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经学史

中国古代经学史

中国古代经学史中国古代经学是指在古代中国的学术领域中,研究经典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的学科。

经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经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学的起源经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的社会需要对经典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传承。

周代的经学主要以《周礼》和《礼记》为基础,注重礼制和礼仪的研究。

经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先贤的努力,他们通过对经书的解读和注释,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学术思想。

二、经学的发展经学在秦汉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经学遭到了打击。

然而,在东汉时期,经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时的经学家以刘向、郑玄等人为代表,他们对经典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经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派和体系。

到了唐代,经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的经学家以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代表,他们对经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们在研究经典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经学家以程颐、朱熹等人为代表,他们对经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术体系,对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一些经学的分支学派,如理学、心学等,丰富了经学的内涵。

明清时期,经学逐渐衰落。

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新的学术思潮兴起,经学逐渐被质疑和挑战。

然而,经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仍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三、经学的影响经学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学强调礼制和道德伦理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经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古代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经学还对后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范式。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两汉经学指的是中国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经学思想和学术体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经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等古代经典的研究与解释。

首先,《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诗集,被视为经学的基础。

两汉经学家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探究其中的诗歌哲学和文化内涵,以及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他们关注《诗经》中的音律、节奏和意象,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和解释,来揭示诗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教育意义。

其次,《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

两汉经学家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中探寻古代政治制度的理想模式,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道德、礼仪和忠诚关系。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尚书》可以获得对古代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深入理解,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提供参考。

第三,《礼记》是一部论述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两汉经学家在研究《礼记》时,主要关注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意义。

他们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礼记》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的基本原则。

此外,《周易》和《春秋左传》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内容。

《周易》是一部古代卜筮经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重要来源。

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周易》,试图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春秋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思想的文献,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春秋左传》,试图从中寻找古代政治家和大臣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智慧。

总的来说,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解释,旨在揭示古代社会的文化、伦理和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经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传统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想全面了解中国哲学,汉代的经学和魏晋的玄学你得知道!

想全面了解中国哲学,汉代的经学和魏晋的玄学你得知道!

想全面了解中国哲学,汉代的经学和魏晋的玄学你得知道!如果你喜欢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汉代至宋代之间的,那这两家的哲学必须得知道,一个是汉代的经学,另一个是魏晋时期的玄学,二者在中国哲学中的影响巨大,其地位也不可磨灭。

具体这两家的核心思想和哲学主张如何呢?一起来概要式的进入——一,汉代经学汉代经学主要表现于:经学的形成——六经;经典的解释——今、古文经学何为六经?六经(《乐经》已失传)六经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而汉代把《礼经》称为《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被更名为《礼记》。

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一直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器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1,今文经学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由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为官学,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特点: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让人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和礼仪。

2,古文经学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曾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官学,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3,谶纬(1)谶谶是一种流行于汉代的以“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纬》下)为目的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简体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简体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简体中国古代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遗产。

今古文评议,旨在探讨两汉经学在今日的价值与影响。

一、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阶段,孔子学说、法家学说、道家学说等不同学派在这一时期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儒学发展,而道家、法家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

二、儒家经学的今古评议儒家经学在两汉时期达到了巅峰,其核心思想主张仁爱、礼乐、忠恕等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今日,儒家经学以其强调人伦关系、弘扬中庸之道的理念,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思想基石。

三、道家经学的今古评议道家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今日社会仍然有启示。

在现代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道家的宁静、淡泊、随遇而安的理念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好地面对挑战,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四、法家经学的今古评议法家学说在两汉时期崭露头角,主张法治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今日,法家学说的法治理念仍然对建设法治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强调法制和治理的法家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五、经学的传承与创新今日,两汉经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不仅有学者通过研究经典文献继承传统,更有一系列现代注解和解读使得经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古代智慧在今日焕发出新的光彩。

六、结语两汉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今日,我们在传承经学的同时,更要在现代语境中理解、借鉴,并通过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两汉经学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

