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
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富创新活力的科技企业孵化集群

口 新产 品开发 , 断提 高园区 发改委 、 技部 、 息产业部 等部委 成为行业 龙头 。 不 科 信 例如三达膜科 技 ( 厦 创新 、 集成 创新和 引进消化 以及省市 的技 术创新立 项支持 , 0 f )有限公 司一 一 厦 门 留学 人 员创 30 - 1 0 新的能力 。 创新 创业体 系 多个项 目累计 获得 各级政 府 无偿资 业 园孵化 的第一家 在海外 ( 加坡 ) 在 新 中, 创业 园始终 以超前的眼 助金 1 2L 。 .1 元 这些 孵化企业具 有高 主 板 上市的 留学 人 员企 业 , 目前 已 "
: 的工作态度 , 力推进六 大 层次人才 、 大 高科技项 目、 高成长性 的 成 为 中 国首 屈一 指的 为客 户提供分 ; 建设 , 为海外 留学 人员建设 显著优 势 ,其 中博 士和硕 士 创业者 离纯化 与清 洁生 产综 合解决 方案的 : 园式的创业基地 , 创造 了一 比例超过 7 % 。 0
维普资讯
n
羹
唧e s
打 造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 最 富 创 活 力的科 技 企 业 孵 化 集群
◆ 厦 门 国家 高新 技 ◆ 厦 门 国家 留学 人
厦 门 国家高 新技 术创业 中心 创 最具规 模 、 最富 创新 活力的现代化科 业 中心、留学 人 员创业 园 I 立于 19 9 6年底 ,是厦 门火炬 高新 区 技 企业孵化集群 , 已通过 I 0 0 1 S 9 0 质 “ f  ̄ 业 园” 厦 q l l )始 终 以 创; 管委 会直属 、 不以盈利为 目的的科技 量管理体系和 I01 0 1 S 4 0 环境管理体 图发 展 ,不断取得 历史性 I
超 过 2 万 平 中心 ”
自成 立以来 ,厦 门高新 技 术创 “ 火炬 计划先进管理单位 ” 、
着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增长极——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期 、索 纳 及 乾 照扩 建 厂 房 等 项 目 的 动 工 , 为 经 济 发 展 储 备 新 增 长 点 。 1 1 月 ,高 新 区 累 计 完 成 固 定 ~0 资 产 投 资 3 .6 元 , 同 比 增 长 34 亿 9 .7 7I %,并 于8 月份 超 额 完 成 全 年 计 划 目标 ;引 进 外 资 新 项 目和 增 资 项
委 、市 政 府 精 神 ,强 力 推 动 园 区经 济 快 速 发展 ,全 面 推 进 国 家 级 高 新 区 “ 次 创 业 ” , 为厦 门 建 设 “ 二 两
个 先 行 区 ” 发 挥 示 范 领 头 作 用 。今 年 前 1+- ,厦 门 火 炬 高 新 区 规 模 o 月
企 业 的 发 展 是 厦 门火 炬 高新 区 扬 优 乘 势 、率 先 发 展 、打 造 海 峡 西
筑 大 产 业 , 实 现 大 跨 越 。 今 年 以
来 , 厦 门 火 炬 高 新 区 全 面 落 实 市
来 ,厦 1 ' 5火炬 高 新 区 加 快 项 目引进 力 度 ,加 快 项 目建 设 进 度 ,提 高 项 目履 约 率 、开 工 率 、投 产 率 和 达 产 率 ,特 别 是 “ 干1 0 ” 以 来 ,厦 大 5天
门 火 炬 高 新 区 跨 入 了 成 熟 的 黄 金 期 。 今 年 1 1 月 ,厦 门 火 炬 高 新 区 ~0
实 现 工 业 总 产值 1 8 .8 元 , 同比 0 01 亿 增加 4 .%;出 口 ̄ C 9 .1 美元 , 33 J ]E 53 亿
同 比 增 加 4 .9 30 %。 以 占厦 门 市 不 到
以 上 工 业 总 产 值 、 固定 资 产 投 资 及
出 口创 汇 等 主 要 指 标 与 去 年 同 期 相 比均 有4 %以上 的增长 。 0 厦 门 火 炬 高 新 区 管 委 会 负 责 人 告 诉 记 者 , 高新 区 在 发 展 光 电 、电 子 信 息 、 电 力 电 器 三 大 主 导 产业 的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 e ac e ̄ eep et P olsGvrm n F j nPoi e uhu Fj n3 00 , hn ) Rs r C n r fD vl m n, epe oe et e h o o n f o ua rv c,Fzo , ua 50 3 C i i n i a A s at I i fh a a - in d, otn clg a avnae u a r ic n ae nftr dvl m n t n bt c : nv wo e i no et p ra deooi l d at s Fj nPo ne dbsdo u ee p etr d r e t T w r e c g o i f v a u e o e f u a tesa gc m o a i sne nmicnt ci Fj a rpsd 1 u h r ce r e oo cn ae o Fj 。 h t t i i pr t o t i oo c os ut no u a epooe :( )F r e cl a cnmi adt d i n re t p n c n r o f i r n t a e te r co eao e enF j na d a a dpo o eoe cn m ee p etnor rv c .( )D vl o cn m n oprt nb t e ui in a rm t t pneoo ydvl m n i u o i e 2 eeo preoo yad i w an T w n eh o p n p t
维普资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 ,12 :6— O ,0 8 1 ( )2 3
Ju a o ui giut eadF rsyU iesy( h oo h n oi cecs orl f j nA r l r n o t nvr t P isp ya dSca Sine) n F a c u er i l l
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

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一、闽台经贸合作:现状与趋势1、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2、闽台经贸合作的趋势3、闽台经贸合作的优势4、闽台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5、未来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机遇与挑战1、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2、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4、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挑战5、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向三、闽台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和趋势1、闽台货物贸易的历史回顾2、闽台货物贸易的发展趋势3、闽台货物贸易的结构变化4、闽台货物贸易的竞争及区域合作5、闽台货物贸易的未来发展前景四、闽台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政策与实践1、闽台服务贸易的现状2、闽台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3、闽台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4、闽台服务贸易的创新模式5、闽台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趋势五、台资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1、台资企业的历史发展2、台资企业的现状与运作模式3、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4、台湾本地化、台湾知识化与产业空间重构5、台资企业的面向未来发展战略六、案例研究1、闽台货物贸易的案例:厦门外贸出口逆势增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厦门外贸持续逆势增长。
此次分析厦门外贸增长的原因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2、闽台服务贸易的案例:台湾品牌服务进驻厦门台湾品牌服务进入厦门市场,为当地服务贸易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具体分析该案例的成功因素。
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案例:福建建设“世界名城之都”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建设地区,其文化旅游资源和对台经济合作优势如何助力其建设“世界名城之都”?4、台资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联华超市的战略转型联华超市是一直以来在大陆市场艰难运营的台资企业,如何完成战略转型,适应当前市场变化,取得成功?5、台湾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案例:橡树湾经济特区橡树湾经济特区是台湾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济特区如何运营,为两岸贸易合作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一、闽台经贸合作:现状与趋势1、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闽台贸易合作历史悠久且日益紧密,在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中,台商在闽贸易额占比一直保持在30%以上。
高考地理--海峡两岸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
一、加强产业深度对接二、深化农业合作
三、提升服务业合作水平四、扩大对台直接贸易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一、推进文化交流合作二、推进科技交流合作
三、推进教育交流合作四、推进卫生交流合作
