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建 第4课时导学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建第4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要紧情形二、讨论隋朝创建科举制度的缘故、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材带来的转变、科举制度的阻碍等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创建和慢慢完善的进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阻碍。
自主学习内容(一)科举制的诞生阅读教材17页完成以下问题一、什么缘故会显现科举制?二、科举制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其选官的方式是什么?3、你以为科举制诞生进程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什么?(二)科举制的完善阅读教材18页完成以下问题一、科举制常设的科目中最重要的两科是什么?二、唐朝那几位人物对科举制的完善做出了哪些方法?3、试探一下:古代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环节?(三)科举制的阻碍阅读教材19—20页总结科举制的阻碍有哪些?(三) 当堂达标1.用科举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A.秦朝B.隋朝C.唐朝D.明代2.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始于( )。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3.殿试开辟于( )。
A.隋炀帝B.武那么天C.唐太宗D.唐玄宗4.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 )。
A.唐玄宗时B.武那么天时C.唐太宗时D.隋炀帝时5.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若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增进了科技文化的进展C.对皇帝的权利有必然抑制作用D.减弱了显贵的特权6.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
A.唐朝末年B.明代C.清初D.清朝末年7.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唐玄宗C武那么天D.隋文帝8.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科举制B.科举考试中进士科难考C.科举考试以诗取士D.科举考试科目是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9.创建武举的皇帝是( )。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那么天D.唐玄宗10.以下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 )。
①创武举、殿试②开设进士科③采取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11.不属于科举制的阻碍的是(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导学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问题训练—评价单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首创者是()A.汉武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武则天2.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秦朝B.汉朝C.隋朝D.宋朝3. 徐州市的户部山有条状元街,“状元”一词和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4.下列帝王中,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做出重要贡献的是()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唐太宗⑤武则天⑥唐玄宗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⑥5.无论是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还是来自异国的求学者,都可以在唐朝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踏上从政之路,这充分展示了唐朝有别与其他王朝的特点之一是()A.经济繁荣 B.政治开放 C.军事强盛 D.人才济济6.下图中的人物在科举制度方面的创新之举包括( )①设进士科②殿试制度③设武举④诗赋成为考试重点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7.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
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的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就是()A.科举 B.殿试 C.考核 D.考进士8. 隋唐五位皇帝为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作出了贡献,他们之所以重视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A.促进经济发展 B.维护国家统治 C.公正选拔人才 D.促进文化发展9. 唐朝时,我国诗人倍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写诗成为时尚C.举办国学 D.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10. 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能参与治国B.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D.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材料解析题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回答:(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三、简答题12.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学习目标1.记住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2.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3.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主探究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什么?2.科举制度是哪位皇帝创立的?唐朝对科举制的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3.唐朝科举的程序是什么?4.隋文帝为什么创立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思考)5.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有哪些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根据材料思考:科举制度的影响。
(从政治、文化和个人三个方面)三、巩固检测1.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功名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辛勤耕作致富C.作战建立战功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2.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自主探究1.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隋文帝杨坚创立;唐代完善: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社;增加学员、录取极严。
②武则天设立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设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3.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4.主观:掌握选官实权;客观: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5.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政治上:缓和阶级矛盾,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文化上: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名师导学案新人教版

组内互助
组间交流
见学案
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解决监测与运用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
学生回答不够完善的地方教师要进行重点强调
板书设计
诞生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科举制的创立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完善武则天:殿试、武举
将新旧选官制度进行对比,说说旧制度的弊端和新制度的好处。
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对学生有难度,应加以补充说明。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时期:组织学生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3、设问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唐玄宗时期进士科考试的人,你会怎样做?
