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
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

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在汉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了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对后世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学对汉代文学的定义、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文学批评方法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简述。
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的定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儒家经典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石。
经学家们把儒家经典视为经传,强调经典的研读与理解。
这对汉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经学的主导地位,儒家经典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在文学创作中,汉代文人往往力求符合经典的规范,以达到“经义通奥”的目的。
同时,经学的兴起也催生了大量的经学评论著作,这些著作对文学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体现在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方面。
汉代文人对于文学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上,文学被视为一种娱乐方式,追求的是感官上的愉悦和娱乐效果。
然而,随着经学的兴起,文学才开始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
汉代文人开始将文学与经学相联系,将其视为一种表达思想和道德的工具。
在经学家的影响下,汉代文人开始将文学视为一种从儒家经典中获取道义的方式,因此他们追求的是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内容。
这种转变对后来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学对汉代文论还影响了文学批评方法的改变。
在汉代经学家的推动下,文人们开始以儒家经典的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经学中所强调的“积善之门”的儒家伦理道义,表达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对后来的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如“以古为师”的古体诗评论、对经典的解读和注释等。
这些方法对后世文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重新定义了文学的地位和意义,使文学成为道德教化和思想表达的工具。
经学还改变了文学审美观念,使文学追求思想与道义的内容。
浅谈汉唐时期经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汉唐时期经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摘要:崇圣尊经是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一切学问,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语言文字学等等都与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描述了汉唐时期经学的建立以及经学对古代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唐经学;崇圣尊经;崇儒立学;经学教育一、经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和思想现象。
“经”的原始意义是直线。
与它相对的是纬,即横线、旁支。
故《左传》说,“经天纬地,天之经,地之纬,民之行”。
汉代儒学有经书,又有纬书,纬书是发挥经义的,把经的意思从义理上加以扩展。
经字,又有道路的含义,还有常的意思,故用“经”字来形容一种学,是说这门学问、学术所讲的道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与指南、道路的性质,是必须用以作为思想与生活的指导的。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由当时政治、经济上的割据分裂造成的。
而社会、政治、经济的统一,必然要求文化和学术的统一。
因此,儒术独尊,建立经学,是统一的,也是客观历史要求的反映与表现,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儒学被奉为独尊,是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的。
汉武帝时期,因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和思想学术领域的各种条件逐渐成熟,武帝开始建构适应封建大一统思想体系,于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同时于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于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儒学开始被逐渐定于一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人必读的经典儒家经学的独尊地位一旦确立,它就与汉代的现实政治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根本作用在于,以六经和儒学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用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
二、汉唐经学对其教育的影响1.汉代经学影响下的教育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代,孔子首开私家讲学之风,他终生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前后受教的弟子达三千之众。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和经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汉代,儒家学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了汉族的主流思想。
汉代的经学思想以《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四书为主,这在当时被称为四书。
1.《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的孙子颜渊整理的《礼记》也是先秦时期“礼”的重要篇章。
《礼记》在汉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经学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
《尚书》是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制度、政治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思想。
3.《周易》《周易》是一部古籍,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4.《春秋》《春秋》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春秋国家的统治者利用《春秋》这一历史著作逐渐培育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政治服务的传统政治文化思想。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图解一:《礼记》知识点总结《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汉代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礼仪等方面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在《礼记》中提倡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敬、和谐共处的思想。
图解二:《尚书》知识点总结《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尚书》是一部在政治、制度、社会、历史等方面都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尚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解三:《周易》知识点总结《周易》是一部很古老的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
经学即“经世之学”(以经学治国)。
汉初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谋士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和“六经”成为汉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正统的政治思想,学者们只能就“六经”进行注疏、阐述,发掘其微言大义,此乃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两汉经学中,董仲舒最有代表性,他的哲学是政治哲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他的主要观点有: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天”就是自然界,“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董仲舒说:“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2、“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为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醒,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三策》)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
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盛行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汉代经学是整个经学发展的高峰,皮瑞锡在《经学历史》中将经学的发展分成十个时期,其中包括经学的开辟时期、流传时期、昌明时期、极盛时期、中衰时期等等。
其中的昌明和极盛时期,指的就是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不仅将产生不久的经学发扬光大,更开启了经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今文经学重在义理,解释经书善用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重在训诂和考据,喜欢逐字分析。
这两个方法对后世经学影响极大,唐明清等经学研究都是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发展和延续。
周予同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作序时将中国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可见汉代经学的地位。
关于汉代经学,历来有很多评价。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到:“两汉同重经学,而学术风气不同。
西汉多治今文,罕治古文;东汉者今古文并立。
前汉今文说,专尚微言大义,后汉治古文,多详章句训诂。
此两汉经学之别也。
……西汉之人,多专一经;东汉则多兼通,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
是亦学术进步之证也。
”今文经学以阐释义理为主,重在详今略古,以古为今用。
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谈到:“武、宣之间,经学大昌,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又用。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史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汉书・夏侯胜传》:“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笔下出,欲何之?’……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
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曰:‘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
故云臣下有谋。
’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然而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也使其丧失一定的客观性。
如为了要经世致用,很多经学家以汉律古,用汉代的知识来解释经书。
《尚书・皋陶谟》有“钦四邻”语,《洛诰》有“乱为四辅”语。
《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资料讲解