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一、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三、加强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
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
《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服务两岸直接“三通”。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年5月14日正式发布。
全文如下: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重大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海峡西岸概念

随着海西区建设意见的通过,“海西”概念崛起,海西概念股应运而生。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
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
背景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
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
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
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 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峡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

( ) 历 史 、 文 化 传 统 的 相 关性 三
组成部分,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或者生态环境攸关区为
对 象 ,以协 调 区际利 益关 系和优 化 资源 空间配 置为 目标 , 以空间布局 和要索 配置为 重点所编 制的长远 规划 。在 市场 经济条件 下,编 制区域规 划的主要 目的是解 决市场机 制在
州 、丽水 、梅 州 、 州 、 头 、揭 阳、抚 州 、鹰潭 、上饶 、 潮 汕 景德 镇等 市 。 海 峡 经济 区 区域 范 围确 定的主 要依 据 如下 :
( )地 理 空 间 上 的 连 续 性 一
也有人缘和商缘联系。分布世界各地的福建、浙江和广东 籍华侨利用海外的资本、技术和信息资源,近年来回乡投 资创业的热情和规模递增。而且,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 广泛分布在台湾、福建及周边地 区,在海峡经济区内具有
区域规 划 即 区域性 空 间规 划, 是 全 国性 空间 规划 的
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地区, 形成 了海峡经济区的主体。 其次, 周边区域的确定既要考虑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又要考虑其 与福建省的经济联系。浙江南部、江西东部以及广东北部 都与福建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通过福建与台湾 ’ 不断扩大经济联系规模,这可以通过台商在这些地区投资 规模的逐年扩大得到体现。江西南部的赣州市由于其经济 联系的主方向是南下与珠三角对接,因而没有被划进海峡
二 、海 峡经 济 区的 自然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情 况
海 峡 经济 区区域 范 围的 划分 还 考虑 到 区域 内经 济联
海 峡经济 区涉及我 国东南 沿海 5 省, 自然差异性 明 个
系的密切程度和走向等因素。首先,台湾和福建是经济联
显,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更大,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容摘要]省委在2004年年初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省外境外反响热烈,得到了全省上下了一致拥护。
经过近半年的充分论证和集思广益,省委在七届七次党代会上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使这一重大战略全面进入了建设实施阶段。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遵循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同时还充分考虑到福建发展的时代背景、现实条件、区位优势和竞争需要。
它体现了福建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福建立足省情、纵观全局、争取主动的重大战略转变,体现了福建把自身发展置于更宽的视野来审视、从更大的战略来谋划,也反映了福建人民谋求更快发展和服务全国大局的愿望。
[关键词] 海峡西岸经济区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尚未明确界定。
社会各界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概念有多种表述。
最权威的说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但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理空间,“周边区域”到底指哪些区域?对此,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比较典型的说法,如皱筱乐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包括浙南、粤东、赣南在内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是一个面向台海,具有地域水平分工特征,并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区位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又如陈朝宗、王秉安认为,“从狭义上说,海峡西岸经济区应指福建、江西两省和浙江南部的温州、丽水、衢州、金华等四个市及广东东部的汕头、揭阳、梅州、潮州等四个市。
”本文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和广东的汕头、揭阳、梅州、潮州及江西东南部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所组成的一个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增长极。
在这样的区域发展格局下,福建发展的滞后将使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经济断裂带。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将带动福建、赣东南、浙南和粤东地区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个增长极。
另一方面,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有80%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人文关系,决定福建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助于为将来与海峡东岸的台湾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极富前瞻性的战略构想。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不断探索自身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抉择是统领和驾驭全局的最高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从未间断对发展战略的探索,在不同时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构想。
在1981年,提出了“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的战略思想;在1982年,提出了“以智取胜”的发展思路;在1983年,提出了“乡镇企业打头阵”;在1986年提出了“山海经继续念,山海田一起抓”的指导方针;在1991年,提出了“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在1994年,提出了“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口号;在1995年,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发展构想;在2001年,第七次党代会作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部署。
应该说每个阶段的战略构想和思路都是立足于福建的发展实际,对促进福建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区域化,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依存性的地缘经济。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大规模跨国流动,各国经济都被卷入史无前例的国际分工协作之中。
同时,遍布全球的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加入某一个或某几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中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两种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从国内发展看,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发展迅速,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征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明显加快,国家西部大开发使以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正在崛起,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使东北经济区重新焕发发展生机。
