

汉武帝时期的经学化进程在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

东汉时期,经学成为官方学术思想的主导。

儒学经学的核心内容是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经典成为了官方教育的基础。

东汉时期的经学化进程还体现在儒学经典的注释和研究上。

许多儒学学者致力于对经典进行研究和解读,编写了大量的注释和评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的《论语》的注释集《鲁论》和《梁论》。

这些注释和研究对于后来的儒家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汉代,儒学经学也开始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融合。

例如,
与道家学派的思想交流使儒家学术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儒学经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是一种将经典著作作为学术思想的核心,并通过注释、研究和与其他学派的对话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这一进程在汉代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对后来的儒家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什么是经学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

经学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末年,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此之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

到了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

但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

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

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

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两汉时期,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即所谓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与儒家经学的独尊和繁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促动,相得益彰。

特别是经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的地位,成为各种学术门类建设、发展的理论依据和至上权威,语言文字学更是如此。

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经书训诂本身就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它们与经学的关系极其明显,笔者在本文中不再涉及,而主要以几部专门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为考察线索和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论述。

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通过儒家经典,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窥见我国(这里主要是指汉族地区)语言文字学的萌芽和早期发展情况。

像汉字的产生,前人依据《周易·系辞下》之说,将上古结绳而治或伏羲作八卦与文字的起源联系起来。

这尽管是一种传说,但并非空穴来风、向壁虚造。

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的发现,完全可以证明,我国文字的起源,正是在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

再者,不少经书还论及语言文字问题,特别是《论语》中孔子的有关论述更多。

《先进》记有孔门四科,其中“言语”是仅次于“德行”的一科。

《子路》则记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孔子十分注意字词的斟酌,力求恰如其分,并在整理六经尤其是修《春秋》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孔子在鲁国旧史的基础上修《春秋》,注重正名,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这种《春秋》笔法不仅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也颇多沾溉。

胡适先生曾经特别强调《春秋》及其体现出来的孔子正名思想在“语言文字上的影响”,指出:“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观念。

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

……大概孔子的正名说,无形之中,含有提倡训诂书的影响。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和经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汉代,儒家学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了汉族的主流思想。

汉代的经学思想以《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四书为主,这在当时被称为四书。

1.《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的孙子颜渊整理的《礼记》也是先秦时期“礼”的重要篇章。

《礼记》在汉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经学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

《尚书》是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制度、政治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思想。

3.《周易》《周易》是一部古籍,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4.《春秋》《春秋》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春秋国家的统治者利用《春秋》这一历史著作逐渐培育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政治服务的传统政治文化思想。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图解一:《礼记》知识点总结《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汉代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礼仪等方面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在《礼记》中提倡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敬、和谐共处的思想。

图解二:《尚书》知识点总结《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尚书》是一部在政治、制度、社会、历史等方面都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尚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解三:《周易》知识点总结《周易》是一部很古老的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汉代经学是整个经学发展的高峰,皮瑞锡在《经学历史》中将经学的发展分成十个时期,其中包括经学的开辟时期、流传时期、昌明时期、极盛时期、中衰时期等等。

其中的昌明和极盛时期,指的就是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不仅将产生不久的经学发扬光大,更开启了经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今文经学重在义理,解释经书善用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重在训诂和考据,喜欢逐字分析。

这两个方法对后世经学影响极大,唐明清等经学研究都是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发展和延续。

周予同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作序时将中国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可见汉代经学的地位。

关于汉代经学,历来有很多评价。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到:“两汉同重经学,而学术风气不同。

西汉多治今文,罕治古文;东汉者今古文并立。

前汉今文说,专尚微言大义,后汉治古文,多详章句训诂。

此两汉经学之别也。

……西汉之人,多专一经;东汉则多兼通,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

是亦学术进步之证也。

”今文经学以阐释义理为主,重在详今略古,以古为今用。

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谈到:“武、宣之间,经学大昌,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又用。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史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汉书・夏侯胜传》:“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笔下出,欲何之?’……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

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曰:‘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

故云臣下有谋。

’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然而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也使其丧失一定的客观性。

如为了要经世致用,很多经学家以汉律古,用汉代的知识来解释经书。

《尚书・皋陶谟》有“钦四邻”语,《洛诰》有“乱为四辅”语。

《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资料讲解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资料讲解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
一. 经典与经学
经典的形成——六经 经典。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
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
五. 思考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Next Time:王充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 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三.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他曾经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毛
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
做历史来研究。
四. 谶纬
谶与纬 宇宙 孔子
1. 谶与纬
(1). 谶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六《易纬》下)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 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出现过 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流行。如 “亡秦者胡也”。
3. 孔子
易纬以外其他纬书,大都是将儒家经典宗教化、神秘化,将儒家推 崇的帝王、圣人神灵化。例如尚书纬《璇玑钤》说:“尚书篇题号, 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这是 说尚书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首类尼丘山,长十尺,大九围,在端门受 命,上帝派他为汉代刘家立法等等,将孔子描绘成神。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经学教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说是汉代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经学在汉代的地位经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汉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各种学术成果都得到了较好的整理和发扬,使得经学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由于经学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经学教育也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重点。

汉代时期的学校大多采用了经学为基础,授课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经学注疏等。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一般由政府设立,其中有些是为培养官员的专门学校,如明经、举人、进士等。

私学则由私人或由租庸调制担任的教书先生自行设立,教授内容并不限于官学规定的课程。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学生们的教育都以经学为中心,学生们在学习中也必须按照经书的规定进行学习。

