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寓言故事
简短古代寓言故事【10篇】

【导语】中国寓⾔,作为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是©⽆忧考⽹分享的简短古代寓⾔故事【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简短古代寓⾔故事 盛夏时节,酷暑难耐。
太阳像个⼤⽕炉般挂在天上,⽆情地炙烤着⼤地,⼈们的⾐衫都汗湿了⼀遍⼜⼀遍。
树上的知了扯开嗓⼦拼命叫着:“热啊、热啊!”让本来就热得不⾏的⼈们⼼中更添了⼏许烦躁。
有个郑国⼈,他家的院⼦⾥有⼀棵⼤树。
于是他就卷了草席带着蒲扇到树阴下⾯去乘凉。
从早到晚太阳慢慢地移动,树影也跟着移动。
郑国⼈发现了这个现象,就也跟着树影不停地挪动他的席⼦,好总是处在树影中,以免被太阳晒到。
随着太阳渐渐居中、偏西,树影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到了傍晚太阳落⼭的时候,树影⼜重新到了树底下,那个郑国⼈也就跟着回到了树底下。
夜幕降临了,⽉亮升上了天空,⼜在树下投下了⼀⽚阴影。
郑国⼈⼜出来乘凉了。
他想,晚上有露⽔,要是被露⽔沾湿了⾐服可怎么办呢?接着⼜转念道:不怕,还是⽤⽩天的⽼办法,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于是,树影紧随着⽉亮的移动⽽移动,郑国⼈则紧随着树影的移动来挪动他的席⼦,满以为这个可以⽤来躲避太阳的妙法⼦也⼀样可以⽤来躲避露⽔。
可是却没料到,他和树影⼀起移动得越来越远了。
⼀夜下来,他的⾐服和席⼦都被露⽔湿透了。
这个愚蠢的郑国⼈,没有想到太阳和⽉亮运⾏的⽅向是相反的,就⽣搬硬套⽩天的⽼经验。
我们可不能学他,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真正解决好问题。
2.简短古代寓⾔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个⼤⾂,名叫庄⾟,有⼀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与,⽓骂道:“你⽼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吗?” 庄⾟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寓言小故事文言文与翻译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文言寓言故事]文言寓言
![[文言寓言故事]文言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21fabed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b.png)
[文言寓言故事]文言寓言文言寓言篇1:文言文寓言故事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
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
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文言寓言篇2:《骂鸭》阅读答案《骂鸭》是清·蒲松龄短篇小说,收录在《聊斋志异》,也做偷鸭求骂。
是一篇寓言文言文小说。
《骂鸭》原文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日:“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不骂。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uq )其舟,曰:是吾(WU )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 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 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 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 而剑没有,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a 号, 。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 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 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 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 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 “吾忘持其度。
”反归 人曰: “何不试之以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 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我的盾 ”又夸他的矛说: “我 有人质问他: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 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 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 有买到鞋。
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欢迎阅读。
1、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非常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文言文寓言故事

文言文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一、狼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翻译:寓意:二、稚犬报仇龟生村民赵五家,犬生子方两月,后随母行,忽为虎噬。
五呼邻里,数壮夫持矛逐之,虎捷驰不可及。
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以走。
稚犬为棘刺挂罥,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
翻译:寓意:三、饿死狙公楚有养狙(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
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箠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③乎”言未既,众狙皆寤④。
其夕,相与伺⑤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翻译:寓意:四、蒙人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
谓虎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
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
虎立而睨之。
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翻译:寓意:五、患在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翻译:寓意:六、荆人畏鬼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

