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1

1、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 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 2、天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 或谴责。
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思想的实质是为统治 阶级寻找驭民的理论依据,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2、“天人感应”学说,要求君主实行仁政,对统治者 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 作用。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 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 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 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社 会 大 背 景
①封邦建国体制瓦解,周王室衰微(政治权力 的下移,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诸侯纷争, 战争不断(列国总数由多变少),整个社会处于 动荡纷乱之中。 ②内政改革 富国强兵
4、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
历史地位: 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糅合改造了道家、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
董仲舒
观点:
三纲五常(伦理上)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共32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Hale Waihona Puke 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①孔孟之道的根源,代表人物,各自观点;儒学的经学化概念、原因、代表、观点2、史能:(1)归纳整理: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2)分析说明:儒家代表人物提出观点的时代性;(3)分析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以及流程;3、史识: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
其救世方案的核心是:希望重振宗法制度下的西周礼制(即严格的身分等级制度),并扩展至平民阶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井然的有序状态,以消弥争权夺利的混乱。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兼并纷争,其实践意义并未受人重视。
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帝国时代,而宗法组织、宗法关系、宗法原则又长期留存,于是,儒家学说所具有的两面性——既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又对君权有所限制,使之成为各社会阶层都比较认同的理论学说。
此后,便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孔孟之道★:1、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学的代表人物3、孔子的主要思想(春秋时期)4、孟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5、荀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二、儒学的经学化1、概念以及实质:2、原因:3、代表人物以及观点:4、汉武大帝时期将儒学奉为“至尊”的措施?【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试题一、填空:1、儒家是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他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状,提出的一系列救世主张,其思想核心是______2、孟子是在继承________ 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将其二人思想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出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发展。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先秦儒家是儒家思想的最早阶段,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先秦儒家主张“仁”、“礼”、“义”、“智”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础是《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源。
先秦儒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二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郑玄、严复、何晏等。
两汉经学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两汉经学的核心是《五经》的注解和解释,这些注解和解释成为了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两汉经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朱熹、程颐、张载等。
宋明理学强调“理”、“气”、“心”等概念,提出了“心学”、“理学”等重要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四书》、《五经》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两汉经学是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明理学则是在两汉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理”、“气”、“心”等概念,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尽管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传承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革新和区别。
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两汉经学注重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宋明理学注重“理”、“气”、“心”的探讨和研究。
三个阶段的儒家思想在强调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上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需求。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课件

02
两汉经学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经学的形成与演变
经学的起源
经学的演变
经学始于先秦时期,以孔子所编著的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儒家学派的重 要分支。
两汉经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为代表的两个 学派,两者在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上 存在分歧。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男 尊女卑等观念,这些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现代视角下的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
两汉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政治 、文化、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两汉经学的现代价值
两汉经学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可以为现 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经学的官方地位
汉武帝时期,经学被确立为官方学说,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制定政策的 重要依据。此后,经学一直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
03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比较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思想内容的比较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 任,主张以德治国。两汉经学则更注重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思想,强 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现代视角下的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现代视角下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021年整理 古代儒家思想及其演变过程

古代儒家思想及其演变过程一、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情化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及其仁礼思想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礼”为出发点,他认为礼治、德治是社会得以安定的必要保障。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
古代著名思想家,是战国时期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主张中,贯穿着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的著名论断。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皆可以成尧舜”。
同时,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来看待天人关系,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思想。
3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荀子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继承孔子“礼”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礼法并重”“法后王”的哲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提出了“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明礼义而化之"。
二、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董仲舒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伦理观董仲舒前179一前104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今文经学大师。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2021多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采纳根据儒家民本思想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员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
儒学实质 -------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
二、儒学的经学化( 儒学的改造) 1、背景: 2、董仲舒改造儒学,成为儒学新体系 3、汉武帝采纳建议,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教育入手)
规定“五经”,设立太学,教授经典,培养官吏
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汉代以来,儒学成为 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改造后的儒学未被汉武帝全盘接受 儒表法里
2、内容:
孔子思想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使社会成员安分 仁 礼 守己,恪守传统 是 是
的等级秩序
内外
实现社会秩序的 安定与人际关系
在在 的的
的和谐
自约
觉束
仁者爱人(有差等的关爱
仁
非墨家的“兼爱”)
克己复礼以为仁
义
何者为义: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标准的行为 君子标准: 重义轻利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民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一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考纲; 1、孔孟学说 D 2、儒学的经学化 C
“儒,柔也,术士之称” ——《说文解字》
孔子不是儒的创始人,而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神学化、官学化、 经学化、 政治化 系统化)
(理学化、哲学化)
历史 春秋 时期 战国
历史 不受 地位 重视
秦朝 压制
两汉 两宋 明清
居于统治地位
独尊 强化 空前 强化
维新 变法 时期
利用
新文化 运动 时期
全盘 否定
原因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逆时之士”
“顺时之士”
(孔子、孟子)
( 荀子、董仲舒 )
哲学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一、孔孟之道(儒家的诞生 )
1、背景:春秋战国,动荡纷争,礼崩乐坏,社会转型 (客观背景) 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渴望乱世求治 (主观条件)
改造之一——将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儒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改造之二——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 改造之三——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
提升君主地位,但同时以天 约束君主的权力,即“屈民而伸 君,屈君而伸天”
体现天道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改造之四——提出“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立基础不同 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维护君主专制,
区
目的不同
但希望统治者
反对君主专制
别
施行仁政
于
孔
子
孟子思想
的
德
政
( 为 政 以 德 )
孟子——儒家思想传播中的正统
荀子 思想
荀子—— 儒家思想传播中
的旁门
二、儒学的经学化(儒学的 改造) 1、背景:
2、董仲舒改造儒学,成为儒学新体系
儒学具有神学色彩,不同于孔 子的“敬鬼神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