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软体动物门

合集下载

2012-第10章-软体动物门

2012-第10章-软体动物门


贝壳生长线的形成:
由于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的分泌机能,贝壳 的生长速度不同,在贝壳表面就形成了宽窄不同的线, 表示动物的生长快慢。这些宽窄不同的线称为生长线。

壳顶


生长线
腹 铰合部齿的数量及排列方式是分类的重要标志
缝合线
放射肋
(四)消化系统(重点)

消化管 完善, 常为v形或盘曲
(三)贝壳(shell)
■ 类型
8片:多板类
外壳
贝壳
单壳:腹足类 单壳:掘足类 双壳:瓣鳃类
内壳——头足类

形状: 帽状、螺旋状、管状、瓣状 成分: 碳酸钙(95%)和壳基质

结构: ①角质层:耐酸碱 ②棱柱层:角柱状的方解石 ③珍珠层:叶状的霰(xian)石

■人工育珠的原理
天然珍珠是由于外物 偶然到达贝壳与外套膜之 间,使外套膜受刺激而分 泌珍珠质将外物包围形成。 根据这个原理,采用人工 插核技术,将核(通常是 一小片外套膜)移植入珍 珠蚌(母蚌)切开的外套 膜中,使外套膜受刺激不 断分泌珍珠质,产生珍珠。
头 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发达程度不同。 足 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形态不同。 内脏团:位于足背侧,多数种类左右对称, 少数扭曲呈螺旋状。
(二)外套膜(mantle) 重点
河蚌的外套膜
定义: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的膜,包围着内脏团。 作用:①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②内层上皮纤毛摆动造成水 流,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功能。
围心腔腺
肾脏
内肾孔(肾口) 开口在围心腔
(由纤毛收集废物)
后肾管
外肾孔 开口在外套腔
(排出废物)


特点:与后肾管同源。 构成:由腺体部(肾体)和管状部(膀胱)构成。腺 体部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管状部 管壁薄,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第10章软体动物门课件

第10章软体动物门课件

触角:吻基部两侧,雄性右触角较左触角短而粗,有交接器的 功能。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突起,其上各有一黑色眼
外套膜:右侧褶状颈叶形成出水管:左侧为入水管
足:块状
2.内部构造

特点(解剖构造) ①消化系统:由口、咽、口腔、齿舌、食管、胃、肠 和肛门;唾液腺(分泌粘液、无消化作用),肝脏(分泌 酸酶和蛋白酶,是圆田螺的主要消化腺)。 ②呼吸系统:鳃栉状,1个,位外套腔左侧;鳃的上皮 细胞具纤毛,内有血管;鳃位于入水管内侧,水流经 过外套腔完成气体交换。
无齿蚌Anodonta
扇 贝

砗 磲
头足纲的吸盘
横纹乌贼
乌贼与鲸鱼
鹦鹉螺捕食
鹦鹉螺的内部构造

外壳


腕:60-90条
鹦鹉螺:活化石 不活动、爬行、“可飞”

2.二鳃亚纲
无壳or内壳

枪乌贼
:10 or 8 条
漏斗为完整的管状
章 鱼 ( 蛸

常见种类
返回
10.6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有益:食用 补品


药用
化妆品 工艺品 有害:寄生虫中间寄主 农业害虫

其他有害方面

面盘幼虫
特殊:钩介幼虫
返回
10.2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记载130000多种,分布广泛,是动物界第二大门。依 贝壳、足、鳃和神经及发生特点等,分为7纲。 软体动物分类简介

1.单板纲Monoplacophora 活化石,加拉什亚新碟贝 2.无板纲Aplacophora 龙女簪 3.多板纲Polyplacophora 石鳖

1.贝壳 2.足 3.头部发达

第10章软体动物门幻灯片精品PPT课件

第10章软体动物门幻灯片精品PPT课件
21
back
四、腹足纲的分类
➢ 1.前鳃亚纲Probranchia:鳃位于心室前方,

脏 N索交叉呈 “8”。
➢ 原始腹足目:鲍(Haliotis)
角质膜:贝壳素 棱柱层:方解石 珍珠层:霰石
功能:保护
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 在贝壳表 面形成了生长线。
6
珍珠形成的原理
异物
赘生物
7
珍珠的分类
➢ 天然珍珠
人工珍珠:有核珍珠

