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手工业为基础 的传 统产业集群, 在海峡西岸经 济区蓬勃发展 。 上 、 、 中 下游完整 的产业链 ; 有些 产业集 群不能在生 产环节和
这些 产业 集群成为加快 区域工业化 进程 、 推动 区域 经济 发展 生产流程 中开 展分工 、 协作 , 特色产业不强 、 不大 , 影响 了产业 的重要动 力。 如在制鞋业 。 经过近 2 O年的发展 , 福建 晋江 成了 集群运作成功和 区域核 心竞争力。 全国制鞋主要基地 。在晋江 , 皮革 、 吹塑 、V 电脑织绣 等各 E A、
靠单 打一 , 在” 存 宁为鸡 头不 当凤 尾” 的观 念 , 而单 打独 斗不 低成本 , 提高交 易效率 。 推动专 业化分 工和产业 配套 , 有利于 利于整 个产业的提升 。不少 传统产业形 成产业 集群后 , 缺乏 新 企业成长 , 还表现在其处于全球价值 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
足 , 要表现在 : 主
— —
等规模 企业约 占 1 . 8 %;而 8 %以上 是 1 2条线 或家 庭作坊 6 0 -
产业 集群层次低 。竞争优势难以持久 。从集群的整 式 的企业 。这 也就意味 着泉州 的鞋 业 企业 虽然很 多 , 总体 但
体水平上看 , 海峡西岸经 济区大部 分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大 多 上 不成 规模 。 绝大 部分还是比较弱小的企业 。而且 , 个行业 整 表现 为低成本 、 低价格 , 特别是 劳动 力成 本低廉 的基础上 , 主 套 牌 严 重 , 袭 成 风 , 产 品 、 格 、 销 模 式 、 告 模 式 等 方 抄 在 价 营 广 要从事 资源类初级产品和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 生产, 如服装 、 玩 面都存 在着严重的同质化 、 低质化现象 。甚至在品牌命 名 、 商 具、 鞋帽 等。这 些产品大 都属于制造业 中 “ 低附加 值 、 技术 标设 计上都是要么仿造洋品牌 。 低 要么篡改本地品牌 , 只有少数 台量 ” 的低端产品 。专家分析 , 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鞋国和鞋 企 业 才 能 拥 有 自 己的 见 解 和 思 路 。 我 出 口第一大国 。 全世 界鞋 类近 年年 产量大约是 10 双 , 2亿 中国 约 占全 国 鞋 业 产值 的 2 . %,晋 江约 占福 建 鞋业 产 值 的 32 8
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双重背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升级较快 而产 品升级较慢 , 导致海 西区在资本和 技术密集型行业缺 乏竞争优 势 ; 条升级 较快而功 能 链 升级较慢 , 导致海西 区产业集群面 临被压制 在价值 链低 端的危 险。进一 步分析 海西 区产业 集聚 因素 演变及其对产 业集群 升级 的影响表明, 国内外竞争加剧 的背景 下, 在 整个 地 区的产 业集群 竞争实力是 影响地方产 业集群 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动力 、 能力的重要 因素 。可以说 , 推动海 西 区产业 集群 升级 其 实就是促进产 业集 聚过 程 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的过程。
济 一体 化带来 贸 易壁 垒消 除过 程 中 , 产业 集群 在 中 、 、 、 北 南 西部 进行 了一 次大 洗牌 。如 纺织 业 集群 在 中部开 始分 散 而迁 移集 聚到 西部 和南 部 , 革 业 集群 在 南 部 不 断集 聚而 在其 他 地 区不 皮
断 收缩 等 。在 中国 , 工业 尤其 是机 械制 造业 集 聚 中心从 东 北 地 区往 长三 角 和 珠 三角 地 区转 重
处 于低层 次扎 堆 、 集群 内部企 业 之间恶性 竞 争 的小 企业 群生 型模式 , 且与长 三 角和珠 三角 等 而
沿 海省 市 比较 , 被制 约于 全球 价值链 低端 、 其 走低 端道 路 的威胁更 大 。 Gui i iln 等人 (0 5 认 为 , 业集 群发 展走 的是 低端 道路 还 是 高端 道路 , a 20 ) 产 区别 在 于地 方产 业集 群 升级能 力 的差异 。Pt (90 也指 出 , o r 19 ) e 发展 中国家 的企 业 要在 劳 动密 集 型和 资本 密集 型 产 品贸易 中获得 竞争 优势 , 最好 的办 法就 是实 现 升级 , 即生 产更 好 的产 品 、 有 效 率地 生 产 更 或 转移 到更具 技 能 的活 动 。而伴 随经济 全球 化进 程 的加快 , 业 活 动 的分 离 和整 合 在全 球 范 产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同时发挥 自身优势 , 加快 推进产 业结
构 的优化升级 ,加 强与福 建的经济 分
区( 或琅岐 岛、 平潭 岛) 开展区港联动
试 点 。江 阴港 区可 申请 参照上 海洋 山 港 区做法,实行 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 在 福 州、 门 、 厦 泉州等港 口密集地 区增 加 保税 区数量 ,并逐步实现区港联动 。 3 建立对 台 自由贸易区。在福州 、 .
腹地 和拓展地 应主动 接受 中心城 市的
辐射 ,加强 与 中心 城市产 业的分 工与
信息产业 、 石化产业 、 汽车工业、 船舶
工业 、工程机械制造业 、电力产 业。围
合作;实施 “ 向出海”战略,主动融 东
人 海峡 经济 区,在 规划 建设 、项 目布局
绕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械 、 石化三 大工 业主导 产业 ,重点 发展 以新一 代
动能力。 ‘
2. 划建 设 海 峡 西岸 核 心 区 的 两 规 翼 地 区 ,增 强 壮 大 海 峡 西岸 的 经 济 实
西岸 产业升 级。 产业发展 是建设海峡西 岸 经济 区的重要依 托 。要 以市 场为导 向、 新技术为支撑 、 高 产业转型升级为
商 投资 区范 围,马尾 台商 投资 区扩 大 到江 阴半 岛 ( 或琅 岐岛 、平潭岛 ) ,厦 门台商投 资 区扩 至 同安 区 ,新设立 泉 州 台商投资区,并提 升功 能,拓展 贸易 功 能,将这 些 台商 投资 区提升 为闽 台
在规划编制 、 目建设 、产业发展 等方 项 面加强与福建的对 接沟通与协作联系;
2扩 大现有保税港 区的功能区域 , .
福 州 马尾保 税 区比照厦 门象屿保 税 区 试行 区港联动 ,并 扩大至 福州 江阴港
发展产业集群: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的重要途径

对垄 断, 不 仅有 效 地 提 高 了劳 动 生产 率 , 而 且极 大 地 降 低群 内企 业 的生 产 成 本 ,具 有 显 著 的规 模 效 应 ,这 是 集群 最 直 接 、 最根 本
的 优 势 所在 。 2、 专 业 化 和 社 会 化 分工 。 由
和 关 联 的机 构 , 它 们 同 处或 相 关 于 一 个 特 定 的产 业 领 域 , 由于 具 有 共 性 和 互 补 性 而 联 系 在 一起 , 并形 成 强 劲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的地
于 行业 内龙 头 企 业 的 形成 。
