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萍: 草根的逆袭人生 - 数字报 芜湖新闻网
我的大学读后感12篇

我的大学读后感12篇我的大学读后感1这篇作文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所写的。
这篇作文写出了他在大学时是怎样过的,怎样活动和成长的。
我读了这篇作文后觉得,高尔基是一个不怕刻苦的人,他坚持着他的梦想,他不会违背他的梦想。
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
他看到一个人,他非常喜欢看书,书籍使他扩大了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他叫阿廖沙。
还没读完这篇__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我自己,我也有梦想,可是我还要做些什么呢?我已经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往前冲了吗?为什么我在心里觉得,我还做的不够呢?我读完了这篇__后就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让我的梦想实现。
高尔基和阿廖沙都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不断进取,不断的勇往直前。
向着我的梦想冲吧!《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
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
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
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
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
赵美萍:苦难成金

次, 厂里 接到一批 急单 ,0 版 。也 许是 T夫不负有 心人 . 美 50 赵
奔赴 上 海 , 如孤 影拂 过 . 始 了人 套 儿童套装必须在 3 内完成 赵 萍从此陆续发表故事 、 开 天 小说 等。
生的第二次漂泊 。
美 萍 主 动 向 车 间 主 任 要 求 接 下 这
在 此 后 的 3年 间 . 美 萍 写 了 赵 大 量 的 纪 实 故 事 发 表 在 《 音 》 知 、
门骚扰 母亲 , 亲不 得 已带着她 和 母 妹妹一路 逃到 了安徽 。1 8 年 , 9 1 母 亲 嫁 给 了芜 湖市 马 塘 乡荆 山石 矿
一
萍
十八磅 的大铁锤 不停地 砸 , 一天 可
砸 4吨 多 为 了 砸 得 更 多 . 常 要 常
个 采 石 工 人 为 妻 。 从 此 。 美 萍 赵
一
最后 , 以小 学文 凭 。 她 大胆 应
聘《 音》 知 杂志社 的编 辑 、 者 。 记 并 被破 例 录取 , 了 当今 广 大 “ 工 成 打
一
族” 的奋 斗楷 模 。
次次 泪眼迷潆 。在 卧床不起 的那
“ 泊的萍” 漂
赵美萍 出生于 17 9 0年 大年初
一
段 时期里她读 了大量 的书 。 钱买 没
业。
这 一砸 . 是 5年 。她的双掌 就 磨 成 了厚厚 的老茧 : 脸上 的皮肤在
苦难成金
毒辣 的 阳光 下晒成 “ 非洲女 奴” 般 的黑 亮 : 也正 是那段 炼狱般 的 日子
造 就 了赵 美萍顽 强不屈 的个性 . 在 赵美萍 出生于 7 O年代 。从小 丧 父 .因家境 贫 寒 只读 到小 学毕
赵 美 萍 的 心 里 满 满 的 是 对 未 来 的
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抗日事迹之赵家棚抗日女干部的故事

赵家棚抗日女干部的故事刘厚中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陈少敏从河南竹沟南下鄂中,在安陆赵家棚建立起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的第一个主力团队一—挺进团,随之就开辟建立起赵家棚抗日根据地。
当年,一大批女青年抛开了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温馨的家庭,先后来到赵家棚投奔抗日的队伍。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贡献出了她们火红的青春岁月,同这里的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下面讲述的就是这样几位抗日女干部的故事。
默默奉献的石墨兰1938年寒冬,寒风刺骨,草木萧条。
座落在安(陆)应(山)边界的吉阳山,不时传来豺狼的嚎叫。
一天,一对夫妻拖儿带女,挑着破旧行李卷,翻山越岭,来到赵家棚东面的张家冲。
从此,男的每天挑着货郎担或游乡叫卖,或赶集兜售;女的就在住处张罗衣食,不大抛头露面。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要饭的乞丐遍地都是,人们对这两位不速之客,并不感到新鲜或疑惧。
谁会晓得,这对患难夫妻,就是党组织秘密派往鄂中的汪立波和石墨兰同志。