每简多数一行,三十字左右。亦有二行书写,或正反面书写。体积大,故多单篇流行。
制作:竹筒破成竹条,把简面刮平(竹黄一面),用火烤干,杀青。杀青简、汗简。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简上下用绳编连起来。一般二道绳,亦有三道四道。完成,称编,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是皮条。《太平御览》六百六:刘向《别录》:《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piao3青白色)丝绳。现代西北出土的木简,基本上是麻绳编连。
上古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乐无文本,实际只有五种。(《荀子·非相》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诸家无释,似不在六经《韩非子》记曰/《论衡》短书 )
五种文献产生在诸子之前。金文、帛书引述。诸子对包括五种文献在内的古代知识遗产,态度各不相同。儒者特别重视文献的学习、传承,于是,五经遂为儒家经典。朝廷指定
(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汉赵岐注,宋邢昺疏;
制造了过多的文本,牵扯过多的精力。
四库总目200卷/3461种/79309卷/经部44类
清阮元《皇清经解》1829年183种/1400卷增补:180种/1408卷(一说2720卷)
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1888年209种/1430卷
孔门弟子显赫,儒,显学
叔孙通,鲁薛人/儒服见汉王,憎,短衣/(斯诺、明末利马窦)从儒生弟子百馀人,专言群盗壮士/汉王为皇帝,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共起朝仪。两生不行,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知当世之要务
(3)口耳到书写
书写超过口耳

汉代学术思想总结报告

汉代学术思想总结报告

汉代学术思想总结报告汉代学术思想是指中国汉代士人所关注和研究的学术问题,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学术思想主要包括经学、兵学、医学、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汉代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第一,经学。

汉代经学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儒家经典。

魏晋以来,经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学术流派,但在汉代,经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然而,汉代学者仍然研究儒家经典,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研究和解释,并致力于探索儒家思想的实践应用。

第二,兵学。

汉代是中国军事理论的重要发展阶段,兵学的研究也成为当时士人的关注焦点。

兵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策略、战术和组织等方面的理论,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著名的兵学家是孙武,他的《孙子兵法》对中国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第三,医学。

汉代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汉代医学主要依据《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重视辨证论治,积极探索针灸、药物和饮食疗法等治疗方法。

汉代医学的发展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文学。

汉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包括诗歌、散文、演讲和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汉代文学以《楚辞》、《古文观止》等作品为代表,注重情感表达和文辞技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哲学。

汉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发展时期,汉代哲学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但也吸收了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理论。

汉代哲学家思考人生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伦理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考方式。

第六,史学。

汉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刘向、班固等史学家致力于编纂历史专著,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历史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该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二:两汉经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二:两汉经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二:两汉经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梁启超曾谓中国与西方学术演进的不同在于:“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1]所论合乎实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齐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局面也随之结束。

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封建王朝政治和国家管理制度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上,秦王朝把极端化的法家学说作为官学,这为秦国定鼎中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焚书坑儒等严刑峻法的政策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起事于田垄之间,项羽、刘邦争霸不休,战事连年,直到公元前202年才由刘邦建立统一的汉朝。

汉初的学者陆贾、贾谊、晁错等人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沉重教训,探讨大一统政权长治久安的良方,以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与刑名之术相结合,形成汉初的学术主流。

随着大汉朝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政权巩固的思想武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儒吸取先秦各家学术思想的养料,补充、改造和完善儒家学说,形成“经学”。

经学,是指训解、阐释儒家经典之学,汉代的国学呈现出经学一统江山的新局面,使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大融合,为后世的国学形态奠定了基本的格局,对整个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汉初学术与经学制度的确立汉初,是对秦及以前历史进行总结并对新的社会结构进行探讨的时期。

陆贾《新语》主张“无为无不为”,贾谊《新书》提出民为“万世之本”,晁错《论贵粟疏》、《言兵事书》、《举贤良对策》等探讨汉代社会治理之方,他们的主张往往对儒、道、法诸家学说兼收并蓄。

