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PDF.pdf

2004年11月22日第十章两汉经学第一节汉代思想流变概况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鞅变法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中国传统社会已经开始了从井田封制到封建制的结构性转变。
秦的统一完成了这一历史过程。
秦王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用小农经济取代了井田制,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也知道文化统一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取天下与守天下的时势之异,而是采取了“以法为师,以吏为教”的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又在政权尚未完全稳定、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恢复的情况下,留然发动对外战争。
结果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丧失了政权,未能实现传至万世的梦想。
然而秦的灭亡,只是一个政权的灭亡,并不是它所建立的封建制度的灭亡。
继秦而兴的汉王朝,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政治、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着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大业。
二、两汉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一)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中国古代哲学由春秋战国(经秦)至汉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转折时期——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地主阶级专制主义首次取得了统一的理论形态。
这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汉承秦制,继续了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这种制度,使奴隶社会和列国纷争的局面成为过去。
社会矛盾——奴隶主残余势力虽未完全消除,但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了。
社会任务——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质上是如何对付农民、处理好地主和农民的矛盾的问题。
意识形态任务——汉初因为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统治者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黄老之学适应历史形势的需要,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哲学基础,因而在汉初六十多年间得到了推行。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又通过剪灭同、异姓诸侯王的军事活动和汉武帝对于匈奴的军事反击,获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内外环境;借助于平淮、酒榷、盐铁专营等经济龚断措施,汉王朝也消除了由于民间经济力量过于强大而产生的对于王朝的威胁。
国学 两汉经学介绍

国学两汉经学介绍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
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
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其后,南朝的“七经”,唐朝的“九经”,直至宋朝扩充为“十三经”。
由汉初至清末的2100年中,经部书籍不断增加,在《四库全书总目》达1773部20427卷,经学成为烦琐哲学。
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
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
”孔子的真相若何?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专家。
”第一今文经学历经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咸阳后,刘邦入关,萧何努力收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却未顾及《六经》典籍,当时的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
汉初欲复兴儒家文化,只得求诸故秦博士记忆口颂和民间匿藏。
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由汉初时人按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典籍,便是“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因其时《乐经》已无人传授,也不见古文秘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
其一为《诗》,诗分三家,《鲁诗》传人为荀况弟子浮丘伯,《齐诗》传人为齐人博士辕固,《韩诗》传人为燕人博士韩婴。
其二为《书》,传人为济南博士伏生。
其三为《易》,传人为齐人田何。
其四为《礼》,传人为叔孙通、高堂伯。
其五为《春秋》,战国时即有“三传”,《左氏》无今文,《公羊》、《榖梁》创于战国而写定于汉初,属今文。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两汉经学指的是中国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经学思想和学术体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经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等古代经典的研究与解释。
首先,《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诗集,被视为经学的基础。
两汉经学家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探究其中的诗歌哲学和文化内涵,以及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他们关注《诗经》中的音律、节奏和意象,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和解释,来揭示诗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教育意义。
其次,《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
两汉经学家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中探寻古代政治制度的理想模式,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道德、礼仪和忠诚关系。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尚书》可以获得对古代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深入理解,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提供参考。
第三,《礼记》是一部论述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两汉经学家在研究《礼记》时,主要关注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意义。
他们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礼记》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的基本原则。
此外,《周易》和《春秋左传》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内容。
《周易》是一部古代卜筮经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重要来源。
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周易》,试图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春秋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思想的文献,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春秋左传》,试图从中寻找古代政治家和大臣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智慧。
总的来说,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解释,旨在揭示古代社会的文化、伦理和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经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传统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经学

