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笔 名还有佩韦、方壁、玄珠、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 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 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 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 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 表作。 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 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 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目前也还是太早。我在被窝内翻了个身,把左耳朵贴在枕头上,心里疑惑这殷殷然的 声音只是我的耳朵的自鸣。然而忽地,又是—— 答,答,答! 这第三次的叩声,在冷空气中扩散开来,格外的响,颇带些凄厉的气氛。我无论如何 再耐不住了,我跳起身来,拉开了门往外望。 什么也没有。镰刀形的月亮在门前池中送出冷冷的微光,池畔的一排樱树,裸露在凝 冻了的空气中,轻轻地颤着。 什么也没有,只一条黑狗爬在门口,侧着头,像是在那里偷听什么,现在是很害羞似 的垂了头,慢慢地挨到檐前的地板下,把嘴巴藏在毛茸茸的颈间,缩做了一堆。 我暂时可怜这灰色的畜生,虽然一个忿忿的怒斥掠过我的脑膜: 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影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
叩门
答,答,答! 我从梦中跳醒来。 ——有谁在叩我的门?我迷惘地这么想。我侧耳静听,声音没有了。头上的 电灯洒一些淡黄的光在我的惺忪的脸上。纸窗和帐子依然是那么沉静。 我翻了个身,朦胧地又将人梦,突然那声音又将我唤醒。在答,答的小响外, 这次我又听得了呼——呼——的巨声。是北风的怒吼罢?抑是“人”的觉醒?我不 能决定。但是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hu ā)然驱驰于长空! 然而巨声却又模糊了,低微了,消失了;蜕化下来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 ——只因为是虚空,所以才有那样的巨声呢!我哑然失笑,明白我是受了哄。 我睁大了眼,紧裹在沉思中。许多面孔,错落地在我眼前跳舞;许多人声, 嘈杂地在我耳边争讼。蓦地一切都寂灭了,依然是那答,答,答的小声从窗边传 来,像有人在叩门。 “是谁呢?有什么事?” 我不耐烦地呼喊了。但是没有回音。 我捻灭了电灯。窗外是青色的天空闪耀着几点寒星。这样的夜半,该不会有 什么人来叩门,我想;而且果真是有什么人呀,那也一定是妄人:这样唤醒了人, 却没有回音。 但是打断了我的感想,现在门外是殷殷然有些像雷鸣。自然不是蚊雷。蚊子 的确还有,可是躲在暗角里,早失却了成雷的气势。我也明知道不是真雷,那在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蚀》三部曲
《蚀》三部曲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小说 家的地位。自《蚀》三部曲一出,当时活跃于文坛的其他 小说如王统照、蒋光慈、张资平之流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无论是在写作态度的认真程度上,还是小说技巧的娴熟程 度上,抑或是对时代、对社会思考的深度上,茅盾的这部 小说都是远远超过他们的。 《蚀》三部曲塑造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 组女性形象。茅盾笔下的新女性,总是在痛苦之中挣扎, 她们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新式的思想,可是在她们所处的 时代和社会现实之中,却常常看不到希望,。
《子夜》
从《蚀》到《子夜》的这样一写作风格的变化,并不完 全是茅盾个人有意要改变的一个结果,它是有相应的时代 背景的,并与钱杏邨等人的批评、攻击有关,钱认为《蚀》 三部曲“在全书里到处表现了病态、病态的人物、病态的 思想、病态的行动,一切都是病态,一切都是不健全。” 《子夜》出版以后,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 响,当时对《子夜》给予肯定和赞誉者,并不限于持左派 立场的知识分子。
自然主义的文学潮流并非昙花一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 在中国,都有持续的影响,比如中国当代的新写实主义, 以及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的“物化”小说,即与自然主义 密切相关。
罗伯格里耶《嫉妒》节选
从这丛香蕉树往下,这片蕉林的边线沿着山坡稍稍岔 开着垂下来(向左偏斜)。到这片地的下端为止,每排植 有三十二株香蕉树。 如果不计较这些树实际上的有无和顺序,那么第六排 树在一个矩形、一个规则的梯形和一个边缘凹陷的梯形中 所拥有的植株数应当分别是二十二、二十一和二十。而如 果减去已经砍掉的,则是十九。 再往下的每一排树木所包含的株数依次为:二十三、 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十 三、二十一、二十、十九„„
茅盾代表作

茅盾代表作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茅威涛,字子深,浙江上虞人,著名作家、文化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化沉船”的“指挥官”,主张文艺要为现实生活服务,要有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创作导向。
茅盾一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茅盾的几部代表作以及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
首先要提到的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子夜》。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孤儿少年张麻子的成长历程,通过张麻子的个人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与斗争。
茅盾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揭示社会现实为根本目标,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另一部不可忽视的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后记》。
《子夜后记》是茅盾在《子夜》之后写的一篇长文,是对《子夜》进行进一步阐述和补充的作品。
在《子夜后记》中,茅盾回顾了自己写作的初衷和创作过程,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忽视和追求西方文化的焦虑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子夜后记》,茅盾对于作家责任和文化使命的思考展示得淋漓尽致。
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还包括《春草闯堂》。
《春草闯堂》是茅盾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许多他早年创作的优秀作品。
这部作品以小说形式展示了茅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热爱,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
这些小说以真实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各种社会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以上几部作品外,茅盾的代表作还包括《骆驼祥子》、《子夜二部曲》等等。
这些作品既有强烈的社会现实主义色彩,又富有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对后来的文化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茅盾的代表作以其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度探索而闻名。
茅盾三部曲

