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合集下载

第1课_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分析

第1课_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分析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同
爱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 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
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3、荀子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要 2)性恶论
思 想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 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 舟民水”
评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第一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PDF.pdf

两汉经学PDF.pdf

2004年11月22日第十章两汉经学第一节汉代思想流变概况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鞅变法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中国传统社会已经开始了从井田封制到封建制的结构性转变。

秦的统一完成了这一历史过程。

秦王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用小农经济取代了井田制,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也知道文化统一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取天下与守天下的时势之异,而是采取了“以法为师,以吏为教”的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又在政权尚未完全稳定、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恢复的情况下,留然发动对外战争。

结果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丧失了政权,未能实现传至万世的梦想。

然而秦的灭亡,只是一个政权的灭亡,并不是它所建立的封建制度的灭亡。

继秦而兴的汉王朝,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政治、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着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大业。

二、两汉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一)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中国古代哲学由春秋战国(经秦)至汉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转折时期——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地主阶级专制主义首次取得了统一的理论形态。

这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汉承秦制,继续了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这种制度,使奴隶社会和列国纷争的局面成为过去。

社会矛盾——奴隶主残余势力虽未完全消除,但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了。

社会任务——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质上是如何对付农民、处理好地主和农民的矛盾的问题。

意识形态任务——汉初因为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统治者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黄老之学适应历史形势的需要,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哲学基础,因而在汉初六十多年间得到了推行。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又通过剪灭同、异姓诸侯王的军事活动和汉武帝对于匈奴的军事反击,获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内外环境;借助于平淮、酒榷、盐铁专营等经济龚断措施,汉王朝也消除了由于民间经济力量过于强大而产生的对于王朝的威胁。

第1课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第1课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儒家的起源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 说文解字》:儒 柔也,术士之称。 》: 郭沫若考证, 儒 本是鄙称 本是鄙称, 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 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 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 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 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性服忠信 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 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庄子 渔父》)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庄子 渔父》) 。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兼采阴阳五行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 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倡导“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倡导“君权神授”, 强 天人感应” 大一统” 调“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 三纲五常”提出 天人感应 主 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汉武帝所采纳, 所采纳 建正统思想。 建正统思想。
二、儒学的经学化 儒学的改造) (儒学的改造) 1、秦朝暴政与“焚书坑儒” 秦朝暴政与“焚书坑儒” 汉初休养生息与“ 2、汉初休养生息与“无为而 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汉武帝继位后, 原因:汉武帝继位后, 锐意进取,经营开拓, 锐意进取,经营开拓, 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 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 论依据。 论依据。
讨论: 讨论:
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现 象?
综合各家学说;(成功的重要原因) 综合各家学说;(成功的重要原因) ;(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育考试选官的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社会各方面; 教育考试选官的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社会各方面; 政治与儒学的结合,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政治与儒学的结合,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延续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皇权(政治) 延续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皇权(政治)干预思 想学术。 想学术。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①孔孟之道的根源,代表人物,各自观点;儒学的经学化概念、原因、代表、观点2、史能:(1)归纳整理: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2)分析说明:儒家代表人物提出观点的时代性;(3)分析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以及流程;3、史识: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

其救世方案的核心是:希望重振宗法制度下的西周礼制(即严格的身分等级制度),并扩展至平民阶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井然的有序状态,以消弥争权夺利的混乱。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兼并纷争,其实践意义并未受人重视。

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帝国时代,而宗法组织、宗法关系、宗法原则又长期留存,于是,儒家学说所具有的两面性——既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又对君权有所限制,使之成为各社会阶层都比较认同的理论学说。

此后,便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孔孟之道★:1、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学的代表人物3、孔子的主要思想(春秋时期)4、孟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5、荀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二、儒学的经学化1、概念以及实质:2、原因:3、代表人物以及观点:4、汉武大帝时期将儒学奉为“至尊”的措施?【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试题一、填空:1、儒家是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他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状,提出的一系列救世主张,其思想核心是______2、孟子是在继承________ 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将其二人思想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课件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课件
③义: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含义: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 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主要思想
2)性恶论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 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 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舟民水”

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以及人之幼。
——《孟子· 公孙丑》 ——《孟子· 尽心上》
——《孟子· 公孙丑》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 滕文公》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人性论
性相近
孟子与荀子分别从两个侧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主张凭借 内心的“善”来推行仁政,使国家长治久安;荀子强调以外在的规 范来制约内心的“恶”,使国家秩序井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 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儒 学 演 第2课:宋明理学 变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第4课:礼制规范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 学 影 响
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是中国营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 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 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 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 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 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儒学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孟之道”: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2、儒家创立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士阶层活跃,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 出各种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局 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创立儒学——可见儒家是在乱世求治过程中 诞生的学术思想流派 。 (儒学的本质是政治伦理学说)
仁 行 和 仁者爱人 举 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止 是 符 相 思想核心是“仁 ” 合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礼 通 的 “仁”即“爱人” ,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的 , 孝为仁之本 规 以 范 实 和 现 “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 仁 天 的 下 主张“克己复礼”,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 精 归 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 神 仁 就 , 向往的“大同”理想。 是 人 义 们 义: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的 言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课件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课件