学术史方面,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诸家有系统性的精辟评论。

这些都体现了汉初学术融合与继承发展的基本特点。

总体看来,汉初占主流的学说,是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法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综合而成的“黄老之学”。

汉代今文经学对晚清时期及当代儒学思想的影响微探

汉代今文经学对晚清时期及当代儒学思想的影响微探

汉代今文经学对晚清时期及当代儒学思想的影响微探今文经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政策,儒家的思想传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到了汉代,实行的是汉承秦制,在这种风气之下,过去被禁绝的儒家思想,便只能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复苏。

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学才开始兴盛。

后来,五经博士官之设立成为今文经学派成立的标志性事件。

清代后期,注重考据训诂的学术风气、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以及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激发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清代经世致用思想继承了汉代今文经学治经传统思想。

到了当代,今文经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蒋庆先生对公羊学的阐发对于当今政治儒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动作用,为当今的政治改革和儒学的现代化转型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一、汉代今文经学特点汉代今文经学对汉代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文经学在文字、篇章、以及对经典的解释,对孔子的评价上与古文经学有很大不同,但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相对立,主张通经致用,不局限在训诂考订而注重微言大义的阐发。

今文经学的思想主要阐发了以《春秋》为代表的五经的微言大义,引申经义并注重与现实政治相结合。

今文经学是为累满足了汉代统治者的需要而发展的,主张尊君强国,大一统,王者无外的思想,实行了推恩令。

同时在文化上也实施了独尊儒术。

2.尊天,将天设想为人格神,对天地旨意非常注意,非常尊重。

重视天文历法,天地气象,自然灾害都是天意的表现。

研究历法就要研究数学,这样就促进了数学和象数学的发展,在这里的数学,一部分是迷信思想,一部分是自然科学,综合起来就是方术。

3.以公羊学为阐发今文经学思想的主要经典。

今文经学派以《公羊传》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主要代表人物。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4.今文经学具有极大的社会批判作用,反对世卿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经学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

经学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末年,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此之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

到了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

但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

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

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

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

因此,到这时以“无为”为标榜的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思想上的阻碍。

于是公羊学大家董仲舒的以鼓吹“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主旨的儒家学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被定于一尊。

儒家学说由子学上升而成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专置五经博士,把原有的诸子传记的几十个博士都罢免掉,正式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二)经学会议及谶纬之学的兴起除了在学校传授研究之外,也有一些皇帝召集儒家讨论对经学的解释,以表示提倡经学,且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其中,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皇帝亲自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之同异。

这次讨论的初衷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

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

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

这场大讨论的结果被班固等人整理而成《白虎通义》。

这本书综合了今文经学各家的主张,制定了有关经学的标准答案,把封建的三纲六纪法典化了,今文经学向着繁琐与迷信两个方向发展,大大有利于进一步的统制思想和巩固封建统治。

从西汉末年谶纬之学逐渐盛行,到了东汉尤加提倡,成为主要的上层建筑。

(三)古文经学的发展和今古之争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是书没有烧光,儒生也没有绝迹。

古文经在汉初时期重新流传于民间,尽管当时今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汉初今文家也不废古文,因为“博士未立,不以经学为禄利之途,故说经者杂引今古文。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第一次古文今文之争出现在西汉后期,以刘歆提出为《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四种古文经立博士为开端。

当时的皇帝哀帝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辩论,最后以刘歆的失败告终。

到了东汉,著名的今古之争又发生了三次。

直至东汉肃宗,今古文经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经学发展的主流,小的争端已经无法对其构成影响。

三、两汉经学对后世的影响[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

《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

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关键词]两汉经学演变今文经古文经思想基础闵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黑龙江史志2009.17(总第210期)】25(上接第24页)及母家的熏陶。

东来的色目人以军士为多,有妻女者甚少,迫不得已必须于别族中求偶。

萧启庆先生以《元统元年进士录》为例讲到:“色目人通婚比例较低,母为汉人者为54.55%,妻子为汉人者则为46.15%,亦都在半数左右。

”[13](p.185-186)色目人中与汉人联姻的回回家庭,往往一、二代后便汉化颇深,这与嫁入异族的汉人妇女略通诗书大有关系。

她们的脑中时刻不忘让自己的子孙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以这种价值观来教育后代,鲜有不汉化者。