无核珍珠
珍珠的质量鉴:光:大:圆:色
真假珍珠的识别
8
四、消化系统
完全消化道 消化腺:肝脏
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
第10章 软体动物Mollusca
➢ 10.1 门的主要特征 ➢ 10.2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 10.3 腹足纲 ➢ 10.4 瓣鳃纲 ➢ 10.5 头足纲 ➢ 10.6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返回
1
2
10.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进化地位: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个大 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 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真体腔不分节的 动物属于原口动物,出现了所有的器官系统, 而且都很发达;所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 都有担轮幼虫期。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 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等。 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软体动物分类简介
➢ 1.单板纲Monoplacophora

活化石,加拉什亚新碟贝
➢ 2.无板纲Aplacophora

龙女簪
➢ 3.多板纲Polyplacophora

动物学 10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动物学  10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 珍珠的形成
• 由珍珠质层形成。 •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 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 珍珠囊,由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四)消化系统 四 消化系统
由口、口腔、胃、肠、肛门构成 1.消化管发达,除双壳纲由于头部退化没有口腔外,其它软体动 物都有口腔. 2.多数种类口腔内有唾液腺,口腔壁有颚和齿舌(radula)。 • 颚位于口腔的前背部,有刮食物的作用; • 齿舌 齿舌为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由有规律排列 的角质齿片组合而成。摄食时由于肌肉的伸缩,角质齿片作 前后活动而将食物锉碎舐食。齿片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 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 3.胃 3.胃 典型结构包括晶杆、晶杆囊、胃盾。 • 胃盾 几丁质,双壳纲和一些腹足纲动物具有,保护胃的分 泌细胞,有的形成角质和石灰质的咀嚼板。 • 晶杆 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style sac),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crystalline style)。 晶杆的一部分在胃内释放出消化酶,并搅动食物,帮助消化。 • 肝脏、胰脏: 肝脏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头足类一般还有胰 肝脏、胰脏: 脏。
2.“肺 2. 肺”
• 陆生或淡水种类(椎实螺、大蜗牛、蛞蝓kuoyu)无鳃,以外套膜形 成的“肺”进行呼吸。
软体动物栉鳃的原始结构图 (C.P.Hickman,1995)
软体动物-肺螺亚纲内部结 软体动物- 构图(C.P.Hickman,1995) 构图
(七)排泄器官 七 排泄器官
• 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有2个开口:一个 开口在体腔内,另一个开口于体表。 • 肾脏 • 腺质部分 腺质部分: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管 管 状部分:薄壁管,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外套腔。 状部分 • 肾口 肾口具纤毛,可以收集体腔中的代谢产物。 • 肾口之后是肾脏的腺体部分,其中有很多血管,血液 中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肾脏,最后经肾 脏的膨大部分——膀胱,由肾孔排出体外。 • 围心腔腺 • 位于围心腔内,是围心腔表皮分化形成的分支状腺体, 也有排泄的功能。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非连续性的,由于食物和温 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不均匀形 成了生长线
珍珠的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 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 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 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 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 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 渐形成珍珠。
与微血管相比 空间大,流速 慢,效率低
经肾排泄 代谢产物
经鳃进行 气体交换
10.1.4 呼吸器官
鳃: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鳃的实质:鳃是外套膜内侧皮肤的折叠形成的 鳃的形态:
楯鳃:鳃轴两边均生有鳃丝 栉鳃:鳃轴一侧生有鳃丝 瓣鳃:鳃成瓣状 丝鳃:鳃延长成丝状 肺: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肺的实质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
圆田螺感官发达,包括眼、触角、嗅检器、平衡囊
眼1对,为视觉器官,也为皮肤内陷形成,有视网膜和晶体 触角1对,为感觉器官,其顶端有感觉细胞及神经末梢分布, 感觉灵敏。 平衡囊1对,为皮肤内陷的囊,上皮具纤毛,杂有感觉细胞, 囊内有细小的耳石(otolith)。平衡囊可维持身体平衡 嗅检器1个,为皮肤突起,是化学感受器
10.5.3 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1.头部和足部左右对称,内脏团螺旋形,不对称。 2.祖先种类左右对称。 3.胚胎发生早期左右对称,面盘幼虫后期发生扭转。 4.适应运动的需要,高耸的贝壳向后倾倒,克服爬行中的阻力, 但外套腔口受压,影响水循环,阻碍了各内脏器官的正常生理功 能。于是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身体内脏团部分沿纵轴发生180° 扭转。
(5)生殖与发育
雄性
园 田 螺 生 殖 系 统
雌性
田螺为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生长,生下即为幼螺。
雄田螺的右侧触角特化成交接器,卵胎生,这是腹足类中所持有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及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无齿蚌。