一. 经典与经学
经典的形成——六经 经典。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
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
五. 思考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Next Time:王充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 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三.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他曾经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毛
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
做历史来研究。
四. 谶纬
谶与纬 宇宙 孔子
1. 谶与纬
(1). 谶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六《易纬》下)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 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出现过 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流行。如 “亡秦者胡也”。
3. 孔子
易纬以外其他纬书,大都是将儒家经典宗教化、神秘化,将儒家推 崇的帝王、圣人神灵化。例如尚书纬《璇玑钤》说:“尚书篇题号, 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这是 说尚书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首类尼丘山,长十尺,大九围,在端门受 命,上帝派他为汉代刘家立法等等,将孔子描绘成神。
第二节 两汉经学

刑”相应,董仲舒在思想
文化领域则提出了“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反复强调仁政、德治,推行文德的
濡染作用和德治的巨大威力。因此他主张 “德主刑辅”的统治策略。“德主刑辅” 的重要理论依据仍然是“阴阳观”,董仲 舒认为,政治生活中,阳表现为德、阴表 现为刑。德主生,刑主杀,而“天”是欲 生不欲杀,天道是重阳轻阴、尚德不尚刑。
这种观念源于一种信仰,它认定人世间任何 “物”不管是实际物品,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一
会得到净化和完善。
种关系和交往,都出自某种类谱上的相关价值, 在把阴阳与五行扭结为一体的 其根源出于《易经》,实际上则体现出汉人试 图将天地万象予以直接解释和把握的理想。 同时,为了增强宇宙系统的稳 定性和秩序性,董仲舒又把四
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
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 后,据
说《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
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
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
《十三经注疏》传世。
便成了儒家的“经”。Leabharlann “六经”与“六艺”
诗、书、易、礼、乐、春秋被称为
汉代称“经”为“六艺”。
“六经”初见於《庄子·天运篇》:
“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 六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经书的部
份,称为《六艺略》。
“六艺”另一解释,乃指
“礼、乐、射、御、书、 数”。这“六艺”是六种 艺能。
荀子劝学篇中有“始乎诵经、终乎 读礼”的话,据此推断,诗书等书、 战国时代已称为“经”。在此以前 没有称“经”的记载。
汉代经学特点

汉代经学特点
汉代经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学派,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 重视经典:汉代经学强调研究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周易》、《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认为这些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 知行合一:汉代经学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知识和行动必须相辅相成,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学问得以实践和发展。
3. 整合各家思想:汉代经学注重整合各家思想,尤其是合并儒、道、墨、法等多种学派的思想,提出了“百家争鸣、融会贯通”的观点,强调各家思想的互相补充和取长补短。
4. 崇尚中庸:汉代经学崇尚中庸之道,认为在各种思想之间要取其中庸之道,以避免偏激和极端。
5. 坚持正统:汉代经学坚持传统儒家思想体系的正统地位,维护儒学的权威和学术地位,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经典与经学
经典的形成——六经 经典的解释——今古文经学
二.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
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 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 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 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 《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 颜二家。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
1. 谶与纬
(1). 谶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纬》下)的粗 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 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曾 出现过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 一带的方士中流行。如 “亡秦者胡也”。
Have A Break!
(2). 纬
三.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他曾经请
求建立《古文尚书》、《毛诗》、《逸 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 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 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四. 谶纬
谶与纬 宇宙 孔子
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四库全 书总目题要》卷六《易纬》下),即对经 而言,是由儒生用阴阳灾异之说来解释、 演绎和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有七经 就有七纬,易有易纬,书立乾坤,以统 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 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 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易纬·乾凿 度》)
五. 思考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Next Time:王充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3. 孔子
易纬以外其他纬书,大都是将儒家经典宗 教化、神秘化,将儒家推崇的帝王、圣人 神灵化。例如尚书纬《璇玑钤》说:“尚书 篇题号,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 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这是说尚 书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义,是永恒不变 的真理。
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首类尼丘山, 长十尺,大九围,在端门受命,上帝派他 为汉代刘家立法等等,将孔子描绘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