石墨兰是1932年入党的老党员,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黄麻起义时,她是乡苏维埃的妇女委员,起义失败后与区赤卫队长汪立波相识并结为夫妻。
1931年,汪立波参加攻打黄安城,左腿负伤致残,由党组织安排,转移到大别山隐蔽活动。
石墨兰与汪立波一起,住石洞,吃野果,冒着搜山被捕杀的危险,坚持斗争。
几年后,她和丈夫离开大别山,到过许多地方,后又来到平汉铁路线上的应山县杨家寨。
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武汉前,才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接上组织关系,并就地秘密开展党的活动,为党发动敌后游击战争作准备。
在杨家寨、高家店、李家冲建立起党的组织后,相机来到了赵家棚,这时,安陆已被日寇占领。
一天,石墨兰的房东张世金见国民党区署将一个交不起枪款、马料的农民,绳索捆绑,不给饭吃,气得青筋直冒,跑进屋来还骂了几句,通过交谈,石墨兰从他口中了解到赵家棚也是土地革命的红色区域,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安陆县第二区区长兼第二游击支队长杨弼卿,收集国民党溃军遗弃的枪支,拼凑了十余人枪的地主武装,打着“抗日”和“保境安民”的旗号:抽丁派款,借机勒索。
“银针医生”马岚

婚恋·家庭/皖美·我的家2024年1月29日,本刊记者在芜湖市中医院见到了针灸科主治医生马岚。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袭素洁的白衣,从医十多年来,她用一根根银针,为患者解除病痛。
就在1个月前,作为第5批援布基纳法索中国医疗队队员、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马岚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
圆梦,治病就像“串珠子”马岚是一名80后,出生在长江南岸的小城芜湖繁昌县。
家乡历史悠久、水秀山明,也滋养出马岚开朗外向的性格。
马岚是家中的独生女,母亲个性要强,从小就教育她:“女孩子,一定要自立自强。
”马岚的外公因中风缠绵病榻多年,小时候,她经常看见医生来家里为外公针灸。
医生熟练地拈起细细的银针,稳稳地扎进外公身体的不同部位,随着治疗进程开展,外公的病情渐渐有所好转。
马岚当时就觉得特别神奇:小小的银针竟然能治病!也是从那时起,小马岚在心中立下志向:长大了,要当针灸医生。
高考结束后,马岚被安徽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录取。
学习中接触不到自己喜爱的针灸,马岚有些失落。
辅导员看在眼里,时常找马岚谈心:“针灸推拿不分家。
你现在学习的是中医基础,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急于这几年……”随着学习的深入,马岚越发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她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学习中,不仅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本科毕业,马岚顺利考入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研一时,马岚就将教学人偶上的几百个穴位记得烂熟于心,开始参与临床实践。
2011年,研究生毕业的马岚入职芜湖市中医院针灸科,终于圆了儿时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针灸医生。
科室主任见马岚胆大心细、工作热情高涨,便放手让她看诊。
马岚至今记得,自己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一名面瘫患者。
病人的眉眼嘴角明显歪斜,马岚详细了解病情后,为其量身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
经过10次施针,病人的脸恢复正常,彻底康复了。
这次成功治愈病患,给了初为医生的马岚很大的信心。
敢闯敢干,他让全村在土地上收割金子—— 记唐庄镇南社村党支部书记赵春生

87赵春生 ▲一个大型蔬菜基地。
现在,南社村在赵春生的带领下,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农业部标准园创建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组织”和“五星支部”等。
赵春生个人也历次当选为新乡市党代表、卫辉市人大代表,获得卫辉市“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史来贺式好干部”提名奖……赵春生有今天的荣誉和成就,也有过去的落寞和拼搏。
翻开他的故事,跌宕起伏,有迷茫的童年、有青春的放歌、有创业的辛酸、有成功的商业阵地,更有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党的宗旨、群众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初心和坚守……青春放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 当刘欢在80年代末唱红这首歌的时候,19岁的赵春生已经成为理发店老板,实现了真正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成功地顶起了家里一片天。