外部形势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福建发展战略,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范围来审视福建的发展和战略定位,构筑超越福建自身发展的大战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
特别是近年来,省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联系福建实际,在历届省委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四个专题”调研和实践,相继提出了“四个三”、“四个二”、“六项举措”等,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明确、系统的发展思路。
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既是历届省委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也是福建对发展实践的科学探索的结果。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大意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局所在、大势所趋、大任所托,它不仅明确了福建的发展方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方略,使福建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区域经济分工和协作,而且将有力推动我国东南沿海连片繁荣,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版图的重构;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政治层面上对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需要。
随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十分紧迫而突出的课题。
自从李登辉执政后期到陈水扁上台以及今年以微弱的优势连任,台独势力在两岸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文化认同上制造出新的矛盾和冲突,使台海局势随之出现再度紧张和危机,和平统一面临着新的变数。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归根结底要靠综合实力的增强,要靠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福建面对台湾,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同宗共祖的血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功能性区域。
通过建设一个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区,可以进一步密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提高认同感;可以进一步密切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推动台湾产业从东岸向西岸转移,使两岸经济界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提高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促使台湾主动寻求两岸经济合作和融合;可以通过逐步开放西岸的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业合作,提高台湾农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增进海峡两岸农民的经济交流和相互了解,削弱“台独”分子在台湾农村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台南地区的政治基础。
同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入岛宣传和配合对台军事斗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需要一个快速发展的海峡西岸,需要一个高度发达和全方位开放的海峡西岸。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客观要求。
福建地处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交流的“要冲地带”、“两岸四地”的关键联接点、联接两大三角洲中间地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有力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
台湾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尽管目前两岸还处于分治状态,但在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必须从更大战略来谋划海峡两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区域。
海峡西岸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地区,必然成为大陆和台湾双向物流、人流最便捷的通道,成为承接东岸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两岸经济的对接和融合,将进一步加快两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
二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的连片繁荣。
海峡西岸地处东南沿海中部,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西岸地区与两大三角洲产业分工与合作,既可使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两大经济板块对接、互动有了富有实力和充满活力的中间联接桥梁,也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从香港到上海是太平洋西岸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海道。
在这个黄金海道,已有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台港澳地区,沿此黄金海道建立中国黄金海道经济繁荣圈,将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当前海峡西岸地区是这一“黄金海道”上的最薄弱环节,这实际上已成为“黄金海道”上的一块“短板”,根据经济学的“木桶理论”,要提升这一“黄金海道”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就必须尽快把海峡西岸这块“短板”拉长,必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的迅速崛起。
3,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加快福建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深入推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使福建原有的开放优势不断弱化。
尤其是国内以板块为特征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增强,地处福建两端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断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极。
福建虽然地处我国两大经济区的中间地段,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可以通过对台湾海峡西岸地区的资源重新整合和产业重构,形成依托西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新的区域经济板块,构筑以福建为主体的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板块,不仅有助于福建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促进福建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内经济分工中更加主动,使以福建为核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毗邻的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与隔海相望的台湾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互动,在错位式发展中拓展新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战略构想是把福建置于更大的战略背景来思考和布局,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并形成海峡经济区,进而使海峡经济区与相邻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最终推动以香港到上海“黄金海道”为轴心的“两岸三地”的中国东南经济繁荣圈的形成,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经济“黄金海岸”,为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