主要特征: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

体分头、足、内脏团,其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此膜分泌贝壳,保护身体。

用鳃呼吸(外套腔与呼吸的关系)。

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

神经系由四对神经节组成。

大多雌雄异体,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一、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除腹足纲外),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二、具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来源: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外套腔(出、入水孔)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结构结缔组织内层上皮:具纤毛内层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出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功能外层上皮:分泌物贝壳保护内脏有助运动(如头足类)呼吸(如蜗牛)出、入水管:瓣鳃类等软体动物左右两片外套膜紧贴二壳内,其背面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腹缘游离,生活时左右腹缘互相紧贴,构成了其中的外套腔,外套腔之后端形成两个外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

入水管稍大,且有感觉乳突,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三、贝壳(贝类):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来源:贝壳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成分:碳酸钙(占95%)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角质层结构、棱柱层珍珠层。

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

四、足为运动器官,头足类的足变为腕和漏斗。

五、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唾液腺、肝脏等)。

除瓣鳃纲外,口内一般有颚片和齿舌(特有)。

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齿舌可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

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默囊: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梨形小囊,即墨囊。

10软体动物门

10软体动物门
• 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类 群,现存约 600 种。 • 常见的有:乌贼、章鱼、 柔鱼等。
主要特征 1.体左右对称。 2.头部发达,有一对发达的眼。 3.原始种类具外壳,一般为内壳或无。 4.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 5.闭管式循环,直接发生。
(一)代表动物——乌贼
1.外形 头:5对腕,一对眼,眼下有嗅觉陷。
最大的特点:动物界中最早出 现大型消化腺。
蜗 牛 齿 舌 图
蜗牛(Cittarium pica) 齿舌(K.Sandved)
• 软体动物的消化腺有:肝脏、唾液腺、胰脏。
其中肝脏最发达,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
三、体腔与循环系统:
•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有围心腔、 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 初生体腔被结缔组织所填充,其空隙没有分布血管, 血液在空腔中流动,便形成了血窦。循环系统为开 放式循环系统 (血流阻力大,循环效率低) 。
贻贝 : 固着生活,附着于岩石上。
牡蛎:固着活,生活于浅海。
扇贝 :贝壳呈扇型,固着生活。
珍珠贝:
• 两壳不等,壳内 珍珠层极厚。是 世界上著名的生 产珍珠的贝类。
• 我国广东、海南 已人工养殖。
船蛆 :
• 钻蛀船只和港口的木 材建筑。
• 由于长期穴居,身体
细长,呈蛆状。贝壳 退化。
八、头足纲 (Cephalopoda):
3、内脏团 (visceral mass):
• 常位于足的背面。 •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 团为左右对称,但 螺类扭曲成螺旋状, 失去了对称性。
4、外套膜 (mantle):
• 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 包围整个内脏团。 •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 。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沙粒或微小生物
珍珠囊
软体动物-瓣鳃纲-贝壳、外套膜结构图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软体动物门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软体动物-腹足纲扭转图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内脏团
