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2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

2022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第1课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第1课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儒家的起源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 说文解字》:儒 柔也,术士之称。 》: 郭沫若考证, 儒 本是鄙称 本是鄙称, 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 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 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 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 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性服忠信 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 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庄子 渔父》)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庄子 渔父》) 。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兼采阴阳五行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 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倡导“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倡导“君权神授”, 强 天人感应” 大一统” 调“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 三纲五常”提出 天人感应 主 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汉武帝所采纳, 所采纳 建正统思想。 建正统思想。
二、儒学的经学化 儒学的改造) (儒学的改造) 1、秦朝暴政与“焚书坑儒” 秦朝暴政与“焚书坑儒” 汉初休养生息与“ 2、汉初休养生息与“无为而 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汉武帝继位后, 原因:汉武帝继位后, 锐意进取,经营开拓, 锐意进取,经营开拓, 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 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 论依据。 论依据。
讨论: 讨论:
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现 象?
综合各家学说;(成功的重要原因) 综合各家学说;(成功的重要原因) ;(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育考试选官的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社会各方面; 教育考试选官的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社会各方面; 政治与儒学的结合,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政治与儒学的结合,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延续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皇权(政治) 延续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皇权(政治)干预思 想学术。 想学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习题精练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习题精练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课两汉的政治经济制习题精练新人教版一、选择题巩固篇1.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B.分封制C.郡县制D.州县制答案:A2.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A.规定诸侯王死后,其子弟都有权继承王位B.收回了王国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C.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D.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不许参与国家政事解析:有权继承王位的只是嫡长子,A项错误;是允许王国把土地分给其他子弟,而不是收归中央,B项错误;D项是“附益之法”的内容。

答案:C3.汉武帝实行“附益之法”的主要意图是()A.限制藩王,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对诸侯王的监督C.分割王国部分土地D.完善封建法制,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附益之法”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4.(2010山东潍坊高三检测)下列对西汉察举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属于严密的监察制度C.由下而上地推选人才D.是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解析: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它不是一种监察制度,故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5.东汉的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A.皇帝征召B.乡举里选C.门第族望D.举孝廉答案:B6.(2010北京西城高三检测)“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解析:根据“举秀才……察孝廉……”可以判定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B、C、D三项时间上不符。

答案:A7.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似之处有()①建立封建王朝②派兵攻打匈奴③加强思想控制④巩固中央集权⑤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解析:汉武帝是守成君主,不是建国君主,排除含有①的选项即可。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影响:
(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②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 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练习与测评2
孔子的仁与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分别建立在什 么基础上,有什么区别 ?
孔子仁的思想,是建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 统治的基础上的,代表贵族阶级利益,包含了对 人民的同情,但不适用于分裂时期。 而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则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基 础上的 ;董仲舒将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改变, 使其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封建大一统时期)。所 以说经董仲舒改变以后的儒家思想是一种代表了 封建地主阶级的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通过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等等思想说服了汉武帝, 将其思想应用于政治。其具体的施政纲领便是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 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 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②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规定五经,设五经博士
措施: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经学,合格者可做官。 各郡县设学校,设经师讲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 于独尊地位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⑴孔孟之道 【C】 ⑵儒学经学化【B】 第2课:宋明理学 ⑴.朱熹的理学【B】 ⑵王守仁的致良知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⑴. 辐射东亚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 教育教学思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 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
——《新书· 制不定》
• ‚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问道。‛ • ‚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 得其宜,奸人无所冀幸,群众信上而不 疑惑。‛
——《新书·俗激》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 二纪、八览、六论,共二 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 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 儒、道、墨、法、兵、农 、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 想。《吕氏春秋》的编著 目的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 ,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 各家学说。
五经性质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 ——《论语· 述而· 第一》
• 诗——上古诗歌总集 • 书——上古文献总集 • 礼——周代官制与礼仪概论 • 易——周代卜筮及哲学书籍 • 春秋——鲁国史书
汉初叔孙通制朝仪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 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 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 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礼者,因时 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 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 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 及 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 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 ‚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会十月。
《汉书•景十三王传》
主观因素
• 战国末秦汉之际,诸子百家逐步走向 融通 • 儒家学说自身特质及优势适应时代的 需要
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时期
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人类各 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先知,古印 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 活。 轴心时代的文化有很多相通的 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 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 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人们开始 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 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 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2015高考四川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高考四川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答案解析第1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

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 zhūn 引吭高歌 háng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仓cānɡ按图索骥jìC梗概ɡ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 niǎo 明眸皓齿 móuD搁浅ɡē解剖pōu 鬼鬼祟祟 suì不屑一顾xiâ解析:【参考答案】D各项的读音分别读:A埋(mán)怨,为多音字,B踉踉跄跄(qiàng),C梗(gěng)概,所以选D,这两项错误读音的字基本为四川人容易读错的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妨碍功夫片钟灵毓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B梳妆吊胃口瞠目结舌文武之道,一张一驰C辐射入场券循章摘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D蜚然直辖市秘而不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解析:【参考答案】AB一张一弛中的“驰”应为“弛”,C循章摘句中的“循”应为“寻”,D蜚然中的“蜚”应为“斐”,故答案为A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式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接触高科技产品”。

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解析:【参考答案】AA中的“届时”指的是到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发生的某项活动或某项事件,与句中“日前”“进行了交流”相矛盾。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9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9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9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解析版)考查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古代诗文阅读为主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臵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

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

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pdf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pdf

天水市三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导读:语文阅读题是很多考生的畏惧的一道大题,因为语文阅读题不仅占分比高,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难度较大。

以下是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第1卷l至3页,第II卷4至6页,共6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 (单项选择题共27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

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B.豆豉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chǐ踝...jì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皓齿móu ...niǎo 明眸.D.搁浅gē解剖崇suì不屑一顾xia ..pōu 鬼鬼祟..【答案】D【解析】A项mái应为mán ;B项cāng应为qiàng;C项gěn应为gěng试题分析:本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多义字和形声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妨碍功夫片钟灵毓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B.梳妆吊胃口瞠目结舌文武之道,一张一驰C.辐射入场券循章摘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D.蜚然直辖市秘而不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答案】A【解析】B项“驰”应为“弛”;C项“循”应为“寻”;D项“蜚”应为“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品”。

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答案】A【解析】届时,指到时候,那时候,指还没有发生某项活动或事件。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答案】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臵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两汉经学阅读答案。

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选项C“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不是今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对应的原文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选项“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错误;C原文古文经学“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选项“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错误;D“最高成就”没有依据。

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两汉经学阅读答案。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C“一直未能立于学官”文中没有依据。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汉氏失御御:控制。

.两汉经学阅读答案。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叹:赞叹。

.【答案】B两汉经学阅读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B项的“渝”在这里是“改变”之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岂非化以成俗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的“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

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第1I卷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4分)(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4分)【解析】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文从字顺,合乎语境。

特别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