赵春生生于1968年,9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母亲的生命,留下他和父亲、弟弟3个人相依为命。
父亲非常疼爱他们,既当爹又当娘,照顾着他和弟弟。
但聪明的赵春生发现,父亲经常背着他们唉声叹气。
为了让父亲高兴,赵春生就懂事地学起大人样,不是帮父亲烧火做饭,就是大清早带着弟弟扫树叶沤粪挣工分。
12岁那年,赵春生认为自己长大了,该替父亲承担劳动重担,于是背着书包、搬着凳子回家,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又帮着父亲一起拉平车到卫辉去卖菜补贴家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4岁那年,赵春生已经会自己赶着驴车一个人到辉县去卖菜。
一年四季,迟睡五更起。
最难熬的是冬天,且不说大清早躺在热被窝里不想起床,就是赶着驴车上了路,也不敢坐在驴车上享受安逸。
因为天气太冷了,坐在驴车上会把身体冻僵,为了取暖,他就和毛驴一齐在路上奔跑。
19岁那年,卖了四年菜的赵春生为了改变命运,学会理发,自己开店当老板,终于不用风雨兼程了。
理发虽然不用出门,但一天下来,也是站得腿肿胳膊酸。
4年后,他挣了20多万元,因为嫌理发辛苦又转行开饭店。
当时开饭店,为了拉客,时兴赊账,后来赊出去的钱要不回,他把老本都赔光了。
“大国农匠”赵美丽:洪湖岸边的卖藕丽人

伴侣·2023/09家住藕塘边赵美丽原名赵聪,是个典型的90后,来自湖北省洪湖藕塘边的农村家庭。
赵美丽从有记忆起,每到腊月,家里就会做藕粉。
父亲把莲藕从塘里挖出来,母亲负责给莲藕洗净刨皮,奶奶将藕切碎打浆、过滤沉淀,爷爷再把藕浆拿出去暴晒,一家人形成一个流水线,一套程序下来,二三十斤莲藕能制出半罐藕粉。
做好的藕粉可以存到来年,入冬时再端上桌。
那时还没有灶台高的赵美丽,常常坐在桌边,看奶奶如变魔术般,把藕粉冲成晶莹剔透的一大团,再用小勺沿着碗边刮一勺,送进她的嘴里,软乎乎,清甜可口。
藕塘选址尤为讲究。
洪湖地处长江腹地,有大面积适合莲藕生长的湿地。
农人们都知道,踩下去能陷二三十厘米的泥巴地,是最适合撒藕秧子。
当地藕塘分布颇为分散,有些藕塘之间相距甚远。
每年11月挖藕季,是洪湖人最忙碌的时候,邻里间会互相帮忙,今天聚在张家,明天聚在李家,大家干完活儿就在主人家吃饭、闲聊。
聚在赵美丽家时,叔伯们凌晨5点下塘,奶奶从那时开始准备晚饭。
赵美丽是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的,在赵美丽眼里,奶奶强势、利落,衣服总是干干净净,头发也是整整齐齐。
奶奶做菜就像做人,一丝不苟。
莲藕汤一定要早早开始煮,将外皮带点红的莲藕切成大块,﹃大国农匠﹄赵美丽:洪湖岸边的卖藕丽人文/圆宝最近,一位来自湖北洪湖的三农达人赵美丽,靠在抖音平台直播带货,把家乡的藕“卖”上了联合国,登上了联合国新闻。
春吃藕簪夏吃莲,秋冬煨藕到过年。
湖北省的洪湖莲藕,已有2300多年种植历史。
赵美丽怀念儿时奶奶自制的藕粉,毅然返乡创业,凭借直播带货,推销家乡莲藕,帮助农户增收。
视频中的她,清丽脱俗,笑容甜美,被喻为“卖藕丽人”。
赵美丽在直播和别的菜一起下到老瓦罐里,小火慢炖一整天,到傍晚时分,汤色已红得发黑,这时奶奶便站在门前喊:“快一点,回来吃晚饭了。
”叔伯们收工上岸,疯跑一天的赵美丽应声回家,远远地看见瓦罐,汤还没喝,心已经先热乎起来。
此时的莲藕轻轻一夹就碎,洪湖莲藕淀粉含量高,一口咬下去,拉丝极长。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一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
顺流而上,这是手法。
形势好了,大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
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大家参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1余玲兵余玲兵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
这位自称“老船长儿子”的“农二代”,既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的创始人,也是生鲜B2B独角兽“宋小菜”的创始人。
于是,在时间与身份的不断切换中,他被业界誉为“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
“农二代”的阿里征程余玲兵来自农村,“我老家是浙江台州的,我是老船长的儿子”,他喜欢这样作自我介绍。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是一个港口城市。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戴着黑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休闲POLO衫配牛仔裤的余玲兵,给人的感觉很朴素。