02
两汉经学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经学的形成与演变
经学的起源
经学的演变
经学始于先秦时期,以孔子所编著的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儒家学派的重 要分支。
两汉经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为代表的两个 学派,两者在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上 存在分歧。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男 尊女卑等观念,这些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现代视角下的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
两汉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政治 、文化、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两汉经学的现代价值
两汉经学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可以为现 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经学的官方地位
汉武帝时期,经学被确立为官方学说,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制定政策的 重要依据。此后,经学一直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
03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比较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思想内容的比较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 任,主张以德治国。两汉经学则更注重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思想,强 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现代视角下的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现代视角下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共54页文档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共54页文档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观点是“仁”“义”;知道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知道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知道汉代“经学”兴起;知道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与方法学习儒家文化与大一统统治的内容,基本了解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哲学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基本了解从历史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孟之道”懂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涵"初步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道德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与普世意义,从而学会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演变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难点:理解儒学演变过程及其与社会、思想文化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第二分册“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中”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相关内容由此导入教学。

礼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礼制则起源于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把尊礼视为德治的重要内容,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回顾第二分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简单回顾其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礼崩乐坏、列国纷争,连年战乱A政治领域变革(分裂到统一,封邦建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化)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列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内政改革B经济领域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平;井田制崩溃,土地被大量开垦、转让买卖和争夺;各国奖励耕战争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他们推动内政改革);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C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灿烂活跃2、孔孟之道(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发展后人习称“孔孟之道”)孔子创立儒家学派a.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b.孔子的主张①“礼”,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复礼”的目的在于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看小字)。

孔子认为春秋社会动荡的根源——人们不守本分、出于私欲而争权夺利解决办法:正名(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礼乐不兴”),根据宗法制度的原则,辨正礼制等级的名称、名分,使人人明白。

回顾:第二分册知识“礼”在先秦时期的演变趋势祭神(祭祖先)的习俗仪式——共同遵守的规范——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德治”的重要内容——孔子发展周公礼治思想,创造出“仁”的概念,融入伦理道德的内容——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礼:是一种规范,礼制下的规范表现为等级秩序,礼的本质、特征就是等级,即“贵贱有序”、上下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复礼:“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认为没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追求和自我约束,礼和乐只能徒具形式。

③“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a.背景: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局面。

b.孟子的主张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③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民本思想的评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瑰宝之一,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它要求统治者减轻剥削,爱惜民力,这有利于发展生产,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使百姓安居乐业。

但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君轻主张的出发点依然是为了保证君主长久稳固地统治人民。

民本思想在注重实力竞争的战国时代不受重视;但在后世受到仁人志士、开明君主的推崇,成为他们施政的指导思想,如唐太宗贞观之治,因为有利于君主实现长治久安,有利于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①“性恶论”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3、儒学的经学化a.原因(背景):①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复习:汉初政治——汉承秦制、形成布衣将相之局,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实行宽简舒缓的政策。

经济——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思想——无为而治、崇尚黄老民族关系——屈尊和亲,与匈奴结好,这些举措对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②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

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的影响:政治:1)为加强皇权,实行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神化皇权)2)一定程度上也考虑到了用天命来制约君权。

对君权的制约,西方采用法律,董仲舒主张通过君主必须服从天意(近代是民意、公意)。

伦理: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不复存在的社会背景下,为儒家的道德准则和封建礼制重新奠定基石。

恪守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不仅出于“血缘亲情”,更是遵从“天意安排”。

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纲五常——是对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伦理思想)A内涵:“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加上有意志的“天”,构成神权、政权、族权、夫权四种统治权力。

五常——仁、义、礼、智、信。

董将五常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

B影响:三纲五常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但五常的某些内容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三纲五常在当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和谐人际关系。

b.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

c.措施:①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②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③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

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d.影响:①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位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②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五、板书设计一、孔孟之道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2、孔子思想:礼、仁、义3、孟子思想:“性善论”“仁、义、礼、智”、“仁政”“民本”4、荀子思想:“性恶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二、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2、依据:董仲舒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3、经学化:独尊儒术经学兴起六、作业布置练习册七、教学小结(或反思)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想加入的,但要根据学生情况。

这些点现整理如下孔子相较释迦牟尼是积极入世、救世,而非消极避世。

孔子的“仁”是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

它将伦理道德纳入礼的内涵。

把周礼主张的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

相较罗马人具有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孔子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

孔子提出的道德要求并非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臣下忠顺、子弟孝敬;君主仁义、父兄慈爱)孔子治国救世方案(仁、礼、义)的评价:A“仁者,爱人”,提倡德政、道德自律,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性,是一份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财富。

B“克己复礼”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周礼本身维护等级制度,强调贵贱有序、尊卑有别,体现了时代局限性。

C孔子以仁释礼,仁礼结合,重义轻利,形成的伦理政治和礼乐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孔子的仁、礼、义思想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企图用内在的伦理道德和自我约束来协调人际关系、恢复社会秩序有些迂阔,不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民本和民主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概念。

两者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民本论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需对其改造,抽取合理内核,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有学者认为民本思想本质上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