政 府 根 据 国 际经 验 ,通 过 培育 地
方 产 业 集 群 并促 使 其 升 级 ,使 本 地 生 产 系 统 的 内力 和 国际 资源 的 外 力有 效 结 合 ,提 高 了 区域 竞 争
力 。 联 合 国 工 业 发 展 组 织
3、融 资优 势 。由于 集群 内企 业 具有 共 同的产 业 特 征 和地 理 接 近 性 等特 点 , 有 助于 银 行 了 解群 内企 业 的经 营 状 况 ,降 低 其 交 易 成 本 和 信贷 风险 , 从 而解 决 中小 企 业 信 贷 担保 不 足 的难 题 。 4、 产 品 差 异 化 优 势 。 由 于 群 内企 业 竞 争激 烈且 彼 此 之 间相 互
践 ,对 于 加 快 海峡 西岸 经 济 区 崛 起 具有 重 要 意 义 。 产 业 集 群 的 形 成 机 理 和
一
学院波特教 授在 1 0年 国家竞 9 9 争 优 势》 书 中正 式提 出产 业 集群
( n u t i l C u t r )概 念 , i d S r a l S e s
山 ( r n i F k y r l 9 ) F a C u u e S a a, 9 5
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

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一、闽台经贸合作:现状与趋势1、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2、闽台经贸合作的趋势3、闽台经贸合作的优势4、闽台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5、未来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机遇与挑战1、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2、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4、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挑战5、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向三、闽台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和趋势1、闽台货物贸易的历史回顾2、闽台货物贸易的发展趋势3、闽台货物贸易的结构变化4、闽台货物贸易的竞争及区域合作5、闽台货物贸易的未来发展前景四、闽台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政策与实践1、闽台服务贸易的现状2、闽台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3、闽台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4、闽台服务贸易的创新模式5、闽台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趋势五、台资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1、台资企业的历史发展2、台资企业的现状与运作模式3、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4、台湾本地化、台湾知识化与产业空间重构5、台资企业的面向未来发展战略六、案例研究1、闽台货物贸易的案例:厦门外贸出口逆势增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厦门外贸持续逆势增长。
此次分析厦门外贸增长的原因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2、闽台服务贸易的案例:台湾品牌服务进驻厦门台湾品牌服务进入厦门市场,为当地服务贸易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具体分析该案例的成功因素。
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案例:福建建设“世界名城之都”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建设地区,其文化旅游资源和对台经济合作优势如何助力其建设“世界名城之都”?4、台资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联华超市的战略转型联华超市是一直以来在大陆市场艰难运营的台资企业,如何完成战略转型,适应当前市场变化,取得成功?5、台湾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案例:橡树湾经济特区橡树湾经济特区是台湾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济特区如何运营,为两岸贸易合作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一、闽台经贸合作:现状与趋势1、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闽台贸易合作历史悠久且日益紧密,在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中,台商在闽贸易额占比一直保持在30%以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因此厦门以其天然的优势和优越的经济条件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背景及意义200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眼于促进福建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从福建实际出发,在历届省委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以及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近几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寄予厚望,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能够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发展;能够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
二、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分析近几年来,福建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已经纳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计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系到全国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布局,更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