1. 郑人买履﹝lǚ﹞寓意: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欲:将要,想要。
2.者:......的人。
(定语后置)3.先:首先。
4.度(duó):测量。
5.而:连词,表示承接。
6.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7.其:他的。
8.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9..之:到……去,往10.操:携带。
11.乃:于是,这才。
12.持:拿。
13..度(dù):量好的尺码。
14.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15.遂:于是。
16.以:用17.宁(nìng):宁可。
18.自信:相信自己。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欲食半饼喻寓意:讽刺了那种钻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后果,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也讽刺了不注重过程的人。
原文: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注释1.恚悔(嗔恙【chēn yàng】):恚,忿怒而懊悔;责怪自己有病2.唐:空,徒然。
3.故:原因4.已:停止,完毕5.嗔恙:责怪自己有病6.设:假如,如果7.譬:假如8.足:吃饱9.便:就10.是:这(是)11.今:现在12.已:停止13.捐弃:浪费14.设:假如译文: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他肚子饿的缘故,买了七块饼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傅马栈最难 •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 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yǔ人③矣,傅马栈 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 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 曲木亦无所施" • (《管子· 小问篇》)注释:①厩:马房。②夷吾:管 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 翻译: 桓公察看马厩,问养马人道:"马厩里的 事什么最难?"养马人还未回答,管仲答道:"我也 曾经做过养马人,敷设马栅zhà 栏最难:如先敷 设歪的木条,歪的需要歪的来配,歪的木条用上了, 直的木条无法用上。如先敷设直的木条,直的需要 直的来配;直的木条用上了,歪的木条无法用上。 "
• •
• • • •
6、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 青弗止,饯于郊衢qú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 注:讴,唱歌。 (1)翻译下面句子。 ①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②薛谭乃谢 反。 ①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②薛谭于是向 青表示道歉并请求留下。 译文附录: 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 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 要回家。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 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 停下。薛谭于是向青表示道歉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 敢提到回家了。
• 8、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 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 谋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献诸朝,乐官传视, 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 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 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 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祭祀需使用乐器。②窾: 同“款”,款式。(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工之侨得良桐焉 ( ) 作断纹焉(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 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②工之 侨以归( ) 抱以适市( ) 赐之以百金 ( ) 不以物喜( )(2)制作精良的琴为什 么被退回? • (1) ①语气词,不译;于之;怎么;的样子(2)把;而;用; 因为(2)被认为是“弗古”;国工鉴赏琴并不看重它的质量 好坏,也不懂它的音色是否美妙,而只看它是否古物。“弗 古”就是平常之物,马栈最难 •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 曰:"夷吾②尝为圉yǔ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 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 • (《管子· 小问篇》)注释: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 ③圉人:养马的人。 • (1)解释下面加点词。 • ①桓公观于厩( )②傅马栈最难( )③曲木又求 曲木( ) •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 • 1、(1)①察看。②编排。③要求。 • (2)直木都编上了,弯曲的木材便没办法用
• 9、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 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 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 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百喻经· 欲食半饼欲》) •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唐自捐弃 ( ) ②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意义。 • 9、(1)①浪费。②假设。(2)①任何一个 事物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②不能以偏概 全。
• 2、烛邹亡鸟 • 景公好弋yì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zōu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 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 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 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 矣。” (《晏子春秋》)弋——射鸟 •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 ②召吏欲杀之( ) ③使吾君以鸟 之故杀人( ) • (2)翻译下面句子。 •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 4、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 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 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 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 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 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 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的时候他的船沉没了,(他)停留在水中 的浮草上,在那里大声呼救。有个渔人用船去救他,还没等到 那儿,商人就迫不及待的喊:“我是济上的富人,如果你能救 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 商人却给了渔人十两银子。 渔人说:“刚才你许诺给一百 两,而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行吧!” 商人勃然大怒,气 冲冲地说:“你,一个打渔的,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却突然 得到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只好不高兴地离开了。 又一天,那个富人乘船从吕梁顺流而下,船撞到石头上,又翻 了,而那个渔人就在那里看着。 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 啊?” 渔人说:“这就是那个许诺给人酬金而不履行的 人!” 渔人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富人,于是富人就被水淹
• 7、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 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 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 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 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夜书,火不明 ( )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③郢 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 任之( ) ⑤云而过书“举烛”( ) ⑥燕相 白王( ) • 7、(1)①光线暗。②光明。③表定语后置。 ④表判断,兼停顿。⑤误。⑥告诉
•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 ②向许百金( ) ③舟薄 于石又覆( ) ④盍救诸?( )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渔 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 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 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 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 了。 • 4、(1)A。表转折。(2)①南面。②刚才。③靠近, 引申为“撞击”。④盍,何不;诸,之乎。(3)C。载, 乘载,不是“托”。
• 4、济阴贾人 •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 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 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 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 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 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 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 遂没。
• 10、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 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 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 刘向《新序· 杂事二》注:刍(chú),柴草。 • 翻译附录: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 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 说:"干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背柴火?"回答说: "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 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 7、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 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 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 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 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 译文附录: 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 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 人说:"把蜡烛举高点。"说了便把"举烛"写到信 上。"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 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 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 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 信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 8、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 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 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 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匣而埋诸土, 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 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 译文附录: 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 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 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 的工匠看琴。说"不古",就还给了他。工之侨回家,求助 于漆匠,伪造出断裂的细纹。有求助于篆刻的工匠,作古 代款式的雕刻。装在匣子里埋入土中,过一整年后拿出来, 抱到市场上。一个显贵之人经过看见了琴,用一百两黄金 买了琴,献进宫里。长官乐器的官员们传看,都说:"希 世之珍啊。" 工之侨听说了,叹道:"悲哀啊,这世道! 难道就单单是一把琴的事吗?别的方面没有不也是这样的 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起灭亡啊!"便离 开国土,遁入深山之中,没人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