汉化的回回人在汉人士大夫的眼中不是“拘拘守常之士”,[14]而是识“变通之义”的典范。

他们定汉姓、效汉人取字,向同时代的汉人名流索求《字说》、《定姓碑文》以及诗集叙文,并以诗文相酬答。

宋濂评阿鲁温人浦博曰:“今浦君之为,上符古义,下合时宜,非卓见绝识,不得与于此”。

[14]可笔者在将这些“合于道义”的回回人与前述“怙恶擅权”的回回人加以比较后却惊奇地发现:汉文著述中的回回人大体上就分两类,要么内怀阴狡、外事欺谩,要么识变通之义、倾心华化,“彬彬乎进文明之域矣”![1](p.109)通过以上对回回人汉化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元代回回人与汉人整体之间由于社会地位及宗教、礼俗上的原因所导致的隔膜很大,回回人不屑于了解汉人,汉人亦对其充满嘲弄与不理解。

2.汉化的回回人只是少数。

3.元代汉人著述中的回回人存在失真之处,因此要深入辨析,不可轻信,以免受错觉误导。

注释:①关于“回回”名称的起源和演变请参考杨志玖先生《元代回族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一文。

文中强调“回回”一词在元代有广狭二义之分,除了是指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人以外,还泛指一般的西域人或色目人。

②参见《元代回族史稿》地位编之《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与《回回人与元代政治》,言之甚详。

③关于元代的异族通婚,请参看杨志玖先生《元代回汉通婚举例》(《《元代回族史稿》》华化编)以及洪金富《元代汉人与非汉人通婚问题初探》,载台北《食货》(复刊)6:12(1977.3),1-19;7:1、2(1977.4),1-51。

参考文献:[1]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萧启庆.元代蒙古人的汉学[M].蒙元史新研[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4.[3]陈智超编注.陈垣往来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伊朗)志费尼撰.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5](明)宋濂.元史.卷122·哈散纳传[M].中华书局标点本.[6](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为在都回回户不纳差税事状[M].四部丛刊初编本.[7]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其中转译戈尔迭本斡朵里克书(299-305页).[8](元)许有壬.至正集:卷53[M].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附卷之二[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9](明)宋濂.元史.卷205·阿合马传[M].中华书局标点本.[10](元)虞集.故知昭州秦公神道碑[M].国朝文类.卷66.四部丛刊初编本.[11]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萧启庆.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M].元朝史新论[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9.[13]萧启庆.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M].元朝史新论[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9.[14](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5·西域蒲氏定姓碑文[M].四部丛刊初编本.作者简介:马天博(1980-),男,回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西北民族史。

(一)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思想和文化儒家思想被汉武帝定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是有很多原因的,一方面由于刚刚平定七国之乱,需要一个统一的而且适合的上层建筑为政治服务,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经学的内容非常适合统治者的需要。

儒家的伦理观念成为了人们的精神知道和行为规范。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在此之后,虽然各个朝代经学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经学思想始终被作为上层思想,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

(二)确立了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的模式经学在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武帝定经学为官学,察举取士所考察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经学当中的思想。

要想做官必须学习儒家经书。

所以不仅在宫廷,民间的私学也把经学作为最主要的传授内容。

两汉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的风格。

不仅在学术上,在社会规范上,经学也一一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通过教育使经学中的伦理价值成为社会的普适规范。

但是,从经学诞生起就表现出了其保守、落后的一面。

经学作为政治操控的学术体系而对思想产生的禁锢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羁绊。

(三)其主要思想一直被后人研习并借用在学术史上,经学在两汉达到了最昌盛的时代。

无论今文经学对古文经学对于汉代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学术思想都继续发生影响。

今文经学自从东汉末年衰落之后,直到清朝才又活跃起来,清末的维新派就是利用属于今文经学的“公羊学”理论作为变法的张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