其中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占主体地位,其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下面本文就从区位优势、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六个方面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经济建设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35-02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其本身经济发展具有多种优势,最突出的也就是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另外还有海洋优势、政策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华侨优势等,这些优势不但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两岸关系和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福建省的经济建设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港口群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资源居全国之最,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拥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石狮港、宁德港、漳州港和莆田港等港口,其中厦门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因此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必须发挥临海、港口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港口群。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要求,福建省把发展港口群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
厦门港整合后,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局面一举扭转,不仅吞吐量大幅增加,国际影响力也迅速扩大。
目前,全球前20名班轮公司都在此设立了分支或代理机构。
据统计,2011年福建省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69.62万标箱,同比增长11.8%。
海峡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

( ) 历 史 、 文 化 传 统 的 相 关性 三
组成部分,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或者生态环境攸关区为
对 象 ,以协 调 区际利 益关 系和优 化 资源 空间配 置为 目标 , 以空间布局 和要索 配置为 重点所编 制的长远 规划 。在 市场 经济条件 下,编 制区域规 划的主要 目的是解 决市场机 制在
州 、丽水 、梅 州 、 州 、 头 、揭 阳、抚 州 、鹰潭 、上饶 、 潮 汕 景德 镇等 市 。 海 峡 经济 区 区域 范 围确 定的主 要依 据 如下 :
( )地 理 空 间 上 的 连 续 性 一
也有人缘和商缘联系。分布世界各地的福建、浙江和广东 籍华侨利用海外的资本、技术和信息资源,近年来回乡投 资创业的热情和规模递增。而且,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 广泛分布在台湾、福建及周边地 区,在海峡经济区内具有
区域规 划 即 区域性 空 间规 划, 是 全 国性 空间 规划 的
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地区, 形成 了海峡经济区的主体。 其次, 周边区域的确定既要考虑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又要考虑其 与福建省的经济联系。浙江南部、江西东部以及广东北部 都与福建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通过福建与台湾 ’ 不断扩大经济联系规模,这可以通过台商在这些地区投资 规模的逐年扩大得到体现。江西南部的赣州市由于其经济 联系的主方向是南下与珠三角对接,因而没有被划进海峡
二 、海 峡经 济 区的 自然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情 况
海 峡 经济 区区域 范 围的 划分 还 考虑 到 区域 内经 济联
海 峡经济 区涉及我 国东南 沿海 5 省, 自然差异性 明 个
系的密切程度和走向等因素。首先,台湾和福建是经济联
显,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更大,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摘要:福建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的构想。
本文主要从产业的角度,利用产业集聚概念解读了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其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势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提出的渊源及背景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地理优势,其作为台海两岸最直接的连接点,与香港和澳门也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且福州、泉州和厦门都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的海上口岸。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个早就客观存在的概念。
然而,这一客观事实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被认识到,究其原因,是因为福建无论在交通还是意识上都是一个相对较为闭塞的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更多地局限于建设自身。
从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直到后来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三条通道的战略构想”,始终都未能抛开局限于福建这个小范围的思想束缚,没有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福建所处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导致福建近年来与周边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处在被两大三角区域经济板块夹击并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工业基地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共包括3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闽东南经济集聚区,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部分是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它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第三部分是周边经济协作区。