刑”相应,董仲舒在思想
文化领域则提出了“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反复强调仁政、德治,推行文德的
濡染作用和德治的巨大威力。因此他主张 “德主刑辅”的统治策略。“德主刑辅” 的重要理论依据仍然是“阴阳观”,董仲 舒认为,政治生活中,阳表现为德、阴表 现为刑。德主生,刑主杀,而“天”是欲 生不欲杀,天道是重阳轻阴、尚德不尚刑。
这种观念源于一种信仰,它认定人世间任何 “物”不管是实际物品,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一
会得到净化和完善。
种关系和交往,都出自某种类谱上的相关价值, 在把阴阳与五行扭结为一体的 其根源出于《易经》,实际上则体现出汉人试 图将天地万象予以直接解释和把握的理想。 同时,为了增强宇宙系统的稳 定性和秩序性,董仲舒又把四
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
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 后,据
说《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
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
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
《十三经注疏》传世。
便成了儒家的“经”。Leabharlann “六经”与“六艺”
诗、书、易、礼、乐、春秋被称为
汉代称“经”为“六艺”。
“六经”初见於《庄子·天运篇》:
“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 六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经书的部
份,称为《六艺略》。
“六艺”另一解释,乃指
“礼、乐、射、御、书、 数”。这“六艺”是六种 艺能。
荀子劝学篇中有“始乎诵经、终乎 读礼”的话,据此推断,诗书等书、 战国时代已称为“经”。在此以前 没有称“经”的记载。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学
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 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
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
过
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 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
章节
二、两汉经学
课时
6
教
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
学
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 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
目
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 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
相关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 125—170 页。 内容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 113—127 页。 素材 《中国哲学智慧》,第 61—73 页。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
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
教 学 后 记
的
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 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 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 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 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 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 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 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简体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简体中国古代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遗产。
今古文评议,旨在探讨两汉经学在今日的价值与影响。
一、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阶段,孔子学说、法家学说、道家学说等不同学派在这一时期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儒学发展,而道家、法家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
二、儒家经学的今古评议儒家经学在两汉时期达到了巅峰,其核心思想主张仁爱、礼乐、忠恕等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今日,儒家经学以其强调人伦关系、弘扬中庸之道的理念,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思想基石。
三、道家经学的今古评议道家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今日社会仍然有启示。
在现代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道家的宁静、淡泊、随遇而安的理念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好地面对挑战,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四、法家经学的今古评议法家学说在两汉时期崭露头角,主张法治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今日,法家学说的法治理念仍然对建设法治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强调法制和治理的法家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五、经学的传承与创新今日,两汉经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不仅有学者通过研究经典文献继承传统,更有一系列现代注解和解读使得经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古代智慧在今日焕发出新的光彩。
六、结语两汉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今日,我们在传承经学的同时,更要在现代语境中理解、借鉴,并通过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两汉经学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两汉经学

• ‚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问道。‛ • ‚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 得其宜,奸人无所冀幸,群众信上而不 疑惑。‛
——《新书·俗激》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 二纪、八览、六论,共二 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 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 儒、道、墨、法、兵、农 、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 想。《吕氏春秋》的编著 目的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 ,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 各家学说。
五经性质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 ——《论语· 述而· 第一》
• 诗——上古诗歌总集 • 书——上古文献总集 • 礼——周代官制与礼仪概论 • 易——周代卜筮及哲学书籍 • 春秋——鲁国史书
汉初叔孙通制朝仪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 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 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 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礼者,因时 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 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 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 及 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 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 ‚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会十月。
《汉书•景十三王传》
主观因素
• 战国末秦汉之际,诸子百家逐步走向 融通 • 儒家学说自身特质及优势适应时代的 需要
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时期
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人类各 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先知,古印 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 活。 轴心时代的文化有很多相通的 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 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 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人们开始 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 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 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思想史两汉经学问题总结

思想史两汉经学问题总结思想史是研究人类思想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
而中国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两汉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学是汉代文人士人所学习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对于两汉以及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经学问题的总结。
首先,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经学以孔子的儒学为主体,强调学习经典书籍,尤其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西汉时期的学者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诠释这些经典来理解儒家思想,并且致力于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而东汉时期的经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
东汉时期的学者主要是通过注释经典来阐发儒家思想,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具体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建议。
其次,两汉经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经义学。
经义指的是对经典的解释和理解,它是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两汉时期,经义学成为了儒家学者争论的焦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例如,东汉末年的王充提出了"自然"的观点,主张从自然中寻找道德和价值的根源,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而另一位东汉学者郭象则主张对经典进行字词的考证和研究,以求真正还原原始的经典意义。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提供了思想交锋的舞台,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第三,经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和影响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问题。
两汉时期,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在中国发展兴起并与儒家经学产生了交汇和对话。
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丰富了儒家经学的内涵,也为其他学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例如,东汉时期的儒家经学对于道家思想的接纳和融合,加深了两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儒家经学对于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批判和反思,也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和争议。
最后,两汉经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范围。
经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主流学问和思想流派,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受到儒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经学
经学即“经世之学”(以经学治国)。
汉初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谋士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和“六经”成为汉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正统的政治思想,学者们只能就“六经”进行注疏、阐述,发掘其微言大义,此乃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两汉经学中,董仲舒最有代表性,他的哲学是政治哲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他的主要观点有: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天”就是自然界,“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董仲舒说:“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2、“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为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醒,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三策》)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
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盛行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