茅盾三部曲《茅盾三部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由茅盾于1934年到1935年创作完成,包括《在青石板路上》、《沉沦》、《活着》三部曲。
《茅盾三部曲》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落后、矛盾严重,以及中国社会中的反抗力量的兴起,令人震撼的是,它极其真实、丰满、生动地描绘了一段混乱而又非凡的历史。
《在青石板路上》是三部曲的首部,也是茅盾的长篇小说的起点。
小说从山西晋城的小村庄开始,这里的社会深受落后遗留下来的痛苦,尤其是大地震后更加恶劣,山贼、土匪凿岩壁打洞,普通百姓穷困困难,不计其数。
山西大地震后,周日历用尽了自己的心思去寻找和解决村里的社会问题,但他的家庭里发生的种种不幸及他的责任使他的心情十分苦楚,他最终下定决心,带领村民从落后转变到更加先进,而村庄里的矛盾也逐渐得到解决。
《沉沦》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主要以陆明轩为主要视角,陆明轩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由于家庭的贫困只能靠在街头行乞谋生。
他在街头陷入了一种活在社会底层的思想恐惧,历尽艰辛才实现从底层到社会中层的晋升。
但最终他为爱情所困,令陆明轩陷入深渊,痛苦的情绪扰乱他的心灵,他最终跳楼自杀,结束了他的沉沦之旅。
最后一部小说《活着》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以白玉石为主要视角,白玉石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经过艰苦的挣扎,从底层走向社会中层,他的精神生活更是充实,最终实现了从底层到社会顶层的翻天覆地的转变,他不仅赚了不少钱,而且也把自己内心的愤怒、痛苦等情绪完全释放出来,最终成为反抗运动的先锋。
《茅盾三部曲》通过细致、精彩的描绘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落后、矛盾严重的情况,以及中国人民开始反抗、走向自由的斗争历史,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读者。
它不仅是茅盾作品中最伟大的小说,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参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超星之第6章茅盾.

第6章茅盾的《蚀》与《子夜》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
“茅盾”是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茅盾是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也是极具典范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学组织、文学批评与创作。
当然,最具标志性的成就,是他的《子夜》等系列长篇小说,以及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型创造。
茅盾和五四一代小说家很不一样,一是理性,总是依靠社会科学理论包括阶级分析方法,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擅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
这种小说方法成为30年代之后左翼文学创作的主流,甚至依照影响到当代。
二是大气魄,多写重大题材,追求史诗效果,小说具有编年史特点,容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结构宏伟、笔法写实,细腻的心理分析,注重创造时代特色的人物,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各种社会矛盾的联系,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所以有人称之为“社会科学家型小说家”。
这种创作特征形成跟茅盾的经历有关。
在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之前,他在理论、生活、文学修养上都已经有充分的准备。
他“出道”很早,“五四”时期是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参与改革老牌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月报》,使其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
他积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思潮,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和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创作方法,采纳法国泰纳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的学说。
他最佩服的作家是大仲马和托尔斯泰,都是擅于写长篇表现广阔社会图景的高手。
这些理论与创作的准备,显然都有助于他后来创作上形成现实主义。
还有很重要一点,茅盾很早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曾参加中共建党活动,是最早一批党员(大革命后脱党)。
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很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中国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五四时期小说成就不高,只有鲁迅取得突出成就,主要是短篇,表现生活的容量还是有限的。
茅盾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 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 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 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 式党员。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 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 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个人背景
职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中文名:沈德鸿 别名:字雁冰,笔名茅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个人概况 出生地:浙江嘉兴桐乡 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 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 其他成就:新文化运动先驱,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其他作品:《子夜》,《林家铺子》,《蚀》三 其他信息 部曲,《鼓吹集》《秋收》《三人行》《路》 《春蚕》等
1938年,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 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 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 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 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 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决定 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茅盾自传阅读附答案

茅盾自传阅读附答案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茅盾自传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茅盾自传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茅盾自传》材料①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
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
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②我10岁丧父。
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当时北京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
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
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
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
《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供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
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
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
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
《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茅盾自传》习题21、第①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2、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时主要介绍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作者在主编《小说月报》时提倡___________,抨击____________。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茅盾(1896-1981)原名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茅盾"是他创作<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医生,10岁是父亲去世,母亲是一位有知识,有远见的妇女,可以说她是茅盾的启蒙老师,19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同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管编译所工作从此步入文坛,1920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同时他也参与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并写了一大批文学论文,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和社会,1982年由
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他辟居日本,直到1930年回国与鲁迅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奖励长篇小说的创作.
二创作:
(一)小说:
1.长篇小说:<蚀>是矛盾的第一部作品,由三个系列中篇组成,它们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创作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
2.<虹>创作于1929年4月-6月,是一部整体感侵强的显示主义作品.
3.<子夜>原名<夕阳>,1933年发表,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是他的代表作.
(二)短篇小说:
<野蔷薇>,<农村三部曲>,<泡沫>,<幻象,感想,回忆>,<烟云集>,<林家铺子>,<委屈>
(三)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27年,大革命后,创作的一系列散文,包括<严霜下的梦>,<卖豆腐的哨子>,<雾>,<叩门>.
2.30年代,他创作的散文有<故乡杂记>,<乡村杂景>,<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
3.40年代创作的散文有<风景谈>,<白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