这一构想充分体现了福建对自身的新的定位,体现了其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刻认识,由此,福建将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去,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和珠三角整合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将有利于中央对台政策的落实和促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所谓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主要从3个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对区域内生产力提高的影响。
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空间拉力,促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这种效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
二是对扩大和加强集聚本身的影响。
集聚本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并且集聚的规模经济能够激发对中间产品与辅助产品的需求,为新企业的诞生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新企业的创新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产业集聚本身的发展壮大,从而提升了集聚经济效应。
三是能够促进创新。
现代产业集聚体内部知识技能的产生、传递与扩散能够产生累积效应,这种积累有助于企业家与员工的集体学习,并且有助于同行业中的非正式交流,由此促进创新的提高。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产业集聚状况分析(一)产业集聚的有利方面1.已经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为龙头的城市群。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能够利用其中心功能、协作功能、联合组织功能使区域生产要素得以聚集,并将产品、资金及其他要素辐射渗透至整个区域,从而协调组织区域各层次的经济活动,带动经济发展。
从产业角度看,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产业集聚。
因此,充分发展壮大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群。
能够形成对全省有较强带动力的沿海城市繁荣带,并能够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2.已经初步形成以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目前福建全省已初步形成60个大小产业集群,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1个,产值规模22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960多亿元。
其中电子和机械装备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石油化工产业则已是中国六大产业基地之一,3.具有台资优势和港口优势。
闽台两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渊源关系,经贸文化交往和人员往来十分密切。
截至2004年6月底,福建累计已利用台资项目7881个,合同台资142亿美元,实际到资约100亿美元,约占祖国大陆利用台资总数的1/4。
以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以东南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业。
以厦门翔鹭为代表的石化业,都在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同时,福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深水良港,其中福州港与厦门港是我国沿海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和闽台贸易重要港口。
现代化港口对地区经济发展尤其对重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对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产业集聚的不利方面1、原有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的逐渐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地缘、区位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利用外资尤其是台资进行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心向北、西部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不稳定,许多外资包括台资已绕过福建北上西移。
作为台商最早的投资热土,福建在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布局中被冷落,台资的热点投向区域也加速移至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地,这将对福建省利用外来资金进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的这种隐形外移凸显出福建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缺失,这将进一步导致福建产业结构升级乏力,产业低质化,从而影响产业集聚发挥循环累积效应。
2、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
福建目前的产业集群虽然有50多个,但规模小,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仅占全部产业集群的17%,而10亿元以下的占近35%,并且专业市场少,产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较弱。