其中,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汉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此外,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有其它特色。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进行诵读、背诵、讲授、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校还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生们的制服也非常重要,这些制服不仅标志着学生的身份,也是文化和道德的象征。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并对后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也为后来的中国各个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其基本模式一直延用到了今天。

总之,在汉代学校教育中,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

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

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作者:曾艳曾庆硕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经是自西汉以后,经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所认可的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和培养士人官员的教科书,如《诗》、《书》、《礼》、《易》、《春秋》等。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适应某种需要而给经书作出的解释,就是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综合性的学问集成,它无所不包(在汉代,所谓的文学就是经学),同时又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思想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两汉时的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的早期阶段,也是经学产生的时代。

两汉经学主要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严格说,西汉时期的经学是今文经学,这与东汉时期的古文经学有区别。

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用先秦时期的古文字写成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这些经传后来被称为古文经。

此后,今、古文经学便开始了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纵观两汉,今文经学始终作为经学的正统而传于世。

一、今文经学的产生及其原因今文经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西汉初期,高祖时有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文帝时有贾谊著《新书》等事,皆以儒学观念为基础。

朝廷也立儒经博士,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困学纪闻》云:后汉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但为汉初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用以指导政治的是以道家为核心,融合了法家思想的“黄老之学”。

“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

景帝以辕固生为博士,而余经未立。

”(《经学历史》·皮锡瑞·清)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这一措施标志着经学的正式成立。

汉武帝时经学开始昌盛并最终取代“黄老之学”而取得统治地位,原因有三:1、刘邦建立汉朝,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大为巩固,封建经济也发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经学的发展
——今古文经之争
【摘要】汉武帝把儒学奉为正统学说,这一学说的儒家典籍被定为“经”。

围绕着“经”的研究所形成的学问,称为经学。

而西东两汉,在古今经文的认识上,各派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而这一文学争辩便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在这场文化争辩中,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之有所影响。

【关键词】古今文经特点历史意义
(一)今古文之争从争执中走向相互融合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记录的儒家经典,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

西汉今文学派在学术上占优势,汉武帝时所立的博士都属今文派,西汉中期以后,今文经学逐渐衰微。

一直处于私学地位的古文经学,随着今文经立为博士以及《孔壁古文》的出现,向今文经学提出挑战,两派的分立日渐加深。

西汉末期,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东汉时期,由于古文经学派兼采今文经说,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就结束了。

今古文经学不只是经籍字体书写上存在不同,而且在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也有不同。

它们之间的论争,实际经历了一个彼此对立、消长和融合的过程。

今文经学简单而言就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
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

今文经学的特点,首先,在学风上,今文经学表现为烦琐说经和狭隘的门户之见;其次,在学术与政治倾向上,今文经学主张大一统,主张独尊儒术,带有文化专制的色彩;此外,今文经学还以谶纬迷信附会经旨,以及神化孔子,神化皇权,迎合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因而得到官方的支持,拥有官方的地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今文经学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自有它的合理性。

它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当时背景下,仍不失为一种正言曲说的言说方式,刘向、谷永、蔡邕等人的奏疏,都曾借以批评时政。

在今古文的论争中,今文经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比如,东汉章帝时,他让高才生授《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皆擢高第和封爵,给事廷署。

古文经学者,虽不能立于学官,但政府承认了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合法地位。

同时古经文家为了求得政治上的发言权,也往往援附于今文经学。

因而东汉时期今古文学派之间互相融会,成为经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汉代今古文的斗争中,古文经学以其较强的理性精神战胜了多诬妄之说的今文经学,但它同时也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不少糟粕。

而无论是今文学派,还是古文学派,毕竟也还都是儒学,一样地注重外在政治事功,较少关注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在西汉后期逐渐兴起的玄学思想,正继起而救当时儒学之偏弊。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方法上有“笃守师法”与“通训诂,举大
义”的不同。

今文经的大师,对文字的训诂和内容的解释,常有个人的见解,与另一传经者不同,便形成有“师法”,弟子按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故经之传授皆可考。

古文家则特重训诂,而经的内容,由学者细心体会,故经之传授不可考。

而汉代有名的作家也主要是坚持古文家的立场,或者较多地同情古文学派的人物,比如扬雄、班彪、班固、张衡、马融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博学通儒的学者,他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古、今文学派的界限。

(二)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经学与自古传承而来的儒家
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学主要着眼于儒家经典的阐释,不同的经学派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各有不同,但是包蕴在儒家经典中的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本身不会因为阐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这是儒家思想能够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因。

两汉儒学与先秦儒学已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秦儒家的一些基本精神在两汉荡然无存。

汉代儒学经历了初兴、昌明、隆盛和衰变四个时期。

东汉后期是汉代儒学的衰变时期。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官方经学衰弊,先秦儒家所固有的基本精神却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批判意识进一步深化。

这一点,无论是在党锢风潮中,还是在社会批判思潮中都有体现。

王符、荀悦、崔、仲长统等人的思想不尽同于儒家,但他们将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将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以及希望统治者尊贤使能,信忠纳谏,以达到天下太平。

这些观念并未逾出儒家思想的框架。

这说明这股社会批判思潮有着深刻的
儒家思想的背景,它的兴起固然与当时人们对经学的信仰危机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基本精神的坠失,而是恰恰相反。

可以这样说,以王符、荀悦、仲长统、崔为代表所兴起的社会批判思潮,和党锢诸贤对宦官的斗争,桴鼓相应,风云激荡,他们一个以思想为武器,一个以政治为武器,以他们的智慧、胆识,乃至生命,在中国儒学史上奏出了最强音。

今古文经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但是它们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