• 一般位于足的背面; • 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都在内脏团里。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神经系统 具有典型的4对神经节。 侧脏神经连索交叉成“8”字形。
(6)生殖系统
♂: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前列腺)→射精管→雄性 生殖孔(右侧触角顶端) ♀:卵巢→输卵管→子宫→雌性生殖孔 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母体产出的是幼体,但 幼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全部由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或很少 有营养联系。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卵胎生。
六、瓣鳃纲(Lamelibranchia) (底栖、不善活动、滤食生活) (一)代表动物—无齿蚌 (Anodonta) 1. 外部形态 贝壳(前、后、左、右、背、 腹、壳顶、绞合部;生长线) 2. 内部构造 (1)外套膜 (入水管、出水管) (2)足 (斧状,为运动器官)
(3)肌肉 前、后闭壳肌、 前后缩足肌、伸足肌 (4)消化系统 口(两侧有唇片)→食 道→胃(周围有肝脏)→ 肠(迂回于内脏团中)→ 直肠(穿过心脏) →肛门 晶杆:河蚌胃肠之间 的棒状物,位于肠内,前 端突出于胃中,与胃楯下 部相接,可能为储存的食 物。
外套膜
1.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 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 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由内、外表皮和结缔 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 外套膜的作用 ①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 ②内层上皮纤毛摆动造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排泄、 摄食等功能。 3.外套腔: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与外界相通.
代表动物:毛肤石鳖、鳞带石鳖、锉石鳖。
四、腹足纲(Gastropoda)
贝壳1个,呈螺旋状,故又名单壳纲(Univalvia),或“螺类”。 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陆地,为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纲。 足块状,多具螺旋形外壳; 已经记录75000种现存种类和15000种化石种类。
腺质部分:肾口——围心腔 肾脏:后肾管
(鲍雅诺氏器)
管状部分:肾孔——外套腔
围心腔腺: 排泄物入围心腔
(凯伯尔氏器)
心室 肾口 静脉窦
排出血液和围心 腔腺的代谢产物
1-围心腔 3-心耳
直肠 肾脏
围心腔与肾横断面图
肾的管状部
生殖孔
肾孔
(八)神经系统
四对主要神经节 脑神经节:位于食道背侧,发出神经到头部, 身体的前端司感觉. 足神经节: 位于足的前部 , 它发出神经至足 部,司足的运动和感觉. 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发出神经到消化管和其它内脏器 官 在头足类动物中,主要的神经节集中在食道 的周围,形成脑并有软骨包围成为无脊椎动 物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触手,眼,平衡囊等
5. 生长线的形成
由于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的分泌机能,贝壳的生长速 度不同,在贝壳表面就形成了宽窄不同的线,表示动物的生长快 慢。这些宽窄不同的线称为生长线。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达,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 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 消化系统的特点:动物界中最早出现大型消化腺。
贝壳
一般包被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特 点。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 1. 贝壳的形状:帽状、螺旋状、管状、瓣状。 2. 贝壳的成分: 95%CaCO3+贝壳素。 3. 贝壳的结构: 角质层(最外):仅有贝壳素构成,透明,薄,具色泽.由外套膜缘生壳突起 分泌形成的,起着保护外壳作用. 壳层(中间层):由角拄状的方解石构成,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 泌而成的 珍珠层(底层):由叶状的霰石构成,这一层由外套膜的整个外表皮细 胞分泌形成.富光泽,不断加厚. 。 4. 人工育珠的原理 天然珍珠是由于外物偶然到达贝壳与外套膜之间,使外套膜受 刺激而分泌珍珠质将外物包围形成。根据这个原理,采用人工插 核技术,将核(通常是一小片外套膜)移植入珍珠蚌(母蚌)切 开的外套膜中,使外套膜受刺激不断分泌珍珠质,产生珍珠。
(8)神经系统 神经节3对,感觉器官不发达。 (9)生殖和系统发育 雌雄异体,完全不等裂,具特有的钩介幼虫。 (河蚌与鳑鮍鱼的互利关系)
(二)河蚌适应底栖、不善活动和滤食 的特征
①具两瓣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②斧状足可挖掘泥沙; ③头部不发达,唇片激动水流取食; ④胃肠之间具晶杆(过去认为有搅拌食物作用); ⑤开管式循环; ⑥神经系统较简单,感觉器官不发达。
(二)腹足纲的主要特征
自由生活,头部发达,具眼和触角; 足发达,叶状;具足腺; 多数种类体外被一个螺旋形贝壳,有的为内壳或无壳。
(三)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四)腹足纲的分类