从企业的层次看,企业规模小,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能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上占有率居前3位的企业屈指可数。
福建的支柱和重点产业中虽有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与国内同行业相比却不具备规模优势。
从整体上看,福建大企业少,实力弱,中小企业比重过高,大中小企业缺乏密切的产品、技术、经济联系。
进入大企业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少,大部分中小企业游离在大企业之外,产业离散度大的矛盾十分突出。
另外,开发区虽多,但同样存在着开而不发及规模太小的问题,这与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类似。
这些都将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
福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滞后,尤其是农村工业化程度低。
第三产业部分功能仍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主要是传统产业行业仍占较大比重,而新兴的租赁、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发展较慢,比重过低;低加工产品过剩与高加工产品短缺并存,建立在低水平上的加工业产品严重积压,生产能力闲置,而高新技术层次的加工品短缺,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机器设备仍依赖进口。
四、从产业集聚的视角看如何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一)在发展形式上,应大力培植区域经济的内生力量,着重发展“原发型”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发展,福建在产业上的对台优势是在逐步削弱的,不可能像上海、广东等地具备发展“内嵌型”企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时机。
因此,福建省在发展形式上应结合自身情况,在不存在较大的企业集群情况下,通过发展水平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其产业结构,加强企业竞争力。
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等是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基础纽带,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只有从建设基础设施开始,逐步推进区域内产业升级和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形成。
实现上、下游企业,互补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本地各类要素市场,加强本地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还可以通过本地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生产服务,将其自然纳入地方生产系统中,以增强外来企业的嵌入“根植性”:三是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塑造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环境:四是扩大本地企业家及技术工人队伍并不断提高其科技素质。
(二)在发展内容上。
通过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提高各个产业的集聚能力1、发展都市农业并积极开展出口创汇农业。
立足都市型高优生态农业,继续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发展种苗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向种苗优化、种养无公害化和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坚持自愿、依法原则。
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
加大农业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整合现有的农林水产研究机构,理顺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种苗,建立水产、蔬菜、花卉、禽畜、林木五大种苗基地,带动农业的品种结构调整。
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和蓝色生态产业基地。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打造品牌、提高质量、拓展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建设区域性生产研发基地。
以高新技术提升壮大电子信息、化工、机械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协作、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手机、视听设备等已形成规模的整机产品为龙头。
向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外部设备、网络设备、光电子等方向延伸,形成以中高档计算机、视听设备和通讯产品为核心的,具有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产业链。
化工产业:重点发展芳烃类石化产业链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将化纤——特种树酯——PTA系列向上游推进,建设PX项目。
配套发展消化芳烃副产品的有机化工项目:向下游推进,带动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纺纤、面料和塑料产品的发展。
继续发展以感光材料为主的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和以子午线轮胎为主的橡胶系列机械产业:以汽车和工程机械制造、飞机维修、船舶修造、配电设备为龙头,壮大整机生产,大力发展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体系。
汽车和工程机械工业以客车、摩托车、装载机、挖掘机、叉车等为龙头,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配套的机械加工系列产业。
飞机维修产业链包括结构大修、改装,发动机、起落架、控制系统等主要部件和专业系统维修,形成一站式的航空维修基地。
推动发展大型船舶制造及船用设备制造,兴建游艇生产基地和中型船舶维修基地。
继续完善配电设备生产体系,争取引进关键生产环节和核心技术。