1、说出唐太宗是如何完善科举制的。通过探讨,使之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2、请你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强调科举制的实质就是以出身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才学为标准选官
三、科举制的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其影响,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反馈
难点
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课型
问题引领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教学过程
环节
步骤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预习
展示
依案自学
组内互助
组间交流
总结归纳
一、科举制的诞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导学·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导学学案班级姓名编号日期: 2014-3- 审批:课题: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设计者:燕子年级·组制一年组【三维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材料,联系、总结、归纳,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1、旧知链接:“开元”是指谁的统治时期?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史上称为什么?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有哪些?同类演练(时段:正课时间:10分钟)“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自评:师评:一、基础题:精挑细选(小组合作完成,5分钟)1.我国实行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A.秦朝B.东晋C.隋朝D.唐朝2.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首创者是()A.汉武帝B.隋文帝C.隋炀帝D.武则天3.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目是()A、进士B、明经C、武举D、秀才4.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能参与治国B.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D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5.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第一名的人称为()A.状元B.榜眼C.探花D.举人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是用人的最好制度B.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C.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当官D.唐诗的繁荣与科举有关7、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主要包括()①隋文帝②唐太宗③武则天④唐玄宗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8、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具体措施是()A在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B在科举考试中增设武举考试科目C.扩大了国学的规模,增加了学生人数D.以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9、武则天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就是A.科举B.殿试C.考核D.考进士()10、唐朝时,我国诗人倍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写诗成为时尚C.举办国学D.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11、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隋炀帝——分科考试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C.武则天——殿试、武举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12、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时间是()A.唐朝末年B.宋朝末年C.清朝初年D.清朝末年二、发展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七历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诞生、完善、结束的历史时期。
2. 说出科举制度在诞生、完善阶段的具体内容。
3. 分析科举制度建立的原因、影响。
【学习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学习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一、学习过程:1.自学导航⑴科举制的诞生: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⑵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⑶科举制的影响:改善了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的发展。
⑷科举制结束的时间:2、合作攻关⑴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呢?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⑵你认为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内容,你会怎样做?在这种规定下,你估计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3、达标训练⑴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该皇帝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隋文帝D 隋炀帝⑵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12年已经恢复35年了。
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 世袭制B 禅让制C 科举制D 郡县制⑶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这些功名的主要途径是()A 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劳动致富C 英勇作战建立战功 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推举制D 科举制⑸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材料三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①材料一反映的 是哪一考试制度?当年,唐太宗看到这种情景时,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为什么?
通读课文,把本课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教具学具
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教 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学案
导案
(一)
预习
导学
一、阅读教材17页。第一标题“科举制的诞生”完成练习: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 生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许多出身低微但有 的人,却不能到和担任高官。
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的过程:①帝开始用的方法来官员。他令各州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②帝时正式设置,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选拔人才。我国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的,也从到。
二、阅读教材18页,第二标题“科举制的完善”,完成练习:
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 成知识网络)
1、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选拔官员
2、()正式设置进士科。
3、唐朝科举逐渐完善,常设的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 社会发展的需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2 新人教版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用。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为表达得意心情写的诗句。
唐朝社会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当时人们把榜上题名、高中科举者美称“登龙门”,还举行曲江盛宴,宴会过后,众进士还到大慈恩寺雁塔题名,以示荣耀。
【思考讨论】右面这幅图片和上面这两句小诗,都与科举制度有关。
你知道科举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完善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此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四、教材精华(一)知识链接1.科举制的诞生(1)创建人:隋文帝。
(2)创建时间:隋朝。
(3)主要内容: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逐渐完善;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
武则天时,开始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的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的诞生——隋朝 武则天:开始殿试,设立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科举制的影响 对新罗的影响 对日本的影响 对邻国的影响 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最重要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 国内影响 科举制的完善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
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诞生是在()
A.隋朝B.唐朝 C.明朝D.秦朝
3.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在()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唐玄宗时D.武则天时
4.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清朝 C.900多年元朝D.1300多年清朝
6.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
隋炀帝——分科考试 B。
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 D。
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7.自隋朝确立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其意义在于()
①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
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
③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④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始于()
A.东汉B.明朝 C.唐朝D.隋朝
9.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
A.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C.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D.选拔官吏必须实行世袭制。
11.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根本意图是()
A.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鼓励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巩固封建统治。
12.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是()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②隋文帝重视文学。
③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④使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扩大地方自主权利。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③
13.下列属于完善科举制度的皇帝是()①唐太宗②隋文帝③唐玄宗④武则天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