他说话的语速很慢,而语调又很平缓,几乎没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笑起来时眼睛在偌大的镜框里眯成一条缝,有种邻家大哥的腼腆与憨厚。
熟悉他的人,开门见山地评价“接地气”。
在那个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这位“农二代”的童年生活跟大多数同龄人无异,读书考试升学。
从浙江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余玲兵留在城里的电视台做着媒体工作,日子过得按部就班又波澜不惊。
2007年11月,杭州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由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风风火火登陆港交所,无数阿里人随之一夜暴富。
这家如日中天的传奇公司,让很多人趋之如骛,余玲兵就是其中一个。
次年,余玲兵从电视台辞职转投阿里怀抱,这一干就是7年。
众所周知,自2003年淘宝诞生之初起,阿里就有武侠文化,但凡加盟阿里的员工都必须取“花名”。
进入阿里后,余玲兵“入乡随俗”给自己取了一个叫“天舒”的花名,寓意是天天舒心。
余玲兵是在2010年开始关注农业的,缘由是初为人父,他对女儿的饮食特别紧张。
谁也没有想到,这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意外的惊喜。
2011年的某一天,当他在农业领域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后,碰巧有一个食品农业的内幕需要一个领导者,余玲兵就此活学活用,淘宝农业电商和淘宝特色中国在他手里应运而生。
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个人简介和事迹(精选多篇)

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个人简介和事迹(精选多篇) 第一篇: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个人简介和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个人简介和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个人简介吴菊萍,女,1980年生,浙江嘉兴人,2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这一感人事迹在网络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称其为“最美妈妈”。
202*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相约,回家共度中秋。
202*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个人事迹7月26日,全国妇联作出决定,授予吴菊萍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7日,记者在浙江杭州的富阳骨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这位被网友誉为“最美妈妈”的年轻女性。
她的手臂吊着绷带,不过人看上去精神很好,说话时总是随着情绪的起落露出各种笑脸。
医院为她准备了单独的病房,房间里挂满写着温馨话语的千纸鹤,这是单位同事给她的祝福。
在采访过程中,杭州市监狱局的团员代表带着鲜花来慰问吴菊萍。
吴菊萍的事迹传播开来后,深深感动了这些同是80后的公安干警,身材娇小的吴菊萍成了他们的偶像。
他们说向你学习,吴菊萍还是憨憨地笑。
吴菊萍生于1980年,嘉兴人,在杭州阿里巴巴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孩子刚刚7个月。
7月2日中午,吴菊萍家住的杭州市滨江区白金海岸小区内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窗口坠落。
在女童即将落地的一刹那,吴菊萍用双臂接住了孩子。
在巨大的冲击力下,吴菊萍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
医生为吴菊萍进行了保守治疗,不用开刀,用中医手法整复,将骨头复位。
幸好,半年之后,她的手臂可以完全康复。
高空坠落后被吴菊萍抱在怀中的两岁女孩妞妞,在昏迷10天之后奇迹般的苏醒,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也能叫“爸爸妈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16星期二
5
从南通来到芜湖的情景。
“那时,四等舱有高低床可以
类似火车卧铺,每间6个人,但要12块钱,只得选五等舱。
一张席子,一床脏兮兮的小被子,往船舱里一铺,那就是我们20多个小时旅程的床铺。
厕所里出来的气味混合着脱了鞋的脚臭填满船舱,得人直想吐。
”她说,自己第一次登陆芜湖,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江面,一望无际的水,心情一半新奇,忑。
