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共32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知识点归纳】一、西晋的建立1、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南方吴国的统治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而蜀国已为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3、统治:西晋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大地主、大贵族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分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概况: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它是西晋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各族:匈奴族、鲜卑族、翔族、氐族、羌族2、十六国: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建立的15个主要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逐渐强盛。

【教材问题解答】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教材P86“材料研读”)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教材P86“问题思考”)八王之乱的发生与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是有关系的。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教材P88“课后活动”)西周、东周、汉朝都实行过分封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在266年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而,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内乱,西晋在316年灭亡。

在此期间,北方各族的内迁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素材。

2.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晋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北方各族内迁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互相提问,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共24张PPT)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共24张PPT)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220------589年)
北方


汉 南 蜀 西晋
方吴
十六国
东晋
东魏
北魏
西魏
宋齐梁陈
北齐
北周
隋 朝
“北朝”包括: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本节课的收获
西晋短暂统一 (1)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 (2)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八王之乱 (1)背景:封王掌握实权;
266年 280年
316年
想一想: 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探究二、八王之乱
(1)诸王手握重兵,掌握实权。
1.背景: (2)西晋统治腐朽。 (3)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内迁的少
数民族起兵反晋。
2.爆发: 晋惠帝昏庸无能。其在位间,手握重兵的八个
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 称“八王之乱”
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残酷压迫内迁人民。 (2)时间:晋惠帝在位期间。 (3)影响: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人口迁徙。
五胡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
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
是( C )
A.魏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2.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的史实; 2、了解“八王之乱”的原因、影响; 3、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史实; 4、认识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客 观上促进了人口的迁徙和民族大融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主要讲述了西晋在晋武帝司马炎的统治下,实现了短暂的中国统一,以及随后北方各族的内迁。

本课的重点是西晋的统一和内迁,理解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了解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2.知道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3.理解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了解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西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介绍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内迁案例,让学生了解内迁的过程和影响。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西晋统一和内迁的特点和意义。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晋统一的意义和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司马炎的统治•八王之乱的结束•北方各族的支持•实现了中国的短暂统一•推动了北方地区的发展二、北方各族的内迁1.内迁情况:–各族的内迁过程–各族的内迁原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增加了北方地区的动荡和不稳定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西晋统一和内迁的理解程度。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晋迅 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 教训:(1)反贪防腐,加强思想建设; (2)要团结,不要内耗;(3)民族关系 要融洽;等等。
西汉和西晋都分封过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 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
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他们须履行保卫 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 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 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 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中央统治,酿成诸王 争霸、征战不断的局面。
3.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
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思考: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实 质是什么?
➢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 实质: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
行的一场混战。
4.北人南迁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 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 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 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 就是晋武帝。
2.统一全国 263年
魏灭蜀
266年
司马炎建晋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20—266年

西


221—263年

229—280年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专权时,小皇帝曹髦 不甘心做傀儡,对手下说:“司马昭之心,路 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 出讨之。”随后他带领侍卫出宫,不料消息走 漏,司马昭派军队进行拦截,杀死曹髦。
西晋北方各族 内迁分布图
➢ 根本原因是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知识点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 东汉 、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 匈奴族 、 羯族 、 鲜卑族 、 氐族 和 羌族 。 2.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 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 十六国 ”。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5.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B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6.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C )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东晋南朝
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 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 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 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 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户数
人口 兵力

103万
443万 60万

28万
94万 10.2万

52.3万 230万 23万
材料二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 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 ,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 而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中哪国的实力最强。最终完 成统一的是哪一王朝? 提示:魏国。 西晋。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西晋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 提示: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 使道德沦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晋在三国时期之后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可能对于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教学难点:西晋统一的原因,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西晋统一的原因,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意义。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西晋分封
八 王 之 乱
背景: 统治者昏庸无能
八 王 之 乱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 帝曰:“何不食肉糜?”其
晋惠帝
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八王之乱是指司马家族同姓王 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 混战,前后历时16年,最终东 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
八王之乱的影响: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二十四史全译•晋书》
短 暂 而 亡
统治腐朽
316年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被外族(匈奴) 民族矛盾激化 消灭的统一王朝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笼 盖 四 野
天 阴敕 似 山勒 穹 下川 庐
----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描绘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
敕勒川狩猎图
东汉、魏、晋时期, 开始内迁, 西晋时,规模增大。
鲜卑
鲜卑 匈奴 羯(jié)
羌(qiāng)
氐(dī)
思考: 这些游牧民族为什么不在水草丰 美的草原生活而要迁入内地?
1、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归附中原政权,与汉族杂居。 3、中原人口减少为游牧民族进入中原 创造了条件 4、三国时期各政权为壮大自身实力也 吸引一部分游牧民族
魏 蜀 吴
220年 曹丕
221年 刘备 222年 孙权 229年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户数 魏 蜀 吴 103万 28万 52.3万
人口 443万 94万 230万
兵力 60万 10.2万 23万
司马懿 高平陵事变 乐不思蜀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以茶代酒
司马氏代魏
魏灭蜀(263年) 西晋建立(266年)
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 陷入严重的战乱,内迁 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 汉族先后建立了许多个 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的 15 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 总称为“五胡十六国” 。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 (4世纪后期) 氐族苻氏建立前秦政权, 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 相,锐意改革。(书88页)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战役 时间 作战双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曹操和袁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特点 作用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 奠定了曹操统一 立的基础 北方的基础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定都
八 王 之 乱
扫魏 地晋 《无以 资遗来 治。积 通 蓄 鉴 , 》
——
八王混战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
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 衰落。
民 族 矛 盾 激 化
“自从魏氏以来,夷虏依附内地,很少 有凶暴侵掠的后患。而今受任官吏,有 的诡诈,侵扰侮辱边夷;有的求赏谋利, 妄加讨伐杀戮。” 匈奴右贤王刘宣愤恨地说: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孔方兄”
唯利是图、道德沦丧、享乐盛行。
“孔方兄”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 闼(tà宫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
讨论:材料是什么意思? 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唯利是图、道德沦丧、享乐盛行。
时间: 公元266年 司马炎(晋武帝) 建立者: 都城: 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懿 高平陵事变 乐不思蜀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以茶代酒
司马氏代魏
魏灭蜀(263年)
三国 西晋建立(266年) 归晋
西晋灭吴(280年)
统 治 腐 朽
石崇斗奢
(形容奢侈浪费) 王恺与石崇斗富,王恺用糖液洗锅,石崇就用 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色的丝绸作布障40里长, 石崇就用锦作障50里长;王恺用花椒香料涂墙, 石崇就用红色大理石砌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