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海洋、淡水、陆生。 通常具外壳,壳常有厣板,侧脏神经索交 叉成“8”字形; 本鳃简单,位于心室的前方。 如鲍(Haliotis)、马蹄螺、笠贝、骨螺、 钉螺、圆田螺(Cipangopaludina)、东 风螺(Babylonia)等。 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 全部海洋生活。 一般侧脏神经索不交叉为“8”字形; 贝壳与外套膜通常不发达,亦有全缺者; 多数本鳃消失,出现次生性皮肤鳃。 如泥螺(Bul1acta)、海兔 (Notarchus)、石磺海牛(Homoiodoris) 等。
(五)体腔及循环系统
1. 体腔:次生体腔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内 腔。 初生体腔广泛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形成血窦。 血窦:没有管壁包围,仅有一定范围的血流通路。是动物的组织 间隙,其内充满血液。 体腔的特点:真体腔和假体腔并存。 2. 循环系统:有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 特点:具有真正的心脏结构。一般为一心室二心耳。 开放式循环: 动脉与静脉不直接连接,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动脉, 经过血窦再集中于静脉流回心耳,这种循环方式叫做开管式循环。 如:腹足类,双壳类等. 闭管式循环:头足类. 血液无色,但有些种类因血中含血红素血液为红色
(三)瓣鳃纲的分类
1. 列齿目 特征:绞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闭壳肌2个均发达。 常见种类:湾锦蛤(ge)、云母蛤、毛蚶(han)、泥 蚶。
2. 异柱目
特征:绞合齿退化或无绞合齿;仅后闭壳肌发达。 常见种类:贻贝、栉孔扇贝、珍珠贝、江瑶、牡蛎。
3. 真瓣鳃目
特征:绞合齿少或无;闭壳肌2个均发达。 常见种类:珠蚌、帆蚌、蚬、竹蛏(cheng)、砗磲(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che qu)、青蛤、海筍(笋)、船蛆。
(九)生殖和发育
大多数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 不少种类有螺旋式卵裂。 个体发育中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类有 特殊的钩介幼虫。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一、单板纲(Monoplacophora) 主要特征
①有一个单一的帽状或匙形的贝壳。 ②有2~8对对称的肌痕。
代表动物——新碟贝(Neopilina galathea Lemche)

肺螺亚纲( Pulmonata ) 多栖于陆地或淡水。
有壳或消失; 无鳃,以肺呼吸(右侧 外套膜内壁在壳内形成 “肺”); 头部发达,触角1一2对, 眼生于触角基部(基眼 类)或生于后触角顶端 (柄眼类)。 如椎实螺(Lymnaea)、 大蜗牛(Helix)等。
(5)呼吸器官
鳃的结构:鳃瓣、鳃小 瓣、鳃丝、丝间隔、鳃孔、 瓣间隔、水管、鳃上腔。 鳃上腔:内外鳃小瓣 前后缘及腹缘愈合,背缘 形成的空腔就叫鳃上腔。 水流过鳃的途径:入 水管→外套腔→鳃孔→水 管→鳃上腔→出水管 外鳃腔又称育儿囊。
(6)循环系统 心室→前后大动脉→小动脉→血窦→静脉→肾静脉→肾→ 入鳃静脉→鳃→出鳃静脉→心耳 (7)排泄器官 肾(鲍雅诺氏器) 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
(六)呼吸器官
动物界中最早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鳃的发生:外套腔内的上皮伸展。 鳃的形态: 楯鳃:塞轴两边均生有鳃丝 栉鳃:鳃轴一侧生有鳃丝 瓣鳃:鳃成瓣状 丝鳃:鳃延长成丝状。
(七)排泄器官
特点:属于后肾。 构成:由腺体部(肾体)和管状部(膀胱)构成。围心腔腺也 有排泄作用。 腺质部分: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 管状部分:薄壁管,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外套腔。 围心腔腺可排除代谢产物于围心腔,由后肾管排出。
五、掘足纲(Scaphopoda)
贝壳呈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两端 开口,故又名管壳类。 海产,多在泥沙中穴居,约350种左右。 常见种类:有大角贝(Dentalium vernedei)、胶州湾角贝 (D.kiaochowwanense)等。
主要特征
①具象牙状长弯管状贝壳; ②头部不明显,头丝有触觉和摄食功能; ③足柱状,能挖掘泥沙; ④无鳃,以外套膜呼吸;心脏一心室,无 心耳; ⑤具一对囊状肾; ⑥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一)代表动物——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1. 外部形态 壳的外形:壳顶、螺层和体螺层、缝合线、壳口、厣。 区分左旋或右旋。 软体部分外形 头部发达,前端有吻,吻基 部有1对触角。 (雄螺右触角为交接器) 足宽,叶状; 外套膜呈薄膜状; 足背面为内脏团。
2. 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口(口腔内有齿舌)→ 咽→食道→胃(周围有 肝脏)→肠→肛门 (2)呼吸系统 呼吸器官:栉状鳃一个 (3)循环系统 心脏一心室一心耳。 (4)排泄系统 肾脏一个,位于围心腔 之前。
l.头部 位身体的前端。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分化明显,其上生有 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及乌贼等;行动迟缓的种类 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 蚌类、牡蛎等。 2.足部 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常因动物的生活方式不 同,而形态各异。有的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 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固着生活 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 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等,称为头足;少数种类足的侧部(即侧 足parapodium)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 (Pteropoda) 3.内脏团 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多数种类的内脏因为 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