不知道终点站等着自己的是什么,是幸福,赵美萍尤其难忘的是那段在芜湖的少年时光,山上不能采石,便独自走上几公里弯曲泥泞的到芜钢,换乘2路公共汽车,到市区,行一段路,到江边,到8号码头,坐在江堤上,想心事。
江水滔滔,无法带走少女的惆怅心事,无法带给少女未来的承诺,甚至无法给她一个灿烂的希望。
无数次与大江的“交谈”,让赵美萍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面对滔滔江水,志在四方之人,会感到气势振奋人心,而自卑沮丧之人,只会感受到抑郁彷渺小绝望。
赵美萍庆幸的是在自己少年时,了她振奋人心的感悟与力量,让她感受到了它的豁达它的深沉恬静。
几年前,赵美萍倾其所有,为母亲在世茂滨江买了也延续了自己与“8号码头”的不解情缘。
而近她抽空也会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芜湖。
她每次回到这里,面对长江,面对昔日的8会感慨万千。
虽然,当年那个羸弱自卑的少女已非昔说起原芜钢厂的蝶变,就会立刻唤起人们对老芜钢
厂往事的追忆,作为老一辈高炉工的优秀代表、先进劳模,曾负责一号高炉炼铁工长张银根话匣子像水阀一下子被打开了。
1958年,芜钢从建成投产的那一天起,生产形势日新月异,成就了当时地方50小骨干钢企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跃进时期,国内刮起了一股全民动员大炼钢铁,劳动光荣,劳动竞赛之风。
在国家的感召下,芜钢的大炼铁运动也炉火冲天,铁水奔流,生产高歌猛进,凭着“咱们工人有力量”那股劲头,张银根憋足了劲地拼命工作。
他所带的班组连创高产,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就在这一年,他被评选为钢企的先进工作者,同年,他又站在了市劳模的领奖台上,在胸前光荣戴上了大红花。
然而到了70年代末,随着计划经济的“没落”,企业进入了经济转型的调整阶段,芜钢生产经营进入“寒冬”期。
上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市场经济的鼓声越擂越响,知识经济举国蔓延,芜钢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下,大兴科技生产之风。
张银根的儿子就是那时候大学毕业进厂的知识青年。
张银根无不骄傲地说,“这一年芜钢迎来了新伙伴,30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让人们看到了芜钢新的希望。
”
然而,好景不长,300立方米高炉没有在芜钢人的期盼中茁壮成长,反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新世纪历史的起点,芜钢却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经过市政府牵线搭桥,并给予了三年的优惠政策。
新兴铸管给芜钢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芜钢员工的不懈努力,企业焕发了生机。
如今,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钢铁行业进行全面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健康和企业的环境责任,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放在了首位。
并且,经过多年在生产一线的学习磨练和经验积累,现在,张银根的儿子已成长为新一代高炉技术的攻关带头人,组织生产的管理者。
每当张银根父子走上炉台,放眼处“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十六个金黄大字十分醒目。
职工干劲热情高涨,高炉铁水成分稳中有升,营造出争一流、创高产的浓厚氛围。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要实现员工梦、企业梦、美好的梦想,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奋斗、去拼搏,一代接一代、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说着,张师傅的脸上满是笑容。
作为老一辈的高炉人,他们用双手和勤劳开启了钢企发展的勃勃生机。
身为钢企职工,在市场的冲击下,他们一度迷失与彷徨。
而今,作为新时期的高炉主人,他们用知识和创新撑起了钢企的新希望。
高炉两代追梦人,记录了一个钢铁企业追随时代的发展历程,诠释了钢企工人对事业的坚守和对梦想的追求——
高炉两代追梦人
□李文录
被称为“打工偶像”;小学文凭的她成功竞聘知音杂志社编辑;8年前,使她成为不少年轻人励志《谁的奋斗不带伤》强势归来……一个人生经历近乎传奇的女子。
“拍下精彩、记录真实。
”无论你们是谁,从事何
种职业,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拍客。
请拿起你们的手机和相机,用镜头捕捉精彩,用图像记录变化,用文字抒写快乐。
芜湖日报真情版与芜湖新闻网中江论坛合作开设“视界”栏目,在中江论坛开设独立版块,邀请网友针对指定话题拍摄并上传照片至中江论坛。
芜湖日报真情版每周从论坛中选取优秀图片,予以刊登,并支付稿酬。
图片要求:契合每期主题,具备新闻性、本地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